据统计,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严重,并存在日益恶化的趋势,其中水的硬度和硝酸盐污染是首要污染物。
污染水源弊病丛生,用水安全令人堪忧
硝酸盐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影响饮用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硝酸盐是地下水污染源中最常见的污染物。
硝酸盐本身并无危害,但在缺氧环境中(如人体内、以及长期未进行更换的净水器等)有可能经硝酸盐还原菌作用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
盐会导致“蓝婴”综合症和胃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可见,解决饮用水硝酸盐问题是尤为重要的,需对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加以限定。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中的相关规定,规定硝酸盐(以N计)限制为10mg/L,地下水源限制为20mg/L。那么,目前对此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解决饮水硝酸盐等问题,迫在眉睫
1、离子交换法
处理精度高,硝态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可做到1ppm以下,稳定到地表三类,是提标改造类项目的优质选择工艺;吸附量大,对于硝酸盐(以N计)的饱和吸附容量能够达到10g/l以上;树脂优先交换硝酸盐,对硝酸盐的交换容量不受水中硫酸盐含量的影响;食品级材料,可用于饮用水、地下水、矿泉水等硝酸盐氮的深度去除;
目前,处理饮用水中的硝酸盐的方法分为三类:生物反硝化法、化学反硝化法和物化法。
2、生物反硝化法
是利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此法因其高效低耗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饮用水脱氮方法。
无废液成本低,适于大规模生产场景
选择性除硝酸盐、转换成无害的氮气;无废液产生、处理费用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饮用水场景。
工序复杂,易造成二次污染
工艺复杂、运行管理要求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投加有机物,如甲醇等),但需进行后续处理才能去除过量有机物,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反硝化速度慢、所需反应器体积庞大、建设费用高,不适用于农村饮用水小规模、分散性的给水处理。
3、化学反硝化法
化学反硝化法是利用一定的还原剂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铵根离子的过程。有活泼金属(铁铝镉等)反硝化和催化反硝化(H2做还原剂,贵金属做催化剂)。
经济 高效 要求低
与生物反硝化相比,化学反硝化反应速度更快,管理操作要求低,具有潜在的经济性和对小型或分散给水处理的适应性,催化反硝法也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彻底性优势而备受关注。
受传质因素影响,实用性受限
化学返硝化法在反应过程中的选择性和活性受传质因素影响较大,从而限值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4、物化法
物化法有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反渗透+电渗析:后续工序复杂,实用性较差。
主要适用于TDS含量高的水和海水淡化,对于处理TDS含量低的水,处理费用大大高于离子交换法。由于膜对硝酸盐没有选择性,因此对无机离子是“一膜全除”。这不仅产生浓缩的无机盐废水,还存在废水排放问题,同时会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不论从饮水健康还是成本费用等方面考虑,膜工艺的实用性较差。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陈代谢的必要媒介。人体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约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饮用水来补充,其他部分从饭食中直接获得,少部分由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成人每天大约需要补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
有观点认为,饮用水中的微量矿物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饮用纯净水会造成矿物元素代谢失衡。这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一定支持。
受人口增长、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水资源短缺压力不断增大。据统计,过去20年间,全球人均淡水供给量减少20%以上。面对水资源短缺的挑战,不少国家都进行了改善水资源管理的成功实践。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策略和技术,成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