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存数据库
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把所有数据都放在磁盘上进行管理,所以称作磁盘数据库(DRDB: Disk-Resident Database).磁盘数据库因为磁头机械运动及系统调用因素导致速度降低,后来逐渐增加内存作用,有两种技术:共享内存技术、内存数据库。
内存数据库(Main Memory Database),又称为主存数据库,按历史发展分成三个阶段1:
-
雏形期(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
1969年,IBM开发出最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同时,基于内存的数据管理,退出了IMS/VS Fast Path,同时支持内存驻留和磁盘驻留数据。
与此同时,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等各种数据库技术逐渐成型。
-
技术理论成熟期(1984)
1984年,D.J.DeWitt发表《主存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一文,首次提出主存数据库(Main Memory Database)概念,提出AVL树、哈希算法、主存数据库恢复机制等主存数据库技术的关键理论,为主存数据库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985年,IBM退出在IBM370上运行的OBE主存数据库;
1986年,RB.Hagman提出使用检查点技术实现主存数据库的恢复机制,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按区双向锁定模式解决主存数据库中的并发控制问题。并设计出MM-DBMS主存数据库。贝尔实验室退出DALI主存数据库模型。
1987年,ACM SIGMOD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