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 哈希表的原理和代码实现

哈希法又称散列法杂凑法以及关键字地址计算法等,相应的表称为哈希表。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在元素的关键字k和元素的存储位置p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f,使得p=f(k),f称为哈希函数。创建哈希表时,把关键字为k的元素直接存入地址为f(k)的单元;以后当查找关键字为k的元素时,再利用哈希函数计算出该元素的存储位置p=f(k),从而达到按关键字直接存取元素的目的

当关键字集合很大时,关键字值不同的元素可能会映象到哈希表的同一地址上,即 k1≠k2 ,但 H(k1)=H(k2),这种现象称为冲突,此时称k1和k2为同义词。实际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改进哈希函数的性能来减少冲突。

综上所述,哈希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 1)如何构造哈希函数
  • 2)如何处理冲突。

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

构造哈希函数的原则是:①函数本身便于计算;②计算出来的地址分布均匀,即对任一关键字k,f(k) 对应不同地址的概率相等,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冲突。

下面介绍

构造哈希函数常用的五种方法。

1. 数字分析法

如果事先知道关键字集合,并且每个关键字的位数比哈希表的地址码位数多时,可以从关键字中选出分布较均匀的若干位,构成哈希地址。例如,有80个记录,关键字为8位十进制整数d1d2d3…d7d8,如哈希表长取100,则哈希表的地址空间为:00~99。假设经过分析,各关键字中 d4和d7的取值分布较均匀,则哈希函数为:h(key)=h(d1d2d3…d7d8)=d4d7。例如,h(81346532)=43,h(81301367)=06。相反,假设经过分析,各关键字中 d1和d8的取值分布极不均匀, d1 都等于5,d8 都等于2,此时,如果哈希函数为:h(key)=h(d1d2d3…d7d8)=d1d8,则所有关键字的地址码都是52,显然不可取。

2.平方取中法

当无法确定关键字中哪几位分布较均匀时,可以先求出关键字的平方值,然后按需要取平方值的中间几位作为哈希地址。这是因为:平方后中间几位和关键字中每一位都相关,故不同关键字会以较高的概率产生不同的哈希地址。
例:我们把英文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序号作为该英文字母的内部编码。例如K的内部编码为11,E的内部编码为05,Y的内部编码为25,A的内部编码为01, B的内部编码为02。由此组成关键字“KEYA”的内部代码为11052501,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关键字“KYAB”、“AKEY”、“BKEY”的内部编码。之后对关键字进行平方运算后,取出第7到第9位作为该关键字哈希地址,如图8.23所示。

关键字内部编码内部编码平方值H(k)关键字的哈希地址
KEYA11050201122157778355001778
KYAB11250102126564795010404795
AKEY01110525001233265775625265
BKEY02110525004454315775625315

3. 分段叠加法

这种方法是按哈希表地址位数将关键字分成位数相等的几部分(最后一部分可以较短),然后将这几部分相加,舍弃最高进位后的结果就是该关键字的哈希地址。具体方法有折叠法移位法

  • 移位法是将分割后的每部分低位对齐相加
  • 折叠法是从一端向另一端沿分割界来回折叠(奇数段为正序,偶数段为倒序),然后将各段相加。

例如:key=12360324711202065,哈希表长度为1000,则应把关键字分成3位一段,在此舍去最低的两位65,分别进行移位叠加和折叠叠加,求得哈希地址为105和907,如图8.24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4. 除留余数法

假设哈希表长为m,p为小于等于m的最大素数,则哈希函数为h(k)=k % p ,其中%为模p取余运算。

例如,已知待散列元素为(18,75,60,43,54,90,46),表长m=10,p=7,则有

h(18)=18 % 7=4 h(75)=75 % 7=5 h(60)=60 % 7=4
h(43)=43 % 7=1 h(54)=54 % 7=5 h(90)=90 % 7=6
h(46)=46 % 7=4

此时冲突较多。为减少冲突,可取较大的m值和p值,如m=p=13,结果如下:

h(18)=18 % 13=5 h(75)=75 % 13=10 h(60)=60 % 13=8
h(43)=43 % 13=4 h(54)=54 % 13=2 h(90)=90 % 13=12
h(46)=46 % 13=7

此时没有冲突

0123456789101112
54431846607590

5. 伪随机数法

采用一个伪随机函数做哈希函数,即h(key)=random(key)。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用实际数据测试它的性能,以便做出正确判定。通常应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

  • 计算哈希函数所需时间 (简单)。
  • 关键字的长度。
  • 哈希表大小。
  • 关键字分布情况。
  • 记录查找频率

处理冲突的方法

通过构造性能良好的哈希函数,可以减少冲突,但一般不可能完全避免冲突,因此解决冲突是哈希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创建哈希表和查找哈希表都会遇到冲突,两种情况下解决冲突的方法应该一致。下面以创建哈希表为例,说明解决冲突的方法。常用的解决冲突方法有以下四种:

1. 开放定址法

这种方法也称再散列法,其基本思想是:

当关键字key的哈希地址p=H(key)出现冲突时,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1,如果p1仍然冲突,**再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2,…,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哈希地址pi ,将相应元素存入其中。这种方法有一个通用的再散列函数形式:

      Hi=(H(key)+di)% m   i=1,2,…,n

其中H(key)为哈希函数,m 为表长,di称为增量序列。增量序列的取值方式不同,相应的再散列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线性探测再散列

dii=1,2,3,…,m-1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冲突发生时,顺序查看表中下一单元,直到找出一个空单元或查遍全表。

二次探测再散列

di=12,-12,22,-22,…,k2,-k2 ( k<=m/2 )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冲突发生时,在表的左右进行跳跃式探测,比较灵活。

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di=伪随机数序列。
具体实现时,应建立一个伪随机数发生器,(如i=(i+p) % m),并给定一个随机数做起点。

例子

例如,已知哈希表长度m=11,哈希函数为:H(key)= key % 11,则 H(47)=3,H(26)=4,H(60)=5

假设下一个关键字为69,则H(69)=3,与47冲突。如果用线性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1)% 11 = 4,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2=(3 + 2)% 11 = 5,还是冲突,继续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3=(3 + 3)% 11 = 6,此时不再冲突,将69填入5号单元

012345678910
47266069

如果用二次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12)% 11 = 4,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2=(3 - 12)% 11 = 2,此时不再冲突,将69填入2号单元

012345678910
69472660

如果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且伪随机数序列为:2,5,9,……..,则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2)% 11 = 5,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2=(3 + 5)% 11 = 8,此时不再冲突,将69填入8号单元

012345678910
47266069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线性探测再散列容易产生“二次聚集”,即在处理同义词的冲突时又导致非同义词的冲突。例如,当表中i, i+1 ,i+2三个单元已满时,下一个哈希地址为i, 或i+1 ,或i+2,或i+3的元素,都将填入i+3这同一个单元,而这四个元素并非同义词。

线性探测再散列的优点是:只要哈希表不满,就一定能找到一个不冲突的哈希地址,而二次探测再散列和伪随机探测再散列则不一定。

2.再哈希法

这种方法是同时构造多个不同的哈希函数:

Hi=RH1(key)  i=1,2,…,k

当哈希地址Hi=RH1(key)发生冲突时,再计算Hi=RH2(key)……,直到冲突不再产生。这种方法不易产生聚集,但增加了计算时间。

3. 链地址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哈希地址为i的元素构成一个称为同义词链的单链表,并将单链表的头指针存在哈希表的第i个单元中,因而查找、插入和删除主要在同义词链中进行。链地址法适用于经常进行插入和删除的情况。

例如,已知一组关键字(32,40,36,53,16,46,71,27,42,24,49,64),哈希表长度为13,哈希函数为:H(key)= key % 13,则用链地址法处理冲突的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表中每个元素查找成功时的比较次数之和/表中元素个数;

本例的平均查找长度 ASL=(1*7+2*4+3*1)=1.5

这里有一个概念

装填因子=表中的记录数/哈希表的长度

如果装填因子越小,表明表中还有很多的空单元,则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小;而装填因子越大,则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查找时所耗费的时间就越多。因此,Hash表的平均查找长度和装填因子有关。有相关文献证明当装填因子在0.5左右的时候,Hash的性能能够达到最优。因此,一般情况下,装填因子取经验值0.5。

4、建立公共溢出区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哈希表分为基本表和溢出表两部分,凡是和基本表发生冲突的元素,一律填入溢出表

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Entry<K, V> {

    private K key;
    private V value;
    private int hash;

    private Entry<K, V> next;

    public Entry() {
    }

    public Entry(K key, V value,int hash) {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hash = hash;
    }

    public int getHash() {
        return hash;
    }

    public void setHash(int hash) {
        this.hash = hash;
    }

    public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void setKey(K key) {
        this.key = key;
    }

    public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V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Entry<K, V> getNext() {
        return next;
    }

    public void setNext(Entry<K, V> next) {
        this.next = next;
    }
}
public class HashMap<K, V> {

    /**
     * 默认容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6;
    /**
     * 装填因子
     */
    private static double LOAD_FACTOR = 0.75;

    /**
     * 实际存储的数组
     */
    private Entry<K, V>[] container;

    /**
     * 当前容量
     */
    private int size;//
    /**
     * 可以存储最大的数
     */
    private int max;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HashMap() {
        this(DEFAULT_CAPACITY, LOAD_FACTOR);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HashMap(int capacity, double factor) {
        LOAD_FACTOR = factor;
        max = (int) (LOAD_FACTOR * capacity);
        container = new Entry[(int) (capacity * factor)];
    }

    /**
     * 存数据
     *
     * @param key   键
     * @param value 值
     */
    public boolean put(K key, V value) {
        int hash = key.hashCode();
        Entry<K, V> entry = new Entry<K, V>(key, value, hash);
        if (setEntry(entry, container)) {
            siz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 往数组内添加数据
     */
    private boolean setEntry(Entry<K, V> entry, Entry<K, V>[] container) {
        //根据hash找到下表
        int index = indexFor(entry.getHash(), container.length);
        Entry<K, V> temp = container[index];
        if (temp != null) {
            while (temp != null) {
                //如果已经存在 则返回
                if ((temp.getKey() == entry.getKey() || temp.getKey().equals(entry.getKey()))
                        && (temp.getHash() == entry.getHash())
                        && (temp.getValue() == entry.getValue() || temp.getValue().equals(entry.getValue()))) {
                    return false;
                } else{
                    //到达队尾 中断遍历
                    if (temp.getNext() == null) {
                        break;
                    }
                    // 没有到达队尾,继续遍历下一个元素
                    temp = temp.getNext();
                }
            }
            addEntry2Last(temp, entry);
        }
        // 4.若不存在,直接设置初始化元素
        setFirstEntry(entry, index, container);
        return true;
    }

    /**
     * 添加到链表头部
     */
    private void setFirstEntry(Entry<K, V> entry, int index, Entry<K, V>[] container) {
        if (size > max) {
            reSize(container.length * 4);
        }
        container[index] = entry;
        entry.setNext(null);
    }

    /**
     * 根据键查询值
     */
    public V get(K key) {
        //2.计算数组下标
        int index = indexFor(key.hashCode(), container.length);
        //3.根据下标找到元素
        Entry<K, V> entry = container[index];
        //4.如果元素为空 则返回null
        if (entry == null) {
            return null;
        }
        //5.否则遍历链表找到值为key的元素
        while (entry != null) {
            if ((entry.getKey() == key) && (entry.getKey().equals(key))) {
                return entry.getValue();
            }
            entry = entry.getNext();
        }
        //6.未找到返回null
        return null;
    }

    /**
     * 把元素添加到队尾
     */
    private void addEntry2Last(Entry<K, V> temp, Entry<K, V> entry) {
        if (size > max) {
            reSize(container.length * 4);
        }
        temp.setNext(entry);
    }

    /**
     * 根据hashcode映射下标
     */
    private int indexFor(int i, int length) {
        return i & (length - 1);
    }

    /**
     * 数组扩容
     */

    private void reSize(int newSize)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ntry<K, V>[] newTable = new Entry[newSize];
        max = (int) (newSize * LOAD_FACTOR);
        for (int j = 0; j < container.length; j++) {
            Entry<K, V> entry = container[j];
            while (entry != null) {
                setEntry(entry, newTable);
                entry = entry.getNext();
            }
        }
        container = newTable;
    }
}

  • 3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