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不同的 IO 模型(BIO、NIO、AIO)?

背景

经常在书里看到关于 IO 模型的讨论,虽然没实践过,还是对这方面很好奇。抽空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 IO 模型?

学习过程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 IO 模型?为什么非得这么复杂?

可以说,时延是最大的幕后元凶,主要是网络通信时延以及用户时延(比如用户思考和打字的时间)

假如有 100 个人排着队和你聊天,你先和第一个人聊天,聊完了再和第二个人聊。有什么复杂的吗?没有,很简单。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策略,“先来先聊”即可。

可一旦把时延加进来,问题就复杂了!在现实世界中,两台计算机相隔很远,沟通交流成本很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信息传输。

这就好比,不再是有 100 个人和你面对面聊天了,而是和你写信聊天。你先收到了第一个人的信,给他回了一封,可是要等待信寄给他、回信再寄回来。如果仍然按照“先来先聊”的原则,那么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发信和收信上。

可“先来先聊”偏偏就是最直观的策略,实现起来最简单。BIO(Blocking IO)就是如此,每个线程会“阻塞”在 IO 上,相当于等待发信和收信,在此期间没办法处理其他人的事务,把时间白白浪费了。

那聪明一点的策略自然是,等待发信和收信期间,去和其他笔友聊天不就行了!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检查,收到了哪些新的信?(相当于检查缓冲区有没有可读数据)投递邮筒还满吗?(相当于检查缓冲区是否可写)这就是所谓的轮询线程要做的事情:如果条件允许读取或写入数据,才唤醒处理进程,这样就不需要处理进程阻塞在干等上了。这种策略就是 IO 多路复用。相应的 IO 模型就是 NIO(Non-blocking IO),目前的主流。

那有没有更方便一些的办法?哼,与其我自己检查,不如让别人通知我!比如,信一到,邮差就给我打个电话说信已经到了,这样就不用我自己去检查了;同理,一旦能发信了,邮差也打电话告诉我,也不用我自己检查了。这种策略对应的就是 AIO(Asynchronous IO),显然是最佳策略。不过出于种种现实因素,应用暂时不广。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