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语义语法的逻辑界定

摘 要:本文试图以语义为核心,以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为 逻辑线索和理论支点,根据事实和逻辑对语义语法理论的基础概念及其逻辑关系进行界定,为构筑语义语法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石。首先从认识论上看,语义语法理论认为语法是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与演变规律及其所决定的语法形式的性质、类别、组合与演变规律。其 次本论上语义语法就是以语法意义为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并力求得到语法形式验证的语法理论。第三,从目的论上看,语义语 法就是揭示出具有可验证性、可区别性、可解释性和可体系化的语法意义。第四,从方法论上看语义语法理论综合运用形式与意义、静态与动态、描写与解释、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等两两结合的方法揭示客观存在且符合认知规律的语法意义据此构建语义体系 。

关键 词 : 语义语法;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植根于 “汉语语法研究”沃土的“语义语法”凭借其对语法规律的挖掘能力、论证能力和解释能力在汉语语法学界逐渐发展壮大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彰显出顽强的理论生命力。从理论上看,由于“语义语法 ” 是不 同知识背景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语法研究实践,着眼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语 法理论尚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基础概念的内涵外延缺乏严格的逻辑界定;二是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性质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三是对语义语 法的理论 观点缺乏严谨系统的逻辑论证。

    本文试图以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为逻辑线索和理论支点,根据语法事实和逻辑对语义语法理论的基础概念(如语法、语义语法、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目的论、方法论等)及其逻辑关系进行逻辑界定,为构筑语义语法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石也为自觉地运用语义语法理论及其方法进行语法研究厘清思路 。

1、语义语法的语法认识论

 1.1 语法概念的存在论解读与概念论解读

    从语法的理论研究上说, “ 语法 ” 概念通常可做出两种解读:一 是存在论解读 即作 为研 究对 象 语法 是指语 言 中客 观存在 的规则 系 统 。 存在论意义的 语法 研究主要关注 语法规则 系 统是 否存 在以及 如何证实 的 问题 ; 二是概念论解读 即作为 研究理论 语法是指认识 、 发现 、 描写并解释语言 规则系 统及其性 质类别 的各种 语法理论 也就是语法学 。 基于概念论的语法 研究 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语 法 ( 认识论 )、 如何界定语法的本质( 本体 论 ) 、为什么研究语 法(目的论)和 如何研 究语法(方法论) 。

    存在论是构 建概念论 的逻辑前提和理论预设 而概念论是存在论体系 化的 必 然结果 。 绝 大多 数语 法理论都 以存在着语法规则 系统为预设前提和理论假设 , 为数不 多的 语法理论会试 图从方法 论或证据学角度 证实语 法规 则 的 客 观存在 性 , 如 : 从 和 角度 把 分 为 和 而 邵敬 敏 也 把 “ 语 法 ” 与 “ 语 法学 ” 区别开来 。 而就概念论解读 而言 不 同 的语法理论 或秉持 相 同 语法理 论 的不 同 学 者 ( 甚至同 一 学 者的不 同历史 阶段 ) 对 语法 内 涵的 认识 、 诠 释和 界定也存在着 较大 的 差异 从 而反 映 出不 同 的语法认识 论 。 1.2 前人语法认识论的四种类型

    自英语—词由马建忠于1898年引入汉语语法开始 ,作为一个核心术语和基础概念 ,其翻译经历了一个由最初音译 的 “ 葛郎玛 ” 到 后来意译 的 “ 文 法 ” 再到 现在基本固定的 “ 语法 的过程 。基于不同 的语言学思想 和哲学思想 不同的语言学流 派和学者对语法 内 涵的 认识存在着 一 定的 差异② 纵 观各家观点 , 大体可 以归 结 为 四 种 类型 : 词句 规则观 、 形式规则 观 、 意 义 规则 观和 形意规则 观。

1.2.1 词句规则观

    尽管很多学者在语法的本位是 字 、 词 、 词组 、 句 子还是小 句上 还存在 着分歧 甚至还 经历 了 结 构主义语法 、 功能语法 、 格语法 、生 成语法 、 语义 语法等非传统语法理论 的熏 陶洗礼 但 由 于 主张将 语法分成词法和句 法两个部分的传统语法 学思想 在学术研究 和语法教学领域 中 的 根深 蒂 固 与深 远影响 , 因 此 , 传统语 法学 的 “ 语法是组 词造句 的 规则 ” 这一 语法认识论毫无疑 问 占 据着汉语 语法 学界 的 主流 可 归 结为 词 句规则 观。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词句规则观肇始于传统语法学的引人者马建忠他认为 “ 葛郎玛者 , … … 凡字之分类与 所以 配用成句 之式具在 ” ’ 经 过刘复 、 金兆梓 、 黎锦熙 、 吕 叔湘 : 、 王力 、 中 国科学 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 、 高名 凯 、 胡裕树 、黄 伯 荣和廖 序东 、 张志公 、 髙 更生 、 王希杰 、 邢福义 、 邵敬敏 、 陆俭 明 等学者对语法 的界定 和阐 释 , 并 以教科书 为媒介的广 泛传播 不仅更加 通俗易 懂 而且还 逐渐成 为语 法 认识论 的主流而被更 多的学者接受下来 。词句规则观对语法的 定义按 照 逻辑学来说属 于 “ 发生 定 义 ” , 即语法作为规则 是指 “ 词和 句子是如何组成 的 ” 从表现语法 的实体上说这 一 定义没 有偏 离 方 向 但 如果细究起 来 无论是词还是句子 本身都包含 着形式 和 意义两个方 面 那 么 , 语法究竟 是词 和句 子在形式 上 的 组合规则 还是 在意义 上的 组合规则 呢 ? 显 然 , 词句 规则 观并没 有触 及到 自 然 语 言处理与对外汉语教学关 系这个至关重要的 问 题。

1.2.2 形式规则观

    形式规则观就是单纯从形式角度解读语法本质的认识认为 语法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间形式组合的规则。沈开木提出:“语法是 ‘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的关系 ’ , 这种 关系 形成 为 一 些规则和 反 映这些 规则 的 许多 格式 、形 式 它 属 于语言 的形式 方面 。 ” 同 年 仝 国斌 也认 为 “ 语法是形式 的哲学 ” 。 后 来 金立鑫 在批 判意合语法时明确提 出 了 语法是形式规则 还是 意 义 规则的 问 题 即 “ 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 ” , 他 的 回 答是 “ 语 言学里 的 语法学 研究 的也是语 言单位和 语言单位 ( 准确 的说应该是语法单位和 语法单位 ) 之间 的 形式 组合方 面 的 问 题 。 可 归结 为 : 语法是形式规则而 非 意义规则 。

1.2.3 意义规则观

     意义规则观就是单纯从意义角度诠释语法本质的认识认为语法是语义范畴间 的组合规则 。 张 黎 在界 定汉 语意合语法 时提 出 : “ 意合语法不拘泥 于句法形式 的 限 制 直接以 语义 为 组合 直 接单位 ” , 并 以此 为理论基础 直接 回答 了 金 立 鑫 提 出 的 问 题 : “ 金立鑫 ( 指 出 一 个很好 的命题 : 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 ? 对于这个问 题 我 们必须 明 确 回答 语法 是意义 之 法 语法是语 义范畴 间 组 合搭配 的 制 约之 法 语 法是 制 约 组词 成句 的 语 义 范畴 间 的 选 择规 则 系统 。”可归结为 : 语法是 意义规则而非形式规则 。

1.2.4 形意规则观

     形意规则观就是强调形式规则和意义规则是语法的本质,主要包括两种观点 :一是形意平行规则观 , 一是形意对应规则观 。

    形意平行规则观是指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解读语法本质的认识,认为 语法包括形式合成规则和意义合成规则 。杨成凯认为:“ 语法研究词形变化 的 规则 和 用 词造 句 的 规则 。 … … 语法规则 ( 有两种类型 : ’ — 。 … … 语法规则 可 能有两层 含 义 : 一 是形式 合成法则 : 由 左边 的各个单 位 的形 式按规 则 进行操 作 , 可 以 得 出 右 边单位 的 形式 ; 二 是意 义合成 法则 : 由 左边 的各个单位的 意义按规 则进行操作 可 以得 出 右 边单位 的 意义 。 ” 是同 、 句 子 、 词形 变 化规则 也就是形式合成 规则 ; 而 是用 词造句 的规 则 也就是意 义 合成规则 ③ , 但杨成凯并没有 论及形式 合成规则和 意义合成规则之间 存在什么 关系 。

    形意对应规则观主要从语法研究的 目 的和方法 角度揭示语法形式和语 法意义 之 间的 结合性 、 渗 透性和验证性 。 朱德熙 提出 : “ 弄清楚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 的对应关系 … … 应 当把形式 和意 义结合起来 … … 使形式和 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 的时候能够得到 语义 方面 的验证 讲意义的 时 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 验证。 ” 朱德熙 : 的形意对应规则观 比较深刻地认识到 语法形式和语法 意义 的 关系是语法研究的本质 “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 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 的根本问 题。 ” 但语 法 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绝不是平行关系 , 究竟谁决定谁 谁制约谁 , 朱德熙并没有说明 。

    可以说前人对语法的认识逐渐从强调语法实体词句)的规则发展到 了 分别强调形式规则 、 意义 规则 或者形 意平行或对应规则 , 但还没有完全揭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间在语法研究中 的辩证关系 。
1.3 语义语法理论的语法认识论
    大多数语法理论都有意无意地试图描述 、 解决语 法研究 中语法形式 和语法 意义间的关系问题。早在1924年奥托 叶斯柏森在讨论语法的研究方法时就提 到 了 从形式 到 意义或 者 从 意义到 形式 的两种途径 。 1942年 , 吕 叔湘 则 沿袭 叶氏 两种 途径而完 成 了 《 中 国文法要 略 》 。 : 曾 强调 : “ 生成语法就是 一 套把 语言信号 和 对信号 的 语义解释联 系起来 的规则 。 ” 可 以 说 这些语法理论都有意无意地 以语法可分为语法形式 和语法 意义为逻辑前提 , 因 此 , 语义 语法 理论应该在继承前人学术精髄 的 基础上 辩证 地认识语 法形式 和语法 意义之 间 的关 系 , 从而把 语 法概念 界定为 : 语法就是语 法形 式 和语法 意义 的辩 证统一 体。 不过 , 语义语 法理论 的形 意辩证 观 必须深 人地解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 辩证关系 。

    首先,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式 。 语法意义对语 法形式 的“ 决定 ” 不是决定语法 形式 是什 么 , 而 是决定并解释语法形式的 性质 、类 别 、 组合 和 演变等 规则的 关联变 化是什 么 。 比如 语 法意 义 “ 复数” 决定 了 “ 、 、 ” 共同 的语法形式 “ ” , 共同 的 语法意义 “ 有 因性 ” 决定并解 释“ 高兴 、 伤心 、 兴 奋” 等情感形容 词可 进 人共 同 的 语 法形 式 “ 令 人 ” 。 可 以 说 语法意 义 的 性 质 、 类别 、 组合 和演变规律决定并解释语法形式的 性质 、 类别 、 组合和演变规律 。

    其次,语法形式制约语法意义 。 语 法形式 对语法 意义 的制 约 不是制 约语法 意义 是什么 , 而是 制 约并 反映语法 意义 的 性质 、 类 别 、 组 合和 演变规律 的 呈 现方式是 什么 。 “ 客人来 了 ” 与 “ 来 客人了” 语义 关系相 同 , 而 由 不同语序所表示的 不同语法形式 其所制 约 和反映 的语法意义就存在 着差 别 , 即前 句的 “ 客人” 是预期的 , 而后句 的客人则是 “ 非 预期 ” 的。 同 一 语法形式 还会容纳不 同 的 语 义 关系 , 比如 : 同样是状中 结构 “ 高 兴地发现 、 惊喜 地尖 叫 、 焦急 地等待 ” 分别 表示 果 因 、 因 果 和 并 行三 种 语义关系 分别 是 由 发现 、 尖叫 、 等待 三个动 词的 语 法意义 的 性质 决定 的 , 即 非 预期 的 瞬 间 得失 义 、 非 自 主 的 瞬间起止义 和 可 自 主的行状持续义 : 。

    根据揭示语法形式和 语法意义间辩 证关 系 的 形 意辩证 观 语义语法 理论可把语 法界定 为 语 法是语法意义 的性质 、 类别 、 组合和演 变规律 及其所 决定 的语 法形式 的性 质 、 类别 、 组 合和演 变规 律 。 具体说来 从性质上探讨某个语法意义的 内 涵和 外延是什么 以及其作 为 语法意 义 的根基是什 么 从类别上则 讨论某个语法意 义 的 内在构成 、 分类 以及其 与其他语法意义的 种属 关系 ; 从组合 上 则研究两个或两个 以 上 语法 意 义之 间 的 组 合 、 同 现 、 排序 、 互动关 系 及其句法分 布特征 和约束 机 制 ; 从演 变上则 追溯 某 一 语法意 义的 历时变 化动 因 、 过程 以 及相近语法意义 间 的 共时竞争 、 因 果 、 互补等关系 。 大体 上来说 , 性质 和类 别偏 于静态或共 时的 研 究 , 而组合和演 变则侧 重 动 态或 历 时 的 研究 。 而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 式的这 一 语法认识则是 由语义本体论决定的 。
2. 语义语法的语义本体论
2.1 语义语法的不同观点

     近二十几年来 随着语义研究的 深入 汉语语 法学界 的 学者们陆续地提 出 了 与 “ 语义 语法 ” 相 关 的概念和理论 , 形成 了不 同的 语义语法 流派 。 这些流 派对语法 中语法形 式和语法 意义 间 辩 证关 系 的认识并非完全 一 致 , 各有偏 重 。 从理论特点上看 主要有 四种 : 语 义 句法说 、 语 义功能说 、 语 义决定说和语义网络说 。

2.1.1 语义句法说

    1969年提出了词位句法和义位句法 ( 两组 概念 来 解释那些形式合乎语法规则而意义却讲不通的句子。徐通锵结合汉语分析认为:义位句法并不能反映句法结构 中句法单位 的 组合顺序 , 对重 序 的 语义 型语 言汉语来说 语义 句 法 更 能反 映出 汉语以 语义为基础 的句法结构 。 可 以 说 一 方面 语义句 法强调 汉语是 以 语义 而非词 法 为 基础 的句法 ; 另 一方 面 通过对 比重序 的语义型 语言与 重形 的语 法型语 言 语 义句 法 则 强调 语 义 和句法 间 的构 成关系 , 即 语义组合形成 句 法 。 关键 的 问 题是语 义及其组 合规律 的 存在 、 表现和 验 证都必须借助 一 定的语 法形式 否则容易 陷入 “ 公说公有理 、婆 说婆 有 理 ” 的 泥潭 。

2.1.2 语义功能说

    1995年马庆株基于自己的研究和徐通锵的语义句法概念提出了与印欧语的形态学语法( 相对的 “ 语义 学的语 法 ( 简 称语义 语法 ” , 1997年 称 为语 义范畴语法 ,1998年定名为语义功能语法 。整个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一是以词和词组为基本单位 ,二是以语义为基础 ,以语义语法范畴为中心 ; 三 是 以 分布 、 变换 等 形式特征 为 标准 ; 四是 以 基 于结构 、 语义 和 表达 的形式 、 语义 和 语用功能 为基本 层 次 。 其可 贵 之处 在于 : 不 仅 重视语义 语 法范畴的分类 , 而且重视语义 语法范 畴的 形式 验证性 。 但把形 式 、 语义 和 语用搅 在 一 起 并 不 符合 事 实和逻辑 形 式和 语义 是语法这个硬 币 的 两面 , 而 语用 则 是 涉及言 语 者和 言语环 境在 内 的 对语 法结构 的使用 。 语用反 映了 一 定 的语法特征 但不是语法的构成要件 。

2.1.3 语义决定说

     1995年邵敬敏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框架: “ 双向解释语法 ” 后来改为 “ 双 向 语法 ” , 单从语 法所包括的形式和 意义 来看 , 就是对 “ 形式和 意义 的双 向 研究 ” 。 随着对语 义和 语义 关系研究 的重视 , 1997年他 基于语义决定性原则提出 了 “ 语义双向 选择性语法 ” , 2004年正式定名为“语义语法”:即
“ 以语法意义为研究 出发点和重点的语法理论 ” 。总的看来 邵敬敏的语义语法理论经历 了 一个从方法论的形式和意义双 向研究到本体论的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研究的深化过程 , 并在 目 的论中 揭示 了 语义与句法间的辩证关系 , 即语义 的决定性和句法的 强制性 。 语法意义 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 语 法形式在哪些方面起制约作用 还需要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结合点上深人研究 。
2.1.4 语义网络说

     2001年李葆嘉从元语言 角度 提出 了 人类语言 的本质共性是语 义性 , 并 据此提 出 了 与 “ 语 形语法 学 ” 相对 的 “ 语义 语法学 ” 概念 。 2004年他进 一 步把语 义解 释为 “ 建立 在认知 符 号 的实体 范 畴化 ( 聚合性语 义场 ) 和 实 体关联化 ( 组 合性 语义场 ) 基 础 上的 语义 网 络 ” 。 其语 义语法 学思想 以 语义 网 络 为核心 以 归纳 法而非 演绎法 为基本 方法 并 “ 力 求 采取计算机操作 系统 作 为验 证 手段 , 从而使语法研究 具有 鲜明 的 技术性 和 可证伪性 ” 。 可 以 说 从 本体论 上 说 语 义是 所有语 言 的共性 但不同语言在 语义的性质 、 类别 、 组合 和 演变规 律上存在 着差 异 并通 过语 法形 式表现 出 来 , 因 此 人机对话 的科技系统并非 验证而是适 用与 否 验证还要 回 归 到 语 法形式 上 脱离语法 形 式的语义网 络构建必将陷 人不可验证 的 困境。

    尽管,学者们提 出 “ 语义语 法 ” 的角 度和依据不 同 , 但有 一 点 是 一 致 的 , 即都试 图 以 “ 语义 ” 为基 础 构建语法研究的理论体系 。 从 现实 来看 语 义语法 至今 尚 未形成 一 个逻辑严 密 、 体 系 完整 的语 法理论 尚 存在着以下 缺陷 一 是对基础概念的 内 涵外延缺乏严格的 逻辑界定 如没 有基于 语 义 的 本体性 界定语法的概念 ; 二是对概念与 概念之 间 的 关 系性 质缺乏严 密 的逻辑 推理 如没有 基 于语法意 义 和 语法形式 的辩证关系 构 建语 义范畴体系 ; 三是对语 义语 法的 理论观点缺乏严谨系统 的逻 辑论证 如 没有 基于认识论 、 本体论 、 目 的论和 方法论来构建语义语法理论体 系 。

2.2 语义语法的语义本体论

     语言之所以为语言 , 不在于其 外在 的语 音和 文 字 而在 于语音 和文字所赖 以存在 的 意义 。 赵 春利 和 张皓得 提 出 : “ 语言本质上是 一 套通过听觉符 号 ( 音 ) 和视觉符号 ( 形 ) 表达的 有 意 义的信息系统 。 ” 作 为视觉符号的文字和 作为 听觉符号 的语 音 都是语言 表 达意义 的 外在形 式 和 物质 外壳 甚 至符号之所 以称为符 号的本质就决定 于有无意 义。 就语言来说 意义是语言的本体语音和文字是现象 。

    而就语法来说 语法意义是本体,语法形 式是现象。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语法形式和 隐形语法形式 前者 如 : 语音上 的轻声 、 重音 、 词缀等 , 词 汇上 的虚 词 、 重叠 等 句 法 上 的词类 、 语序 、重 叠等 ; 后 者 如 结构 上 的 分布 、 组 合 、 层 次 、 变 换等。“ 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制约语法意义 ” 这 一 语义语法 的语法认识 论还需要借助于语义语 的语义本体论来解释 。 所谓的语义本体性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语法形式的性质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读;语法形式的构成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构;语法形式的形成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释;语法形式的变换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析 。

2.2.1 语法形式的性质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读

    语法意义的表现要借助于语法形式但语法意义的存在却不取决于语法形式 , 因为语法意义是借助于语 法形式来指称事物及其性质,比如:“动词所指的动作正在进行 ” 这 一 语法 意义 英语使 用 的语法形式 是 “动词+ing ”, 汉语则借助于 “正在+动词+呢” 。 语法形式 的 性质必 须通过语法 意义来 解读 英语语法形式 “ 动 词 和汉语“ 正在 动 词 呢” 在性质上都是表述 “ 动作 正 在进 行 ” 。 只 要存在着 “ 动作正在进行 ” 这 一 意义 语法层面对该意义的 指称就是语法 意义 , 对该 意义 的 表现就是语法 形式 。 总之 语法意 义指称 客 观世 界和 主 观世界 的 意义 而语法 形式则 是语法 指称 这些意 义的形式 如果某种形式无法确定是否存在 意义 , 也就无法界定其是 否为语法形式 。

2.2.2 语法形式的构成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构

    一种语法形式的内在构成和分类必须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构,表面一样的语法形式在语法意义上可能并非一致,比如“情感形容词+地+动词结构”是一种语法形式,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却包含三种:即果因关系(高兴地发现)、因果关系 (惊喜地尖叫)、平行关系(焦急地等待)。也就是说,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能会采用相同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经常会形成多对一 的关系 从 而可基于语法意义给语法形式分类 。 一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可能对应于其他语言 的两种 甚至多种语法 形式 比如 :汉语 “ 长得很快 、 长得很高” 属于同 一 种述补结构形 式 , 但 翻译成 韩国 语 却要 用表达 两种 语法意义的两种语法形式来表达 据此还可以对汉语的述补结构进行语义分类 。

2.2.3 语法形式 的形成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释

     有人认为 “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结构化和符号化 ” , 也就是说 语法形式是语法 意义 结构化或符号化所形成的 形式 。 在 “语义 、 语用 和语法三个 平面 中 语 义 是最基本 的 。 比如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还认为 “ 程度副词+名词 ” 是不合法的形式 但80年代 以后 这种形式 被大量使用 “ 很绅士 、 很淑女 、很香港 、很广州 、 很气派 、 很个性 ” , 这些组合都表达 一 种“ 很+有+名词+特点 风格 ” 的 语法意义。因此 , “ 程度副词+名词 ” 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合法的语法形式 。 从起 因 角 度说 , 正是 由 于 当时这种新奇的语法形式能够表达出这一 语法意义而不影响交流 才广为 接受 。

2.2.4 语法形式的变换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析

    变换是鉴别几个语法结构是否属于同一种语法形式的验证方式。但最终的解析说明还要基于语法意义来说明。比如:“台上坐着人, 台上唱着戏 ” 的差别在于 : 前者可 变换 为 “ 人坐 在 台 上 ” 而不 能变换 为“ 台上 正在坐 人 ” , 后者则 不可以 变换 为 “ 戏唱 在 台上 ” 而 可 以 变换 为 “ 台 上正在 唱 戏 ” , 不过 这仍然是从形式上借助语法结 构之 间是否存在 变换 关 系 而分化某 种语 法形式,而要解释其深层的差异还要依靠语法意义即前者的动词“坐”具有附着、静态的语义特征而后者的动词“唱”则具有附着、静态的语义特征 。

    可以说,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的本体任何一种语法形式的性质、构成、形成 和变换最终都要借助于语法意义来解释。一种形式是不是语法形式取决于其是否表达了某种语法意义 而一 种 意义是否 是语法意义却不取决于形式 , 而是取决于该意义是 否反 映了具有范畴特征的 聚合层 面 的语 义特征或 者组合层面的 语义关系 。 不过 语法意义不仅仅是认知 层面 的概念 作为 构成语法结构体 的本体 部 分 语法意义的性质 、类别 、组合和演变规律总要通过语法形式表现 出来 因 此 语法形式就成为 验证 语法意义性质、区分类别、寻找规律的手段 。 语法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 的 区分从操作层面看 可 以得到 语法形式之间 差异的验证 , 即使可 表达不同 的语法意义 的 同 一 语法形式也可 以通过能否变换成其他 语法形式而得到 检验 。 基于此 , 可 以说 语 义语法 就是指以 语法意 义为 本体 , 以语 法 意义的 性质 、 类 别 、组合和演变规律为逻辑起 点和 研究对象并力求得到语法形式验证的语法理论。
3、语义语法的核心目的论

3.1 非语义语法理论的目的论

     语法研究 的 目 的论主 要讨论为 什么 研究语法 。 传统语 法 、 结构 主义语 法 、 生成语法 、 系 统功 能 语法和 认知功 能语法等不同 的语言 理论有着不 同 的 理论追求 大致说来 主 要有 : 句 型说 明 说 、 对应 规律说 、 能力规则 说 、 使用方式说和解 释预测说 。

3.1.1 句型说明说

     传统语法理论 的 出发点 主要是用有 限的 格式 或者句 型来分 析说 明无 穷的语句。吕叔湘就认为:“怎么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穷的语句 , 这 应该是语 法分析 的最 终 目 的 。 ” 文炼和胡 附 也认为 : “ 句子分析的 终点是 确定句型 … … 句子里复杂 的语 义 关系 须通过进 一 步 的句法 分析加 以 阐 明 。 ” 换句话说 就 是根据传统 的 主谓宾补 定状进行 句 子分 析 以确 定 句 型 , 然后再 对相 同 句 型 的 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以解释语义差异 。

3.1.2 对应规律说

    结构主义理论基于两点论认为语法结构包括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 方面 , 其目的就是揭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 的对应关系。朱德熙提出 : “ 语 法形式 和语法 意义 之 间 的 关 系是语法研究 中 的根本问 题 。 … … 语法研究 的 最终 目 的 就 是弄清楚语 法 形式和 语法 意义之 间 的 对应关 系 ” , 也就是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 意义间 存在的 对应规律描 写清楚 。 邢福 义 笼 统地 提 出 : “ 揭示 语法 事实 的客观规律性 这是现 代汉语语 法研 究始终 面对旳 一 个 目 标 。 ” 当 然 客 观规律 内 涵丰 富 其 中 语法形式和 语法意义之间 的对应关系 当属语法的 基本规律 。

3.1.3 能力规则说

    生成语法的目的就是发现语言能力的生成规则。有人认为:“能把说话者一听话者的语言能力归结成一套规则通过规则把语言信号和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联系 起来。语法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套规则。”

3.1.4 使用方式说

    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基于概念 、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而研究语言的使用,其目 的就是寻找语言使用的方式 。 提出 : “ 功能语法就是用来解释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 ” 语 言 的 使用就 是 语言 的功 能。

3.1.5 解释预测说

    认知功能语法认为语法研究的目标就是解释已有的合格句子并预测可能会有的合格句子。沈家煊提出:“语法研究的目标介于解释和预测之间,那就是探求规约背后的理据 。 … … 找出规约背后的理据并对规约做出充分的解释,这也就是做到了 ‘ 弱预测 ’ ” 。吴福祥提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已有演变的规律、解释共时语言现象、预测未来演变的方向。”可以说就是对所描写或揭示的语法规律给予解释和预测 。

3.2 语义语法的目的论

    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的语义语法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目的论,如邵敬敏提出:“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解释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李葆嘉则认为 : “ 语义语法学的研究目标是建构语义网络。” 邵敬敏 的观点与其说 是语义语 法 研究 的 目 的 不如说是语法研究 四个层面的目标句法所制约的对象 、语用 所选择 的对 象与认知所 解 释的对象最终 都是语法意义 。 而李葆嘉 的说法虽致力 于构建基 于义征缠绕 的 语 义 网 络 但语义绝非可随意捏合的认知概念,语义网络也绝非不同语义缠绕纠结形成的一团乱麻 。

    语义语法理论所研究的语法意义包括语法意义的性质 、类别 、组合和演变规律 。 一种语法意义都 有一定的性质 该性质的 聚合形成语义特征范畴 该性质与 其他性质 的差异则形 成不 同 的语 义类别 , 从而形成不同 的语义特征范畴 ; 此类别与彼 类别的 组合关系 和演变关系聚 合可形 成语 义关系 范畴。 这样 语法意义就以性质与关 系为支点分别 形成语义特征范畴和语义关系 范畴 从 而组成疏 密有序 、 层次分明 的语义 系统。 比如 “ 高兴 、 伤心 、 难过 、 激动 ” 等情感形 容词具有 语义 特征 “ 有 因 性” , 其 与 “ 事情 、信息 ” 两类名词可形成果因 语义关 系 的“ 伤心的 事情 、髙兴 的 消息 ” 形名 组合 。 语义角色 、语义指 向 、语义结构等都是基于语义特征范畴和语义关系范畴而得到解释。

    语义语法的核心目的就是揭示出具有可验证性、可区别性、可解释性和可体系化的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与演变规律 。 可验证性 、可 区别性 、 可解释性和可体系化是语义语法理论区别于其他语义理论的基石。也是维系语义语 法理论生命 力 的基线 。 可验证性就是语法意义 的 性质 、 类 别 、 组合和 演变规律要能得到语法形式的 验证 , 从而使某种 语法 意义独立 出 来 ; 可 区别 性 就是不 同 的语 法意义在性质 、类 别 、 组合和 演变规律 上存在着 差异 可 划 分为 不 同 的 区域 和 界 限 ; 可解释性 就是 基于人类 一 般的认 知规律解释语法意 义的性质 、类别 、组合 和 演变规律 可体 系化 就是不 同 的 语法 意义 可按照 一 定的标准和序列分层级地形成语义体系 。
4、语义语法的基本方法论

    从方法论角度看,如何才能遵循语义语法的目的论而揭示出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和演变规律呢 ? 首先 语义语法所要揭示的语法意义的 性质 、类别 、 组合和演变规律是客 观存在的 不以 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 一 定 的 自 然科学性 , 因此 可 以借鉴 自 然科学 的方 法 ; 其 次 , 客观存在 的语法规律都是人类 自 觉不 自 觉地遵 循并使用 的 都符合人类 一 般 的 认知规律 语 法研究 就是把 潜藏 的人类语感 背后 的语法规律清晰准确地揭示 出 来 具有 一 定 的 社会科学性 , 因此 , 也要 使用 一 些社 会科学的 方法 。 可 以 说 只 要能挖掘揭示语法意义的性质 、 类别 、 组合 和演变规律的方 法手段 ,语义语法理论都可以 采用拿来 主 义和 实用 主义 的 态度 。 基 于 语法 形式揭 示 语法 意义或 者基 于语 法意 义解释语法 形式的 双 向 验证法 , 主要运用 但不 限于 以下手段 :

4.1 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是语义语法研究的核心方法通过形式验证意义和意义验证形式的双向验证思路来界定语法意义的性质、分类类别、揭示组合演变规律、构建语义体系。比如:在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看来,形名组合“ 倔强的孩子、剧烈的地震 、锋利的刀片”是表达修饰关系 、定中关系、偏 正 关系 的语 法意义 的 同 种语法 形式, 但 一 个 简 单 的 事 实是 , 并非任 何 一个形容词可以不受限制地与任何一个名词组合如“倔强的刀片、剧烈的孩子 、 锋 利 的 地震 ” 都不 是合法 的 。 也 就是说 同 一种语 法形式所表达 的 同种语法 意义并没有 真正揭示形容 词语 义类 型与 名 词语义类型之 间的组 合规律 。 语 义语法要解开语法形 式背后语义 的组 合规律 就需要 把形式 和 意义结合起来 。

4.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语义语法不仅要研究语法结构的静态分布和组合还要探讨其动态分布和变换。这样才能从纵向和横向上把词类、词组和句子结合起来,完整地展现该语 法结构 的性 质。 比如 有 ” 可 以 与 很 多名 词组成有字 短语 如 :

a.有 差 别 、 有 根据 、 有远 见 、 有风庋 、 有规律 ;

b.有 时 间 、 有权利 、 有信心 、 有 能 力 、 有办 法 ;

c.有 桌 子 、 有 工 具 、 有书 、 有钱 、 有饭。

    调查发a类可以进人状语位置,与句子谓语 构 成状 中 结 构 , 但必 须带 “ 地 ” ; b类不 可 以 带 “ 地 ” 进人状位 而是与句子谓语组 成连动结构 句子谓语可 以 带宾语 可 以 变换为 “ 有+VP+的+NP ” ;而c类有字短语也与 句子谓语形成 连动结构 但 宾语在语 义上是句 子谓语 的 宾语 , 如 “ 有饭吃 、 有钱花 ” 等 。 这样静态 的 组合进 人动态 的句 法结构 以 后 经过 句法位置 的 筛选从语 法 意义上被分化为三 类 。

4.3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语义语法还 可以 把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 探讨某 个语 法结构 或者 虚词 的语 法意 义演变过 程 。 比如 在共时层 面看 在山 东西部 和西北部以 及河北东南部等地的 方言中 , “ 连 ” 具有 “ 把” 字 句 的 用 法 为 了 追溯 “ 连 ” 的 “ 把 ” 字功能 的 来 源 从历 时层 面 上借 助三 道筛 选程 序提取 出 近 代 汉 语 中 像
“( 邵 氏 ) 又恐秀姑知觉到放个 空 , 教得贵连秀姑奸骗 了 ” 一 样 “ 连 ” 表 达 “ 把 ” 字功 能 的 语料 。 共时与 历时的 结合可 以 清晰地将 语法 意义 的演 变过 程通过语义地图勾画出来,为语义演变路径和模式研究提供借鉴 。

4.4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语义语 法要把对性质 、 类别 、 组合 和演变规律 的描写与 解释结合起来 。 比如 从描写 层 面看 状 位情感形容 词与 述位动词结构 之间 存在着 果 因 、 因 果 、 平行 三种语 义关 系 , 从解释 层 面 , 这 三种语 义 关 系是 由 情感形容词与 动词结 构各 自 的 语义特征共 同 决定 的 , 当动词 结构具有 “ 非预期 的瞬 间 得失 义 ” 语义 特征时 就会凸显情感形容词 的 “ 有 因性 ” 语 义特 征 , 从而构成 果因 关系 ; 当 动词结 构 具有 “ 非 自 主 的 瞬间 起止义 ” 语 义特征时 , 情感形容词 则凸 显 “ 致果性 ” 语 义特征 , 从而构成 因 果关 系 ; 当 动词结构具 有“ 可 自 主的行状持续义 ” 语义特征时 情感形容 词就会凸显 “ 伴随性 ” 语义 特征 , 从而形成平行关系 。 这样就把规律的 描写与原 因 的解 释结合起来 。

4.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语义语法对语法现象的搜集和观察除了依靠基于语感的内省之外还要基于语料库把运用数学统计软件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比如:形容词“秀丽 ” 既可以与主体 及容 貌名 词 “ 姑娘 、女 人 、容貌 、相貌 、面容 ” 组合 也可 以与 物体及风景 类名 词 “ 山 川 、 湖水 、 地方 、 风景 、 风光 、 景色 ” 组合 那 么 在分类性质上 究竟应该归人主体容 貌类形容词还是物体 风景类形容词? 可 以统计语料库中 “ 秀 丽 ” 分别与两类名 词的 组合数量 通过对 比数值和卡方检验 得 出倾向性的定性结论 : “ 秀丽 ” 更倾向 于与“ 物体风景类 ” 名 词组合 。 这样把定 量与定 性结合起来 指 出 “ 秀丽 ” 优先选 择物 体风景类名 词 其次选择主体容貌类名词 这对 自 然语言处理和 汉语教学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

4.6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归纳和演绎是人类思维的两个基本推理方式,是人类研究事物客观规律的思维工具。语义语法理论在研究语法规律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两个逻辑工具, 词类次 范畴 可采用归 纳 的方法把 具有相同 语义特征 的词语聚 合在一 起 形成一 类 。 具有 “ 有 因性 ” 语义特征的 情感 形容词就是通过 以 下不同 句法形式 的筛选而归 纳出 来的主 体形容词的 一 大类 :

a.这件事令人很兴奋

b.他把那些伤心消 息都 忘 了 。

c.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 一个人像 。

d.老 张有个女儿很得意

    属 于情感形 容词 的 词语很 多 不可 能对每 个词在所 有句法形 式 中 的情 况都进 行调查 验证 , 因 此 提取 出 部分情感形容词的 语义 特征 和 句 法功 能 以 后 就可 以借 助 演绎 推理预测 其他情感 形容 词的 句法语义功 能 。
5.结语

    总的说来,本文主要从逻辑层面以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为基点 和纽带讨论语义语法的理论建构问题。其中,认识论反映了以语义为本体的基本理念。而语义本体论决定了语义目的论,语义目的论制约着方法论。当以语义为选择方法的 基本旨向 。 目 前 主流观点对语法 的认识是 : 语法是 由 语法 意义与 语 法形式构 成的 矛 盾 统 一 体,语 法 意义 与语法形式的 关系是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制约语法意义。那么,语义语法理论基于语法意义的本体性从认识论上可把语法界定为:语法就是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和演变规律 及其所决定的 语法形式 的性质 、 类别 、 组合 和演变规律 。 而从本体论上看 语法意义是语法、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的本体。基于语法意义 的本体性 所谓 的 语义语 法就是 以语法 意 义的 性质 、 类别及 其组合规律为 逻辑起点 和研究对象并力求得到语法形式验证的语法理论。着眼于语法意义 语 义 语法理论 的 目 的 就是揭 示 出 具有可验证性 、可 区别 性 、可解 释性 和 可体系 化 的 语法 意义的 性质 、类 别 、组合 和演变规律 从 而以语义特征 范畴和语义关系范畴为基石构建语义范畴体系。为了达到语义语法的目的 诉求在方法论上采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揭示客观存在且符合认知规律的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和演变规律据此构建语义体系。


参考文献 :略


本文摘自:《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