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下篇)(7-12章)

预备2024年考研——复习笔记。大家考研加油!


  •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 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 一、文化与艺术:

        • 文化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三大要素:
          • 物质文化:基础
          • 制度文化:中介
          • 精神文化:核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被前二者决定和制约。
        •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影响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 文化子系统,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艺术影响它们,它们影响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
        •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地位极其重要。
        • 1、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 2、 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 宏观:艺术是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艺术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 微观:社会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创作者和欣赏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从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可知。
    •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 1、联系:美学连接艺术和哲学
          • 连接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大高峰
          • 用理性方法研究感性认识
        • 2、区别:
          • 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领域,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3、 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通过美学作中介。
          • 表现在①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或流露出来)、②出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③促进艺术潮流形成。
          • 法国柏格森把 “生命冲动” 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纪 20 年代的欧洲形成“超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等;西班牙达利《记忆的永恒》;西班牙布努艾尔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 4、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艺术也影响哲学,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传播特定哲学思想。
      •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 1、西方现代哲学:
          •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 本体论:唯心 主义 色彩
          • 认识论:非理性 主义 色彩
          • 人生哲学:悲观 主义 色彩
        • 2、西方现代派艺术:
          • 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
          • 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
          • 内容:
            •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物质生产越发达,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质等等。
            • 对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
            • 宣扬对人生、历史、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 形式:
            • 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
            • 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 3、西方现代哲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础。
          • 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①哲学家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尼采、海德格尔等,其中柏格森、萨特、加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 ②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
          •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 艺术与宗教的相似:
        • ①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黑格尔:人类认识绝对真理的三种方式,艺术(感性形象)宗教(情感、观念)和哲学(通过自由思考达到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贝尔: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 ②审美感情和宗教感情,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密切联系,宗教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中世纪欧洲,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佛教艺术: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
        • (1)宗教影响艺术:
          • 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和内容。(“荷马史诗”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建筑雕塑和绘画)
          • ②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 促进: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 阻碍:如中世纪欧洲艺术沦落为“神学婢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中世纪艺术普遍衰落。
        • (2)艺术影响宗教:
          • ①参与宗教活动。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图腾歌舞、巫术等)融合在一起;文明社会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
          • ②宣扬宗教思想。
        • (3)区别:本质的区别。

      • 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石窟艺术)、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戏曲(佛教寺庙唱佛经故事演化为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促戏曲发展)、文学(《圣经》,佛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对后来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 1、道德:
        •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2、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 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
        • 先秦美即善。孔子划分之,认为善比美更重要,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郑声淫”,《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 (1)道德影响艺术:
          • 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艺术反映生活,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托尔斯泰三部曲触及伦理道德问题。
          • ②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 (2)艺术影响道德:
          • 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影响道德观念评价和道德行为选择。
          • ②影响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影响深远。
      • 3、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 范围:艺术不只反映道德关系,反映范围更广。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
        • 方式: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需“寓教于乐”,化善为美,潜移默化。
        • 评价标准:道德评价以“善” 为唯一标准;审美评价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
      • 4、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 ①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 ②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如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如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 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影响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类文化。
      •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 (1)艺术与科学联姻的三个辉煌时期:
          • ①B.C.6c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中。
          • ②A.D.14-16c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达芬奇等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和新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的出现,如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 (2)科学技术对艺术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 ①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
          • ②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 2、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 3、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 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 ⑤大众传播媒介→艺术商品化和消费化倾向→大众审美水平降低
      •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 ①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 ②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 ③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 ④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 ⑤新兴的分类法: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等
        • ⑥彭吉象,按美学原则: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民间艺术等未提及。
      •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 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
      • 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 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第五章-实用艺术

    •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 实用艺术:
        • 定义:“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 特征: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 ( 1 )建筑艺术:
        •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建筑艺术应当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 建筑是空间造型艺术,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造型美。
        •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
          • “空间”,基本形式要素,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注重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
          •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的故宫。
          •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因此人们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
          •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
          •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装饰飞檐、雕刻彩绘、神兽。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 2 )园林艺术:
        • 定义:
          •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 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
          •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 特征:
          • 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 中国的园林艺术同其他门类艺术有紧密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后者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 中国园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欣赏中国式园林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 手法: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手法来布置、组织、创造、扩大空间
      • ( 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 工艺美术:
          • 定义: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 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材料价格低廉,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
          • 特种工艺美术品:原材料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供观赏珍藏。
          •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
          • 特征:造型美。
        • 现代设计:
          • 1、工业设计:
            • 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 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 2、环境设计:
            • 改造和组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设计物质环境空间,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 ①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主的景观环境
            • ②以城镇小区和建筑组群为主的空间序列环境
            • ③以陈设、小品和人工绿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环境
          • 3、视觉设计:
            • 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 狭义上,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包括装帧、印刷、设计、展示陈列、视觉形象、广告设计等。
    •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 ①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统一。
        • A.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实用艺术应当分别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要。
        • B.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 C.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 D.实用艺术应考虑成本等问题,尽量降低成本,具有低消耗和高使用价值。
        • E.实用艺术是最普及最常见的大众艺术,在美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实用艺术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当今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 ②表现性与形式美有机统一。
        • 实用艺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因而,表现性应当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实用艺术的表现性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
        • 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 ③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时代性,首先在于它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 🔸第六章 造型艺术

    •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 “造型艺术”
        •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静态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关系:

      • ( 1 )绘画艺术。
        • 定义:
          • 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 是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 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 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
          •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 中国画,简称国画,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独具特色,其特点:
          • ① 工具材料: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 ② 散点透视,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 ③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 ④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工笔画和写意画都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 概括地讲:
            • 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
            •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
            • 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 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 ( 2 )雕塑艺术。
        •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
        •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
          • 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 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 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
          • 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
          •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 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法国雕塑(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和20 世纪西方雕塑。
      • ( 3 )摄影艺术。
        •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
        • 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 特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 其次,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 摄影艺术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题材繁多:
          •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 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 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象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 印象主义摄影: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 超现实主义摄影: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 ( 4 )书法艺术。
        •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刻意追求线条美;内容上体现民族灵魂。
        • 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基本方法和功能,象形是基础,“书画同源”是汉字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因。汉字后来继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规律,这是汉字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东方艺术的核心。
        •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各种书体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书法可分为篆、隶、楷、行和草五种书体。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使人潜移默化地受熏陶。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名胜古迹区内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
    •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直观性,或称视觉性,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指造型艺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
      •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所谓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供多次欣赏,甚至流传千百年。
      •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摄影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
  • 🔸第十章-艺术创作

    • 第一节-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专业的艺术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的结果。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 艺术家的特点:
          •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艺术家各有分工。既包括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
          •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艺术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产,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在作品中熔铸这种炽热的感情,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 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其中,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对艺术创作活动至关重要义。
          •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同代人,超越自己。
          •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 二、艺术家与生活

        •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从创作客体来讲,再现。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种观察与感受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两种情况。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成为创作的原料,激发感情,产生联想想象)。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扩大视野,拓展生活积累,诱发创作灵感)。社会生活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 从创作主体来讲,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倾向,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常人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和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 艺术生产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也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 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

      • 艺术创作活动:
        •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 艺术创作过程:三方面或三个阶段。三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 (1)艺术体验活动。艺术创作准备阶段,起始阶段,酝酿阶段,艺术创作的基础。
          • 定义: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 特点: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有意或无意的,时间或长或短。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 作用: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重要的创作动机。(体验积累,灵感迸发,不吐不快。)
        • (2)艺术构思活动。
          • 定义:艺术构思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 特点: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凭藉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地构思。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
          • 作用: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 (3)艺术传达活动。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 定义: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 特点: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传达方式各有特点,形成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艺术传达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这个特点可以回答技术和艺术的联系和区别问题。)
          • 作用:只有通过艺术传达才能产生成果艺术作品。
    • 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

      •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三者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
        • 形象思维的特点:
          • 1、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 2、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不依靠逻辑推理。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 3、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为了保持整体性,可以忍痛割爱。
        • 抽象思维:
          • 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但是,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反复推敲即是抽象思维。
        • 灵感思维:
          • 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 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稍纵即逝。
        </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阿萧一只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