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 梳理分析

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报告

一、报告摘要

本报告基于黄韬等学者发表于《通信学报》2021 年第 1 期的《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系统梳理了面向 2030 年未来网络的研究背景、体系架构、试验设施、核心技术及发展趋势。论文围绕 “万亿级、人机物、全时空、安全、智能” 的未来网络目标,从网络体系架构创新、试验平台验证、八大热点技术突破三个维度展开,最终提出五大未来发展方向,为网络领域科研与产业落地提供关键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互联网发展阶段演进

互联网已完成从 “科研型网络” 到 “消费型网络” 的转变,正加速向 “生产型网络” 升级。过去数十年,TCP/IP、SDN、NFV、5G 等技术支撑了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但面对新业务需求,传统网络逐渐暴露出瓶颈。

2.2 核心需求驱动

未来网络需满足三大核心指标:

  • 超低时延:毫秒级(如远程工控、自动驾驶)、微秒级(如工业自动化);
  • 超高带宽:单链路速率>1Tbit/s(支撑 AR/VR、全息通信);
  • 超大规模连接:>1000 亿连接(覆盖物联网、车联网)。

典型场景需求如下:

应用领域

关键需求

示例业务

消费型业务

低时延、大带宽

AR/VR、3D 通话、全息传送

工业互联网

低时延、低抖动

远程工控、数字孪生

车联网

低时延、高可靠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

2.3 技术挑战

传统网络面临五大核心挑战:

  1. 可扩展性:网络流量增长远超芯片处理性能,需重构网络架构;
  1. 服务质量:“尽力而为” 的 TCP/IP 设计无法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
  1. 安全性:中心化架构存在单点风险,攻击手段日趋复杂;
  1. 移动性:空天地海异构网络的切换与协同难度大;
  1. 绿色节能:大规模网络设备能耗与碳排放问题突出。

2.4 全球战略布局

各国均通过重大项目抢占未来网络制高点:

  • 美国:NSF 主导 FIND、FIA 计划,聚焦命名数据网络(NDN)、移动优先架构(MobilityFirst);
  • 欧盟:通过 FP7(FIRE 项目)、Horizon 2020,推动 5G 与 SDN/NFV 融合;
  • 日本:NICT 启动 AKARI 计划,强调网络 “简单、真实连接、可持续演进”;
  • 中国: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CENI,成立网络 5.0 产业联盟,推进天地一体化网络工程。

三、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研究

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1 国际典型架构

国家 / 组织

核心项目

代表性架构

核心特点

美国

FIA

NDN、MobilityFirst、XIA

内容中心化、移动优先、多主体寻址

欧盟

FIRE、Horizon 2020

4WARD、SAIL

异构网络融合、服务化架构

日本

AKARI

新一代网络架构

兼容现有网络、渐进式演进

3.1.2 国内创新探索

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提出多种新型架构,突破传统 IP 局限:

  • 地址驱动网络(ADN):以地址为核心,优化路由效率与安全性;
  • 智慧标识网络:通过标识解析实现资源灵活调度;
  • 多模态智慧网络:支持全维可定义的网络服务定制;
  • 双结构网络:兼顾内容传输与智能治理。

此外,ITU-T 成立 FG-NET-2030 焦点组,中国网络 5.0 联盟与其合作,聚焦 “垂直行业支持、新通信服务、空天地基础设施” 三大方向。

3.2 核心设计理念:服务定制网络

论文提出 “服务定制网络” 作为面向 2030 的核心架构,其核心特征如下:

  1. 设计原则:简单开放、可扩展、安全、融合;
  1. 核心目标:为不同应用提供差异化组网能力,支持计算 / 存储资源在网调度;
  1. 技术栈支撑
    • 管控层:SDN、SD-WAN、NFV 提供灵活管控;
    • 转发层:白盒设备、P4 语言、SRv6 实现可编程转发;
    • 服务层:TSN、FlexE、DetNet 保障确定性传输;
  1. 架构创新:在传统 “网络第一平面”(基础承载)之上,构建 “网络第二平面”(广域叠加服务平面),实现革命性技术的渐进式部署。

3.3 产业应用雏形

  • 企业广域网:中国电信、联通通过 SD-WAN 为企业提供差异化 QoS;
  • 移动核心网:中国移动云原生核心网支持容器化网元按需部署;
  • 5G 领域:华为、中兴通过网络切片实现 RAN 资源硬隔离;
  • 工业互联网:标杆外网技术提供确定性时延与抖动控制。

四、国内外网络试验设施对比

试验设施是未来网络技术验证的核心载体,全球已建成超 10 个大规模平台,核心对比如下:

4.1 国际典型试验平台

平台名称

主导方

主旨

核心支持功能

应用场景

GENI

美国 NSF

分布式网络试验,规范试验设计与执行

OpenFlow 技术、跨平台资源调度(如 CloudLab)

新型网络协议、SDN 验证

CloudLab

美国 NSF

支持云计算研究的分布式平台

裸机控制、地理分布式集群(Utah/Clemson/Wisconsin)

云网络、存储技术

Chameleon

美国 NSF

深度重配置的计算机科学试验平台

软件堆栈全控制、GPU/ARM 硬件接入

操作系统、虚拟化方案

OneLab

欧盟

构建欧洲共享试验设施,联合 PlanetLab

异构资源统一入口、无线环境扩展

物联网、异构网络试验

Fed4FIRE+

欧盟 Horizon 2020

全球最大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平台

支持 5G、物联网、智能城市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验证

RISE

日本 NICT

大规模 SDN 验证环境

基于 JGN-X 构建,14 个站点

物联网、广域 SDN 测试

4.2 中国核心试验设施:CENI

4.2.1 基本概况

  • 定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3 年列入规划,2016 年启动);
  • 覆盖范围:40 个国内主要城市,88 个主干节点、133 个边缘节点、4 大云数据中心;
  • 核心目标:超前产业 5-10 年,支撑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安全、天地一体化网络验证。

4.2.2 架构与功能

  1. 分层控制器:主干网控制器、边缘网控制器、云数据中心控制器协同;
  1. 双网络平面
    • 可编程路由器平面:支持 L0-L3 层服务(裸光纤、光波道、IP/Non-IP 协议),开放多接入技术(4G/5G、ZigBee、LoRa);
    • SDN 白盒交换机平面:支持 1600 万用户并行,分钟级网络开通,提供 L3-L7 层试验(网络安全、AI 组网、区块链);
  1. 统一管理:通过中国网络操作系统(CNOS)实现跨域协同编排;
  1. 技术验证能力
    • 支持 IP 技术:服务定制网络、端到端切片、低时延转发;
    • 支持非 IP 技术:NDN、NewIP、标识一体化网络,提供主干级规模试验。

五、八大热点技术领域深度分析

论文围绕 “控制 - 转发 - 服务 - 融合 - 应用” 逻辑,梳理八大核心技术,关键信息如下:

5.1 网络控制与编排

  • 核心问题:传统分布式网络操作复杂、管控困难;
  • 创新技术
    • 控制器架构:从单实例(NOX/POX)向多控制器(逻辑集中 / 完全分布式)演进,代表如 OpenDaylight、ONOS;
    • 编排体系:SDN 高层业务编排(标准化策略下发)+ NFV 底层网元编排(硬件解耦、虚拟网元池化);
    • 产业突破:AT&T 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 ONAP 平台,实现运营商级端到端编排;国内发布 CNOS 大网操作系统,首次用 SDN 交换机构建广域主干网;
  • 未来方向:构建 “云 - 网 - 边 - 端” 异构资源协同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微服务化架构与 TB 级状态管理。

5.2 网络深度可编程

  • 核心问题:传统设备标准不兼容、硬件功能固定,无法快速响应新业务;
  • 创新技术
    • 编程语言:P4(协议无关、平台无关,支持解析器 / 流水线自定义)、POF、Click;
    • 可编程芯片:ASIC(如 Barefoot Tofino,支持 PISA 架构)、FPGA(P4-FPGA 编译框架)、网络处理器(NP);
    • 智能网卡(Smart NIC):卸载 OpenvSwitch、VxLAN 功能,节省 CPU 资源,如 Xilinx SDNet 开发环境;
  • 未来方向:形成 “控制 - 转发 - 验证” 闭环,实现网络 “零接触” 操作,加速硬件生态协同。

5.3 网络确定性服务

  • 核心问题:传统以太网 “尽力而为” 机制无法保障端到端 QoS;
  • 分层技术方案

网络层

核心技术

关键能力

应用场景

L1

FlexE

MAC 与 PHY 解耦,时隙复用(5G/25G 粒度)

5G 承载网、大带宽业务

L2

TSN

时钟同步(<500ns)、时间感知队列、帧抢占

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音视频

L3

DetNet

统计复用下确定性时延 / 抖动,支持 MPLS/IP/SRv6

广域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

  • 未来挑战:解决跨域时钟同步、复杂拓扑时隙规划、多层技术融合问题。

5.4 网络计算存储一体化

  • 核心问题:传统 “计算 - 存储 - 网络” 分离模式,无法满足低时延、高带宽需求;
  • 创新技术
    • 网络与存储融合:ICN(NDN 为代表,基于内容命名与缓存)、CDN/P2P(应用层内容分发);
    • 网络与计算融合:云计算(集中算力)、雾计算(区域算力)、边缘计算(用户侧算力,低时延优势);
    • 协同方案:SDN+ICN 动态调度资源、多云管理与云网协同;
  • 未来方向:构建分布式融合系统,优化缓存更新规则(在线学习),提升资源分配效率与安全性。

5.5 网络与人工智能

  • 核心逻辑:双向优化(AI 优化网络 + 网络优化 AI);
  • AI 优化网络
    • 应用场景:故障定位与自修复、流量预测(深度学习模型)、网络切片(深度对抗网络)、拥塞控制(强化学习);
    • 关键技术:离线数据训练 + 在线实时反馈,如边缘网络分布式参数学习、IoT 设备流量建模(无监督学习);
  • 网络优化 AI
    • 分布式机器学习需求:解决单机算力不足问题;
    • 网络支撑技术:拓扑优化(参数服务器架构 / 环架构)、传输协议优化(RDMA,时延<1μs,CPU 零拷贝);
  • 未来挑战:大规模网络 AI 训练、跨层级 AI 协作、RDMA 与现网兼容性。

5.6 网络与区块链

  • 核心问题:区块链性能低、跨链互通难;传统网络身份认证 / 路由存在中心化风险;
  • 创新应用
    • 区块链优化:共识算法优化、DAG 结构改造、分片 / 侧链技术,提升吞吐量(当前比特币 7 Tbit/s vs VISA 2000 Tbit/s);
    • 网络安全增强:身份认证(区块链可信存储)、BGP 防劫持(路由数据可信记录)、跨链互通(可信资产转移);
  • 未来方向:构建多中心化云网基础设施,支持 “区块链 +” 与实体经济融合(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5.7 智能安全网络

  • 核心问题:传统网络与安全孤立,依赖被动补丁,无法应对高级威胁;
  • 创新技术
    • 信息保护:全分布式防火墙、同态加密(医疗数据隐私)、访问控制(物联网 / 云计算场景适配);
    • 入侵检测:AI 驱动的异常识别(深度学习检测未知攻击)、动态多点采样与 DDoS 主动压制;
    • 故障恢复:分布式备份、主动探测(路由器中断检测)、LSTM 故障预测;
  • 未来方向:网络内生安全(内置安全属性),结合区块链构建信任体系,实现端到端安全管控。

5.8 网络空天地海一体化

  • 核心问题:地面网络覆盖有限,无法满足全球 / 海洋 / 恶劣环境通信需求;
  • 国内外进展
    • 国际:美国 Starlink(低轨卫星组网)、Google Loon(浮空飞艇);欧盟 H2020 项目推进卫星与 5G 融合;
    • 国内: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低轨卫星网络计划;
  • 关键技术
    • 组网架构:分层软件定义架构,融合卫星 / 飞艇 / 地面设备;
    • 协议适配:CCSDS(航天器)、DTN(间歇连接)、IP(地面宽带);
    • 移动性管理:低轨卫星切换(链路层 / 网络层方案)、星地透明切换(S1/X2 过程);
    • 资源协同:SDN/NFV 实现异构资源切片,区块链增强安全性;
  • 未来挑战:低成本全球覆盖、高动态拓扑路由、跨域资源调度。

六、面向 2030 年发展趋势与挑战

论文提出五大核心发展方向,明确现有成果与首要问题:

发展方向

现有成果

首要问题

关键突破点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研发 Flexible IP、内生安全技术;建设 CENI 等试验环境

预判未来应用需求,设计适配架构

原创性架构验证、新技术可行性测试

确定性网络控制与服务

可编程芯片(思科 / 博通 / 盛科)、国际标准制定;大规模测试

局域网时延敏感芯片设计、主干网确定性架构

端到端时延控制、跨层技术融合

去中心化网络应用

信通院攻关新型标识解析体系

去中心化 DNS/BGP/ 网络存储设计

标识解析去中心化、路由可信验证

空天地海一体化泛在互联

空天互联网系统研制、浮空飞艇研究

低成本全球覆盖,融合卫星 / 飞艇 / 6G 技术

异构网络协同、动态资源调度

智能化网络与通信

AI 在网络中试点应用(流量预测 / 故障检测)

AI 与网络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部署

分布式 AI 训练、跨层级 AI 协作

七、综合信息拓展

7.1 关键技术关联图谱

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并非孤立,存在显著协同关系:

  • 服务定制网络:依赖 “控制编排(SDN/NFV)+ 深度可编程(P4/Smart NIC)+ 确定性服务(FlexE/TSN)” 支撑;
  • 空天地海一体化:需 “AI(资源调度)+ 区块链(安全)+ 计算存储一体化(边缘算力)” 保障;
  • 智能安全:融合 “AI(异常检测)+ 区块链(可信存储)+ 内生安全(架构设计)” 构建防护体系。

7.2 国内外研究重点差异

维度

国际(美 / 欧 / 日)

国内

优势领域

体系架构

侧重内容中心(NDN)、移动优先(MobilityFirst)

侧重服务定制、标识驱动(ADN / 智慧标识)

应用导向架构设计、试验设施规模

试验平台

分布式联合(如 GENI+CloudLab)

国家级集中化设施(CENI)

广域覆盖、IP / 非 IP 双支持

技术落地

SDN/AI/ 区块链早期应用

5G 切片、工业互联网确定性服务、天地一体化

产业场景适配、规模化部署

7.3 产业落地建议

  1. 技术层面:优先推进 “确定性服务 + 边缘计算” 在工业互联网 / 车联网的试点,验证端到端时延控制;
  1. 平台层面:开放 CENI 试验资源,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验证,加速成果转化;
  1. 标准层面:联合 FG-NET-2030 等国际组织,推动服务定制网络、空天地一体化协议的国际标准制定;
  1. 生态层面:构建 “芯片 - 设备 - 软件 - 应用” 协同生态,突破 P4 芯片、Smart NIC 等关键硬件瓶颈。

八、总结与展望

《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系统梳理了未来网络从 “体系架构 - 试验验证 - 核心技术 - 未来趋势” 的完整逻辑,明确了 2030 年 “万亿级、人机物、全时空、安全、智能” 的网络目标。传统网络向生产型转型的过程中,“以应用服务为中心” 和 “确定可预期” 是核心变革方向,而服务定制网络、确定性技术、空天地一体化、AI 与区块链融合将成为关键突破口。

未来需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技术协同(如 AI 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二是产业适配(如工业 / 车联网场景的定制化服务),三是安全可信(如内生安全与区块链信任体系),最终实现未来网络对实体经济的全方位支撑。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