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变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也会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在物质世界和精神形态向碰撞的时代下,缺失任何一方皆不可。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在人类历史的荡气回肠中,书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藏般的存在。

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读书?请听听我的回答

01

读书与不读书,

过的是两种人生

2021年12月29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探访关注了“独腿博士”孙小军的创业之路。

孙小军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山村,九岁时不幸截肢失去一条腿,在家人及亲友的鼓励下,他不断努力学习、考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长大后的他亲手为自己造了一条腿,他的智能假肢一改传统假肢的弊端,他让残障人士如愿站起来。

2015年10月,经过无数次的说服家人,孙小军辞去了40万年薪的工作,毅然去了日本攻读博士,继续深造“智能信息学”,开始冲刺研发智能假肢的梦想。在日本读博期间,他研发的假肢获得了美国SXSW大奖。这一次,让他在业界名声大噪。同时,他的坚毅精神、励志事迹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孙小军的科研团队也开始建立。

3933408a60257d00e8a7e415266eadd2.png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孙小军2021年8月曾写道:“在坎坷和磨难中学会沉淀自己,在得与失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未来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为什么要读书?

奥巴马曾说:未来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有多坏。读书是为了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选择。

正如投资里的一句话: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投资其实就是一场修行,而投资成功是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自然结果。

02

孤独令人迟缓,

阅读使人灵魂性感

在2022年初,豆瓣上出现了热门话题#2021年你读了几本书#,在这个话题中,很多人晒出2021年的读书榜单,也有人分享在书中获得的感受,整个话题圈中弥漫着文字的气息。

那么,2022年,你读书了吗?

31c0131a7a3423f37380c679f7f2e3d3.png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巴菲特:我这辈子遇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每天不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他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它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各行各业的聪明之人都在读书,无论是股票大亨,金融专业还是精英律师,没有人会否认书的重要性。

在央视等各个平台上,关于“书”的节目也越来越多,《朗读者》《读书》《一本好书》等节目收视率不断上升。良书是心灵的一片净土,是驱散薄雾的太阳。凡是太阳所照的地方,皆是光的存在。

为什么要读书?

腹有读书气自华。一岁又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阅读是灵魂前进的阶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在阅读上度过的光阴,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

03

书归处

即是心安

读越多的书,越想读书,越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就如白岩松所说,但你越来越想读书的时候,你不仅有收获,你还找到一个带你读书的“人”,你读的书会要带领你去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就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读书所得去生活。

6df2611896dca36768e9ee101389a657.png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杨绛,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经历过时代的磨难,经历过亲人的离别,但仍对明天和生活抱有热爱;这位百岁老人,即使已到耄耋之躯,也坚持读书,正是她所经历的,她所读过的书教会她写出“即使世界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杨绛先生在书中找到了赖以栖息的心的荒地。

为什么要读书?

书归处即是心安,且以优雅过一生。如果你正处于迷茫当中,何不用书籍筑起一道心墙,墙内皆是净土。

外面车水马龙。关门即是深山。

04

暮光前行

向上生长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真实的经历、平实的语言,中科院一位博士4年前写在博士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近日在网上引发不小的追捧。

这篇《致谢》不仅表达了一位寒门学子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也在重新为常说的“读书改变命运”提供注解。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为什么要读书?

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读书是改变命运,向阳生长的捷径,把书读下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05

做人永不毕业,

读书可以做人

1968年8月,上海一批1966届高中、初中毕业生首次来到坐落在安徽黄山脚下的黄山茶林场。

1971年11月,又有1000多名1970届中学毕业生分配来到黄山茶林场。以后,陆续有近万名学生怀着热情和抱负,带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心来到这里。

其中,就有现为资深媒体人的曹景行,和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金光耀。1977年,因“文革”而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回到舞台,几百万知识青年重新获得了进修知识的入场券,人生轨迹因而转折。

在曹景行读大学时,能从农场驻上海办事处领到工资,他和妻子一个月可以领到84元,算是同届学生中的“富豪”,其中,除掉吃饭和家用的开销,还能结余24元,曹景行将这笔收入全部用来买书。“我买的书中,《资治通鉴》是非常重要的,20块钱,我到现在还留着,纸质很粗糙、黄腊腊的,但毕竟是正规的书。”

beff69de82fd3d98bdf3b41716f00fdf.png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在我们熟悉的媒体人中,曹可凡同为曹景行的朋友。他曾评价曹景行: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而奋斗。在曹景行晚年期间,尽管年岁已高,但仍对新闻领域保持着热爱和敏感度,在多数节目中发挥主轴作用。

在曹景行看来,从茶场到大学的旅途,是一次“爬坡”,也是一次成长。通过高考,这批年轻人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为什么读书?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依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06

最后,

我想说:

董卿曾说过: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予回报。虽然生活朴素,但我们内心丰富;即使身处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d45980c19903e24f6875d9b06f01945c.png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可以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

在新的一年里,为自己里一个读书flag,将读书看做生活中的KPI,不断地去尝试。发现、探索新的自己。

世界从不缺少辉煌的皇冠,缺少的是被花瓣晕染的淡定。

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一个小小的鼓励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