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继续和外企、HR聊工作。
外企问:听我室友说,当时PIE(工艺整合工程师)和PE(工艺工程师)两个岗他都投了,现在工作两年了,庆幸当时做了PIE。
我点点头:PIE的发展前景确实更好。
外企问:就是因为PE要给PIE干活?
我说:可以再换个角度。
我现在有个体会,一份工作的稀缺性高低,与这份工作的独立度强相关。
啥叫独立度呢?就是独立于平台的程度。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PE这个岗位不太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PE的工作高度依赖设备。
比如光刻PE,主要工作就是对付光刻机,他得熟悉机台的各种用途,得清楚如何使用机台实现各种功能。
这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你在担任PE期间所做的技术积累,与公司的设备强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技术是跟天天打交道的这几台设备绑定的,但你离职时,又不能背着光刻机一块走。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跳槽,你的选择空间就比较狭窄了。只有去那些设备类似乃至相同的公司,才能有效利用过往积攒的技术。
然而,即使新公司的设备与之前的设备一模一样,使用年限和机台状态不同,做的产品不同,之前的技术经验也得打折扣。换句话说,你在工作期间积累的技术遭遇了隐形的贬值。
HR说:我有另一个角度。按你说的,PE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各种设备打交道嘛。
就以光刻为例,无论你把光刻机玩得多好,管理者都会觉得,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价值几千万的设备,工程师的价值,是附着于设备之上的。
想象一下,你们公司的管理者坐在办公室,打开了电脑里的财务报表,看到产线这块,他最关注的是什么?肯定是那些动辄上千万的机台费嘛。
我笑着对外企说:你看,你女朋友就是管理者思维,怪不得你现在落寞了,当年的潇洒不现万一。
外企笑着说:换句话说,光刻机这些设备,其实也就是个工具,只不过这工具极其昂贵。
假如你是个老板,果园里的草莓太多了,招我们俩帮忙采摘。
如果给我们一个塑料盆装草莓,你肯定不会在意。但如果给我们一个金盆,你关心的,恐怕就是这金盆的状况了。
当我们捧着金盆去摘草莓时,我的力气再大,技术再好,恐怕都没那么重要了。
我说:这个比喻不错。再往下想,假如你学会了如何种草莓,你的选择权就大了。因为全世界有很多的果园,老板们都想用草莓赚钱。
当你深刻理解了种草莓的流程,保存在脑子里。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建立起这套流程,并将其标准化。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PIE了。
当你深刻理解了草莓生长的原理,又成功培育过一两种畅销的变异草莓。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复现出它们。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研发者了。
往更深了想,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经验型技术”和“理论型技术”。前者与平台强相关,后者与平台弱相关。
道理很简单,经验往往囿于一时一地,换个地方,换个时间,很可能不适用了。你在这个果园呆了三年,把这里的金盆用的如鱼得水。可换了个果园,给你另一个金盆,你就未必能这么熟练了。
而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是不受平台限制的。
比如,公司的知识产权体系,如果你有了足够的理论基础,从调研竞品专利,到专利的写作技巧,都能自己搞定。只需要公司支付代理费,便能源源不断地为公司产出。
那在公司专利这块,你的存在就至关重要。因为管理者几乎不必付出成本,便可以收获一张张授权证书,以及更重要的企业评级和各种补贴。
而这项技能几乎是独立于平台的。只要有一个笔记本,你就能持续生产。
这种“理论型技术”掌握得越多,你的职业前景就会越好。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平台,没有了金盆,你也能施展本事。
关注@晏小北,聊聊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