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雷军这样一个羞涩的理工男,能够屡次创业成功,开创好几番大事业?

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所持股份,超过3亿人民币

到这地步,多数人,为一富家翁,此生足矣,还折腾啥,

但,总有少数不甘平庸之人,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永远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边疆

于是,有了小米

当年羞涩内向的理工男,何以至此?

图片来源:网络

(1)接纳不确定性:

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所持股份,超过3亿人民币,

按照普通人的看法,就此收手,颐养天年,岂不美哉?

何苦冒那么大风险,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继续拼命?

但,雷军并不甘心止步于此,而是翻身上马,寻找新的领域,开疆拓土

两种选择背后,是不同的风险偏好。

改革开放,不过四十余年,

我们的基因深处,仍有农耕文明打下的深刻烙印

特点是什么?

风险厌恶

农耕文明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风险偏好类型,

收入来源单一、生产规模太小、生产方式落后

在天灾人祸面前,抗风险能力极弱

又不存在现代社会抵御风险的金融工具,

怎么办?

人们想出各种对策,

聚族而居,互相扶持,多生儿子,多方下注,

养儿防老的本质,就是小农经济下,人们自发摸索出的跨期价值交换方式,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投入资源,可视作向子女提供的无息贷款

子女具备劳动能力后,通过劳动,偿还贷款,并提供额外回报(生活费、医疗费)。

通过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信贷安排,实现资源的跨期转移和风险分担

小农经济下,这种自发形成的跨期交换方式,也有风险,

风险在于借贷双方的共识

现代社会,到银行贷款,双方签订合同,法律观念,便是借贷双方不言自明的共识

古代社会,父母生了儿子,十多年持续投入资源,相当于先借钱,

但,小孩子不懂事,和大人之间不存在法律观念之类的共识

长大后,要是拒绝还款,咋办?

于是发展出相应的文化观念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子女在父母年老时履行赡养义务,

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契约,是为了抵御风险、稳固跨期价值交换,发展出来的文化观念

无论聚族而居,还是养儿防老,

基本原则是什么?

低回报,低风险

父母那辈人的风险厌恶,源远流长,

那是血脉深处,源自生存本能的警惕

对体制内工作,难以名状的痴迷,便是这个原因。

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人,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主动在生活中引入不确定性

具体表现,就是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愿意承担风险,渴求更高回报,

恰如雷军。

图片来源:网络

(2)从对物的工作,转向对人的工作:

不善言辞、性格腼腆、潜心技术,这是人们对理工背景技术人员的共同印象,

雷军,便是典型,

但,任何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必须解决,从对物,到对人的问题。

以芯片研发为例,

具体工作,不外乎文献专利研读、器件仿真、版图绘制和实际流片

特点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有形之物,没有意识的物不会勾心斗角的物

换言之,是自然规律

研究自然规律,特点是什么?

有迹可循

比如,芯片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对象,是眼前这颗芯片

研究方式,不外乎通过各种尺度的显微镜,从各个角度,观察芯片微观结构,建立直观印象,

再梳理全套工艺流程,每一步增加哪些材料、去除哪些材料,心中有数,

再试着理解不同工作条件下,芯片运作的物理机制

底层规律,不出固体物理,

仿真设计、版图绘制,乃至软件使用,网上都可以找到教程,慢慢学习,

就算不善言辞,不爱交流,只要肯花时间,愿意钻研,

至少,具备合格的工作能力,不成问题。

然而,对人的工作,远非如此纯粹。

研究对象是人性,无形的人性,有着独立意识的人性,永远争斗却又永远合作的人性

换言之,是社会规律。

研究社会规律,特点是什么?

无迹可循

比如,跨部门的项目经理,要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工作进度,

5个家伙,各有理由,总之是进度未达到预期,

你能否迅速体察表面说辞背后的真实缘由,各自给出回应?

对人的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那些不能言说、只能体察的事情

这些东西,不会有人直接教你,只能自行领会。

如果选择技术专家路线,那就始终琢磨自然规律,没有问题,

如果想转型管理,乃至创业,势必要研究社会规律,提升对人的能力

道理很简单,

执掌公司,要将千百人的劳动,整合成产品,打包出售给客户

如果只懂技术,不懂管理,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实现从对物,到对人的转变?

1、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2、打开自身的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1)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

何为机会成本?

为了做某件事,我们将要放弃的那些事情中,对我们价值最高的那件事,这便是机会成本。

举例说明,

去电影院,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

半小时后,发现是烂片,但还是坚持看完

很多人会觉得,已经付出的电影票钱,是自己没有选择离开的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据机会成本,做出了某种权衡

我们判断,剩下的一小时,就算出去了也没啥事可做,还不如呆在这看完

也就是说,做出看完电影的决策,需要付出的代价为0。

假如电影院旁有个兼职机会,1小时100元,只要你去了,就能赚这钱。

你在决定是否看完时,想必会犹豫。

假如这兼职是1小时1千元、1万元,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果断放弃电影。

道理很简单,这种情况下,坚持看完电影,付出的代价太大,机会成本太高

理解这个概念,顺理成章,会尝试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因为,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事必躬亲,那就要对所有事情,进行价值排序

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事情,将较低价值的事情,委托给他人。

比如,雷军既会写代码,也擅长管理

但,步入管理层之后,他不再亲自写代码,而是雇程序员,替自己做这件事情

因为,管理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其他领域,同样如此,

比如,芯片领域,研发总监,既会调研竞品动向,也擅长仿真设计

但,他不再亲自做设计,而是将仿真,委托给研发小兵

因为,调研竞品、确定技术路线,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便会不由自主地逼迫自己,提升对人的能力

因为,你不能容忍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价值较低的事情,

那就得想办法委托给别人,为自己腾出时间。

2)打开自身信息系统:

另一关键点,是打开自身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有人说,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好观察的?

此言谬矣,

看和观察,完全不同,

李诞看剧时,会观察镜头的调度、剧情推进的设计,甚至思考这一集的预算

这就是在观察,而不是单纯地看,

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体会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作者

创业,也是这个道理,

创建一家公司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存在意义

换言之,是透过血肉,窥见公司的骨骼

透过表象,理解公司运作的底层逻辑

各位不妨思考一下,研发、生产、市场、财务……各个部门,各自有何意义?

比如,芯片公司,分为市场、研发、生产、设备等诸多部门

一款新产品诞生的常规流程是:

市场在外调研,向内输入需求→研发决定立项、提出工艺需求→工艺进行调研、提出设备需求→设备进行调研、向供应商提出需求,

随后,设备能力到位、新工艺完成开发、产品流片开启,

各位从中,看到了什么?

仅仅是芯片设计、工艺开发之类的技术问题吗?

当然不是,

精妙的制度设计

通过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职责,串起长长的链条,对市场需求,做出最快的响应。

管理者在其中,需要做什么?

理想情况,啥也不用做,听取各组主管汇报工作进展,把控进度即可。

因为,通过制度设计,管理者已经将开发产品这样一个,需要千百人合作的复杂任务,分解成几个板块

再通过制度设计,让前一个板块,推动下一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监督,

这便是科层制组织,内部的流程设计,通过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

使得这些平级部门,从市场,到研发,到工艺,到设备,

前一级向后一级提出需求,后一级向前一级输出结果,

如此,市场需求得以在全公司传递,各种角色齐心协力,开发一款产品,占据一些市场,

多么神奇、多么有趣!

问题在于,你是否理解这个逻辑?能否体察其他角色的工作意义

倘若打开自身信息系统,便会时刻思考,周遭人事的存在意义、运作逻辑,

对人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小结:

理工出身的技术人员,为何能创业成功?

先改变观念,接纳不确定性

从对物的工作,转向对人的工作

如何转变?

一则,建立机会成本的观念,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二则,打开自身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晏小北

给小北加鸡腿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