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所持股份,超过3亿人民币,
到这地步,多数人,为一富家翁,此生足矣,还折腾啥,
但,总有少数不甘平庸之人,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永远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边疆,
于是,有了小米。
当年羞涩内向的理工男,何以至此?
图片来源:网络
(1)接纳不确定性:
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所持股份,超过3亿人民币,
按照普通人的看法,就此收手,颐养天年,岂不美哉?
何苦冒那么大风险,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继续拼命?
但,雷军并不甘心止步于此,而是翻身上马,寻找新的领域,开疆拓土,
两种选择背后,是不同的风险偏好。
改革开放,不过四十余年,
我们的基因深处,仍有农耕文明打下的深刻烙印,
特点是什么?
风险厌恶。
农耕文明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风险偏好类型,
收入来源单一、生产规模太小、生产方式落后,
在天灾人祸面前,抗风险能力极弱,
又不存在现代社会抵御风险的金融工具,
怎么办?
人们想出各种对策,
聚族而居,互相扶持,多生儿子,多方下注,
养儿防老的本质,就是小农经济下,人们自发摸索出的跨期价值交换方式,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投入资源,可视作向子女提供的无息贷款,
子女具备劳动能力后,通过劳动,偿还贷款,并提供额外回报(生活费、医疗费)。
通过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信贷安排,实现资源的跨期转移和风险分担。
小农经济下,这种自发形成的跨期交换方式,也有风险,
风险在于借贷双方的共识。
现代社会,到银行贷款,双方签订合同,法律观念,便是借贷双方不言自明的共识。
古代社会,父母生了儿子,十多年持续投入资源,相当于先借钱,
但,小孩子不懂事,和大人之间不存在法律观念之类的共识,
长大后,要是拒绝还款,咋办?
于是发展出相应的文化观念。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子女在父母年老时履行赡养义务,
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契约,是为了抵御风险、稳固跨期价值交换,发展出来的文化观念。
无论聚族而居,还是养儿防老,
基本原则是什么?
低回报,低风险,
父母那辈人的风险厌恶,源远流长,
那是血脉深处,源自生存本能的警惕。
对体制内工作,难以名状的痴迷,便是这个原因。
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人,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主动在生活中引入不确定性,
具体表现,就是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愿意承担风险,渴求更高回报,
恰如雷军。
图片来源:网络
(2)从对物的工作,转向对人的工作:
不善言辞、性格腼腆、潜心技术,这是人们对理工背景技术人员的共同印象,
雷军,便是典型,
但,任何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必须解决,从对物,到对人的问题。
以芯片研发为例,
具体工作,不外乎文献专利研读、器件仿真、版图绘制和实际流片,
特点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物,有形之物,没有意识的物,不会勾心斗角的物,
换言之,是自然规律。
研究自然规律,特点是什么?
是有迹可循。
比如,芯片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对象,是眼前这颗芯片,
研究方式,不外乎通过各种尺度的显微镜,从各个角度,观察芯片微观结构,建立直观印象,
再梳理全套工艺流程,每一步增加哪些材料、去除哪些材料,心中有数,
再试着理解不同工作条件下,芯片运作的物理机制,
底层规律,不出固体物理,
仿真设计、版图绘制,乃至软件使用,网上都可以找到教程,慢慢学习,
就算不善言辞,不爱交流,只要肯花时间,愿意钻研,
至少,具备合格的工作能力,不成问题。
然而,对人的工作,远非如此纯粹。
研究对象是人性,无形的人性,有着独立意识的人性,永远争斗却又永远合作的人性,
换言之,是社会规律。
研究社会规律,特点是什么?
是无迹可循,
比如,跨部门的项目经理,要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工作进度,
5个家伙,各有理由,总之是进度未达到预期,
你能否迅速体察表面说辞背后的真实缘由,各自给出回应?
对人的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那些不能言说、只能体察的事情,
这些东西,不会有人直接教你,只能自行领会。
如果选择技术专家路线,那就始终琢磨自然规律,没有问题,
如果想转型管理,乃至创业,势必要研究社会规律,提升对人的能力,
道理很简单,
执掌公司,要将千百人的劳动,整合成产品,打包出售给客户,
如果只懂技术,不懂管理,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实现从对物,到对人的转变?
1、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2、打开自身的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1)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
何为机会成本?
为了做某件事,我们将要放弃的那些事情中,对我们价值最高的那件事,这便是机会成本。
举例说明,
去电影院,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
半小时后,发现是烂片,但还是坚持看完。
很多人会觉得,已经付出的电影票钱,是自己没有选择离开的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据机会成本,做出了某种权衡。
我们判断,剩下的一小时,就算出去了也没啥事可做,还不如呆在这看完。
也就是说,做出看完电影的决策,需要付出的代价为0。
假如电影院旁有个兼职机会,1小时100元,只要你去了,就能赚这钱。
你在决定是否看完时,想必会犹豫。
假如这兼职是1小时1千元、1万元,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果断放弃电影。
道理很简单,这种情况下,坚持看完电影,付出的代价太大,机会成本太高。
理解这个概念,顺理成章,会尝试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因为,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事必躬亲,那就要对所有事情,进行价值排序,
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事情,将较低价值的事情,委托给他人。
比如,雷军既会写代码,也擅长管理,
但,步入管理层之后,他不再亲自写代码,而是雇程序员,替自己做这件事情,
因为,管理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其他领域,同样如此,
比如,芯片领域,研发总监,既会调研竞品动向,也擅长仿真设计,
但,他不再亲自做设计,而是将仿真,委托给研发小兵,
因为,调研竞品、确定技术路线,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建立机会成本的概念,便会不由自主地逼迫自己,提升对人的能力,
因为,你不能容忍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价值较低的事情,
那就得想办法委托给别人,为自己腾出时间。
2)打开自身信息系统:
另一关键点,是打开自身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有人说,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好观察的?
此言谬矣,
看和观察,完全不同,
李诞看剧时,会观察镜头的调度、剧情推进的设计,甚至思考这一集的预算。
这就是在观察,而不是单纯地看,
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体会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作者。
创业,也是这个道理,
创建一家公司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存在意义,
换言之,是透过血肉,窥见公司的骨骼,
透过表象,理解公司运作的底层逻辑。
各位不妨思考一下,研发、生产、市场、财务……各个部门,各自有何意义?
比如,芯片公司,分为市场、研发、生产、设备等诸多部门,
一款新产品诞生的常规流程是:
市场在外调研,向内输入需求→研发决定立项、提出工艺需求→工艺进行调研、提出设备需求→设备进行调研、向供应商提出需求,
随后,设备能力到位、新工艺完成开发、产品流片开启,
各位从中,看到了什么?
仅仅是芯片设计、工艺开发之类的技术问题吗?
当然不是,
精妙的制度设计。
通过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职责,串起长长的链条,对市场需求,做出最快的响应。
管理者在其中,需要做什么?
理想情况,啥也不用做,听取各组主管汇报工作进展,把控进度即可。
因为,通过制度设计,管理者已经将开发产品这样一个,需要千百人合作的复杂任务,分解成几个板块,
再通过制度设计,让前一个板块,推动下一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监督,
这便是科层制组织,内部的流程设计,通过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
使得这些平级部门,从市场,到研发,到工艺,到设备,
前一级向后一级提出需求,后一级向前一级输出结果,
如此,市场需求得以在全公司传递,各种角色齐心协力,开发一款产品,占据一些市场,
多么神奇、多么有趣!
问题在于,你是否理解这个逻辑?能否体察其他角色的工作意义?
倘若打开自身信息系统,便会时刻思考,周遭人事的存在意义、运作逻辑,
对人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小结:
理工出身的技术人员,为何能创业成功?
先改变观念,接纳不确定性,
再从对物的工作,转向对人的工作,
如何转变?
一则,建立机会成本的观念,建立围绕自己的协作体系,
二则,打开自身信息系统,充满好奇地观察周遭。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