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应保皇会邀请,梁启超前往北美游历,
九个月后,著有《新大陆游记》,
图片来源:网络
恰好读到其中有关休息的部分,
西人每日只操作八点钟(八小时工作制),每来复日(星期天)则休息。
中国商店每日晨七点开门,十一二点始歇(深夜十一二点),
终日危坐店中,且来复日亦无休,而不能富于西人也,
且其所操作之工,亦不能如西人之多,何也?
凡人做事,最不可有倦气,终日终岁而操作焉,则必厌,厌则必倦,倦则万事堕落矣。
休息者,实人生之一要件也。
中国人所以不能有高尚之目的者,亦无休息实尸其咎(承担其责任)。
120年前如此,今天的大多数工作,恐怕也是日复一日地执行机械的工作,重复相同的事情,
我们并非机器人,总是执行机械动作,怎能不令人厌倦。
再往下读,
美国学校,每岁平均只读百四十日书,每日平均只读五六点钟书,而西人学业尚优于华人,亦同此理。
华人一小小商店,动辄用数人乃至十数人,
西人寻常商店,唯一二人耳,大约彼一人总做我三人之工,华人非不勤,实不敏也(西人通过先进的分工、管理,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
来复日休息,洵美矣(的确很好)。
每经六日之后,则有一种方新之气,人之神气清明实以此(每周一早上,各位是否有种开启新一轮循环的感觉)。
中国人昏浊甚矣(中国人长时间劳累,精神疲惫昏沉,缺乏活力),
即不用彼之礼拜,而十日休沐之制(每10天休息1天),殆不可不行。
中国古代,官员有“旬休”制度,即每10天休息1天,梁氏大概借鉴这种制度,故有此言。
注意时间,1903年,
今天习以为常的周末制度,当时尚未普及,
1911年,清廷全面推行星期日制度,未及深入,便随王朝覆灭而中断。
直到民国年间,这制度方才推广。
图片来源:网络
贫穷的本质,是陷入无意义的忙碌,
贫困人群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资源,陷入“贫困的陷阱”,
维持生存已经勉强,再难分配精力,规划长远未来,
也没有心力,投资教育和健康等能够改善未来生活的领域,于是陷入代际传递的贫困循环。
这是一种结构性陷阱。
有观点认为,工作量不饱和,是创新的源泉,
其实这句话没说清楚,
全面的表述应该是——重复性工作量不饱和,是创造性工作的源泉,
因为,创新并非顿悟,而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累积,
但,思考累积又不像搬东西、写材料这种工作,那么明显,那么有形,
在旁人看来,也许觉得你啥也没干,在摸鱼。
其实,具备生产者思维的思考者,脑子转动的频率,远超常人想象。
回到本题,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倦怠状态,让上班不那么累,
唯一的方法,是尽量避开重复性工作,
找到一些既让你觉得有趣、又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沉浸其中。
如此,方能摆脱倦怠。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