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书摘二

2017年10月27日 4月2日 花朵
如果生化性质正好匹配,柱头上的细胞就释放出水液和营养物质,逐渐溶解花粉厚实的盔甲。在内部一对膨胀的细胞推挤下,花粉粒的外壳裂开。两个细胞中较大的那个就像阿米巴虫一样,从破裂的花粉壳中长出来,开始从包裹于柱头表面的细胞中间向下钻,形成一根管道。每个柱头都长在一根长柄,也就是所谓的花柱的顶端。花粉管在花柱中一路往下,要么推挤着周围的细胞向前进,要么——如果花柱是中空的——就像一颗油滴一样顺着花柱的内壁向下流。另一个细胞,也就是那个较小的花粉细胞,则分裂成两个精子细胞。这两个精子细胞漂在花粉管中一路往下走,就像顺水漂流的筏子一样。与动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精子细胞不同,这些筏子上没有橹,它们的运动完全是被动的。 花柱的长度由需求[…]
2017年10月27日 4月2日 花朵
獐耳细辛和唐松草叶银莲花属于同一家族,即毛茛科。毛茛科的所有成员都绽放出无花蜜的杯状花朵。星繁缕(great chickweed)属于石竹科。这个科以石竹花(Dianthus)的名字命名。石竹(pink)是一种气味芬芳的园艺花卉,它的名字也用来指粉色。石竹花瓣参差不齐的边缘,还产生了花齿剪(pinking shears)这一名称:裁缝用这种剪刀来切割出锯齿形的边缘。以石竹花的名字为这种剪刀命名,不是因为颜色,而是因为形态——星繁缕继承了长出锯齿状花瓣的倾向。初看起来,星繁缕十片纤弱的白色花瓣似乎背离了家族传统。更仔细地观看,就会发现这种花只有五片花瓣,每片花瓣都形成深裂,看上去就好像花瓣数量增加了一倍。星繁缕将石竹家族钟爱的装饰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一种花瓣数量增多的幻觉。 就像包括人类[…]
2017年10月27日 4月2日 花朵
柱头的表面是一丛微小的手指,指头全都向外伸开,准备拥抱花粉粒。如果花瓣尽职尽责地吸引来一只蜜蜂,黏糊糊的柱头就会攫住那些表面粗糙的花粉粒。一旦捕获花粉,柱头就开始对花粉进行评估,将来自异种的花粉拒之门外。植物也会避开自身产生的和来自近亲的花粉,防止自交和近亲繁殖。如果碰不到其他适宜的花粉,少数物种会打破这种防止自交的规则。这种自交行为是獐耳细辛之类早春开花物种的最后一步棋。对这些物种来说,当恶劣的天气环境将授粉昆虫困在地下时,绝望的“自爱”总比没有爱要好。
2017年10月27日 4月2日 花朵
花朵构造的多样性,也受到植物及其花朵寿命长短的影响。仅持续几天的花朵,例如春美草的花,简直疯狂地需要授粉者。这类花朵青睐一种放荡不羁的方式,它们甘冒一切危险去换取蜜蜂的亲吻。如果蜜蜂的拥抱伴随着某些无用的结果,它们也在所不惜。寿命更长的花朵会更有节制。它们把花蜜藏在深处,或是紧闭大门,心里明白迟早会有一位合适的求爱者前来叩门。开花植物的寿命长短也决定着花朵的经济学。所有的春生短命植物都是多年生植物,每年从地下根茎中萌发新芽。如果一根匍匐茎能活过三十年,它大可在搜寻授粉者时表现得更有节制。一根命途短暂的根,很可能更愿意容忍一些吃白食的家伙。花期持续的时间,以及植物的寿命长短,这两种因素异曲同工地传达了同一主题:短暂的生命必须燃放得更加灿烂。
2017年10月27日 4月8日 木质部
山核桃树的木质部管道又粗又长。由于管道中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当树叶最终展开时,水流量会非常充沛。不过,管道越粗大,越是格外容易被栓塞堵住。一旦堵住,管道就毫无用处了。树木内部这类粗大的管道相对来说又极少,只要形成几处栓塞,水流量就会显著减少。这种构造意味着,山核桃树必须延迟一段,等到霜冻的危险过去后,才能长出叶子。这些树木错过了阳光和煦的春日,但是在晚春时节,当管道完全打开后,它们会补偿这些损失。山核桃树就像一辆赛车。它们远离冰封的路面,一直待到晚春季节;但是等到温暖的夏日,它们就会一举超过所有的对手。 山核桃树的树干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它们粗长的木质部管道十分脆弱,管壁薄得像稻草一样。这些管道无法支撑沉重的树枝,也无法应对朝枝叶吹来的狂风。因此,当春季木质部形成后,在这一年随后的日子里,树木会生长出[…]
2017年10月27日 4月8日 木质部
枝叶繁茂的枫树与黯淡沉郁的山核桃树之间的鲜明对比,说到底是输导系统的问题。起初看来,在毫不妥协的物理法则面前,树木似乎只是束手无策的囚徒。水分的蒸腾和流动,以及霜冻天气所施加的限制,划定了它们的生活范围。然而,树木也是擅长利用这些规则为自己谋利的高手。蒸腾作用是树木张开叶片时所付出的代价,同样,蒸腾作用也是驱使数百加仑的水分毫不费力地悄然向树干上部流动的动力。类似地,春季的冰冻是木质部的大害,然而恰恰也是冰冻为早春枫树内部涌动的树液提供了动力。同样,枫树无需耗费任何精力。枫树和山核桃树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扭转不利局面,在逆境中获得了胜利。
2017年10月27日 4月14日 飞蛾
飞蛾的触角暗示出它牢牢吸附在我手指上的原因。它弯曲的触角从头部伸出,展开来几乎与它的身体一般长。致密的肋拱从每根触角脊上支棱出来。这样一来,飞蛾头上就顶着两根不太整齐的羽毛。羽毛上覆盖着柔软的纤毛。每根纤毛上遍布小孔,小孔通向一个水样的(watery)内核。神经末梢就位于此处,等待着合适的分子前来粘附在末梢表面,触发神经反应。只有雄蛾具有这种夸张的触角。它们细细搜寻空气中雌蛾释放出的气味,在巨大的羽毛状“鼻子”指引下,顶着风一路飞去寻觅配偶。不过,光是找到配偶还不够。雄蛾必须向配偶进献聘礼。我的手指便为它这份聘礼提供了关键的组成部分。 人类求婚首选的矿物晶体可能是钻石,飞蛾追寻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而且完全是实用性的矿物,那就是盐。当飞蛾交配时,雄蛾会送给[…]
2017年10月27日 4月14日 飞蛾
早晨的阳光很好,温度宜人。夏季的炎热还没有到来,我基本没怎么出汗。这给飞蛾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影响到它那份聘礼中化学混合物的质量。充沛的汗水将会好得多。人类的汗液由去除了一切大分子的血液构成,就像过了筛子的汤汁一般。血液从血管里流出,渗进细胞周围的空间,并进入位于汗液管底部的弯曲管道中。当血液沿着汗液管往上流动时,身体将钠元素输送回细胞中,补充这种珍贵的矿物质。汗液流动越快,身体能够用来重新捕获钠元素的时间就越短。所以当我们大汗淋漓时,汗液中的矿物质成分与血液中几乎没什么差异。我们流失的基本上就是血,只是缺少大分子而已。当汗液流失缓慢时,我们汗液中所含的钠元素比较少,钾元素则成比例地增多,钾这种矿物质是人体无需花费多少精力就能重新获得的。植物叶片中含有大量钾元素[…]
2017年10月27日 4月14日 飞蛾
虽然我给这只飞蛾提供的只是几滴口味不佳的汗液,但是我仍然是一只值得攀住不放的哺乳动物。人类是少数以排汗作为降温机制的动物之一,在坛城上,几乎很难找到带咸味的皮肤。光裸的含盐皮肤就更少见了。熊和马都流汗,但是它们那份厚礼隐藏在一层毛发下面。马从不踏足坛城。熊极其罕见,尽管当地洞穴里的某些遗迹表明,在枪炮到来之前,这里的熊一度相当普遍。其他的哺乳动物大多只有爪垫或唇部会流汗。啮齿动物根本不流汗,可能是因为它们身体小,格外容易脱水。
2017年10月27日 4月16日 日出的鸟
棕林鸫的歌声是从隐藏在胸腔深处的鸣管中发出来的。胸腔的膜产生颤动,挤压从肺部涌出的空气。这些膜环绕在支气管的交汇处,将无音调的气流转变成甜美的音乐。声音从气管上升,再从喙部流出来。只有鸟类能以这种方式发声,它们利用巧妙的生物学结构,杂合了长笛的回旋气流与双簧管的颤动膜。鸟类通过调整包裹在鸣管外面的肌肉的张力,就能改变歌声的韵律和音调。棕林鸫的歌声由鸣管上至少10块肌肉塑造而成,每块肌肉都比一颗米粒还短。
2017年10月27日 4月16日 日出的鸟
与我们的声腔不同,鸟的鸣管几乎不对空气产生任何阻力。这使小鸟能唱出比嗓门最大的人类歌手声音更嘹亮的乐声。不过,尽管鸣管极其高效,鸟类的歌声也极少能传播到一箭之地的范围之外。就连火鸡颇具爆发力的咯咯声,也很快就被森林吞没了。推动声音向前传播的能量很容易被树木、叶子和具有弹性的空气分子吸收、分散。高频的声音比低音更易于被吸收,因为低音发射出的长波使之能绕过障碍物,不至于被弹开。因此,鸟儿的歌声,尤其是上方声部,就成了只可近距离欣赏的福音。
2017年10月27日 4月16日 日出的鸟
光子呈现出多种颜色,某些颜色更容易受到大气层的阻拦。红光的波长比多数分子的直径长得多,因此,就像森林里火鸡的咯咯声一样,红光更容易在空气中穿行,极少被吸收。蓝光的波长更接近空气分子的大小,这种短波便被空气吸收了。空气分子吸收光子,在吞噬下去的能量的刺激下不断跳跃,然后爆发出一颗新的光子。发射出来的光子沿着新的方向行进,这样一来,整齐的蓝光流就分散开来,成了散射光。红光没有被吸收和散射,因此始终沿直线流动。这就是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我们看到的是偏折的蓝光能量,也就是无数兴奋的空气分子发散出的光芒。
2017年10月27日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里德悖论背后的错误假定可能根本没有被掩埋,而是显露在大陆各地众多坛城的落叶堆上。我们先前曾假定,鹿的排泄物像啮齿动物的粪便一样,其中不会含有存活的春生短命植物种子。但是,鹿的排泄物将会成为悖论的答案。解答过程完全符合科学上解决经典脖论的标准:做一个简单的实验,问一问“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到”,然后做出回答。实验的第一步,是从森林里收集鹿的排泄物;第二步,从排泄物中搜寻种子;第三步,将种子播种下去,观看种子的生长,得出结论:称之为“蚂蚁传播类”的种子是不正确的。更准确的描述,或许是“蚂蚁推拉”,再加上“鹿的投掷”,因为只有鹿才能将种子传播到数千里之外。蚂蚁只能搬动几厘米。那么,我们先前认为不可能传播种子的其他食草类哺乳动物又怎样呢?没人为了寻找答案而去跟在它们后面哈着腰捡粪便。我们面前有一大堆粪便需要[…]
2017年10月27日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生态学家将短命植物的快速扩张与其看似拙劣的传播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戏称为“里德悼论”(Reid’s paradox)
2017年10月27日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如今,这种平衡关系又多了第三重压力。外来的火蚁(fire ants)已经入侵到南部森林中,正在朝北方移动。它们能在环境失衡的区域生存,因此在那些刚从破碎化效应(effects of fragmentation)中恢复过来的森林中格外猖獗。火蚁虽然也收集富含油质体的果实,但是播种工作做得很差。它们将种子扔在母株附近,幼苗便注定了从小就要与更强大的亲属竞争。竞争通常以幼苗的死亡告终。火蚁还有可能变成猎食者,彻底啃掉整个果实,而不是只啃食油质体。外来蚂蚁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油质体与本土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一馈赠变成种子背负的重担,而不是千多年来引以为傲的资本。短命植物将会陷入一场自然选择与物种灭绝之间的竞技赛。它们要么适应新的环境,要么在突如其来的新的现实面前大量衰减。
2017年10月27日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春生短命植物曾经度过冰川期的动荡,这表明它们能安然适应变化的生态之风。然而,冰川期是一场一来一去就是数千年的风暴。如今植物面临的是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只需数十年,就能将它们吹得东倒西歪。生态学家的悖论已经成了环保主义者的祝祷。这座坛城或许能部分回答他们的祝祷。在这片相对完整、较少受到外界入侵的森林中,古老的生态学法则手册尚未被完全撕碎飘散于风中。这些蚂蚁,这些花,这些树木,无不包含着基因的历史和遗传多样性。未来将从中书写出来。我们能抓住的风中碎片越多,演化之书就能获得越多的材料来重新书写传奇。
2017年10月27日 4月29日 地震
借助物体的惯性,人们用悬挂在空中的物体来测量地震强度。将一支铅笔挂在钟摆沉甸甸的摆子上,下面放一张图纸,就能绘制出地球的运动。当地震开始时,铅笔保持静止,图纸和钟摆架子则一起移动,这样铅笔便能记录运动的幅度。某些地震仪上的钟摆有三层楼那么高,能记录下地表每一次细微的颤动。
2017年10月27日 4月29日 地震
悬挂的铅笔能在图纸上留下精确的划痕,告诉我们地震的里氏级数(Richter scale)。今天早晨这场地震的等级是里氏4.9级,大约相当于一件小型核武器的破坏力,或是一次巨大采矿爆破规模的一千倍。由于里氏震级以对数来计算,一次地震包含的能量总数,实际上是随着里氏级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震级里氏3级的地震规模较小,6级的地震会造成一些损失,9级的地震是灾难性的,而里氏12级的地震威力巨大,能将地球撕裂成两半——至少科学家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2017年10月27日 5月7日 风
面对风的威势,树木的回答正好与地衣的道家哲学相呼应:不反击,不抵抗;弯腰屈身,以柔顺的姿态耗尽对手的体力。不过,这一类比关系应当反过来才对,因为道家的灵感是来自于大自然,所以更准确地说:“道就是树木主义。” 在和煦的微风中,树叶向后仰倒,随风摇摆。当风力加强时,树叶改换举止,吸收了风的部分威势,借助风力卷叠起来,形成一种防御的姿态。叶片边缘向中心卷曲,团成一块。其外形就像是某种奇特的鱼,表面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便于在空气中滑动。山核桃树复叶上的每片小叶都朝向中间的叶梗卷折,形成一支卷得松松散散的卷烟状。空气从旁边呼啸而过,致命的钳制松开了。当风力减弱时,树叶弹回来,重新舒展开,呈现为风帆模样。正如老子告诫我们的那样:“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
2017年10月27日 5月7日 风
树木不善于吸收风的力量。树叶的形态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接收阳光。很不幸,这也使得树叶非常招风。叶子风帆一般的表面,被大风吹得背转过去。树叶和枝条的柔韧性有限,压力便转嫁给了树身上其余的部分。随着风势渐强,树叶开始上下拍打。摇摆的树叶比挺立不动的树叶造成更大的阻力,树身上的压力从而显著加大。数万片树叶在风中摇摆,再加上树冠的高度,压力便格外大。树干充当杠杆,将树木本身变成了一根巨大的撬棍。风在一端吹,树干令压力加倍,然后只听噼啪一声,树木便被拦腰折断,或是连根拔起。
2017年10月27日 5月7日 风
自然选择不会允许树木寻求最明显的出路,也就是说,放弃杠杆臂,直接拥抱大地。森林植物之间的光线竞争,从一开始便遏制了这种可能性。树木不长出高高的树干,就无法收集足够的阳光,即便能留下后代,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只要支撑结构允许,树木会尽量往高处生长。每棵树都极力向高处发展,设法争取到冠层中间无遮无避的地方。面对狂风带来的问题,另一个办法或许是挺直树干,加固枝条,将叶子变成坚固的板状物。人类正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案:太阳能电池板和卫星天线盘安装得非常坚实,只有在出故障时才会随风摆动。然而,这种方案的成本太高。坚固的树干和叶片将会需要异常强健的材料。板状叶片不仅缺乏轻薄的透光透气性,在光合作用方面的效率也会低得多。此外,要长出这样的叶片,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这样势必延迟树木在春季的生长。因此以大块头取胜,同样是[…]
2017年10月27日 5月7日 风
一棵树对生命构造的贡献,至少有一半是在其死亡之后才做出的。因此,度量森林生态生命力的一个标准,就是树木残骸的密度。你走进一片森林,如果无法在倒卧的枝丫与树干中间寻出一条笔直的小道,那么,这就是一片大森林。光秃秃的林地,则意味着健康状况不佳。
2017年10月27日 5月7日 风
道家拥抱大风的态度,是树木一生中始终奉行的哲学。卷缩的叶片,弯曲的树干,再加上形态多变的果实,足以顺应,进而利用风的狂野本性。
2017年10月27日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比起在实验室里偶然的悲惨结局,这些以植物汁液为食的昆虫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韧皮部是绝妙的糖分来源,然而其中只含有极少量构成蛋白质的成分,即氨基酸。木质部中无论哪种养分的含量都极少。韧皮部的汁液中所含的氮元素,只有叶片中含量的1/10到1/100。要依靠汁液为生,就好比试图从一箱汽水中获得营养均衡的饮食。叶蝉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每天饮用重达身体净重200倍的汁液,相当于一个人每天饮用将近一百罐汽水。这种巨大的饮用量,弥补了汁液中氮元素含量偏低的不足。 叶蝉的暴饮策略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将多余的水分和糖分排出去,同时又不损耗氮元素呢?演化过程通过为叶蝉饮用的韧皮部液体创造出两条输送通道,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叶蝉的内脏[…]
2017年10月27日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我们也以植物为食,我们的觅食行为,暗示出解开森林苍翠之谜的另一条进路。我周围环绕着枫树、山核桃树和橡树,但是我从未坐下来享用一顿树叶沙拉。我脚下的草本植物长得十分繁茂,但是我也不曾品尝过它们。我从植物医学书籍中学到,小剂量的草本植物会引起轻度不适,而吃上一大口就会导致心阻塞、青光眼、肠胃不适、管状视觉(tunnel vision)或是黏膜发炎,具体取决于所食草本植物的种类。人工栽培的作物已经被祛除了毒素,这使得我们对植食性昆虫的本质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无疑,我们没有演化成为吃叶子的动物,我们缺少大多数真正的植食性昆虫体内那种起到解毒功能的生化机制。周围的大多数植物都是我们所不能食用的,这揭示出非常重要的一点:世界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绿色无害。其他的植食性昆虫有专门的生化策略来中和食物中的[…]
2017年10月27日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树叶“采伐者”也留下一些痕迹,大多数痕迹是在枫树幼苗的叶子上。采伐者吃掉了里面的东西,只留下外壳,就像有些人喜欢撕开三明治或是小甜点来吃夹心层一样。采伐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并不需要掰开甜点,而是钻到里面,在树叶的上下皮层之间扭动光滑的小身躯。它们钻进甜点中心,大口吞吃内部的细胞,缓慢向前移动,身后留下一道啃噬的伤痕。在北美树木叶片上工作的采伐者种类超过1000种,每一种都会在叶片上留下别具一格的疤痕。有些种类的昆虫沿着环形路线前进,在叶片上弄出褐色的斑点;还有一些种类沿着看似随意的路线蜿蜒爬行,涂鸦出许多横穿叶片的细细小径;另一些行事更为考究的种类,则是来回移动,有条不紊地掏空整片叶子,所留下的图案模式,就像新切割过的草坪一样。树叶采伐者是各种飞虫的幼虫。这些飞虫在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类别,其中包括[…]
2017年10月27日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叶蝉的颌向外突出,形成一种细细的、灵活的针状物。它的颌部能在植物纤维之间蠕动,一直插进植物的血管,也就是木质部和韧皮部中间。这些管道与贯穿树干上下的管道是同一类型,但是在这株荚蒾植物皮薄内嫩的新生茎干中,导管更加贴近表面,也更容易被叶蝉刺破。木质部中所传输的,大部分都是水分,而韧皮部中则流淌着丰富的糖分和其他养料分子。因此,叶蝉更乐于将坚硬的口器刺入导管中,从韧皮部取食。由于富含糖分的汁液从叶片流往根部时,会给韧皮部内部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叶蝉只需要刺入导管中,植物就会自动将养分喷射到它嘴巴里。叶蝉与它们的近亲蚜虫都非常擅长穿刺韧皮部,科学家甚至利用它们来进行植物研究。人造的探针没有一根能与这些昆虫精细[…]
2017年10月27日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现在我们可以将问题颠倒过来,不去问植物何以能成功地逃过植食性昆虫的袭击,而是问植食性昆虫何以能应对那些有毒的植物。令人迷惑不解的,不再是世界的满目苍翠,而是这片郁郁葱葱的植被居然会被钻了空子:有些生物吃完后没有一命呜呼!对抗性的解毒措施,为植食性昆虫食用有毒植物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昆虫也要尽量回避植物的防御网:它们只取食植物中最有可能被消化的部分。坛城上那只绿色的毛虫之所以趴在幼嫩的枫树叶子上进食,绝非出于偶然。像很多其他树种一样,枫树用苦涩的鞣质来为叶子提供防御。鞣质只有在浓度较高的状态下,才构成一种有效的遏制剂。而嫩叶上积聚的这种化学物质浓度还不够高,不足以产生毒性。如果这只毛虫是在八月间孵化出来,它所面对的,将是一片弥漫[…]
2017年10月27日 5月25日 波纹
也许我本不该如此自信乐观地贡献出我的血液。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或许会允许另一种生命形式进驻我的身体,甚至杀死我。然而,我几乎算不上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在整个北美,去年只有4000人受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田纳西州有56人。其中大约15%的案例是致命的,这样一来,万一感染了这种病毒,便着实有些可怕。但是相比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各种危险,这一威胁实在微乎其微。病毒的新闻价值,并不在于它实际带给我们的威胁有多大,而在于它的新颖性,它对攻击目标的不加选择,以及我们在预测病毒是否会发展成更大的威胁时所表现出的无能。病毒也给农药制造商、政府耗巨资供养的科学家,以及急于寻找惊悚消息的新闻编辑们带来了可图之机。恐惧和利益,将病毒捧成了明星。 直到不久前,坛城上还有一种更致命的威胁高悬[…]
2017年10月27日 5月25日 波纹
库蚊属(Culex)的成员。这意味着,它将在池塘、沟渠或是死水池里产卵,形成一个小小的卵筏(egg raft)。库蚊属通常在居民住宅区周围的臭水中生产,从而又获得一个共同的名称:“家蚊”。雌蚊子从这些产卵地点飞出去,一直飞到一公里外,甚至更远处,四下里寻找适宜的“献血者”。我的血液或许会最终伴随蚊子卵漂浮在我身后半公里外的池塘中,或是在一公里外镇上拥堵的排水沟或下水道里。这些卵将在水中孵化成幼虫,紧贴着水面,悬浮在水下生活。它们的尾端是一根空气管,这根管依附在水面的一层膜上,既起到固定作用,又充当呼吸孔。它们的头部向下扎入水中,从浑浊的水中滤食细菌和死亡的植物组织。蚊子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开发利用了动物所能得到的三种最丰富的食物来源:沼泽地带来的馈赠,花蜜中浓缩的糖分,以及[…]
2017年10月27日 5月25日 波纹
蜗牛被鸟吞下后,蜗牛壳首先沉入鸟的砂囊,被肌肉块和粗砂粒磨碎。随后,钙质逐渐分解成糊状,进入内脏,从肠壁渗入血液中。如果这只鸟当天产卵,钙质会直接进入生殖器官。如若不然,钙质会进入鸟类翼翅与腿部长骨的髓心这些专门储存钙质的区域。只有处在性活跃期的雌鸟才会产生这种“髓骨”。在几周时间里,髓骨逐渐长成,为产卵做好准备。随后,在鸟类产卵时,髓骨将完全解体。雌鸟牢记着梭罗的愿望:“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每个春天都要汲干自己的骨骼来制造新的生命。
2017年10月27日 5月25日 波纹
当雏鸟在卵中生长时,它会从蛋壳中汲取钙质,逐渐侵蚀家园的墙壁,并将钙质转变成骨骼。这些骨骼将飞往南美,被沉积于雨林的土壤中;或者,骨骼中的钙质会在一场令迁徙鸟类丧生的秋季风暴中重归海洋;再或者,下一个春天,这些骨骼会飞回森林,当鸟儿产卵时,钙质再次被用来制造蛋壳,蛋壳的残迹则被蜗牛吃掉,钙质由此重新回到坛城中。这些旅程不时将一些其他的生命编织进来,共同结成多维度的生命织物。在吃掉一只过路的蚊子,或是遭到这只蚊子叮咬的雏鸟体内,我的血液或许会与蜗牛的壳结合。或者,更晚些时候,千年以后,我们会在海底一只螃蟹的螯爪、一条蠕虫的内脏中不期而遇。
2017年10月27日 5月25日 波纹
人类的技术之风吹向这片织物,使它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飘扬。远古沼泽地带的植物化石中封存的硫原子,如今在我们燃烧煤矿来促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被排放至大气中。硫转变成硫酸,随着雨水降落在坛城上,造成土壤酸化。这种酸雨扰乱蜗牛的化学平衡,使蜗牛的数量减少。相应地,鸟妈妈更难弄到大量钙质食品,从而更难顺利产卵,甚至根本不产卵。鸟类数量的减少,也许意味着可供蚊子吸取的血液更少,或是捕食者的数量变得更少?诸如“西尼罗河”一类依靠野鸟存在的病毒,反过来也会因鸟类种群的变化而受到波及。生命织物上漾起的波纹在森林中波动时,也许会找到一个边缘,就此停止;也许会永远波动下去,漂过蚊子、病毒、人类,甚至达到更远处。
2017年10月27日 6月2日 探求
与蚊子不同,蜱虫要花费时间来进食。它们将口器紧贴在皮肤上,然后慢慢地划开皮肤。一旦这种不大美观的切割在皮肤上开出一个足够大的洞,蜱虫便将一根带倒刺的管子,也就是垂唇(hypostome)放下来汲取血液。一顿饱餐需要花数天的时间来抽取。因此蜱虫把身体黏附在皮肤上,防止寄主把它们挠走。这种黏合剂比蜱虫自身的肌肉还要坚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用火柴烧蜱虫是徒劳之举。即便火烧屁股,蜱虫也无法迅速拽出头部。孤星蜱比其他种类的蜱虫钻得更深,所以格外难以清除。 血液大餐使蜱虫的身子鼓胀起来,只能长出新的皮肤来适应这顿大餐。它们喝了太多的血,在外探求的日子里面临的脱水问题一下子倒转过来。在吃得太饱时,它们不是削减进餐量,而是汲取肚子里血液中的水分[…]
2017年10月27日 6月2日 探求
神话中骑士们的探求指引他们找到从基督伤口上流出的血,那些血液是亚利马太人约瑟夫(Joseph of Arimathea)收集在圣杯中的。蜱虫不讲究血液的神学血统是否纯正,它们的探求以蜕皮或交配告终。蜱虫的探求,在风格上也与骑士们的远征具有本质区别。大多数蜱虫坐等圣杯到来,然后展开伏击,而不是远途跋涉穿越大陆去搜寻血液大餐。坛城上这只蜱虫体现出经典的探求方式:爬上一根灌木,或是草叶边缘,蹲下身来,然后伸出前肢,等着受害者自投罗网。
2017年10月27日 6月2日 探求
前腿上的哈氏器(Haller’s organs)给蜱虫的探求提供了帮助。那些带刺的缺口上分布着感应器和神经,能自动接收一丝二氧化碳气体、一股汗味、一小阵热浪,或是脚步声引起的震动。因此,举起的前肢既是雷达,又是抓握器。任何鸟类或哺乳动物从蜱虫旁边经过,都会通过气味、触觉和温度被它探查到。当我拉动荚蒾枝条,朝着蜱虫呼气时,它的哈氏器便进入一种紧张的痉挛状态,松开弹簧般的棘刺朝我的手指刺过来。
2017年10月27日 6月2日 探求
我忍不住想重复一下上次的蚊子实验,献上我的鲜血,让这只蜱虫活得更长久一些。但是出于两个原因,我放弃了这个机会。第一,我的免疫系统会对蜱虫叮咬产生激烈的反应,让我浑身痒痛,要是叮咬的部位不止几处,我会无法安眠。第二,同蚊子不一样,这只蜱虫极有可能带有肮脏的疾病。最著名的婢虫病,即莱姆病(Lyme disease),在这里相当少见,而且极少由孤星蜱携带。然而,孤星蜱是其他疾病,包括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和神秘的“南方蜱相关性皮疹疾病”(southern tick-associated rash illness)的主要携带者。后面两种细菌都尚未在人体外大规模扩散,因此我们对其所知甚少,只知道会引起类似莱姆病的症状。落基山斑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和颇似疟疾的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也可能潜伏在这只孤星蜱体内。这些[…]
2017年10月27日 6月2日 探求
尽管蜱虫探求行为具有高贵色彩,我也很赞赏它那身盔甲和武器装备,但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弹飞它,或者用指甲掐死它。这种厌恶可能源自更深处,而不仅是出于后天养成的审慎。对蜱虫的恐惧,经由许多个有生之年的经验,深深蚀刻在我的神经系统中。我们与蜱虫之间的战争,至少比亚瑟传奇要古老6万倍。我们作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一整段历史,都在抓挠、捕杀蜱虫,这些行动可以追溯到我们还是早期灵长类动物的岁月,那时我们相互梳理和清洁皮毛;还可以追溯到浑身毛茸茸的食虫动物时代,甚至追溯到更远,一直到9千万年前,当我们由爬行类动物演化而来、蜱虫也刚演化出来的时候。经过这数百万年的不断追寻,圣杯疲倦了。我从灌木丛边上绕道而行,离开了坛城。
2017年10月27日 6月10日 蕨类
在那些长到最高的叶子上,尖端的小叶都恹恹地皱成一团。这些干瘪的小叶不需要朝向太阳张开宽大的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的背面具有两排小圆盘,圆盘同胡椒子一样宽。这些圆盘就像扣在一头卷发上的无边便帽一般,边缘都露出许多绒毛。当我用放大镜观察时,这堆卷发就变成了铺成一片的黑蛇。每条蛇的身子分隔成若干具有红褐色宽边的砂石色小节。蛇的嘴巴里含着大团金色小球。今天我没瞧到什么动静,不过以前曾见过这些蛇高仰起头,然后突然弹跳起来,将小球高高地抛向天空。 这些小球是蕨类植物的孢子。每个孢子的厚壁中都包裹着构成一株新生蕨类植物的原料。这些黑色的蛇是植物界的弹弓,专门用于将孢子抛射到天空中。蛇身上的小节,则是具有凹凸不平厚壁的细胞,这种凹凸不平的厚壁能[…]
2017年10月27日 6月10日 蕨类
像动物的卵细胞或精子细胞一样,每个孢子中都正好携带有父母亲各自的一半基因重新组合形成的遗传因子。然而与卵细胞或精子细胞不同,孢子会撒落在地上,直接发育,而根本无需同另一个孢子结合。这是一个暗示,表明植物的生命周期与我们自身的生命周期有显著不同。对于动物而言,生殖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从你的基因库中分出一半来制造性细胞,然后融合卵细胞与精子细胞,形成一个新的动物。就这么两个阶段,相当简单的循环。然而,蕨类植物具有更为奇怪的表现。随着孢子的发育,形成的并不是叶子。相反,长出的是一种小小的“睡莲叶子”,它扁平的身子逐渐展开,直到长成一枚小钱币大小。 这种睡莲叶子形态的蕨类植物自身能合成养料,就像任何一株成年的蕨类植物一样。几个月,或是几年后,它的皮肤上出现隆起的小包。有些小包就像水泡,还有一些像小小的[…]
2017年10月27日 6月10日 蕨类
在坛城的另一边,一种响尾蛇蕨(rattlesnake fern)为这种生命周期增添了某种有趣的迂回色彩。它的叶子在落叶堆上低低地展开,形成一把带花边的扇子,宽度与我的手围长度相仿佛。一根针状物从扇子的中心戳出来,高达叶片高度的两倍。在这根针状物的顶上,几十毫米宽的小囊簇拥在小小的旁枝上。这些小囊从侧面纵长的裂缝中洒出孢子。孢子发芽后,并未长成睡莲叶子,而是长成了地下的块茎,如同微型马铃薯一样。这些块茎上缺乏叶绿素,依赖真菌提供养料。在几年的生长后,块茎上生长出精子细胞和卵细胞,这些细胞随后将产生另一株响尾蛇蕨。 成年的响尾蛇蕨一旦长大,就会继续同真菌交换养料。某些响尾蛇蕨将这种互惠互利关系推向了极致:它们的叶子从不高出于落叶堆之上。这些植物无论是生长还是制造孢子,都完全在地下进行,并[…]
2017年10月27日 6月10日 蕨类
在坛城南面边界上,圣诞蕨的叶子与我的前臂一般长。叶片弯成了弧形,如同帽子上招摇的羽毛。新生的叶子从去年的叶子上伸展出来,那些老叶虽然依然连在圣诞蕨的基部,但是已然倒伏在地上,即将枯萎。整个冬季和春季,这些老叶一直保持着苍翠,让植物在当年新生的叶子出现之前得到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圣诞蕨的顽强给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带来一丝绿意,人们用这种植物来做冬季节日的装饰物,圣诞蕨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这一用途。在坛城上,四月间圣诞蕨的新生组织便露出头来,从落叶间伸出紧紧卷成一团的银色嫩叶。这些嫩叶被称作蕨菜(fiddleheads)。当卷曲的叶片逐渐展开时,中间的叶柄伸长,小叶生长出来,形成越往上越细的美丽羽毛。
2017年10月27日 6月10日 蕨类
弹弓要靠太阳的火力来发动,因此蕨类植物只能在干燥天气里发射孢子
2017年10月28日 6月20日 混乱
雌雄同体性带来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如何确保双方之间的生殖交换公平合理。对蜗牛来说,正如对大多数生物一样,精子制造起来很廉价,但是卵细胞却很昂贵。在单性生殖的动物身上,这种成本差异决定了选择权通常在雌性这边,而雄性这边则通常是不加选择地乱交。在雌性个体不担负抚育后代之职的动物身上,这种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雌雄同体的动物身上,挑剔与乱交并存于一体。交配因此而变得混乱不堪:每一个体在接受精子时都小心谨慎,与此同时,又极力试图让对方受孕。 如果蜗牛在配偶身上探查到一丝疾病的气息,它们会拒绝表现出雌性的一面,只交出精子,而不肯接受精子。但是,如果蜗牛找到未曾感染疾病的配偶,它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精子。这种选择性或许有助于蜗牛为数量有限的卵细胞选择基因优良的精子。雌雄同体动物对更广阔的社群语境1也很敏感。当它们生活在一片潜在[…]
2017年10月28日 6月20日 混乱
每只蜗牛都要交出精子,同时接受精子。它们的雌性和雄性是融为一体的。
2017年10月28日 6月20日 混乱
然而,有很多雌雄同体动物,包括大多数蜗牛在内,并不是独立生活。即使将它们置于孤立的封闭环境中,它们也无法进行自交繁殖。孤独并不是造成雌雄同体性的唯一原因。当一种多面的交配方式最具成效时,演化也会选择雌雄同体性。蜗牛不需要守护生殖领地,它们不唱歌,也不进行丰富多彩的炫耀表演。它们也不为卵提供父母之爱,只是将卵产在落叶堆的浅坑里,便弃之而去。这种相对简单的生育责任,使蜗牛能同时履行雄性和雌性之职,而不必为任何一种性别付出的辛劳做出让步。这对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具有明确性别角色区分的物种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这类动物而言,自然选择更愿意将精力集中起来,要么产生雄性,要么产生雌性。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蜗牛从兼顾雌雄的混合投资策略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而鸟类通过将全部资金集中于一种性别,以得到[…]
2017年10月28日 6月20日 混乱
自然界中的性,比我们最初猜想的更为多变,也更具可塑性。
2017年10月28日 7月2日 真菌
当两根菌丝相会时,它们开始跳一支复杂精妙的双人芭蕾舞,并通过交换私密的化学信号来协调舞姿。开幕程序是,一根菌丝发送出它这种交配型所独有的化学物质。如果对方属于同一交配型,那么舞蹈结束,菌丝们互不搭理。如果对方是一种不同的交配型,化学物质便会黏附在这根菌丝表面,促使它做出回应,释放出自身的化学信号。随后,两根菌丝萌生出黏性的附生物,攫住对方,并将菌丝拉拽到一起。菌丝细胞调整内部机制,达到步调一致,然后彼此融合,形成一株新的个体。 新生的真菌是父母双亲的聚合体,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十分彻底。在真菌体内,亲代的遗传物质依然保持独立,作为两套不同的DNA并存于细胞内部。蘑菇在其整个地下觅食生涯中,乃至在子实体从地下钻出来释放出孢子时,始终保持着这种和而不同(united-but-separate)的组织形式。只有经过[…]
2017年10月28日 7月2日 真菌
交配型之谜虽然尚未完全解开,但是细胞内部生命的政治学似乎至少能提供部分答案。正如动植物细胞一样,真菌细胞也是建立在一种同样的俄罗斯套娃的构造基础上。真菌中包含线粒体,线粒体通过燃烧食料为细胞提供能量。在正常环境下,线粒体和寄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是互助的。然而,冲突只是潜伏在舞台下方而已。 因为线粒体是古代细菌的后裔,所以它们保留着自身的DNA,像自由生活的细菌一样在细胞内部增殖。增殖速度通常保持适度,因此每个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正好合适。然而万一出现问题,线粒体的过度增长将会摧毁细胞。如果来自两个不同真菌体的线粒体在单一细胞中相遇,这种不健康的增殖现象就会发生。在这类情况下,不同血统的线粒体之间的竞争,将有利于那些分裂最为迅猛的线粒体。这样一来,线粒体之间目光短浅的抗争,将有可能毁掉整个细胞的长远成功。 真菌的交配型似乎是专门用来防止这种对抗[…]
2017年10月28日 7月2日 真菌
在今天参加这场赛艇会的其他成员中,有一些擅长拆毁枝条,还有一些则更喜欢枯叶层。这些真菌虽然偏好各异,生长方式却一般无二,都是将触角伸进死亡的植物组织中,通过吸收营养,逐渐增大网状的身体,最终捣毁它们的木头房屋。当真菌吃饱喝足后,它们便将家园进一步推向茫茫的遗忘之海。枯死的枝条是一座座处于下沉中的孤岛,真菌必须不断地将后代送出去开拓新的岛屿。正是这种迫切性将真菌带进了我们的感官世界之中。真菌始终躲避着不为我们所见,直到地下的菌丝生长出子实体。那些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小型船队,向我们指明了坛城下面隐藏的巨大生命之网。
2017年10月28日 7月2日 真菌
子囊菌和蘑菇的生殖生活十分独特,在整个生命界中找不到类似的现象。它们将“性”的含义拓展到了极致,作为动物的我们,哪怕是在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也不曾达到过这种境界。真菌没有单独的性别,至少没有我们所意识到的那种性别。它们也不制造精子或卵细胞,而是依靠菌丝的融合来进行繁殖,通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形成下一代。
2017年10月28日 7月2日 真菌
坛城中间这株蘑菇最清楚不过地展示了这种奇特的生命循环。当蘑菇孢子萌发时,它们制造出幼年菌丝。幼年菌丝在枯树叶里面生长,寻找配偶。菌丝的生存状态,既不是作为雄性,也不是作为雌性,而是作为截然不同的“交配型”(mating types)。这些交配型在我们看来似乎全都一样,但真菌能用化学信号来感知彼此的差异,只同与自身相异的交配型进行生殖。有些种类的真菌只有两种交配型,而其他种类则有数千种交配型。
2017年10月28日 7月13日 萤火虫
我对捕食者的畏惧,很可能是通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铭刻在心灵之中的。热带灵长类动物夜视能力不佳,如果它们对黑夜掉以轻心,就极少能活得长久。像所有其他活着的生物一样,我是幸存者的后裔,因此我脑海中的恐惧,其实是祖先在悄悄告诉我他们积累下来的智慧。我大脑意识层面中闪现的画面,完全吻合所谓的“动物恐慌症”(zoological fear-mongering):带着长铰链的尖牙,渗入血液之中的可怕毒液;眼睛附近用来捕捉轻微温度变化的小窝;还有在十分之一秒中突然跃起的袭击。直到走进坛城,熟悉的环境才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来自家族树的另一声低语告诉我:你所知道的,便是安全的。
2017年10月28日 7月13日 萤火虫
种萤火虫独特的闪光次序,通常能使不同种类的雌雄萤火虫区别开来。正如我们对大猩猩发出的性信号毫无兴趣一样,萤火虫也对非同类个体的闪光视而不见。然而雌性女巫萤火虫会模拟其他种类萤火虫的回应信号,勾引异类雄性萤火虫,然后抓住这些满怀希望奔来的倒霉蛋,毫不客气地吃掉它们。新郎官刚走过教堂的走道,便沦为了婚宴上的大餐。从远处看起来惹人心动的新娘子,原来是一只饥肠辘辘的大猩猩。女杀手不仅用猎物充饥,而且将猎物当作化学防御武器的来源。它从受害者身上窃取那些有毒的分子,在自身体内进行重组。万一遭到蜘蛛抓捕,它便释放出这些化学物质,逐走攻击者。在如此温暖的夏夜里,林地上似乎充满了“带钩齿的危险”。
2017年10月28日 7月13日 萤火虫
萤火虫给体内的化学物质加压,从而将隐约的微光变成耀眼的光芒。但是光靠这些化学物质,最多能产生一种微弱的弥散光。萤火虫灯笼的结构将这些能量集中起来,变成间歇性的闪光。交配期的萤火虫极其小心地依据间隔节奏来安排婚礼前的对话。灯笼通过调节流向荧光素的氧气量,就能控制间隔时间。灯笼中每个细胞将荧光素分子埋藏在核心部位,然后在周围裹上一层厚厚的线粒体。线粒体通常的功能是为细胞提供能量,但是萤火虫的灯笼却把线粒体当作吸收氧气的海绵。在正常情况下,氧气一旦渗入这些细胞中,就会很快被线粒体燃烧掉,不会有氧气到达细胞中心去激活荧光素。萤火虫灯笼里面的这层线粒体,是一个“关闭”按钮。当灯笼需要发光时,一束神经信号射入灯笼中,促使一种气体,即一氧化氮气体,从位于神经末梢的细胞中流出。这种气体关闭线粒体,氧气冲进细胞内部,使化学物质燃烧发光。
2017年10月28日 7月27日 太阳光斑
满心敬畏太阳的姬蜂精力过剩2。它们狂乱地左冲右突,不停拍打触角和翅膀。它们颤抖的触角在太阳光斑照亮的小世界中每片叶子上下乱撞。每隔一两分钟,姬蜂便会歪在一边,几条腿一起抖动,挣脱蜘蛛在坛城上撒下的罗网。摩挲完毕,姬蜂又跳起来,重新颤颤巍巍地踏上征途。 姬蜂的狂躁行为是有明确目标的。它们要猎取毛虫,在毛虫身上产卵。姬蜂幼虫从卵中爬出,在毛虫体内诞生。随后,幼虫将会啃食毛虫,慢慢地,由内自外,直到剩下那些性命攸关的器官3。毛虫啃食并消化叶片,继续坚忍地活着,即便生命正4被从内部偷走。这些腹中空空的毛虫成了理想的寄主,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被寄生虫劫走的养分。
2017年10月28日 7月27日 太阳光斑
英文原文为:“Is suffering greater when pain is embedded in a mind that can see beyond the present moment? Or, would it be worse to be locked in an unconscious world where pain is the only reality?”,译文原文为“当痛苦植根于一种‘能看到此刻之外’的意识中时,所遭受的折磨就会更强烈吗?抑或,当痛苦封闭在一个无意识世界中、痛苦成为唯一真实事物的时候,情况会更糟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