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的IAP技术
基于CAN总线的STM32F103 BootLoader设计
本文为B站视频“STM32的IAP技术,基于CAN总线的STM32F103 BootLoader设计”对应讲义,讲义内容较为简略,详细内容在视频中进行讲解。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q4y1c7u7/
1 不同的程序下载方式
目前,单片机的程序烧录方式可以分为三种:ICP,ISP,IAP。
1.1 ICP:In-Circuit Programming
在电路中编程。使用厂家配套的软件或仿真器进行程序烧录,目前主流的有JTAG接口和SWD接口,常用的烧录工具为J-Link、ST-Link等。
在程序开发阶段,通常在连接下载器的情况下直接使用编程软件进行程序下载调试。
在MDK软件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下载器。
1.2 ISP:In-System Programing
在系统中编程。以STM32为例,其内置了一段Bootloader程序,可以通过更改BOOT引脚电平来运行这段程序,再通过ISP编程工具将程序下载进去。下载完毕之后,再更改BOOT至正常状态,使得MCU运行所下载的程序。
正点原子的STM32开发板中专门设计了一个单片机自动复位及设置Boot引脚电平状态的电路,便于程序下载。
1.3 IAP:In-Application Programming
在应用中编程。IAP可以使用微控制器支持的任一种通信接口(如I/O端口、USB、CAN、UART、I2C、SPI等)下载程序或数据到FLASH中。IAP允许用户在程序运行时重新烧写FLASH中的内容。但需要注意,IAP要求至少有一部分程序(Bootloader)已经使用ICP或ISP烧到FLASH中。
无论是ICP技术还是ISP技术,都需要连接下载线,设置跳线帽等操作。一般来说,产品的电路板都会密封在外壳中,在这时若要使用ICP或ISP的方式对程序进行更新,则必然要拆装外壳,如果产品的数量比较多,将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采用IAP编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外壳都会留有通信接口,若能通过这种通信方式对程序进行升级,则可以省去拆装的麻烦。在此基础上,若引入远距离或无线数据传输方案,更可以实现远程编程或无线编程。
某种微控制器支持IAP技术的首要前提是其必须是基于可重复编程闪存的微控制器。
STM32微控制器带有可编程的内置闪存,同时STM32拥有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非常丰富的外设通信接口,因此在STM32上实现IAP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2 IAP方案设计
2.1 IAP简介
IAP技术的核心在于BootLoader程序的设计,这段程序预先烧录在单片机中,正常的APP程序可以使用BootLoader程序中的IAP功能写入,也可以两部分代码一起写入,以后需要程序更新时通过IAP进行代码更新。每次板卡上电都会首先执行BootLoader程序,在程序内判断进行固件升级还是跳转到正常的APP程序。
是否进行固件升级的判断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 硬件实现:通过拨码开关、跳线帽等方式设定单片机某一引脚电平状态,程序通过读取引脚电平判断是否需要升级。此种方式需要接触板卡进行操作,当板卡被封闭在外壳中或安装于不便于操作位置时很难实现。
- 软件实现-1:软件内设定一标志位(变量),通过判断标志位状态判断是否需要升级。该标志位状态掉电不能改变,故需要存储在外部EEPROM或单片机内部FLASH中。若存储在外部EEPROM,则需要增加额外的电路;若存储在单片机内部FLASH,由于FLASH每次写入都需要擦除一整页,会造成资源浪费。
- 软件实现-2:单片机每次上电首先进入BootLoader程序,在BootLoader中等待一定时间,若上位机软件在该时间段内发起通讯,则停留在BootLoader程序中等待固件升级;若该时间段内无通讯,则跳转到正常的APP程序。该方式每次上电都要等待一定时间,需要考虑是否可以介绍。
- ……
在IAP过程中,单片机通过特定的通讯方式从上位机软件接收程序数据,并执行FLASH擦写操作对APP部分的程序进行更新。
IAP过程中传输的数据文件一般为后缀名为bin的文件,该文件内容与正常烧录进FLASH中的数据内容一致,便于程序升级。但是MDK软件并不能直接生成bin文件,需要进行一些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