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075132/article/details/116135650
初始文件管理
-
计算机中存放了各种各样的文件,一个文件有哪些属性?
- 文件名:由创建文件的用户决定文件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文件,同一目录下不允许有重名文件。
- 标识符: 一个系统内的各文件标识符唯一,对用户来说毫无可读性,因此标识符只是操作系统用于区分各个文件的一种内部名称。
- 类型:指明文件的类型位置:文件存放的路径(让用户使用)、在外存中的地址(操作系统使用,对用户不可见)
- 大小:指明文件大小
- 创建时间、上 次修改时间文件所有者信息
-
文件内部数据应该如何组织起来?
-
文件之间又应该又应该怎么组织起来?
文件在整个电脑中的 ‘位置级别’
-
从下往上看,OS应提供哪些功能,才能方便用户、应用程序使用文件?
-
从上往下看,文件数据应该怎么存放在外存(磁盘)上?
提出问题
- 文件数据放在连续的几个磁盘块中
- 文件数据放在离散的几个磁盘块中此时,应该如何记录各个磁盘块之间的先后顺序呢?
- 操作系统又应该怎么管理空闲磁盘块?
文件的逻辑结构
所谓的“逻辑结构”,就是指在用户看来,文件内部的数据应该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而“物理结构”指的是在操作系统看来,文件的数据是如何存放在外存中的。
类似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如“线性表”就是一种逻辑结构,在用户角度看来,线性表就是一组有先后关系的元素序列,如: a,b,c, d, e …
“线性表”这种逻辑结构可以用不同的物理结构实现,如:顺序表/链表。
顺序表的各个元素在逻辑上相邻,在物理上也相邻;
而链表的各个元素在物理上可以是不相邻的。
因此,顺序表可以实现“随机访问”,而“链表”.无法实现随机访问。
可见,算法的具体实现与逻辑结构、物理结构都有关(文件也-样,文件操作的具体实现与文件的逻
辑结构、物理结构都有关)
无结构文件
按文件是否有结构分类,可以分为无结构文件、有结构文件两种。
无结构文件:文件内部的数据就是一系列二进制流或字符流组成。又称“流式文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txt 文件。
有结构文件
有结构文件:由一组相似的记录组成,又称记录式文件
。每条记录又若千个数据项组成。
根据各条记录的长度(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否相等,又可分为定长记录和可变长记录两种。
顺序文件
顺序文件:文件中的记录一个接一个地顺序排列(逻辑上),记录可以是定长的或可变长的。各个记录在物理上可以顺序存储
或链式存储
。
串结构:通常按照记录存入的时间决定记录的顺序
顺序结构:记录之间的顺序按关键字顺序排列
是否可以实现记录的随机存取
顺序结构:的缺点是增加/删除-一个记录比较困难(如果是串结构则相对简单)
变长记录
因为长度可变,所以无法找到一个通用的公式。
定长记录
结论: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若物理上采用顺序存储,则可实现随机存取;若能再保证记录的顺序结构,则可实现快速检索(即根据关键字快速找到对应记录)
索引文件
对于可变长记录文件,要找到第i个记录,必须先顺序第查找前i-1个记录,但是很多应用场景中又必须使用可变长记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i个记录对应的索引项。
索引表本身是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因此可以快速找到第i个记录对应的索引项。
可将关键字作为索引号内容,若按关键字顺序排列,则还可以支持按照关键字折半查找。
每当要增加/删除一个记录时,需要对索引表进行修改。由于索引文件有很快的检索速度,因此主要用于对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索引顺序文件
思考索引文件的缺点: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因此索引表可能会很大。比如:文件的每个记录平均只占8B,而每个索引表项占32个字节,那么索引表都要比文件内容本身大4倍,这样对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就太低了。
索引顺序文件是索引文件和顺序文件思想的结合。索引顺序文件中,同样会为文件建立张索引表,但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而是一组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
若一个顺序文件有10000个记录.
-
根据关键字检索文件,只能从头开始顺序查找(这里指的并不是定长记录、顺序结构的顺序文件),平均须查找5000个记录。
-
若采用索引顺序文件结构,可把10000个记录分为V10000=100组,每组100个记录。则需要先顺序查找 索引表找到分组(共100个分组,因此索引表长度为100,平均需要查50次),找到分组后,再在分组中顺序查找记录(每个分组100个记录,因此平均需要查50次)。可见,采用索引顺序文件结构后,平均查找次数减少为50+50=100次。
-
若采用索引顺序文件结构,可把10000个记录分为V10000=100组,每组100个记录。则需要先顺序查找索引表找到分组(共100个分组,因此索引表长度为100,平均需要查50次),找到分组后,再在分组中顺序查找记录(每个分组100个记录,因此平均需要查50次)。可见,采用索引顺序文件结构后,平均查找次数减少为50+50= 100次。
同理,若文件共有10^6个记录,则可分为1000个分组,每个分组1000个记录。根据关键字检索一个记录平均需要查找500+500= 1000次。这个查找次数依然很多,如何解决呢?
多级索引顺序文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可以为顺序文件建立多级索引表。例如,对于一个含106个记录的文件,可先为该文件建立一 张低级索引表,每100个记录为一组,故低级索引表中共有10000个表项( 即10000个定长记录),再把这10000个定长记录分组,每组100个,为其建立顶级索引表,故顶级索引表中共有100个表项。
文件目录
文件控制块
目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
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有结构文件,由一条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对应一个在该放在该目录下的文件
目录文件中的一条记录就是一个
文件控制块(FCB)
, FCB实现了文件名和文件之间的映射。使用户(用户程序) 可以实现按名存取
FCB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
,一个FCB就是一个文件目录项。FCB中包含了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物理地址、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存取控制信息(是否可读/可写、禁止访问的用户名单等),使用信息(如文件的建立时间、修改时间等)。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文件名、文件存放的物理地址。
需要对目录进行哪些操作?
搜索
:当用户要使用一个文件时,系统要根据文件名搜索目录,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
创建文件
:创建一个 新文件时,需要在其所属的目录中增加一个目录项
删除文件
:当删除一个文件时,需要在目录中删除相应的目录项
显示目录
:用户可以请求显示目录的内容,如显示该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及相应属性
修改目录
:某些文件属性保存在目录中,因此这些属性变化时需要修改相应的目录项(如:文件重命名)
目录结构
单级目录结构
早期操作系统并不支持多级目录,整个系统中只建立- -张目录表,每个文件占一个目录项。
在创建一个文件时,需要先检查目录表中有没有重名文件,确定不重名后才能允许建立文件,并将新文件对应的目录项插入目录表中。
显然,单级目录结构不适用于多用户操作系统。
两级文件目录结构
早期的多用户操作系统,采用两级目录结构。分为主文件目录(MFD,Master File Directory)和用户文件目录(UFD, User Flie Directory)。
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文件名虽然相同,但是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文件
两级目求结构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也可以在目录上实现实现访问限制(检查此时登录的用户名是否匹配)。但是两级目录结构依然缺乏灵活性,用户不能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
多级目录结构
用户(或用户进程)要访问某个文件时要用文件路径名标识文件,文件路径名是个字符串。各级目录之间用/
隔开。从根目录出发的路径称为绝对路径。
例如:自拍.jpg的绝对路径是“ /照片/2015-08/自拍.jpg”
系统根据绝对路径-层一层地找到下一-级目录。刚开始从外存读入根目录的目录表;找到“照片”目录的存放位置后,从外存读入对应的目录表;再找到“2015-08”目录的存放位置,再从外存读入对应目录表;最后才找到文件“自拍.jpg”的存放位置。整个过程需要3
次读磁盘I/O操作。
例如,此时已经打开了照片
的目录文件,也就是说,这张目录表己调入内存,那么可以把它设置为当前目录
。当用户想要访问某个文件时,可以使用从当前目录出发的当前目录
。
在Linux中,.
表示当前目录,因此如果“照片”是当前目录,则”自拍.jpg”的相对路径为:./2015-08/自拍.jpg
。从当前路径出发,只需要查询内存中的“照片”目录表,即可知道2015-08
目录
表的存放位置,从外存调入该目录,即可知道自拍.jpg
存放的位置了。
可见,引入当前目录
和相对路径
后,磁盘 I/O 的次数减少了。这就提升了访问文件的效率。
树形目录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分类,层次结构清晰,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件的管理和保护。但是,树形结构不便于实现文件的共享。为此,提出了
无环图目录结构
。
无环图目录结构
在树形目录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些指向同一节点的有向边,使整个目录成为一个有向无环图
。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多个用户间的文件共享。
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甚至可以指向同一个目录(共享同一目录下的所有内容)。
需要为每个共享结点设置一个共享计数器,用于记录此时有多少个地方在共享该结点。用户提出删除结点的请求时,只是删除该用户的FCB、并使共享计数器减1,并不会直接删除共享结点。只有共享计数器减为0时,才删除结点。
注意:共享文件不同于复制文件。在共享文件中,由于各用户指向的是同一个文件,因此只要其中一个用户修改了文件数据,那么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文件数据的变化。
索引节点(FCB的改进)
其实在查找各级目录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到文件名
这个信息,只有文件名匹配时,才需要读出文件的其他信息。因此可以考虑让目录表“瘦身”来提升效率。
思考有何好处?
假设一个FCB是64B,磁盘块的大小为1KB,则每个盘块中只能存放16个FCB。若一个文件目录中共有640个目录项,则共需要占用640/16= 40个盘块。因此按照某文件名检索该目录,平均需要查询320个目录项,平均需要启动磁盘20次(每次磁盘I/O读入一块)。
若使用索引结点机制,文件名占14B,索引结点指针站2B,则每个盘块可存放64个目录项,那么按文件名检索目录平均只需要读入320/64=5个磁盘块。显然,这将大大提升文件检索速度
。
当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目录项时,才需要将索引结点调入内存,索引结点中记录了文件的各种信息,包括文件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根据
存放位置
即可找到文件。存放在外存中的索引结点称为
磁盘索引结点
,当索引结点放入内存后称为内存索引结点
。相比之下内存索引结点中需要增加一些信息,比如:文件是否被修改、此时有几个进程正在访问该文件
等。
文件的物理结构
文件分配方式
文件块 磁盘块
类似于内存分页,磁盘中的存储单元也会被分为一个个块/磁盘块/物理块
。
很多操作系统中,磁盘块的大小与内存块、页面的大小相同
内存与磁盘之间的数据交换(即读/写操作、磁盘I/O)都是以
块
为单位进行的。即每次读块,或每次写出一块
在内存管理中,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被分为一个一个页面
同样的,在外存管理中,为了方便对文件数据的管理,文件的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分为了一个一个的文件块
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
连续分配
连续分配方式要求每个文件在磁盘上占有一组连续的块。
用户通过逻辑地址来操作自己的文件,操作系统如何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逻辑块号,块内地址) -----> (物理块号,块内地址)。只需转换块号就行,块内地址保持不变
文件目录中记录存放的起始块号和长度(总共占用几个块)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物理块号=起始块号+逻辑块号 当然,还需要检查用户提供的逻辑块号是否合法(逻辑块号2长度就不合法)
可以直接算出逻辑块号对应的物理块号,因此连续分配支持顺序访问和直接访问(即随机访问)
读取某个磁盘块时,需要移动磁头。访问的两个磁盘块相隔越远,移动磁头所需时间就越长。
结论:连续分配的文件在顺序读/写时速度最快
缺点
若此时文件A要拓展,需要再增加一个磁盘块(总共需要连续的4个磁盘块)。由于采用连续结构,因此文件A占用的磁盘块必须是连续的。因此只能将文件A全部“迁移”到绿色区域。结论:物理上采用连续分配的文件不方便拓展。
物理上采用连续分配,存储空间利用率低,会产生难以利用的磁盘碎片可以用紧凑来处理碎片,但是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代价。
链接分配
隐式链接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即0号块),将0号逻辑块读入内存,由此知道1号逻辑块存
放的物理块号,于是读入1号逻辑块,再找到2号逻辑块的存放位置…以此类推。因此,读入i号逻辑块,总共需要i+1次磁盘
I/O。
结论:采用链式分配(隐式链接)方式的文件,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随机访问,查找效率低。另外,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需要耗费少量的存储空间。
若此时要拓展文件,则可以随便找一个空闲磁盘块,挂到文件的磁盘块链尾,并修改文件的FCB.
显示链接
把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一张表中。即文件分配表(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
假设某个新创建的文件aaa
, 依次存放在磁盘块2 → 5 → 0→ 1
注意:一个磁盘仅设置一张FAT。开机时,将FAT读入内存,并常驻内存。FAT 的各个表项在物理上
连续存储,且每 一个表项长度相同,因此物理块号
字段可以,是隐含的。
逻辑转换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
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若i>0,则查询内存中的文件分配表FAT,往后找到i号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号。逻辑块号转换成物理块号的过程不需要读磁盘操作。
结论:采用链式分配(显式链接)方式的文件,支持顺序访问,也支持随机访问( 想访问i号逻辑块时,并不需要依次访问之前的0~i-1 号逻辑块),由于块号转换的过程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访问速度快很多。
优点:很方便文件拓展,不会有碎片问题,外存利用率高,并且支持随机访问。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地址转换时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文件的访问效率更高。
缺点:文件分配表的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索引分配
索引分配允许文件离散地分配在各个磁盘块中,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索引表中记录了文件的各个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索引表的功能类似于内存管理中的页表--------建立逻辑页面到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索引表存放的磁盘块称为索引块
。文件数据存放的磁盘块称为数据块
。
假设某个新创建的文件aaa
的数据依次存放在磁盘块2 >5 >13 >9。7号磁盘块作为aaa
的索引块,索引块中保存了索引表的内容。
注:在显式链接的链式分配方式中,文,件分配表FAT是一个磁盘对应一张。而索引分配方式中,索引表是一个文件对
应一张。
索引分配方式可以支持随机访问。文件拓展也很容易实现(只需要给文件分配一个空闲块,并增加一个索引表项即可)
但是索引表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若每个磁盘块1KB,一个索引表项4B,则一个磁盘块只能存放256个索引项。
如果一个文件的大小超过了256块,那么一个磁盘块是装不下文件的整张索引表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链接方案
如果索引表太大,一个索引块装不下,那么可以将多个索引块链接起来存放。
假设磁盘块大小为1KB,一个索引表项占4B,则一个磁盘块只能存放256个索引项。若一个文件大小为256 * 256KB = 65,536 KB = 64MB 该文件共有256 * 256个块,也就对应256 * 256个索引项,也就需要256个索引块来存储,这些索引块用链接方案连起来。
若想要访问文件的最后一个逻辑块,就必须找到最后一个索引块(第256个索引块),而各个索引块之间是用指针链接起来的,因此必须先顺序地读入前255个索引块。
多层索引
建立多层索引(原理类似于多级页表)。使第一层索引块指向第二层的索引块。还可根据文件大小的要求再建立第三层、第四层索引块。
若某文件采用两层索引,则该文件的最大长度可以到 256 * 256 * 1KB= 65, 536 KB = 64MB
若采用多层索引,则各层索引表大小不能超过一个磁盘块
如:要访问1026号逻辑块,则 1026/256= 4,1026%256= 2 因此可以先将一级索引表调入内存,查询4号表项,将其对应的二级索引表调入内存,再查询二级索引表的2号表项即可知道1026号逻辑块存放的磁盘块号了。访问目标数据块,需要3
次磁盘I/O。
混合索引
多种索引分配方式的结合。例如,- 一个文件的顶级索引表中,既包含直接地址索引(直接指向数据块),又包含一-级间接索引(指向单层索引表)、还包含两级间接索引(指向两层索引表)。
若顶级索引表还没读入内存
访问0~7号逻辑块:两次读磁盘
访问8~263:三次读磁盘
访问264~ 65799:四次读磁盘
对于小文件来说,访问一个数据块所需的读磁盘次数更少。
小结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存储空间的划分和初始化
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一个必经步骤是------为磁盘分区(C: 盘、D: 盘、E: 盘等)
存储空间的划分:将物理磁盘划分为一个个文件卷(逻辑卷、逻辑盘)
空闲表法
适用于连续分配方式
如何分配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为一个文件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同样可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
等算法来决定要为文件分配哪个区间。
如何回收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当回收某个存储区时需要有四种情况
①回收区的前后都没有相邻空闲区;
②回收区的前后都是空闲区;
③回收区前面是空闲区;
④回收区后面是空闲区。
总之,回收时需要注意表项的合并问题。
空闲链表法
空闲盘块链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 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从链头开始依次摘下K个盘块分配,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头指针。
如何回收: 回收的盘块依次挂到链尾,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尾指针。
适用于离散分配的物理结构。为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可能要重复多次操作
空闲盘区链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
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可以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等算法,从链头开始检索,按照算法规则找到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空闲盘区,分配给文件。
若没有合适的连续空闲块,也可以将不同盘区的盘块同时分配给一个文件,注意分配后可能要修改相应的链指针、盘区大小等数据。
如何回收:若回收区和某个空闲盘区相邻,则需要将回收区合并到空闲盘区中。若回收区没有和任何空闲区相邻,将回收区作为单独的一个空闲盘区挂到链尾。
离散分配、连续分配都适用。为一个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效率更高
位示图法
连续分配、离散分配都适用
位示图:每个二进制位对应一一个盘块。在本例中,“0” 代表盘块空闲,“1”代表盘块已分配。位示图一般用连续的“字”来表示,如本例中一个字的字长是16位,字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盘块。因此可以用(字号,位号)
对应一个盘块号。当然有的题目中也描述为(行号,列号)
重要重要重要:要能自己推出盘块号与(字号位号)相互转换的公式。
注意题目条件:盘块号、字号、位号到底是从0开始还是从1开始。如本例中盘块号、字号、位号从0开始,若n表示字长,则…
(字号,位号)=(i, j)的二进制位对应的盘块号b=ni+j
b号盘块对应的字号i=b/n,位号i= b%n
如何分配:
若文件需要K个块
- ①顺序扫描位示图,找到K个相邻或不相邻的“0”;
- ②根据字号、位号算出对应的盘块号,将相应盘块分配给文件;
- ③将相应位设置为“1”。
如何回收:
- ①根据回收的盘块号计算出对应的字号、位号;
- ②将相应二进制位设为“0”
成组链接法
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不适用于大型文件系统,因为空闲表或空闲链表可能过大。UNIX系统中采用了成组链接法对磁盘空闲块进行管理。
文件卷的目录区中专门用一个磁盘块作为“超级块”,当系统启动时需要将超级块读入内存。并且要保证内存与外存中的“超级块”数据一致。
如何分配?
Eg:需要1个空闲块
①检查第一个分组的块数是否足够。1<100, 因此是足够的。
②分配第一个分组中的1个空闲块,并修改相应数据
如何分配?
Eg:需要100个空闲块
①检查第一个分组的块数是否足够。100=100,是足够的。
②分配第一个分组中的100个空闲块。但是由于300号块内存放了再下一组的信息,因此300号块的数据需要复制到超
级块中。
如何回收?
- 分组没满
- 分组满了
如何回收?
Eg:假设每个分组最多为100个空闲块,此时第一个分组已有100个块,还要再回收一块。需要将超级块中的数据复制到
新回收的块中,并修改超级块的内容,让新回收的块成为第一个分组。
文件的基本操作
文件创建
进行Crea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 所需的外存空间大小(如:一个盘块,即1KB)
- 文件存放路径(
D:/Demo
) - 文件名(这个地方默认为“新建文本文档.txt" )
操作系统在处理Crea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两件事:
- 在外存中找到文件所需的空间(结合上小节学习的空闲链表法、位示图、成组链接法等管理策略,找到空闲空间)
- 根据文件存放路径的信息找到该目录对应的目录文件(此处就是D:/Demo目录),在目录中创建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目录项中包含了文件名、文件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等信息。
删除文件
进行Dele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 文件存放路径(“D:/Demo ”)
- 文件名(“test.txt” )
操作系统在处理Dele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 根据文件存放路径找到相应的目录文件,从目录中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目录项。
- 根据该目录项记录的文件在外存的存放位置、文件大小等信息,回收文件占用的磁盘块。(回收磁盘块时,根据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位图法等管理策略的不同,需要做不同的处理)
- 从目录表中删除文件对应的目录项。
打开文件
在很多操作系统中,在对文件进行操作之前,要求用户先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文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
数:
- 文件存放路径(“D:/Demo” )
- 文件名(“test.txt" )
- 要对文件的操作类型(如: r只读; .rw读写等)
操作系统在处理open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 根据文件存放路径找到相应的目录文件,从目录中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的目录项,并检查该用户是否有指定的操作权限。
- 将目录项复制到内存中的“打开文件表”中。并将对应表目的编号返回给用户。之后用户使用打开文件表的编号来指明要操作的文件。
打开文件表
可以方便实现某些文件管理的功能。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尝试删除某个txt文件,如果此时该文件已被某个“记事本”
进程打开,则系统会提示我们“暂时无法删除该文件”。其实系统在背后做的事就是先检查了系统打开文件表,确认此时是否有进程正在使用该文件。
读写指针:记录读/写操作进行到的位置。
访问权限:如果打开文件时声明的是只读
,则该进程不能对文件进行写操作。
关闭文件
进程使用完文件后,要关闭文件
操作系统在处理Clos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 将进程的打开文件表相应表项删除
- 回收分配给该文件的内存空间等资源
- 系统打开文件表的打开计数器count减1,若count=0,则删除对应表项。
读文件
进程使用read系统调用完成写操作。需要指明是哪个文件(在支持“打开文件”操作的系统中,
- 只需要提供文件在打开文件表中的索引号即可)
- 还需要指明要读入多少数据(如:读入1KB)
- 指明读入的数据要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操作系统在处理read系统调用时
- 会从读指针指向的外存中,将用户指定大小的数据读入用户指定的内存区域中。
小结
文件共享
注意:
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文件,意味着系统中只有一份
文件数据。并且只要某个用户修改了该文件的数据,其他用户也可以看到文件数据的变化。
如果是多个用户都复制
了同一个文件,那么系统中会有好几份
文件数据。其中一个用户修改了自己的那份文件数据,对其他用户的文件数据并没有影响。
硬链接
索引结点中设置一个链接计数变量count,用于表示链接到本索引结点上的用户目录项数。
若count= 2,说明此时有两个用户目录项链接到该索引结点上,或者说是有两个用户在共享此文件。
若某个用户决定删除
该文件,则只是要把用户目录中与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删除,且索引结点的count值减1。若count>0,说明还有别的用户要使用该文件,暂时不能把文件数据删除,否则会导致指针悬空。
软链接
当User3访问
ccc
时,操作系统判断文件ccc
属于Link类型文件,于是会根据其中记录的路径层层查找目录,最终找到User1的目录表中的aaa
表项,于是就找到了文件1的索引结点。文件1删除,但是文件2依然存在,只是通过
C:/User1/aaa
这个路径已经找不到文件1了
windows 中的快捷方式
小结
文件保护
口令保护
为文件设置一个口令
(如: abc112233) ,用户请求访问该文件时必须提供口令
。
口令一般存放在文件对应的FCB或索引结点中。用户访问文件前需要先输入“口令”,操作系统会将用户提供的口令与FCB中存储的口令进行对比,如果正确,则允许该用户访问文件
优点:保存口令的空间开销不多,验证口令的时间开销也很小。
缺点:正确的口令
存放在系统内部,不够安全。
加密保护
使用某个“密码”对文件进行加密,在访问文件时需要提供正确的“密码”才能对文件进行正确的解密。
Eg:一个最简单的加密算法-------异或加密 假设用于加密/解密的密码
为01001
优点:保密性强,不需要在系统中存储“密码”
缺点:编码/译码,或者说加密/解密要花费一定时间。
访问控制
在每个文件的FCB (或索引结点)中增加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cess-Control List, ACL),该表中记录了各个用户可以对该文件执行哪些操作。
有的计算机可能会有很多个用户,因此访问控制列表可能会很大,可以用精简的访问列表解决这个问题
精简的访问列表:以组
为单位,标记各组
用户可以对文件执行哪些操作。
如 :分为系统管理员、文件主、文件主的伙伴、其他用户几个分组。
当某用户想要访问文件时,系统会检查该用户所属的分组是否有相应的访问权限。
小结
如果对某个目录进行了访问权限的控制,那也要对目录下的所有文件进行相同的访问权限控制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用一个例子来辅助记忆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假设某用户请求删除文件 D:/工作目录/学生信息.xIsx
的最后100条记录。
- 用户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发出,上述请求- --用户接口
- 由于用户提供的是文件的存放路径,因此需要操作系统一层一层地查找目录,找到对应的目录项----文件目录系统
- 不同的用户对文件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因此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检查用户是否有访问权限—存取控制模块(存取控制验证层)
- 验证了用户的访问权限之后,需要把用户提供的“记录号”转变为对应的逻辑地址-----逻辑文件系统与文件信息缓冲区
- 知道了目标记录对应的逻辑地址后,还需要转换成实际的物理地址----- 物理文件系统
- 要删除这条记录,必定要对磁盘设备发出请求----设备管理程序模块
- 删除这些记录后,会有一些盘块空闲,因此要将这些空闲盘块回收-----辅助分配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