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工作间,一组参数正在刷新行业认知:凡拓数创FTE引擎以0.05毫米的定位精度扫描壁画肌理,其自主研发的“微米级光学模块”可穿透16层颜料叠加,精准还原南北朝时期的矿物颜料配比。这种国产化技术突破,打破了海外三维重建引擎的长期垄断,为4.5万平方米壁画构筑起“数字基因库”。
这一平台的底层技术核心,正是凡拓数创自主研发的FTE数字孪生引擎。作为国产信创技术的代表,该引擎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AI算法,实现了文物表面纹理、结构形变甚至微观裂隙的毫米级建模。不同于传统手工测绘,平台可自动比对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精准定位病害区域并生成修复方案。例如,针对壁画剥落问题,系统能模拟不同环境湿度下的材料膨胀系数,为修复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将“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
在敦煌研究院的应用场景中,平台展现了多维技术融合的突破性价值。通过AI知识图谱,海量文献、修复案例与颜料成分数据被结构化关联,研究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调取跨学科研究成果,甚至预测特定环境下文物的老化趋势。而虚实融合导航功能,则让修复人员佩戴AR设备即可在真实洞窟中叠加虚拟修复效果预览,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操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从文物数字建档、修复过程记录到后期监测维护,所有数据均通过数字孪生智慧云平台实现动态更新与云端共享。这意味着全球研究者可随时调取莫高窟某幅壁画的4K级三维模型,开展跨国协作研究,而游客则能通过虚拟分身“触摸”禁止开放的脆弱壁画,感受科技赋能的文化普惠。
此次合作中,凡拓数创特别定制了微米级光学数字孪生模块,结合多光谱成像技术,不仅完整记录可见光下的色彩信息,更穿透表层捕捉底层画稿的矿物成分分布,为还原南北朝时期绘画技法提供全新证据链。这种“数字考古”能力,让文物保护从单纯的物理修复延伸到文明解码的深层维度。
从高精度扫描到AI驱动的修复方案生成,FTE引擎的每一个算法模块都承载着技术自主化的雄心。当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纹样通过区块链实现全球共享,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在数字空间重聚,这场藏于壁画的算法革命已超越文物保护本身。它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用可追溯、可复现的解决方案,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新标杆,让千年敦煌在数字时代绽放更璀璨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