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建设财政大数据的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要求人们有搜集数据的习惯和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缺乏对精确度量的习惯,胡适曾提出“差不多先生”文化标签,就是对这种习惯的形象描述。由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重形象、重概括、轻逻辑、轻数据的文化习惯,导致了随意性、盲目性、不求甚解、理性不足。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归纳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它能够将整个社会以数字管理,即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的精确管理”。黄仁宇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之一正是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而未来中国的进步也有赖于建立这种精确的管理体系
财政制度安排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国家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需要以先进的分析工具作为支撑,建立财政大数据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选择。但就实际来看,传统的财政数据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财政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浪潮下,民众日益期待政府提高财政管理效率,财政改革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模拟并评估政策效果,为大的财政制度变革提供强力支持。有鉴于此,通过对海量财政数据资料进行撷取、管理、处理,深入挖掘其价值,唤醒沉睡的财政数据,从而形成可供财政管理运用的大数据库,不仅有利于解决财政“信息碎片化问题”,而且还可提高行政效率和提升财政理财能力。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智慧财政”在未来必将成为财政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内容和中间环节。
二、财政大数据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类电子数据向财政不断集中,财政部门正日益成为“天然的数据中心”,成为一个海量的数据库集聚地。如何通过建立财政数据集市和数据仓库,不让财政数据继续“沉睡”,使数据分析利用变得亲切、简便,提升财政管理和决策水平,真正节省财政部门的资源和工作,是当前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考虑到我国现行的MIS财政管理框架,在大数据的直接目标选择上,可暂不纳入一般意义上的财政管理工作,让大数据直接服务于财政决策和公众参与,强化以数据为基础的分析,使数据成为财政管理、财政改革、政策设计的基础。可以说,财政大数据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是运用大数据提高财政分配的科学性。通过大数据帮助财政对宏观经济进行追踪、监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对税收和收入再分配能够精确测定规模和效果,真正发挥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于刚性预算,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所有已明确预算指标的资金支付流程,根据不同环节的审核操作权限,按照系统的流水线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增强预算约束力。借助大数据,对资金申请方的历年资金使用绩效、信用情况、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保证资金正确使用。
二是运用大数据实现有效监控,科学评价支出绩效。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对日常收支活动实施监控,杜绝跑、冒、滴、漏,防止违纪,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益。一方面,加强预算支出进度和支出相关数据的监测分析,提高财政资金保障实效。通过常态化、规范化跟踪掌握重点财政支出、预算支出进度等支出数据,确保财政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和到位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推动专户管理、指标管理、集中支付、预算执行动态监测、总预算会计、财务核算、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等信息联动整合,强化动态数据监测分析,健全财政“大监督”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三是以掌握财源数据促进勤征细管,确保依法征管。依托大数据,可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系统,工商、房管、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纳入信息源头,及时为系统提供涉税信息,及时更新纳税数据,便于税务部门掌握税源,推动数据征管、挖潜增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税源防控机制,实现数据联网、信息共享办税,促进税收应收尽收。非税收入方面,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罚没收入全覆盖,加强非税收入基础数据掌握和征缴信息监测,提高非税收入征收可监督、可掌控水平,提升非税收入征缴效率。
三、建设财政大数据的政策建议
(一)以财政大数据为战略导向,重视技术研发和信息安全建设
首先,统一财政数据标准和整合财政信息资源。紧密结合财政改革发展大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财政数据格式,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逐步构建标准统一的财政数据资源仓库。同时,整合财政信息资源,借助云计算技术建设财政大数据中心,实现财政服务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提高超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财政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为大数据处理提供支撑。
其次,加快财政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加强财税数据的获取、组织、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财税业务发展规律,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通过深入分析财政业务,综合运用财政、经济、数据模型方法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分主题、分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利用,为及时了解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运行情况、实施宏观调控等提供有力依据。
再次,鉴于财政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和战略价值,政府要鼓励科研机构及社会力量对相关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并给予财税政策的优惠,整合和协调财政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力量、资源,建立紧密的工作机制,推动重点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加快面向财政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提高财政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水平,培养财政大数据安全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大对财政大数据信息安全形势的宣传力度,明确重点保障对象,加强对敏感和要害财政数据的监管,制定完善的重点领域财政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
(二)切实提升数据收集和分析水平
首先,更加注重数据收集。明确数据收集范围,将管理数据、民意数据和环境数据纳入收集范围。完善信息收集的渠道,对管理数据的收集,重点破解部门封闭化、层级分割化的格局,广泛建立与各业务主管部门数据库的衔接或链接口;对民意数据的收集,结合财政监督、绩效评价、为民办事征询民意等工作,广泛收集财政工作相关的民意数据;对环境数据的收集,重点依靠监测自然界各要素传感器自动收集。
其次,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强化数据指标统计工作,重点加强对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资金的口径设计和数据统计;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标准一致、格式统一、互通互融的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可实现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利用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为财政管理服务;改进民意调查方法,加强与统计部门及民意调研机构的沟通合作,在加强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将计量统计分析工具运用到社会调研中。
再次,更加注重数据使用。坚持用数据说话,强化以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使数据和信息成为财政专项支出、政策设计等决策的重要基础。重点加强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政策评估、财政工作宏观分析,并提出财政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最后,更加注重数据公开。牢固树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认真落实政务信息公开有关条例制度,坚持积极与稳妥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推进数据公开工作,同时提高数据公开的针对性、有效性,能够让公众看得懂。
(三)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首先体现在对各种软硬支撑条件的要求上。就硬件而言,主要是各相关设备的升级换代改造;就软件而言,包括各种相关技术、制度、机制、标准以及人才等因素。
首先,建立一套硬件体系。严格程序、注重实力,寻求IT行业领头企业,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引导对现有硬件的改造升级和配置新的硬件设备,打造一个能够适应未来大数据采集、储存、管理、分析、交换、共享需求,而且简便、智能、可扩容的硬件体系。政府做好监督、考核及保密指导等相关工作。
其次,建立一套运行机制。通过顶层设计,满足大数据系统建设有序、动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
再次,建立一套建设标准。建立面向不同类型、涵盖各个领域、不断动态更新的大数据建设标准,为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最后,建立一个共享平台。通过数据集成,打破目前数据部门封闭化、层级分割化的有限状态,实现财政与国库、税务、审计及各执行单位、支出单位及各级财政部门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最大容量和便利化。
财政干部队伍作为和数据打交道的人,要进一步树立数据管理意识、增强数据收集观念、改进数据利用手段,真正做到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改进管理、用数据推动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