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SB总线通信的基本单位是包,包由8位的前导符SYNC域、8位的PID域、数据域、CRC域以及EOP(电平信号)组成。
1)SYNC域是为了同步时钟,当总线上由IDLE状态跳变到差分的01010..的SYNC域时,表明一个包的开始。
2)PID域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包类型,比如SETUP包、OUT包、IN包等等。
3)数据域则根据不同的包类型来解释。
4)CRC域是校验码。
5)EOP是一种总线信号状态,用来表明一个包的结束。
2、USB的包根据PID域可以分为3个大类:
1)token(令牌)包,由USB主机发起。token包又分为IN、OUT、SETUP等。当USB主机发送一个SETUP包时,表明接下来是一个SETUP事务传输。若USB主机发起的是IN包,表明接下来是一个IN事务传输。
2)DATA0包和DATA1包。DATA0和DATA1包可以由USB主机发起或者是由USB设备发起,表明这是一个数据包。为了同步数据包,使用DATA0、DATA1、DATA0...这样的翻转包来达到同步。
3)ACK包、NAK包以及STALL包,这些包用来表明之前的数据传输、控制应答是否正确。这3个包比较特殊,只有SYNC和PID域。
注意,区分这些包是在包的PID域中区分的。
3、USB总线上的设备具有地址的属性,一个包或者一次事务传输,必须支持是USB主机和哪个设备的通信。换句话说,当主机发起一个SETUP包、DATA0包等,这些包时,哪个设备应该接收数据并作出相应呢?
为此,USB定义了事务传输,事务传输由几个包组成,而且第一个包必定是USB主机发起的token包、接着是DATA包、最后是ACK包。其中的token包,就领衔了一次事务传输,指出此次事务传输是对应哪个设备地址、哪个端点,还指出了此时事务传输中的数据包应该如何解释。比如,如果是SETUP的token包领衔的事务,则事务中的DATA包必定是由USB主机发送的REQUEST数据;如果是IN的token包,则表明本次事务中的DATA包必须由USB设备发送。事务中的ACK/NAK包,则是用于表明本次事务传输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在USB总线上的进行通信时,都是先由USB主机发起token包,表明参与此次事务的设备和端点;然后不同的token包也指出了是否有DATA包,以及DATA包是由USB主机发送给USB设备还是由USB设备发送给USB主机;最后的ACK/NAK包则是应答包,由接收数据端发送。
4、不同的token包PID指出了不同的事务,不同的事务表明了事务中的DATA包的方向和意义。其中SETUP事务用于USB传输控制信息,而OUT、IN事务用于传输普通数据。
5、假设本次事务是SETUP事务:
1)USB主机首先在总线上发送SETUP包,对应的USB设备、端点接收到此SETUP包后,立刻知道,USB主机将会发送DATA包,并且DATA包中的数据应按照USB2.0规范中规定的或者其他CDC规范等规定的格式解释。
2)选中的USB设备等待USB主机发送DATA包。
3)USB主机发送DATA包(DATA0),注意DATA包中并没有指出哪个USB设备应该接收此DATA包。但是,之前的SETUP包已经说明了哪个设备、端点应该接收此DATA包。所以,其他的设备、端点忽略此DATA包。
4)选中的USB设备接收到DATA包,返回ACK包(若出错或者其他非正常情况,返回NAK包)。并按照不同的协议规范(USB2.0、USB CDC等规范)解释收到的DATA包。通常来说,SETUP事务中的DATA包都是USB Device Request,USB设备根据不同的Request,或返回描述符,或执行状态变化,或者...
6、假设本次事务是OUT事务:
1)USB主机首先发送OUT的token包,指出了本次事务参与的设备地址和端点号,并说明,接着USB主机要发一个数据包给USB设备。
2)USB主机发送DATA包(DATA0或者DATA1)。
3)选中的USB设备接收到相应的数据包,并依据情况返回ACK包或者NAK包。
7、假设本次事务是IN事务:
1)USB主机首先发送IN的token包,指出了本次事务参与的设备地址和端点号,并说明,选中的USB设备应该发送数据包给主机。
2)选中的USB设备发送DATA包(DATA0包或者DATA1包)。
3)USB主机根据情况返回ACK包或者NAK包。
8、控制传输:
控制传输由几个事务组成,分别是SETUP事务、IN/OUT事务、状态阶段的IN/OUT事务,对应USB2.0规范中的设置阶段、数据阶段、状态阶段。
1)设置阶段:SETUP事务给出了本次控制传输中的USB REQUEST,是GET_DESCRIPOR还是SET_ADDRESS,或者是SET_CODE_LINE等等的REQUEST,这些REQUEST可以是USB2.0规定的标准REQUEST,也可以是设备类型的(class-specific)的REQUEST,还可以是厂商指定的REQUEST(vendor-specific)。
2)数据阶段:根据不同的REQUEST,①或是USB主机发送DATA包,给出上一步对应的REQUEST的补充信息;②或是USB设备根据不同的REQUEST,通过发送DATA包返回数据给USB主机(也可以没有数据)
3)状态阶段:USB主机根据数据阶段的方向,发起OUT或者IN事务。OUT或者IN事务中的DATA包必须是DATA1,而且长度必须是0。
9、由上面的描述,USB主机和USB设备具备了基本的通信能力,比如USB主机发送REUQEST、USB设备响应REQUEST、USB发送数据给USB设备、USB设备发送数据给USB主机等等。而且,可以看到,所有的最初事务都是先由USB主机发起的。如果一个USB设备想要发送数据给USB主机,必须等待USB主机对本设备发起IN事务时,USB设备才能通过发送DATA包(即需要发送的数据)来达到发送数据给USB主机的目的。因此,USB主机控制了USB总线的带宽分配权。
10、USB总线系统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提供一种基本的通信方式来连接USB主机和USB设备,使多个USB设备可以同时(宏观上的同时)和USB主机通信。USB总线系统通过不同的(管道、端点)传输类型,来合理安排总线的带宽,以达到不同的USB设备都可以和USB主机通信。在这种基本的通信能力基础之上,USB主机向上提供client(主机上运行的、针对特定USB设备的驱动)和USB设备通信的接口。于是,不同的USB主机端client就可以驱动不同的USB设备,使USB设备发挥特定的功能。
11、当一个USB设备连接到USB总线上时,USB的hub负责通知USB主机这一变化。在USB主机端,有一个hub driver的程序负责处理这一变化。通常来说,这就是USB的枚举过程:
1)USB主机给USB设备发送复位信号。
2)USB设备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其设备地址默认为0。
3)USB主机通过设备地址0、端点0,给USB设备发送获取设备描述、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等等之类的USB REQUEST。
4)USB设备根据不同的REQUEST,返回特定的描述,以表明自己的身份。
5)USB主机根据USB设备返回的各种描述符,依据vendor-ID、product-ID等信息,加载特定的USB驱动,让特定的USB驱动去和USB设备交互,完成USB设备的初始、配置。
6)特定的USB驱动和USB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完成了USB功能。
12、在加载特定的USB驱动之前,USB主机必须能获取USB设备的各种描述符,如此才能识别此USB设备,才能决定加载哪个驱动去和这个设备进行交换。所以,USB2.0规定了几个标准的REQUEST,要求所有USB2.0设备必须支持。这样,在USB设备挂接总线时,USB系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的REQUEST来认识这个USB设备,再加载特定的驱动去和USB设备进行交换。
13、在标准的USB2.0 REQUEST之上,特定类型的USB设备(calss-specific),或者厂商开发的特殊设备(vender-specific),都可以定义不同的REQUEST,这些REQUEST的格式和标准的USB2.0 REQUEST格式一致,只不过是具体的字段决定了不同的REUQEST。所以REQUEST是一个开放的标准。通过这个开放的REQUEST,就可以开发出不同的USB设备以及对应的驱动程序,共同组建USB系统。
14、为了简化USB开发,USB协议还制定了几种设备类型,比如CDC(Communicatin Device Class)设备,MSD(Mass Storage Device)设备,HID(Human Interface)设备等等,常见的USB转COM就是CDC设备,USB鼠标和USB键盘就是HID设备,还有U盘就是MSD设备。通常某一类型的USB设备具有共同的操作、功能接口,将这些共同的操作、接口抽象出来,就形成了某一类USB设备(比如CDC或者MSD)。在此基础上,USB为某类USB设备制定了一些规范,比如CDC设备规范、MSD设备的规范,通过这些规范,在USB2.0 标准REQUEST的基础上,添加设备类型指定(class-specific)的REQUEST,就可以形成特定功能的USB设备。某一类USB设备,除了支持标准的USB2.0 REQUEST之外,还支持本类型规定的REQ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