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总结

完美主义的概念

  如果你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完美主义者有一个"不可见"的习惯,他们认为只有将事情做到完美才算是合格,但如果凡事做到完美才算合格,那人生永远不可能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更别说美好了。不完美主义的含义并不是摆烂,只是追求并需要达到卓越。
  我们先看下完美主义者的一些具体的体现:
  1、很难做出决策。
  2、对一些社交场合感到恐惧。
  3、有拖延症。
  4、很容易意志消沉。
  5、感到自卑。
  完美主义会导致生活中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它会让生活中的不完美变得令人畏惧、困扰但又无法逾越,成为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不知所措,这种差距彻底摧毁了不断进步、享受生活的能力。只有不完美主义者才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完美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
下面是完美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1、过高期待。
  2、纠结不放。
  3、认同需求。
  4、过失担忧。
  5、行动过滤。

完美主义的原因

  三种完美主义的标准:
  完美情景:一定要拥有合适的时间、地点才会去做某件事,比如一定要在下午五点去健身房,要不然就不算健身。但其实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运动。
  完美质量: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极致,比如家里必须一尘不染、完美的社交关系。
  完美数量:比如一定要减肥5千克、一定要挣到多少钱。比如,我要健身1小时才算完成今天的健身目标,如果时间不够,则这次运动就不算理想。
  我们总是把部分成功定义失败,这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想法缺乏理智,会对我们的进步和人生幸福造成致命伤害,因为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者进步,他们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
  完美主义的根源
  缺乏安全感:完美主义者会经常关注自身的缺点,比如身高矮的人就格外留意自己的身高,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所以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点的“瑕疵”就产生不安全感,没有人规定我们必须是完美的,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在意自己。
  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会有两种反应,要么努力表现的超出常人(有人名副其实,有人做做样子),要么选择自我封闭。越是看不起自己的人,就越可能找机会补偿,攻击性强的人,自卑情结会做出河豚式的反应;消极、害羞的内向型人格,就会采取海龟式的反应。之所以感觉自己差,是因为自己和他人做了不公正的评价:在你眼里,要么其他人都毫无缺点,要么自己连一般水平都算不上,要么是两种心态的结合。不管是哪种情况,背后的道理如出一辙:自卑情结源于不公正的评价标准和对人性的不正确认识,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你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对现状的不满:如果对当下的生活不满,就很容易假装或坚称它很好,不满现状的人最容易营造一幅满足的假象。
  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校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作业,只有学生考出A才是好分数,但是可能C才是平均水平,这就和大多数人制定目标是一样的,以为得到理想的结果,就应该设定理想的目标(比如考出A或者减重25kg)。另外,学校教育我们,只有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人生告诉我们,最大程度的努力只会让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可能而已。

如何改变

  要想改变,改变的并不是情绪,而是思维。
  要想坚持一件事,必须将其培养成习惯。当要下定决心进行改变的话,靠的并不是动力,动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可以说,靠动力改变的话就是操作情绪,然而,这么做,并不明智,并不是每次都有效。但是靠习惯的话是可以的,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所以如果想坚持健身,并不需要立下多么远大的目标,而只是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就好了,先养成健身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有了情绪,才会行动,但是先去行动,也有可能带来新的情绪。

不完美主义带来的自由

  不完美主义带来的是无限自由,因为那才是我们最自然的状态,不完美主义并不等同于懒散、低标准、安于失败、不追求优秀,从本质上来说,不完美主义者也追求美好、采取积极行动,但并不指望达到完美,比起把事情做好,不完美主义者认为重要的是先把事情做完。不完美主义与把事情做好并不抵触,它只是消除了对失败的严重恐惧。
  如果我们真心接受自己的不自信、缺点和过失,我们的人生会怎样呢,这样想象一下,就能发现不完美主义的无限魅力。不完美主义者总能充分的享受生活,他们勇于做自己,他们身上虽然有着明显的缺点,但因为比别人大胆而更加自信。

如何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总的来说,不完美主义背后的逻辑是:不那么在意条件和结果,而关心眼前具体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积极前行。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比任何人更在意社会交往,正是由于太在乎自己能否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所以每次身处社交场合,他们表现的极其不自然,因为他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应该怎么说、我会遇到什么情况、交流过程中是否畅通愉快等。

降低过高的期待

  我们的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的预期,如果事情达到或者超出了预期,你就会有积极的情绪,否则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人的期待有两种:总体期待和具体期待,最好的组合是总体期待很高+具体期待很低。
  总体期待是你对自己的大致预期,是你人生的天花板,乐观向上的人总体期待就会很高,但并不适用于某种具体的情况和事件。而具体期待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表现。比如完美的社交主义者,他们的社交标准就是每次交流都能流畅无比(具体期待),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每次与人交流时,他们的内心期待都会瞬间崩塌,一张嘴,要么内容欠缺,要么表达有误,要么话题无聊,要么紧张慌乱,这就是太高的具体期待,这样收获会更少,因为他们在期待与一个不完美的人打交道的不完美的世界里做到完美。如果我们能对自己有总体的自信,不把信心寄托在任何个体事件上,我们就会成为生活的中常胜者,更好的享受生活。
  知足常乐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它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被动的生活,而是做了什么就接纳什么,并且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因为永远满足的事情是达不到的。“永不满足”带来的是焦虑、挫败和无望,“还能更好”带来的是热情、希望和兴奋。
  关注过程,看淡结果。要想取得结果,过程是无法跳过的,不完美主义者大都不在意结果,因为一旦看淡了结果,过程便容易了很多,看淡结果,并不意味着不上心,而是“我会尽最大努力,但结果就顺其自然了”,完美主义者把良好的结果作为动力;而不完美主义者关注的是过程本身,至于结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事实上,关注过程本身就是关注结果!关注过程指的是关注当下,比如在起床时,并不需要去考虑健身的事情,因为还没有进行到那一步,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起床、叠被子而已。

拒绝纠结不放

  纠结不放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体现,纠结者往往过分关注自身问题或者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且经常对自己过去的表现感到自责。纠结不放的行为和社交完美主义有着密切关系,即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纠结的时候,可以采用下面的做法:
  1、接受沉没成本,毕竟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每天可以花点时间来回顾过去,接受现实。只有先从逻辑角度接受了这一点,才能从感情上认识它。
  2、理解失败和意外的含义,失败是指在任何条件下做一件事都会失败,否则就是意外,特别是有他人因素在里面的情况。如果是意外,那就再试试,如果是失败,那就庆祝自己排除了一个错误途径。
  3、用“本可以”来代替“本应该”,“可以”代表一种可能性,“应该”有一种确定和必须的感觉,“可以”代表着开放和自由。
  4、采取行动,如果你纠结过去,那就针对纠结的事情采取行动,比如我们纠结失去了一个客户,那就去寻找下一个客户。

拒绝认同需求

  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人很难达到心愿,而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却总能获得更多认同。
获得认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他们缺乏自尊和自信,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比起自己的想法,他们更在意别人的意见,然而,从他人获得的信心与自己的信心是两码事。2、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喜欢自己,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所有行为都会收到影响,在他们的想象中,总有人关注着一举一动。因为缺乏自信,所以内心不安,希望寻取进一步的确认,所以解决认同需求的方法就是增强自信,只要增强了自信,就不需要他人的认同来证明自身价值了。增强自信的三个方法如下:
  1、化学法:保持自信的身姿,比如打开胸膛或者挺直躯干,无论做什么姿势,只需要敞开胸膛,占更大的空间,就可以看到效果。
  2、假装自信:只要装的像,装的久,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真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收起自己的顾虑,像一个自信的人思考和处理事情。
  3、调整参照标准:适当的降低参照标准,也不需要和“普通人”做比较,因为“普通人”并不是一个权威的标准,它是概念性、主观和抽象的。
  要想克服认同需求,符合逻辑的方法就是去做他人不认同的事情,对于那些认同有强烈渴望的人很难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总是以最不容易受到批评的方式生活,这些人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认同需求说不,只要不关心他人的认同,才能获得做自己的自由。成为“叛逆者”的重点是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控制,我们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而取悦某些人也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只要我们选择做自己,就已经取悦了一部分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做他人不认同的事情,比如:在公共场合张开双臂,保持自信站姿;与陌生人谈话等,来扩展自己的舒适区。

减少过失担忧

  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在意的人根本不介意你的表现。
  我们总会担心自己的行为产生过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犯过错误,可能说明我们没有尝试过新鲜的事物。如果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不够完美,可以采用一个方法:二进制法则,把事情做了就是1,那就是成功,没有去做,那就是0。比如我在街上看到了个美女,如果我能张口打招呼—1,如果我什么都没有做—0。再比如我要上台演讲,对于我来说,我能站上去并开口说一句话,那就是成功,如果没有站上去,那就是失败。所以把问题简化,让成功变得比失败更容易,我们才能走进成功的良性循环。
  比如我们要减肥,计划1个月内减掉5斤,最后只减掉了4斤,那这也并不算是失败,因为我们有所进步,所以重新定义成功,把进步视为成功即可。

行动

  假如我们对自己未来的打算或者将要做的事情有所顾虑,自然是延期行动,直到有十足的把握后再去做。预设是人们对某些行动产生顾虑的主要原因,预设有的时候并不清晰,只是感觉自己不喜欢做某件事,或某事会引发不好的结果,至于哪里不好,我们也不清楚,这种模糊的感觉通常比具体的问题更难解决。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亲身实践,慢慢的去体验,然后吸取经验。
  当我们对一件事有所顾虑的时候,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最糟糕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有多大可能性导致最糟糕的结果,如果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了,我还能修复吗。
  2、最好的结果是怎样的?有多大可能性达到最好的结果,结果能好到什么程度?
  3、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可以用10分制来打分,10分为最高分,如果好结果的可能性为10,坏结果的可能性为4,那去做就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 22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