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万历十五年》

这三天主要把《万历十五年》给从头看了一遍。那本书是和张伟明一起去甜水园买得二十多本书之一,挑书时只是选一些有框架性的重要名声,可反复咀嚼翻看的书。买回后,一时看不下去,几年内一直做摆设,搬家时为之所累。但一直觉得很值,因为摆放在家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给空虚筑了一个底限,任何时候不会无事可做到抓狂。另有一个好处是,书摆放在视线可及之处,如果认真的看到则可提醒自己不要轻浮,还有那么多不会的高深东西构起星星一样的向上的目标。

《万历十五年》一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它从历史中取了一个洋葱切片,1587年。切片中仅仅重点讲了和这一年有关的六个人。讲的内容是多种史料混和而成的这六个人的故事。这样,这本书就具有以下特点:很容易读下去;读起来很清晰。

这六个人的故事讲起来并不容易,揪住一个萝卜就拔起一个大坑,还带出一大把复杂的难以辨清的根须。这复杂里有宫闱争欢、政党倾轧、军事、灾害等等,基本上编年大史上所值得记载的内容在上面都有戏剧化的浓缩显现。

看这本书时总是想到作者黄仁宇,因为模糊的记得他大学入学后去国军当兵在大西南来回打过几年仗。总是想到他在那几年,一定在行走中见到很多的情形,无数草民悲戚的一生,大量大量青年的热忱的血,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的问题。他脑子里有很多说出来会被人不屑、但又只属于自己的“思”。
大伙儿为什么如此身苦心苦?为什么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苦(战争、屠戮、朝代更迭)却仍要一直苦下去?为什么苦过来苦过去却面临着被日本人亡国灭种的威胁? 日本人熬过去了,自己人还要再你死我活的搞上一场?
但是考虑到另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有过丰富的文明,中国人勤劳聪明,乡野里遍地都是一些让人尊敬的身体力行的把“人”字诠释到很高级的道德楷模(想到了《中国人的精神》里对中国人的赞扬),大量热血青年愿为国家献身。
为什么还是那么苦?难道苦到没有头了?

书的封面上说黄仁宇50年退伍后,到美国可着劲儿读了十几年书到博士,后来做了不少历史方面的工作。我又想到他肯定明里暗里带着那些问题从中西学术方面寻找答案,并且有一个犀利的武器那就是可参照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理想的机器一样轰轰运转的美国社会制度。摒弃掉一切看起来重要而实际上不重要的东西,所有的“苦”问题归根就底到一点,中国为什么没有现代化?


牢牢揪住这根筋不放,再试图离远点从头到尾看整个中国的历史(我模糊记得黄的《大历史》《谈中国历史》一以贯之这种视点,并称之为“大历史观”)。如果把美国的社会制度看为建立在民众之上大楼一样的现代化机器,能经受考验并庶风挡雨;那么中国的社会制度就是在一片民众的草原上搭过几个柴禾棍(好象是黄在回忆国民政府的情况时说,最奇怪的是在政府只是极少数人参与的盖在几亿老百姓之上的一张薄皮),几千年来草原上的天空风云变幻,如冬日凛劲的寒风样的一次次社会动荡把柴禾棍震颤和吹倒的同时,一遍又一遍的残忍野蛮的梳理扫荡着这大片草原上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什么中国的柴禾棍就不能长大成为大楼?那些恶风恶雨为何不能避免的产生?黄主要给出两个原因,数字和法律。

去除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想象中的美好,发现皇帝只是一户人家的户主,只是他家里势力大到把所有人都控制住了。有这种想法,一下子能认可宦官在历史中的重要,因为他们是自家人;宫闱斗争对政局的影响,家中的事和外事一样的重要;皇帝个人的生活中的郁闷,以及它对一个朝代风格的影响力。
这样来读历史,觉得国事对皇帝来说就是家事,就是一个家族企业,要从上到下建立一批中层干部。这就是附上民众上面的一层薄薄的皮。因为除了民众外,只有这一张皮,它是全体大众的努力目标(其它好象都是下九流),是“天”,它们就构成全部的社会机制。我感觉《资治通鉴》等写的历史就是记载这层皮的内在的机理变化。

在这种体制下,黄指出几个让国家长不大的致命弱点。一个是皇帝采用一种经简单的想象而成的抽象化的数字公式来管理国家,权力机构的建立从上而下,而国家这么大,从地理到民俗各有异同,公式就会行不通,皇帝就会管不住。
只要这种管理方式不变,再过几千年推倒重来,重来推倒,最终也只能在低级的圈子里轮回。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就由各自经济发展情形自下至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计算公式来管理。

二个是替代的管理工具——道德的效力。中国几千年能保持一体,一个朝代能正常运营几百年,社会有秩序,因为皇帝提倡、大家认同道德这个有力的工具。道德往小的方面可以到偷鸡摸狗,往大的方面说大于生死的“忠孝仁义”,它可以涉及到并涵散于人的一言一行。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机构的精力和影响总有穷尽,而长于内心的道德对于任何人的影响和作用力可以是无限的。它是旧社会体制中的万用的法宝。
道德的不利之处在于,它太玄,不能量化不能精确,要么大是要么大非,技术观点的不同轻易就转变为你死我活的道德斗争。它使大家成为阴和阳对立的两方,而理想的制度应是阴阳融合、互相包容、逐步演变的混和体。
道德的不利之处还在于,它阻碍体制的构建,因为从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说,道德的进取是永无穷尽的,把格物致知后的力量收回内心想浩养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力量来在渡过一生确是让人尊敬的。但阴阳混和的社会,需要把这个力量反方向对外,去建立保障社会运行的法律、学科知识体制。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首先假定人性是恶的(美国的收银机体制),然后构建一个权力相互约束的体制,直至把普通公民都包括入的陪审员制度。更是建立了宪法及其他配套的一系列多如牛毛(呵,我没见过美国法律,但大家都用这个词来形容美国的法律)的法律。对于社会的认识也积极研究,比如这两天我看到《管理学》中提到流言,讲到流言的种类,以及滕状网络的流言的80%-90%正确率,它产生的时机和传播的特点,高级经理如何利用它来达到沟通的效果等等。

三是僵化。三纲五常,就是给每个人都定下条条框框,一直定到人心里面。
对一个人本身来说,知道害怕、尊敬是顺应天理的好事。但它们做为一个社会制度却有了诸多的局限,我觉得它本身的矛盾在皇帝主持的一些大型礼仪仪式上很明显,外面看起来好看,建立了一种体制的力量,却是局束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实现的,每个人甚至皇帝自己都不喜欢。但那种力量却让管理者迷醉,一直到现在我身边到处都是这种条框的力量。我小时候对地富反右封等有刻骨铭心的仇恨,但现在有时(只是有时)会另类的感想到这些条框很让人恶心,也包括现在的教育制度。
有一天,我骑车路过一个学校,围栏围起一群活泼的孩子。我想,社会制度也象一个围栏把人框住,我以前总是想如果去掉它那是天大的事情,左边肯定有事右边肯定有事,周围不出事中心也会出事,它们要是不在我心里惴惴不安,会什么也干不成。后来,看了林达的那三本书,觉得彻底拆掉从外形到内在都得到大自由也是可以想的,甚至是可行的,虽会受到一些损伤也是比不上自由带来的爽的(比如私枪、好律师帮坏人脱罪、总统行使不了超凡的力量等)。

万历十五年的那些牛人,最终都有了悲惨的下场,合上书,竟然有点苍凉感。

 

只有两三天的功夫,看了这本书,却了这么大堆“高级”的感想,而我过去现在只是一个门外汉而己。由这些感想骤集的快速又想到三点。

一是,书本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比起“亲行力践”总结的经验更快、更高、结构更合理。每个人都应该多看一些书,这是“上层次”的捷径。

二是,看完书后要好好消化,自己品味和总结。因为这大堆的想法有推着人“说话”的冲动,这么多高深的意念和名词说出后也应很有“力量”。但我自己知道,这只是两三天的功夫而己,来得越容易去的越快,它并不代表什么。这样说出后,对人本身来说是轻浮、前后不一致,甚至可以到“品性”的问题(现在的论坛上有很多带着情绪的贴子实际上没有经过应有的沉淀)。读完书后的感想应该在以后时时回味。

三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历教育的系统化、集中化优势还会保持很长时间,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现代化教学组织、现代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考评,这也是必会所趋的“大势”之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5
    评论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