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读海子《日记》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读海子《日记》

昨天晚上十点多一个人在宾馆里觉得有点累,于是关掉电视只开了一个灯,随便在电脑里翻些电子书看。下面是一篇看到的海子的诗,诗的名字很简单,诗的内容如下:

 

 

【日记】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1988 725 火车经德令哈

今天,在网上搜索找到了下面三篇相关的文章: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海子抒情短诗《日记》赏析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 3 26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塞亚》、长诗《大札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海子的诗》(1995年》、《海子诗全篇》(1997年)。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 1988 6 27 ,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

全诗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

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色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

“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

与“姐姐”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 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

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

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

《在昌平的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风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

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

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 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

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

 

海子是一个专心作诗的人,一个天生作诗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作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始终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丽和祝福留给别人,而自己咀嚼着苦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写的越是明澈,内心越是孤独。海子是一个文学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他曾几次彷徨在自杀的边缘,最终还是搭上天梯(火车道轨)去了遥远的天国,追逐心中的太阳、麦子和情人去了。 时代及海子个人的性格注定了海子只能是短命的一颗彗星,虽短暂,但光彩熠熠。

美国人西尔维娅 .普拉有句话“ 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会再复生的,一定!

 

《姐姐,我的诗章已用尽天空和海水---重读海子<日记>

 

/■杨云生

《日记》是我读到的第一首,也是几年来最偏爱的一首海子诗作。多年来汉语诗歌经历了多少纷繁的争吵和谩骂,众生喧哗,我想我们厌倦了。于是重温那些美丽的、高贵的、在我们的头顶上空闪烁光华的作品就相当必要。

 

《日记》是一首美丽得让人心碎的诗。在这里要说的是诗中的“姐姐”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由血缘关系或年龄差异而生的那个普通的称呼。海子诗中有很多词语具有其特殊含义,比如 “麦子”“大地”、“村庄”、“太阳”、“海水”这些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并影响了二十年以来诗歌发展的意象。 “姐姐”这个简单的词汇在海子的诗中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含义,它包涵着母性、善良、和救赎。也有人说诗人们把生活中最重要的女性称为“姐姐”。姐姐,是对生活的一种命名。

实际上, 海子并没有姐姐(倒是有三个弟弟),但他却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姐姐”代表着尘世里百折不挠的柔情,和所有最悱恻动人的生命细节。它是一个虚构的寄托,一个乌托邦,已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一种信仰。

 

克尔凯郭尔说处在信仰中的人,要经历更多的精神考验。由于承担着诸多行而上的重负和遭遇更多的悖论,也便有了与外部世界不可通约的内在性。 90年代诗歌的在场者大抵都听说过曾流传过的《诗坛英雄排行榜》,用水泊梁山108将的名字比附当代诗人。海子则是榜外高人,给他的评语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虽然这是一种对死者的尊重,但也似乎暗示了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某种疏离关系。

海子与他的时代正有着深刻的不可通约性。他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在诗歌的题材、构成和手法上,与80年代“XX主义”的狂热是极不协调的,同时也与当时的过度实验拉开距离,海子的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展开,又有相当多“泛神论”的影子,甚至于对神秘主义的钟情,由此构造的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外部世界、神明、星辰甚而万物都平行的,辽阔的大境界。但海子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海子对语言性质有特殊的敏感,并把这种敏感转化成一种创造性。

 

海子造的是一种“场”,你必须有足够的天性才能置身其间,才能感知。

《日记》中的“夜色”和“草原”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的,在这一瞬,世界只有“天空”和“石头”(长诗《太阳•陈述》),诗人只有“美丽的戈壁”,在世间恒久的哀伤中悲痛,但却“握不住一颗泪滴”,火车经过德令哈,无论是路过的还是居住的,都不能改变什么,也无须改变什么,“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这里已超越了善恶伦理的二元对立,这种境界应该是“一”,是本源。这种本源是拒绝理性阐释的,在诗歌读解中过度的理性等同与肢解。诗应该是“to be to mean,to show ”而不是“to tell”,伊沙曾在《文友》中的世纪诗典栏目里说海子是一个“从青麦地里走出的古典浪漫主义歌者”。这样高贵典雅的浪漫气质与当时的先锋性实验相去甚远。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印象,从内在的角度看,海子的诗歌生涯、或者说他的“殉诗”历程,非但不是与当代诗歌的发展没有关联,反而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凝聚了当代诗歌。海子对诗歌语言、想像的挥霍性、创造性使用,在新诗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在80年代诗歌的背景中,这种形式创造性非但不是孤立的,反而与80年代诗歌的整体理想,有内在的一致性。卓而不群,海子的诗已不可避免地成为80年代诗坛的大师级文本。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把过多的任务加在诗歌和自己的头上。于是“我注定要牺牲自己,成为时代的祭品。”但在《日记》中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却似乎要放下那些大如“人类”的负担,只想一个远方的“姐姐”。这或可看做诗人对自己的颠覆和消解,这并没有导致悲悯情怀的缺席。反而有了一种空灵、悲凉、天人合一的美感。艾略特在自己的形而上学院主义登峰造极之时写了这样的句子:

静止,就像一只静止中的中国花瓶

永远在静止中运动

《日记》又何尝没有这种玄学美感呢?在《日记》中可以看出处于创作后期的海子通过超越艺术形式和言词的努力,达到了“神圣的静止”。而在最后一长段里,海子已把自己一分为二,即“我”和“宾我”,“我”作为德令哈的路人看着这雨水中的一座荒凉的城,而“宾我”则是在草原上,把石头归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虔诚地跪拜青稞的另一个“我”。是海子本人移情到身外的那个观众。高夫曼说,主我在前台表演,宾我神秘地坐在某个角落里看戏。高夫曼和海子都切实地知道其间的悲剧含义。抒情诗是血,海子如是说。这种超越世俗的写作手法正是诗人内心挣扎和冲突的产物。

《日记》的意象承载了相当大的含义,当然,对于这些意象意义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有意,得意而忘象”,诗无达诂时,诗其实也无须达诂。

《日记》的美感是易感难知的,这就是好诗。虽然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可感觉本体均有物质,但在神性写作中,有相当多的时候是对康德所说的“彼岸性”的迷恋,神性在诗歌写作中,是以天性修养,世界观为基础,以“爱”和“畏惧”为最终缘由的。“爱”指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更是人与世界,个体与环境之间依存的融洽,这也包含着悲悯。至于“畏惧”,它包含个体的和公共的,个体自不必说,而公共的则具有群体性认同。比如面对宇宙的无限和神秘,谦恭如里尔克或狂妄如维特根斯坦都会产生畏惧。

海子的创造力不仅是缘于天才,更是对诗歌对万物极端虔诚的结果。海子的神性部分来源于《圣经》——连祷句式、“《雅歌》体”在他的诗中均有吸收和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诗歌中还有叶赛宁、兰波、荷尔德林等诗人的句法和抒情方式。很显然,这是个不世出的无冕之王。然而陈嘉映说“海子高蹈他的理想走了,留下我们在歌舞升平中消费一切,挥霍无度。” 世界上缺少了一位诗人,大地垂首默默无言。

作为八十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诗人,海子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骆一禾认为“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谢冕称“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在《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国新诗300首》等书中,对海子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它在客观上强调了独创性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朱大可说:所有海子与骆一禾的写作成果,都可以纳入诗歌神学的形而上框架。虽然后来造成了诗坛一窝蜂地模仿,使汉诗发展受到了严重伤害,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海子作为一个诗人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zt/1081841179_haizi/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读海子《日记》

来源《海子专题》:http://www.blogcn.com/User11/litery/index.html?tp=海子专题:评论#md

 

曾经独自行走在戈壁大漠,遥望旷野与天空尽头的落日,夜幕降临时分,心中浮现的是海子《日记》忧伤的诗句: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 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在这里,诗人两次提到“空空”。从物质上说,他的确“两手空空”。西川在《关于海子的死》中说:当他最后一次进入海子在昌平的住所时,看到“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制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快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此外,“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

这位“物质的短暂情人”,几乎是一无所有。那么,在非物质的层面呢?诗人在这里不多不少,道了四声“姐姐”,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四姐妹。据说,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是,这四位先后走进他心中和笔下的女子,最终都离他而远去,让诗人荒凉的心破碎(《四姐妹》:“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但是,诗人的“空空”,应该如佛家的“空空”之说那样,更是指向形而上层面的。

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那是他人之初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乡情,与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之间,早年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濡染与成人后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和多元文化之间,构成了巨大而强烈的反差,让他痛苦和矛盾。

他的许多指向上帝、太阳的大诗,在语言形式上是现代的,在意象、手法和精神风貌上也有西方传统和现代派诗歌影响的影子,在那些诗作里,我们可以感触到那个年代诗人面向西方文化时焦灼的心理和热切的表情,但是我们依然不难把握到海子诗作中的中国诗歌传统之魂。这首诗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应该都是海子诗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诗篇,这里更多地体现了诗人与故园的、母体的和传统的一切无法割舍的生命与精神的联系。乡村与城市,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理想与现实,多层面的矛盾和悖论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宽度、纵深和内在的张力。

我不知道,当海子来到德令哈这座雨水中荒凉的城,在夜色笼罩中两手空空地走在草原尽头,遥望美丽的戈壁的时候,他是否会想起自己高傲而又有些不知所措地穿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一幕幕情景。其实,走在哪里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诗人心性中的悖论与裂变,就像大地深处的伤口,总要找到呈现的地点和时刻。正好是这样的时候,正好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种乡村与城市、理想与现实、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取向上的矛盾,是以中国百多年文化冲突、社会转型、制度裂变的历史为大背景的。海子的诗折射着这样的冲突和裂变,是这样的大背景在诗歌领域的投影、标志和记号。这样一个阴郁、凝重、躁动而冗长的大背景压在诗人的心头,也压在我们的心头。因此,我们在海子的诗作中,可以谛听到诗人痛苦徘徊的足音和叹息,这样的痛苦和徘徊既源于其所面临的现实人生层面的问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他的诗歌所承载和传示的一切,和我们自己所面临和感受到的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视为海子在诗国中漫游的一个标记,他精神之旅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当他吟诵此诗的时候,我们相信,他正暂作停留,他的心魂暂歇在中国诗歌传统精神之树上。海子诗中的这一声姐姐,已然道出了个中隐秘。

可以说,这首诗也许是最为典型地体现他与中国诗歌精神传统深刻渊源的诗篇。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往往在言情之作中写实或幻设一位美丽的“伊人”形象,在抒写人间情怀和人生况味的同时,寄寓和表现其对人生理想境界形而上的永恒企慕与追求。身当篡乱相仍、无信义、无节操的黑暗年代,他们也许觉得独立天地苍茫之间,惟有那样圣洁、美好的形象及其所表征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才值得自己为之托付所有的生命,倾注所有的深情。因此,他们极其郑重地承诺将自己的精神与灵魂、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奉献和托付给理想中美丽的女神。

当中国的诗人们生命中只有“伊人”和婵娟的时候,当他们以全部的热情和灵气企慕着,描绘着自己理想与心中目中美丽的生命之花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也是苍凉和绝望的。从《诗经》、《楚辞》中的“伊人”“帝子”形象,到曹植赋中的洛神和陶渊明笔下秉“瑰逸之令姿”、“表倾城之艳色”的美丽形象,一直到《聊斋志异》、《红楼梦》中美好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形象系列和主题旋律,文学家们将其全部的热情、理想和生命的光华赋予他们钟爱的形象,使她们焕发着永恒的青春和异样的光采,她们是美丽的女神,理想的化身,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爱恋者与爱恋对象的表象。

在古代诗人的心目中,她们象是天上的月,彼岸的灯,以其神性与柔性的辉光照耀着中国数千年文学美的历程、温润着在沙漠里孤独前行者的灵魂、和千古仁人志士寂寞的心,也寄托和回应着他们深心中至善、至美和至真的诉求。

对海子的这一声呼唤,我们既当作如是观,又不当作如是观。就形而下者而言,孤独的海子,不可能像辛稼轩那样,“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就形而上者而言,处在文化断裂之后与阵痛之中的时代,悖论和矛盾中的海子,绝望和幻灭中的海子,也不可能像古代诗人那样,获得整个家园和文化上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与海子完全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这是海子最真挚、最温柔的诗之一,在诗人远去之后,这一声声姐姐,令人心碎。在这一声“姐姐”里,有一无所有的诗人行走于无所有之乡时最后和全部的所有。在这里,海子像大地一样袒露了他的伤口,他的幻灭。这是唯一的, 最后的抒情!

  海子的四声姐姐,让我们想起他悲凉的《四姐妹》:

  

  请告诉四姐妹: 这是绝望的麦子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6年前,1989年,是我们心痛的一年,我们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最真诚、最热情的生命,还有其最后的抒情、最后的诉求。至今,我们都能够听到,自己的心,断裂的声音。我们相信,那不应该是最后的抒情,也不应该是最后的诉求,正像诗人所说:“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