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身智能的定义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是指通过物理载体(如机器人)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决策与行动闭环的智能系统。其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结合,强调“智能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而非仅依赖虚拟算法。具身智能的典型特征包括多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听觉等)、自主决策能力(如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然语言指令解析)以及自学习能力(通过数据迭代优化任务执行)。
二、近三年研究进展与产品落地
1. 技术突破
- 算法与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如Google RT-2、华为盘古模型)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直接生成动作序列,无需人工编程路径点。
- 硬件升级:高精度关节电机、灵巧手(如兆威机电)和传感器(如奥比中光3D视觉)的国产化突破,降低了硬件成本并提升了运动控制能力。
- 政策与标准:中国“机器人+”行动方案和地方政府政策(如深圳、上海)加速技术落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
2. 产品落地场景
- 工业领域:
- 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已在汽车工厂执行搬运、质检任务;深圳新能源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协作装配。
- 上海张江异构机器人训练场计划2025年建成千万条数据集,推动工业场景快速适配。
- 家庭与商业服务:
- 华为“夸父”机器人可实现递水、问答互动;奇瑞Mornine机器人应用于门店导购。
- 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狗在仓储物流中实现自主巡检。
- 特殊场景:智元机器人“远征”系列聚焦高危环境(如化工、电力巡检),2025年量产千台级产品。
三、国内主要厂商与产品
1. 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
- 发展历史:成立于2016年,早期以四足机器人(如B1、B2系列)切入市场,2024年推出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具备仿生奔跑能力,2025年春晚H1型号机器人引发广泛关注。
- 核心产品:G1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B2-W,应用于农业巡检、公共救援等领域。
2. 智元机器人(Zhiyuan Robotics)
- 发展历史:2023年由“稚晖君”彭志辉联合创立,2025年实现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下线,主打AI+机器人融合创新。
- 核心产品:“远征”系列人形机器人,覆盖工业、医疗等高精度场景。
3. 加速进化(Booster Robotics)
- 发展历史:2023年由清华团队创立,聚焦科研教育场景,推出开发者平台Booster TI,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开源化。
- 核心产品:Booster TI人形机器人,支持软硬件定制开发。
4.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 发展历史:2024年发布“天工”人形机器人,对标特斯拉Optimus,2025年计划开放“开物”智能平台,推动行业标准化。
- 核心产品:“天工”机器人主打高危工业场景(如电网、特高压),运动能力达国际第一梯队。
四、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深化:
- 提升多模态感知与端到端模型泛化能力,解决非结构化环境(如家庭)的适应性难题。
- 推动“一脑多机”技术,实现同一智能系统适配多种机器人形态。
-
场景扩展:
- 工业优先:短期内聚焦半结构化场景(如搬运、分拣),逐步向复杂任务(如精密装配)延伸。
- 服务与家庭:长期目标为家庭陪伴与医疗护理,需突破高成本与伦理问题。
-
产业链整合:
- 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国产化率提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如绿的谐波、汇川技术)。
- 车企跨界布局(如特斯拉、小鹏)加速技术迁移,利用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机器人运动控制。
-
政策与生态:
- 政府引导建立行业标准与数据集共享平台(如无锡经开区1亿元专项支持计划)。
- 初创企业洗牌后,具备核心技术(如算法、硬件垂直整合)的厂商将主导市场。
总结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商用,国内厂商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追赶中展现强劲潜力。未来十年,随着硬件成本下降与AI能力提升,人形机器人有望逐步渗透工业、家庭场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