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目的
理解RSTP、MSTP的应用场景掌握RSTP、MSTP的配置方法掌握RSTP边缘端口的配置方法理解RSTP备份端口
-
实验内容
本实验模拟公司网络场景。S3和S4时接入层交换机,负责用户的接入,S1和S2是汇聚层交换机,四台交换机组成一个环形网络。为了防止网络中出现环路,产生网络风暴,所有交换机上都需要运行生成树协议。同时为了加快网络收敛速度,网络管理员选择使用RSTP协议,且使得性能较好的S1为根交换机,S2为次根交换机,并配置边缘端口进一步优化公司网络。
-
实验拓扑
-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编址表进行相应的基本IP的配置,并使用Ping命令检测各直连链路的连通性。
2. 配置RSTP基本功能
(1) 在汇聚层交换机S1、S2及接入层交换机S3、S4上,把生成树模式由默认的MSTP改为RSTP。由于华为交换机上默认即开启了MSTP,故只需修改生成树模式即可。[S1]stp mode rstpIS2]stp mode rstp[S3]stp mode rstp[S4]stp mode rstp
(2)配置完成后,在交换机S1、S2、S3和S4上都使用display stp命令去查看生成树的模式及根交换机的位置。(说明display stp命令输出信息的描述:每个字段的涵义)S1:
CIST Global Info: CIST(Common and Internal Spanning Tree ,公共和内部生成树)全局信息
Mode RSTP:运行模式为RSTP
CIST Bridge: CIST桥ID(前16位是交换设备在CIST中的优先级“32768”,后48位是本交换设备的MAC地址“4c1f-cc8b-48ba”。)
Config Times:手工配置的桥协议信息中的时间值(Hello:BPDU发送的周期为2s;MaxAge: BPDU的最大生存期为20s; FwDly:端口状态迁移的延时时间为15s; MaxHop:MST域的最大跳数为20。)
Active Times:实际使用的桥协议信息中的时间值(Hello:BPDU发送的周期为2s;MaxAge:BPDU的最大生存期为20s;FwDly:端口状态迁移的延时时间为15s;MaxHop:MST域的最大跳数为20。)
CIST Root/ERPC:CIST总根交换设备ID/外部路径开销(从本交换设备到CIST总根交换设备的路径开销)。S1中总根交换机ID为32768,4c1f-cc3e-1de1 ;开销为40000
CIST RegRoot/IRPC:CIST域根桥ID/内部路径开销(从本交换设备到CIST域根交换设备的路径开销)。S1中域根桥ID为 32768,4c1f-cc8b-48ba ;开销为0
CIST RootPortId:CIST根端口的ID。“0.0”表示交换设备是根交换设备,没有根端口。S1交换机根端口的ID为128.1。
BPDU-Protection:BPDU保护功能(Disabled:未使能BPDU保护;Enabled:使能BPDU保护)S1交换机中的BPDU保护功能未能使BPDU保护。
TC or TCN received:收到的TC或者TCN报文数量为16。
TC count per hello:每hellotime收到的TC报文总数为0。
STP Converge Mode:STP收敛方式为Normal。
Time since last TC:从上次拓扑变化到现在经过的时间为1m44s。
Number of TC:拓扑变化的次数为12。
S2:
CIST Global Info: CIST全局信息
Mode RSTP:运行模式为RS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