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成功的AI与人类合作创作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AI与人类合作创作的音乐作品:

  • 《烛》:2021年12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首演。这是世界上第一首由人工智能生成并公开演出的古琴曲,源于“AI释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古琴减字谱数字化平台”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生魏冰通过深度学习多首古琴古曲提炼并生成,经王悠荻整理、定谱后首演。它是人工智能在古琴音乐领域的成功实践,探索了人工智能自主创作古琴音乐的可能性。
  • 《来晚了》(AI版):值普洱景迈山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推出。由资深媒体人斯雄作词,云南广播电视台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携手合作,运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作曲并生成MV创意画面。MV生动展现了景迈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 《七天爱人》:由年轻创作者杨平(网名Yapie程序员哥)利用“深度求索”AI技术创作。杨平设定详细提示词,将爱情从开始到分手的曲折情感融入其中,AI强大的歌词生成能力使他的构思得以实现,且未做任何修改。歌曲通过多款软件结合编曲,呈现出独特魅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潮流,在几乎没有推广的情况下获得了极高关注度。
  • 《科技兑现想象》:由先锋音乐人朱婧汐与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共同作词作曲并演唱。朱婧汐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实验室专家顾问的身份,与小冰结缘。两人的合作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碰撞,歌曲上线后给人梦幻感,网友评价其歌声碰撞能让人脑中浮现出“智慧的母亲带着稚嫩的孩子驰骋于山川大海”的画面。
  • 《Drizzle Path(为机器听觉、AI生成视觉与钢琴而作)》:由赵艺璇作曲,是“面向未来——电子音乐与AI的交响”音乐会上的作品。声音部分采用机器听觉技术,实时提取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参数,利用随机算法实时合成新声音;视觉部分采用AIGC领域的理念,以“文生图”为主线,将演算速度与钢琴家演奏速度同步,呈现出音乐与AI的深度对话。
  • 《云间虹霓》:同样是“面向未来——电子音乐与AI的交响”音乐会上的作品。通过二胡和吉他两种具有东西方特色的乐器呈现,利用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结合AI技术创作。采用在实验室建立的仿真模型,根据作曲家预设的共情策略,结合前沿的优化算法,通过情感分析算法实时解析演奏者和欣赏者的脑电信号,生成相应的电子音乐,创造出全新的共情音乐体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