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理(二)

网络体系结构与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TCP/IP协议以及OSI/RM和TCP/IP的比较

网络协议主要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办法之一。层次结构的好外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精确定义了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实现的功能,但这些功能究竟用何种硬件或软件方法来实现则是一个具体实施的问题。换言之,网络的体系结构相当于网络的类型,而具体的网络结构则相当于网络的一个实例。
计算机网络者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多个实体间的通信,其层次结构一般用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

OSI/RM的结构
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整个开放系统环境由作为信源和信宿的端开放系统及若干中继开放系统通过物理介质连接构成。这里的端开放系统和中继开放系统,都是国际超标准ISO 7498中使用的术语。通俗地说,它们就相当于资源子网中的主机和通信子网中的节点机(IMP)。只有在主机中才可能需要包含所有七层的功能,而在通信子网中的IMP
一般只需要最低三层甚至最低两层的功能就可以了。

物理层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具体涉及接插件的规格,“0”,“1”信号的电平表示,收发双方的协调等内容。
数据链路层中,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帧),并以其为单位进行传输,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信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和。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搞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
网络层中,数据以网络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网络层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分组数量进行控制。当分组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问题。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端,也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透明数据传输服务,使高层用户不必关心通信子网的存在,由此用统一的传输原语书写高层软件便可运行于任何通信子网上。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会话层是进程--进程的层次,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也称会话)。会话层负责在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进行对话连接的拆除。在半双工情况下,会话层提供一种数据权标来控制某一方何时有权发送控制。会话层还提供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的机制,使得数据传输因网络故障而中断后,可以不必从头开始而仅重传最近一个同步点的数据。
表示层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语法表示变换。为了让采用不同编码方法的计算机的通信中能相互理解数据的内容,可以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来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表示形式。表示层管理这些抽象数据结构,并将计算机内部表示形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恢复和加密/解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表示变换功能。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最高层。不同的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网络环境下不同主机间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传送标准电子邮件文电处理系统(MHS),使不同类型的终端和主机通过网络交互访问虚拟终端(VT)协议等属于应用层的范畴。


通信服务类型:
分为两大类:面向连接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s)和无连接服务(Connectionless Services)
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
其特点是: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三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收发数据顺序不变,因此传输的可靠性好,但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
其特点是: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各分组的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因此,无连接服务中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三个过程;由于无连接服务中发送的不同分组可能选择不同路径到达目的节点,先发送的不一定行到达,因此无连接服务中的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
其可靠性不是很好,但因其省去了建立连接的开销和许多保证机制,因此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确认和重传机制
确认是指数据分组接收节点在收到每个分组后,要求向发送节点回送正确接收分组的确认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如果发送节点没有接收到接收节点返回的确认信息,就认为该数据分组发送失败,发送节点重传该数据分组。
确认和重传机制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是它需要制定较为复杂的确认和重传协议,并且需要增加网络额外的通信开销,占用网络带宽。
当然,接收点也可以不需要发送节点发送数据分组的确认信息,发送节点也不需要重传协议。因此协议简单,不需要增加网络额外的通信开销,但是它是以降低传输可靠性为代价的。

在网络的各个层次的设计中,可以在面向连接与确认服务,面向连接与不确认服务,无连接与确认服务,无连接与不确认服务这四种情况。根据不同的通信要求,决定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


传输控制协议/互连网协议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网络互连标准协议。
TCP/IP协议是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为实现ARPANET(后来发展为Internet)互连网而开发的,也是很多大学及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商业化的结果。
TCP/IP协议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开入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联网中。
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络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1.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2.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例如,在两个模型中,传输层以及传输层以上的各层都为希望进行通信的进程提供了一种端到端的与网络无关的服务。
不同点:
1.OSI模型有七层,而TCP/IP只有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或者称互连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在于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模型的网络层只一种模式即无连接通信,但是在传输层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