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阅百篇博士论文后我发现:博士生发SCI越多,通常科研能力越差!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CVer”公众号

AI/CV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作者:秦四清

多年来,我评阅了上百部博士学位论文,也参加了上百次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我和不少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了多篇sci论文的博士生,在科研基本功、创新能力等方面,通常不如仅满足“论文达标”要求的博士生。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做科研需要深度思考谋求解决之道,这通常需要大量时间;好不容易路子想通了,建模型、做试验、分析总结,也需要时间;把结果整理成学术论文,特别是英文sci论文,撰写、修改、投稿,还需要时间。任何一个博士生,用于撰写学术论文的时间多了,则用于科研攻关过程的时间就少了。可想而知,诸多这样的学术论文不是“鸡肋”才怪。我看了ta们发表的学术论文,认为其大致可分类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型”、“换汤不换药”型、“包装忽悠”型、“克隆跟风”型、“借鸡下蛋”型,可与“鸟屎+石墨烯”型相“媲美”,皆为跟风矣。

有人说:“量变可引起质变”,即论文写多了,科研质量会随之提升。确实,论文写的越多,在写作技巧(如表述严谨性、逻辑结构清晰性、前后一致性)方面会有所提升,但若说能显著提升质量则过于牵强。质量主要由论文“硬核”决定,虽然好的表达可提高易读性,但“硬核”的价值不会改变。从非线性科学角度来说,量变若能引起质变,必须有“非线性作用”参与其中;否则,只会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变化。在我看来,这个“非线性作用”对研究者而言,是创造力;对论文而言,是创新性及其意义。当然,原创是最高程度的创新,其价值巨大,是有志研究者应追求的崇高目标。

再回首,要说论文数量,我国已是世界第二了,但量变引起质变了吗?为啥在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几无建树?为啥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为啥目前只有土生土长的屠呦呦一人获得了自然科学类诺奖?反观日本,人家做科研既不追求论文数量,也不以发表顶刊论文为目的,结果自2000年以来年年拿诺奖。

若我国再不痛下决心改变科研评价导向,能从论文大国变成科技强国吗?

2020年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九条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指出:“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新政把“人才和学位论文质量”放在首位,体现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这对有志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无疑明确了更加具体的前进方向——追求创新、追求卓越。

下载

后台回复:CVPR2021,即可下载CVPR 2021论文和代码开源的论文合集

重磅!CVer-垂直方向交流群成立

扫码添加CVer助手,可申请加入CVer-垂直方向 微信交流群,方向已涵盖: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人脸检测&识别、OCR、姿态估计、超分辨率、SLAM、医疗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计、自动驾驶、强化学习、车道线检测、模型剪枝&压缩、去噪、去雾、去雨、风格迁移、遥感图像、行为识别、视频理解、图像融合、图像检索、论文投稿&交流、PyTorch和TensorFlow等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地点+学校/公司+昵称(如目标检测+上海+上交+卡卡),根据格式备注,可更快被通过且邀请进群

▲长按加小助手微信,进交流群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CVer公众号

整理不易,请给CVer点赞和在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