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九章1 持满之戒|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的第九章第一句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在帛书甲乙本里写的是“?”,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直接的“直”,“?”字当端着讲,端起来什么东西,把握什么东西的意思,和“持”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按通行本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来讲。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的意思是有一个器皿,比如说一个杯子,您端起来要走路,您把持着它,您一定要把它装得很满,把水倒满了您端起来走,这会怎么样?水会溢出来。老子说,您不如把它放下。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智慧在里面,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中国人做事特别忌讳“满”这个字,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智慧,就是凡事不要做的太满了。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中的“持”是一个动作,是您要做什么事。但是您非把这里边东西装得很满很满的再去做事,您就没法做,所以您放下它。后世管老子的这种教诲叫做“持满之戒”,就是您端着满满的水要去走路,您是没法走好的。所以,做事最忌讳的是在满的状态下去做。

 

我讲到这儿,有朋友会问了,您到底在说什么?什么叫满的状态?我给大家讲个历史故事。

 

《淮南子》里在解释《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他讲了一个古代故事。魏武侯是魏国国君,著名的魏武卒手下统领的部队。魏武侯是能征惯战喜欢打仗,但是最后魏国也倒霉在他身上,因为他特别喜欢征战。

 

有一天魏武侯就问他手下的一个大臣,一位叫李克的学者,说你帮我分析一下,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来灭亡了呢?李克就回答说,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他每次征战都打赢,他又喜欢征战,打了很多次仗都打赢了,所以他灭亡了。魏武侯一听就糊涂了,晕了,你这说的什么话?人家天天打仗都打赢,还能败吗?这不是国家的福分,国之福,他怎么会灭亡呢?你既然这样说,你帮我分析分析。李克回答他说,他不断去征战,人民就会疲惫。数胜,每次打仗都打赢,他的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役使这些疲惫的老百姓继续打仗,这国家不灭亡哪还有天理呢?您来看看,不断打仗,不断打赢,经常打赢国君就骄傲,国君骄傲以后就开始放纵,他的野心就会越来越大。野心大了以后就会极恶,就把恶用到了极端,把国家所有的钱都拿出去投入战争,这样会把国力消耗殆尽,天天打仗,打赢了跟老百姓也没关系,疲劳了会怨恨。最后国君野心大到了极点,老百姓的怨恨又大到了极点,上下都到了极点,这吴国的灭亡按我推算来看,太晚了,早就该灭亡了。所以,吴王的国君夫差最后自杀身亡。李克对的是非常得体的,他讲的道理就是叫“持满”。你去运作一个国家,非要达到极限张力的时候,会出问题,这种“持满之戒”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都担心达到那种满的状态。

 

在公司的经营中是不是这样?这智慧一样如此。比如说李嘉诚,李嘉诚的经商智慧中就有永远保持现金流充足的智慧,他永远不做竭尽全力之事。李嘉诚他自己说过,他说我游泳游出一百米,我一定要留一半的力气再游回来。好多人说游到那个地方太好了,我把所有力气用尽了游到那去,您怎么游回来?所以,李嘉诚他做一百万投资的时候,他一定还有一百万的现金流放在那儿,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做后备运营需要的。所以,他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到最满。

 

但是实际上我看到好多企业家经营的时候做的太满,就是把目标定到极高,让公司所有人把运转的张力发展到极限,比如我看到这个项目好,那个项目也好,我都要做,这一开始公司员工可能是做一个项目,精力非常充沛,做起来没问题,游刃有余,做得非常好。但是,公司投了那么多目标以后,人员开始不够了,每一个员工都变得精疲力尽,以这种状态运行公司您觉得能运行好吗?这是不行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持满之戒”,就是不要把事做到极致。

 

我坦诚地讲,我的好多朋友是搞企业的。我经常碰到一个朋友,碰到他的时候跟我说,我最近有什么项目,又有什么项目,不是一两个项目,一讲都讲出好多项目来,还有多少项目要去做等等。说实话我当时是很佩服的,我说这么多项目一起做,佩服。但是我现在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不用多,三年以后您再看这个朋友什么样?这样的事我遇到很多了。三年过后再一看这人,满脸黑色,满脸疲惫,身体状况就跟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一样,消耗得非常大。说明没有重视“持满之戒”,也就是说他端着水,一定要把这杯子里边装得满满的往前走,以这种状态做事您不可能游刃有余地来回做动作,您小心翼翼往前走都可能溢出水来。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这样去做事,我们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要做太满了。人生不仅仅是要做事,我们还要享受生活呢,还要有跟家人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时间。所以,人生从容一些。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做太满,留有余地,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从容,您会活得更幸福。所以,这叫“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这是老子今天给我们讲的道理。

 

其实老子的人生道理每一句话琢磨起来都很有滋味,大家一点点去品位,结合生活中的自己想一想,我们做事有没有关注到“持满之戒”?有没有犯这一戒?我们如何能够放下一些,更加轻松地去工作和生活?如果您达到这个状态的话,您的工作和生活会更好的。

 

 


第九章2 让你钻牛角尖|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一晃《道德经》聊了有两个多月了,时间确实很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我聊的这些内容能不能启发到大家的生活?各位在管理工作中会不会受到启发?如果大家觉得,确实这里边老子讲的有智慧的话,各位朋友可以转发一下,因为语音不像其它的微信文章,很容易转。语音大家转一下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熟悉语音讲课的方式。希望中国人都懂得老子的智慧,因为非常可惜,其实中国十几亿人,您问问有几位认真读过一遍《道德经》的?我相信可能都到不了万分之一,这是非常遗憾的。

 

中国古人那么大的智慧,讲的这么好的经典,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读过。我经常问大家,我上课的时候经常问,有谁认真读过《道德经》?寥寥无几。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非常可惜中国古人的智慧,在今天基本上已经到了断的地步。所以,每个人肩上都有重任,我们都有传播国学知识、把中国古人的智慧重新点燃起来的责任,所以大家转发一下,推广一下《道德经》。《道德经》的书各个版本都可以,大家也可以上书店买,有机会送朋友,多送这些书,推广一下国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聊《道德经》第九章第二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揣而锐之”,老子讲的是武器,刀一类的东西。“揣”字在古代有几种讲法:一种是度量叫“揣”,无论是量高还是长度,都叫“揣”,这是一个动作。“揣”后来演化成揣摩,揣摩的意思是心里衡量,在心里来回思考,哪多哪少,这种揣摩的状态,我们管它叫“揣”。“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锤打的意思,拿锤子打铁这种动作叫“揣”。“揣而锐之”的意思就是刀或者兵器类的东西,本来它已经很尖锐了,它尖锐了还不满足,还要再给它捶打得更加尖锐。老子说这种特别尖锐的状态“不可长保也”,无法长久的保持。

 

这句话的意思跟昨天讲的一样,昨天讲的是“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您把杯子里的水放的满满的,您端着它到处走,一定会洒的。所以要“持满之戒”,我们不要太满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也是这个意思,您做事做的不要太极致了,太极端了。太极端了以后这事未必能做好,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智慧。

 

我们自己稍微想象一下就能想出来,兵器都是快打仗的时候把它磨尖了才可以。平时你天天磨,把它尖上加尖,您稍微一动那尖就碰掉了,这不可长保。本来尖锐您又不断地捶它,非要把它搞的更尖锐,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做的太满,太极致了,要养精蓄锐,应该是这样一种思想。

 

比如说在生活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从健康角度来讲,我看过很多孩子。给商学院同学们讲完课以后,好多企业家找我给他们的孩子看病,“求求罗博士,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我的小孩到底有什么问题”。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我见到的是,第一、这个家庭特别优秀,第二、这个家庭境况特别窘迫。这两种状况都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怎么样。那种家庭环境特别好的家庭,比如说企业家的孩子,因为企业家自己做的很完美,所以要求孩子特别完美,在学校里必须考第一名,班级第一不够,必须考到年级第一,有这样的要求。然后大家见到企业家就夸,觉得你这么出色,你的孩子也这么好,孩子真好,你孩子就是出色。大家这样夸,越这样夸,企业家越觉得这就是我的孩子,有我的基因,将来一定是出类拔萃,所以钢琴必须弹到几级,然后必须全国拿第几名,考试也不能落下,必须考年级第一,考第二都不行。

 

就这样的家庭,我有一阵儿连续见过多少个,这样的孩子最终出什么问题了?别说考第一,最后连学都上不了,我见到的有得了大病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里边,本来武器已经很尖锐了,偏偏要捶打它,让它更加尖锐,结果就断了。这种小孩往往做第一的时候,特别担心第二追上他,所以,他极度紧张,长期处在非常大的压力里边,他的身体经受了比别的孩子大得多的张力,最后一下子精神崩溃了。有的是精神崩溃,还有的得了各种各样的其它疾病。我不多讲了,但是得的病您一般人完全都想不到与此相关,我见过都有得不治之症的。所以,这样的孩子最后上不了学,彻底休学。最后我碰到这样孩子的时候,我都要给他讲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讲什么呢?就告诉家长和孩子,大家都要学会凡事不要做满了,我们没有必要比,但凡跟别人比,我要尖锐我就要更尖锐,只要这么比的话你永没有尽头。你在区里比是最好的,你到市里还是最好的吗?到省里还是最好的吗?可是你就要求做到“最”字,结果要求孩子玩命地去学,就容易出问题。这是特别优秀的家庭。

 

还有一种家境窘迫的,家长会把所有扭转生活状态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比如说有的离婚的家庭,母亲带着孩子,就会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孩子身上,你必须给我考第几,一定要怎么样。这样的家庭,孩子也会崩溃的,会得各种各样疾病。

 

我今天没时间给大家讲这个问题,但是我坦诚地讲,我现在看到的孩子,这样的病越聚越多。最后怎么治?都用疏肝理气安神的方法。您都想不到,我治疗开的方子都是给大人治抑郁症的方子,最后孩子慢慢恢复,居然恢复了。但是我不敢告诉家长,我方子开的是治疗抑郁症的方子,我都不敢说。您眼看着孩子恢复,说明就是精神压力大导致的。所以,这样的例子我每天都见,我是很头疼的。

 

我觉得大家要去学习家长的养心的方法,家长学《道德经》,您学会这种智慧以后,就不会把孩子当成兵器,本来很尖锐了还继续捶打他,让他更加尖锐。老子告诉你,这是不行的。

 

那天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我觉得非常好,说的是一位某领域的大师,老先生,国际有名的一位大师,他就说现在看到孩子都要求考一百分,我的建议觉得这孩子考个八、九十分就挺好了。他说就考这80分要求的所有孩子都差不多,努力都能做到。但是最后这20分,往往要求孩子拼了命去争夺,其实这20分上下差不多少。我经常看现在的小学生,100分和99分之间比的你死我活,这一点分其实差不多少。但是,为这一点分他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每天半夜写作业,写到12点钟等等。这位大师说的是,有这个时间应该多去外边走走,锻炼锻炼身体,多去博览群书,看看这世界什么样。眼界开拓的价值远远比最后浓度极高的这一点分要有价值的多。我看完这篇文章以后,我竖大拇指,心里想人家的思维真是大师的思维。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钻牛角尖,放松一些反而更好。我们经常发现,那种天天考第一的孩子,最后高考的时候往往考的一塌糊涂。压力大,天天就钻这点东西了。但是现在考试越来越要求你的知识面,反而平时考六、七名的,没事看杂志、看电影,电视剧也看的,您观察他在高考的时候一下脱颖而出考到第一。有的时候高考题就出电视剧里面的事,第一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可是考第六、七的,人家有经历,博览群书的,人家就有心得了,写作文写的好,分数就拉开了。

 

所以,老子讲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这话是真的,在生活中成人以后也是如此。再比如说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位教授,彭建中老师,他是赵绍琴老先生的学生,赵绍琴老先生是清宫御医院院长的后代,所以彭建中老师是学有传承。彭老师主治肾病,平时不怎么说话,他言语很少,这个人文质彬彬,但是言语很少,非常朴实的一个人。我一直观察彭老师,彭老师这么大学问,研究各家学说的,他为什么平时不怎么说话?他这人是不是太不善言词了?

 

结果后来我又一次听彭老师的课,这一听让我很震惊,平时他的锋芒全敛在里面,根本看不出来。等到一站到讲台上,锋芒一下出来了,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讲的非常非常的精彩,一下子光彩就从他身上全都焕发出来了。这是真正的高手,平时人家光芒是敛起来的,没有必要整天到处去张扬。等到该展示自己的时候,人家站在那儿就是侃侃而谈,言之有据,种种案例给你讲得非常精彩。我觉得这就是人平时没那种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有的人就与此相反,平时锋芒毕露,有话必争,到处争风,每次都跟人辩论,我最后一定要赢,什么事我都要展示一下自己。但是真的到了这种场合时候,反而展示不出来了,您让他讲一小时不知道重点是什么,这就是平时少于思考,多于表现,结果到真正展示的时候反而没东西可展示了。

 

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彭老师那样的知识分子,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特点,平时我是话特别不多的人,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基本没话,基本上听别人讲的状态。但是我觉得我天生是为课堂而生的,我真的站到课堂上以后,我会把思想一点点给大家讲出来,大家会听了特别喜欢。我自己在课堂上,在讲台上和在下边生活中的饭桌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但是为什么这样?我仔细分析过自己,如果我平时天天擅谈的话,我没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这个是要积淀的。

 

所以,平时保持自己锋芒收敛,真的到该发挥的时候,您可以蓄积能量,把蓄积的能量一下都发出来,这样可以更充分的展示自己。我觉得这种收敛锋芒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老子讲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我觉得就是说这样的事,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事张力太满,把所有的锋芒都露出来,不要尖锐的时候求更尖锐,那样你做不好事的。所以,“持满之戒”是老子在这一章讲的一个重点。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我们再聊老子下面的两句话。今天聊到这儿,再见,谢谢大家。


第九章3 “金玉满堂”原来不是好事|解读经典
2018-08-06 风动九天 阅 23 转 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道德经》第九章的:“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这句话的意思和前面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做事不要做的太满,讲的是如果你家里金银宝贝堆的太多,堆到太满的时候,您可能就未必能守得住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解题的关键在“盈”字。有的版本写的是“金玉满室”,有的写的“金玉满堂”,帛书甲本是“金玉盈室”,“盈”是满。为什么把它搞满了反而守不住它呢?因为“盈”字这个满是一种动词,发心和你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把家里的钱搞得越来越满,这时候你可能就守不住它了,因为你看中钱,钱反而会走。为什么这样讲呢?这里边有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钱只是一个做事的附产品,而做这个事本身才很关键,如果你把着眼点放到了附产品上,结果反而做事会受影响。

 

我举个例子,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多人说是不是就是仗义疏财就好?这么理解也对,但是还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一下。这话是对领导者讲的,财为什么聚?我的主观意愿是聚财的话,为我自己个人捞取,人就散了,大家就不愿意追随你。如果我财散,我的财愿意跟大家去分享,让大家多富有,我带领大家多去赚钱,大家就愿意追随你。所以,财散人聚,所谓财聚和财散,都是领导者的个人意愿,你的出发点,你的起心动念如何。这个决定了你的着眼点是在做事上还是在其他上。

 

我特别欣赏顺丰的老总王卫说的那句话,他说赚钱没什么了不起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事跟你的福报有关,福报就是你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你帮助了多少人,你帮助的人越多,你放心世界给你的回馈越多,你的财富就越多。但是你要把着眼点放在财富上,你会影响着做事,为了捞取财富会伤人心,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最终损害了做事本身。这个世界上如果把这两者的关系看清楚了,这个人是个聪明的人。现在看我们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就因为财在苦恼,烦恼的不得了,每天算来算去,这都是自己陷到网子里跳不出来的。

 

我前两天在我的博客里边推荐了一篇叫《保富法》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希望各位有机会上百度搜一下,或者是到我的博客里边,我的微博里看一下。这篇文章我大力推荐,是民国的时候一位叫聂云台的先生写的,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子。这人是一个商人,是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他曾经创办上海大华纱厂,是纺织的,利润非常高,成为纺纱界有为的企业家,后来被推选为上海华商商场联合会董事长,最后成为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他写的这篇文章说到,发财是不难的,但是保财最难。发财创业,很容易创业,办起个企业。但是,你保有财富最难。他说我在上海住了五十余年,我看见发财的人很多,但是发财以后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完的,有的二十年、三十年即败的,有四十年、五十年败完的。他说他所见到的富豪里边,百家之中难得有一两家最后留下来子孙能够务正业,能够读书,家里边还算安宁的。其他人家往往都挥霍一空,有的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些人有钱以后开始特别关注钱,聚敛钱财,有的时候大家让你做点善事,不愿意去做。有一万块钱拿出十块钱做都觉得我要上报纸,都这样。没有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价值观,这是最关键的。

 

聂云台先生就举了个例子,他说江西有一位周翁,五十年前我就认识他,我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他,当时这位周翁特别有钱,怒气冲冲的,因为他接到了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捐,结果他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结果周翁就嫌他太自作主张了,捐这么多钱干什么,所以他发怒。当时这位周翁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但是他仍然嫌多。后来在上海的时候,有一位朋友去请教他,说你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我天天攒钱,我把家里堆满我不用。这位周翁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遗产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就是十家的子孙,子孙分了家。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子孙们的钱就都空了,基本上是挥霍一空。为什么?因为上海滩这些阔公子,要花钱方法简直是太多了。所以,最终是挥霍一空。

 

聂云台先生他举了好多例子。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上海的十几年前,这是当时说的十几年前。有一位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都是很有钱的,在1925年的时候。到他们家吃饭,一看他们家房屋十分华贵,然后整个房屋的四壁全都装了玻璃架,里面陈列的全都是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铜鼎告诉他,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价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有名的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他想他收藏的多,天下的财富,古玩都在我这儿呢,很开心。但是如果说要是请这家来赈灾出几千元这就不大容易了,这家人是不大喜欢了。说明什么呢?希望财富向我这儿聚拢,我的主观意愿发心是“金玉盈室”,我这儿满才好呢。结果,聂云台先生观察不过才七年的时间,这家人最后就败落了,所有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一切都被银行变卖,没有了,主人搬回内地老家去了。

 

其实《保富法》这篇文章我建议大家看一看,里面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商界大亨,他观察到的例子也都是身边的例子,写的非常详尽。这些事说明这些人太把钱当回事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着眼点全在敛财上。这种品性您的员工看不到吗?能看到。您的子孙看不到吗?您的孩子都会看到。所以,这等于是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把这种对财富过度关注的人生态度传给孩子,孩子最后很容易败亡,因为他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他忘记了这个世界做事本身很关键。其实这些富翁发家本身是有本事的,他有创业的这种能力。创业以后聚集财富以后,发现财富如此之好,所以开始慢慢对财富关注。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其实我们改革开放不过几十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很多企业兴旺最后败亡,好多企业这样,其中有竞争的因素,有经济变化的因素,但是很多也是企业家个人修养的问题。但是,我们改革开放时间还短,更长时间内的观察没有做到。所以,如果我们真能够看一代人的话,看两代人的话,你会发现这种规律真的存在的。如果我们现在看不到,我们看民国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楚,因为人性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所以,我建议大家看看《保富法》这篇文章,我是强烈推荐的。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我们印证了老子讲的“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这样的法则。

 

老子讲的是智慧,后世其实很多大学者都论述过这样的思想。比如孟子,我认为孟子跟老子非常接近,孟子讲了一句话叫“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我们现在都用来指责富人,说富人为富不仁。实际孟子不是用来指责谁的,孟子是在讲述一个原则,一个规律。“为富不仁”不是说作为一个富人他就一定不是好人,一定不仁义,不是的。“为富”的“为”是动词,就是说你主观意愿就想要富,就想要钱,你就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来,这是这个话的真正含义。他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个世界上做事是为主的,是核心的,做事情做一件好事,对大家有意的事情,它的副产品会有很多,带来的结果比如是有财富、尊重,还有大家对你的敬佩等等,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把目光从财富上拿下来一些,更关注到一些其它的,我给大家带来温暖等等这些,相信你做事会做的更好。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还是那句话,如果各位觉得今天讲的有意义的话,希望各位转发一下,让周围的朋友也听到,这是我们希望多多传播国学的初衷,谢谢大家,再见。

 

 

 

第九章4 富贵而骄|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道德经》。前面有朋友留言,指出我一个错误,说我们前边说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然后我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这位同学指出这应该是“揣(zhui)而锐之”,“揣(zhui)而锐之”是现在通行的讲法,是对的。“揣”字念“zhui”的时候当捶击的意思。整句话的解释就是说把矛头捶击越来越细、越来越尖锐会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是这样的,这地方我就多讲点,我是随便一念揣(chuai)而锐之,但是实际上这个字也不读“chuai”,我认为也不应该读“zhui”,应该读“tuan”。揣(tuan)而锐之,为什么?因为帛书乙本写的这个字很奇怪,写的是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短”字,这个音肯定与“短”这种音类似。在郭店楚简里边他写的直接就是湍流的“湍”,水急湍流的“湍”。为什么这两个都带这种音?这是引起我怀疑的。之前没有帛书甲乙本的时候,没有楚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读“zhui”、可以读“chuai”,但是有这两个版本以后,我们要探讨了,它为什么是这种音。实际上“揣”字还有一个音叫“tuan”,“tuan”是聚拢的意思,这个字还通“抟”,就是把在手里玩弄的意思,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也就是你把一个东西放在手里整天玩弄,但是你去把它弄的特别尖锐,这事就没法做了。这和前面“持而盈之”是一个意思,“持”和“盈”不是一个方向一个动作的,两个是相反的,你想持你就没法盈。这个跟它是对应的,你想拿在手里抟着玩,你就不可能把它搞的尖锐,因为会划伤手,他也会受损伤。所以这个字应该是“揣(tuan)而锐之”。这样看实际帛书乙本的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短”是借音,根据音来写的这样一个字。然后楚简里的“湍”也是借音写的字,都是根据这个音来借的这个字。根据这两个线索,我们判定它应该读“tuan”,“tuan”意思是把在手里玩弄的意思。当你拿东西把在手里玩弄的时候,你把它弄的尖锐,这种行为是不可长久的。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tuan)而锐之,不可长保也”,这样语句是非常通畅的。像《道德经》这种古代典籍,因为它流传年代太久远了,各种解释都有,所以要去伪存真,找到当时老子到底是怎么讲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功夫,我们一点点做。

 

今天讲的是“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贵富”现在的版本都写成“富贵”,一样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就当富贵讲,因为我们按照老百姓的习惯来讲,我并不是严格按照书上这样讲的。“富贵而骄”的意思是你既有钱,或者你地位又高,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把自己的行为变的非常骄横的话,把自己的气焰抬得很高,盛气凌人的话,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这话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会如此?一般富贵人往往都是盛气凌人,他怎么会自己给自己留麻烦呢。当人富贵以后,您的地位上来了,占有一定资源,您又有钱了。这时候人生态度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骄,特别盛气凌人,欺负别人,仗势欺人;另外一种是善,以财富以地位去助人,这是两种取向。老子建议大家做第二种取向,把自己位置放低去帮别人。如果一个人当他富贵了之后,他开始盛气凌人,出现一种骄横状态的时候,他的背运就开始了,他倒霉的时候就开始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类进化来的一个特点。当年人们刚组成团体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们进化中一开始就是以家族为单位,后来慢慢更多人在一起结成部落,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们开始怎么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靠互相的监督,也就是说当时的舆论起到了很大的维护系统,平衡的作用。大家都正常运作的话没问题,谁要是背离这些主旨的话,我们就会用舆论谴责他,这是人心向背。如果谁单独挑战这种整个共同协调生存原则的话,大家就会通过舆论这种工具把他谴责出去,不让他在族群里生活。所以,这是一个舆论工具。

 

当一个人富贵以后,如果你骄横的话,这时候所有周围人嫉妒眼光都会集中在您身上,您又骄横欺负他人的话,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把记恨,把所有的愤怒集中在您身上,您生活处处遇到阻力,这是人类的本性,人们就会去攻击你。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力量,叫“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就是说当所有人都恨你的时候,这人倒霉到什么程度,有可能他没病就死了。这实际上是汉书里的话。说明一个人如果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所有人都看出来都去骂他的话,这个人会倒霉的,这是人心背向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富贵之后,占据了很好的位置,然后又有钱了,他去伤害大家,给他形成阻力的话,这人就没法做事了,这就是法则。应该怎么办?应该看到世界上金钱像一个河流一样,像一个云图一样在流动,它总是在流动,从高处往低处流,总是这样流。我们如果能够把它导向善,顺着天之道导向善,在你手中的流就会越来越大,您会越来越富贵的。但是别在意它,利用手中的富贵去为大家做事,您会越来越幸福的,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所以,我把观点再强调一遍,富贵这种事它像云图一样,它在流动的,这个流动受什么指导呢?有一种规则。当它在你手中流过,您把它导向善的时候,去帮大家的时候,大家人心都来向你归附,都来帮助您的话,您会越来越幸福的。在您手中经过的这种富和贵会越来越多。但是您要是利用它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个正确态度。我再强调一遍,这个话很重要,真正如何去面对财富,如果能够想通这件事,您人生会是一片坦途的。老子《道德经》里边一再形容这种状态,一再在讲,这是天道。

 

在《道德经》里边老子一再要讲,当您富贵的时候不要骄横,那样是自己找毛病,一定要放低自己的位置。你作为一个位置很高的人,你应该为大家去做事,谋福利。这个时候您放心,上天会给您更多回报的。这是老子一再强调的。

 

今天讲这句话叫“富贵而骄”,也叫“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这句话是老子对我们人生提出的一个警告,也就是说当我们处在这种位置的时候,一定要有清醒,冷静,放低自己,利用这种位置去为大家做事,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再接着聊《道德经》,谢谢大家,再见。

 

 

第九章5 功成后,到底如何“身退”?|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今天聊第九章的最后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在帛书的甲本和郭店楚简里边写的是“功述身退”,“述”是述职的述,讲述的述,也有道理,因为述职本身就是把自己完成的任务讲一遍。但是现在大家都讲成“功成身退”。也有版本,比如说王本、言本等等,帛书乙本都写的是“功成身退”,我们就按“功成身退”来讲。实际上我们实在无法知道,老子当年到底写的是“功述身退”还是“功成身退”了,我们就按“功成身退”讲,因为现在老百姓都知道是功成身退。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一出来成为所有想隐退人的一句借口。也就是说老子告诉我们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以你看我把公司也做好了,我扶上马送一程,完成任务了,我现在开始准备退居二线了,我不干了,再见。好多人会这样讲。有的人把它当做明哲保身的一句名言,我把这事完成了,辅助天子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撤下来吧,我要隐居了。

 

老子是不是这个意思?我讲了《道德经》里边很多话被中国老百姓世俗化了,实际老子讲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一再说解《道德经》必须严格扣着天之道解。天之道,老子这就讲了功成身退是天之道,天之道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天之道为万物做事,创造了我们世界,推动了世界去运行,我们世界鲜花繁盛,草木繁茂。天之道隐藏在背后,它一直在推动这个世界去走,这个世界按照它的规则去运转。天之道只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面去了,您说天之道扔下我们世界不管了吗?没有。那您干什么退休就不干了?好不容易建立这么大的功勋,走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您却说我不干了,有这个必要吗?

 

老子说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子的意思是这样,效仿天之道,隐形于背后为大家做事,“功成身退”。当我把这事做好以后,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这叫功成身退,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个所谓身是你自己的东西,名利、地位等等,退是放到后边,这是退其身而身先的意思的,你把这些东西放到你管理的老百姓的后边,是这个意思。

 

不是当功成以后我主动请功,都是我的功劳,我才真正了不起,没有我你公司怎么能开这么大,等等,不是这样的,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在后面,把你管理老百姓的位置放在前面,让大家因此而受益,这是真正的功成身退的意思,而不是我不干了,我隐居二线,我退休了,归隐田园了,不是那个意思。老子是让您有一定地位以后,用这种位置为大家做事,别为自己争取,这是功成身退的真正含义。您理解了天之道,你就知道老子在讲什么了。这是一种比较通透的理解方式,否则大家觉得老子消极避世。功劳做成了,公司开这么大了,您就该退休了,该归隐田园了,如此消极,不是的,老子不是这个意思。

 

老子的意思是当您功劳成了以后,利用这个平台,别去抢功,别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摆在管理老百姓的前面,你要放到后面,把自己的身退到后面来,让平台去为大家做事。这是老子的真正含义。

 

我们现在经营企业也是这样的,在生活中大家看,有的企业家当把企业做好以后,比如说稻盛和夫,他做好以后把所有的股份,他创造两家世界五百强,但是他没有为自己的名利考虑。他把两家世界五百强的股份最后全部捐赠给员工,把利益放到大家的后边,这就是真正的身退。不为自己去捞取,这是了不起的人,这叫“功成身退”,这是人家能做到的。

 

有的企业家是这样,一旦企业做好了以后,觉得我有资本了,开始不去正经经营了,我开始到处去走,我去爬山,我去到海外走,离开自己的企业。这是一种不理解老子《道德经》的“功成身退”。他以为可以退出江湖,可以逍遥地经营企业,没有可能的。当外边别人突然要控股,要控制你企业的时候,结果搞了个措手不及,你回来还要反击,所以引起的股权的争夺战等等,搞的满城风雨,结论到底怎么样?结局到底怎么样?现在尚未可知。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理解了老子《道德经》“功成身退”的,中国人就有这种想法,偏解《道德经》以后,影响了中国人的一些性格,导致的一个后果。

 

实际上我们要严谨地盯着自己的企业,不要说我做好以后我就退居二线,我去玩去,不可能的。你要特别严谨,经营企业是多么严谨的事。但是,老子告诉你要把自己利益放到后面,不要去争取。今天我就讲这样一点。这一点对理解《道德经》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大家把这句话都会理解偏的,都会理解成差不多就行,该退就退,这个是不正确的态度。

 

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人做出这种选择,也就是说我把公司做大以后,我需要去调养身体,我退下来了。这是您自己的选择,但是千万不要用老子的这句话来做自己的借口。老子这句话我跟大家今天澄清了,不是这个意思。老子其实是让您用这个平台,您的功成以后,多好的事,用这平台把自己位置放到后面,为大家去谋利,这是老子的真正含义。

今天就讲这一点,希望我的这种讲法为大家所熟悉,希望大家能够按照这种想法去理解《道德经》。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23.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