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国王叫哪个名字?查尔斯、查理,还是卡尔?
安睿杰小课堂和您聊聊注我们
他叫查尔斯还是查理?CHARLES
“天下岂有七十年太子乎”
当年,太子爷胤礽嫌其父康熙长寿不死,忿忿不平:“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他是不知道后来英国有个查尔斯,人家当了七十四年“太子”!
'today is the day!'这天终于来了。9月8日,查尔斯白发即位。
照例,老君主去世的同时,新君主立刻宣布即位。
在场的人,必定按照老规矩大声齐呼:'long live the king!'(英国版的“吾皇万岁”)
男士鞠躬、女士屈膝,查尔斯登基,是为查理/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
加上一个斜杠,是因为既有人叫他查理,也有人叫他查尔斯。
这两种叫法居然都有道理。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到底是查尔斯,还是查理?
即位后,查尔斯的名字Charles(查尔斯)就成了国王名称,也就是“抬头”——'King Charles III'。
同一个抬头,国内有些媒体译成查理三世国王,有些则译成查尔斯三世国王。
一时间,查尔斯与查理“齐飞”,翻译问题“共长天一色”。
我们先不用头疼,外国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国人叫他“卡尔(Karl)三世”,西班牙人叫他“卡洛斯(Carlos)三世”。
同一个Charles,叫法居然有好几个版本,那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Charles这名儿有什么玄机
原来,Charles这个名字来源于Karl(读卡尔),源自原始的日耳曼语Karlaz(意思就是人)。
后来传到了法国地区,变成了Charles(读夏尔,后来拿破仑的哥哥就叫这个名儿)。
翻越比利牛斯山到了西班牙地区,就变成了Carlos(读卡洛斯,这又是个大众名字)
飘洋过海到了英国,就变成了英语Charles(读查尔斯)。
这些差别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当时的欧洲诸民族缺乏自己的文字,就用拉丁文来书写自己的语言。
所以,有些词语、名字用拉丁文拼写一致或略有区别,但用本民族的口语念出来天差地别。
写着念着说着,口语跟着文字变,文字又跟着口语变……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这才有了如今西欧的诸语言。
语言就是一种习惯,你跟它讲理是讲不通的。怎么写,怎么说,往往要按照习惯来。
所以,Charles就得是德国人的卡尔、法国人的夏尔、西班牙人的卡洛斯、英国人的查尔斯。
我们到底该用哪个?
在官方确定决定版本之前,小编大胆推测:
由于我们以前叫惯了查尔斯,以后称这位国王的人名仍叫查尔斯,比如“英国国王查尔斯”;
但在正式场合或正式书面材料上称呼他的国王名称,很可能沿用“英国国王查理三世”的说法。
因为我们翻译的英国历史,无论是在课本还是论文上,从来只有查理一世、二世,从未出现过查尔斯一世、二世。
没有一世,何来三世呢?若直接称查尔斯三世,逻辑上恐难自恰。
何况在我们的课本上,欧洲历史上从未有查尔斯国王,只有查理国王。
比如,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查理国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法语:Charlemagne, 德语:Karl der Große,英语:Charles the Great)。
法国人读作“夏勒曼”,德国人读作“卡尔”,英国人读作“查尔斯”。
而我国的早期翻译人员,就把他译成“查理”,或“查理曼”(“曼”即大帝之意)。
按照名称表达一致的原则,我们后来的翻译人员,就把后来沿用Charles抬头的英国、法国国王们统统译作“查理某世”。
比如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二世;法国国王查理一世、二世、三世……七世。
不尊重语言习惯,闹出“神翻译”笑话
这就是语言,尤其是翻译过来的语言——
既讲官方规定,又讲习惯和传承,却不怎么讲究逻辑。
通常是习惯了怎么说、怎么写,那它就得怎么说、怎么写。
而国内的一些“翻译人员”或“精通某国语言者”,对外语语法研究得非常透彻,往往用自建的逻辑来归纳,再用这逻辑来随意套用。
甚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中文的思维习惯来硬套外语。
美其名曰举一反三,实则想当然、一知半解。
所以,他们经常做出“神翻译”,包括中式英语、中式法语等等。
啥叫神翻译啊?
就是他觉得译得挺好挺有逻辑;但当地人一听,笑得喷饭:“这都是啥呀”。
这就好比学中文半吊子的外国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胡说九道,胡说十道”一样,徒增笑耳。
但在他本人看来,逻辑没问题啊:胡说九道,自然比胡说八道多一道,那不就是进一步强调么?他可能还沾沾自喜呢。
这就是没掌握语言习惯闹出的笑话。
语言习惯这东西,就是凭长期经验来掌握,或者土生土长的母语使用者自然获得。
所以啊,想做好语种之间的翻译,就得靠经验丰富的译员,最好是母语译员。
专业的事儿,就得交给专业的人。自己闭门造车,容易闹出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