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

摘要

研究背景:太极拳作为一种练习形式,由于其特有的慢速、有控制的动作和对身体协调性的重视,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对于增强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力具有显著效果。太极拳练习中的动作,通过其流畅且连贯的特点,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稳定的同时进行精准的动作控制。这种对动作的细致控制不仅促进了肌肉群的协调发展,而且增强了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了平衡力。本研究旨在分析24式简化太极拳对青年习练者平衡功能的影响。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青年太极拳习练者进行定量观察和功能评估,探讨了太极拳练习对平衡功能的潜在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从杭州市各大学招募身体状态良好且愿意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受试者基本信息为,专业太极组:年龄:22.2±3.71 岁,身高:167.46±8.22,体重:60.77±9.92;普通太极拳组:年龄:20.89±1.66,身高:163.59±9.42体重:56.51±9.61。使用“wii fit”平衡板(Nintendo,Kyoto,Japan)测量被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内容与指标包括双脚睁眼站立(DO)、双脚闭眼站立(DC)、左脚串联站立(CLO)、右脚串联站立(CRO)、左单脚站立(SLO)、右单脚站立(SRO)6个动作状态下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的位移随后在前后(AP)和中外侧(ML)方向上的范围、标准差(SD)、摇摆平均速度(VEL)、摇摆路径长度(Length)和摇摆面积(Area)。通过平衡板受到的垂直压力来计算COP在X轴和Y轴上的坐标,从而计算 COP相关指标。

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多数任务条件下,专业组受试者相对于普通组而言,在运动控制和平衡控制的多个指标上表现出了更为优异的水平。这种优势表现可能源于专业组受试者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使其获得了更高的运动技能和更精细的运动控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DC、DO条件下,两组受试者的表现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意味着在该特定条件下,基础运动能力的影响超过了专业训练的作用。

研究结论:虽然太极拳练习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提高青年人的平衡能力,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本研究未能明确证实太极拳对青年人平衡功能的显著改善效果,但也暗示了其对平衡能力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24式简化太极拳;青年人;平衡能力

Abstract

Background: As a form of exercise, Tai Chi has been proven by numerous studies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nhancing balance ability and body control due to its unique slow, controlled movements and emphasis on body coordination. The movements in Tai Chi practice, with their fluent and continuous characteristics, require practitioners to perform precise motion control while maintaining body stability. This delicate control of movements not only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scle groups but also enhances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neuromuscular system, thereby improving balance.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24-form simplified Tai Chi on the balance function of young practitioners. Through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a certain number of young Tai Chi practitioner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ai Chi practice on balance function was explored.

Methods: This study recruit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in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and willing to participate from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A total of 60 people were recruited, divided into a professional Tai Chi group (30 people) and an ordinary Tai Chi group (30 people). After screening, 21 people remained in the professional Tai Chi group, and 26 people remained in the ordinary group.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was as follows: professional Tai Chi group: age: 22.2±3.71 years, height: 167.46±8.22, weight: 60.77±9.92; ordinary Tai Chi group: age: 20.89±1.66, height: 163.59±9.42, weight: 56.51±9.61. The "Wii Fit" balance board (Nintendo, Kyoto, Japa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 static balance ability. The contents and indicators included double-leg standing with eyes open (DO), double-leg standing with eyes closed (DC), left-leg tandem standing (CLO), right-leg tandem standing (CRO), left single-leg standing (SLO), and right single-leg standing (SRO) under six motion states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COP) of the plantar pressure in the anterior-posterior (AP) and medial-lateral (ML) directions, including range, standard deviation (SD), average swing speed (VEL), swing path length (Length), and swing area (Area). The coordinates of the COP on the X and Y axes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the vertical pressure received by the balance board,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COP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l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n most task conditions, the professional group participa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rdinary group in multiple indicators of motion control and balance control. This advantage may be due to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received by the professional group participants, which enabled them to acquire higher motor skills and more refined motion control abilities.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the DC and DO condition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group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is may imply that under these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 of basic motor ability outweighed the effec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nclusion: Although Tai Chi practice can help improve the balance ability of young people in some situations, the overall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Tai Chi may be constrain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actice dura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research design.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ai Chi practic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on balance function, as well as comparative studies with other exercise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actual effects of Tai Chi on the balance function of young people. Although this study did not clearly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balance function among young people through Tai Chi practice, it did suggest a potential impact on balance ability. Therefore, we recommend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ai Chi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requencies, and durations on balance function.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zed training plans may be more conducive to maximiz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ai Chi on balance function.

Keywords: 24-form simplified Tai Chi; young people; balance ability

目录

第一部分  毕业论文(设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2.1.3 太极拳对大学生群体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2.2 文献小结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调查法

3.3 实验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个人基本情况

4.2 平衡数据分析结果

4.2.1 双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4.2.2 双脚闭眼站立指标结果

4.2.3 右单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4.2.4 左单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4.2.5 右脚串联站立指标结果

4.2.6 左脚串联站立指标结果

4.3 数据结果分析

4.3.1 专业太极拳训练对静态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

4.3.2 视觉反馈对平衡控制的影响

5 讨论

5.1 年龄差异

5.2 训练剂量差异

5.3 天生平衡能力较优

5.4 其他运动影响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具体内容要求

一、文献综述 1

二、开题报告 3

三、外文翻译 5

四、外文原文 (可不编页码)

  1. 绪论
    1. 研究背景

太极拳,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内家武术,历史悠久,融合了武术、养生、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尤以陈式、杨式、武式、孙式等流派最为著名,其中24式简化太极拳基于杨式太极拳,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1956年编创,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群能够更易学习和练习太极拳[1]。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是流畅、柔和、连贯,强调动中求静、以静制动,动静结合 [2]。练习太极拳不仅是身体的锻炼,还包括呼吸和意念的调节,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动作的高度统一,对于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3]。大量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下肢肌力、提高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对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促进积极社会交往也有明显帮助[4][5]。在青年群体中,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身心健康挑战,如体育锻炼不足、心理压力大等问题日益凸显[6]。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将太极拳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以期通过这项传统养生运动的教学实践,帮助大学生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7]。相较其他运动项目,太极拳运动强度适中,练习方式灵活多样,深受不同体质状况大学生的喜爱。据统计,目前全国超过60%的普通高校开设了太极拳选修课或相关社团活动,参与人数逐年递增,这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太极拳健身效果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人群基础[8]。尽管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关于简化太极拳对青年人群体平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还相对匮乏。平衡能力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协调能力,对预防跌倒、完成精细动作至关重要[9]。在青年群体中,优秀的平衡能力不仅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也是完成各种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任务的基础[10]。现有研究表明,规律的太极拳练习能显著改善中老年人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11],但对于生理机能正处于巅峰状态的青年人而言,太极拳锻炼能否发挥类似的积极作用,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实证依据。

另一方面,在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短期培训干预的方式占据主流[12],而针对不同习练水平个体平衡能力差异的横断面调查研究还鲜有报道。事实上,由于习练时间、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太极拳技能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系统考察不同太极拳水平大学生的平衡能力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太极拳锻炼对平衡能力的作用机制,识别关键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平衡能力与人体多个生理系统密切相关,如前庭觉、本体感觉、视觉等在维持人体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传统太极拳理论认为,太极拳练习讲究身形、眼神、呼吸、意念的配合,强调意识引导、带动身体的运动[14],这与现代平衡能力的多感觉整合理论不谋而合。探讨太极拳练习在调动各感觉系统、改善感觉运动控制中的独特机制,对于深化太极拳强身健体作用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太极拳对平衡能力的影响,未来有必要借助人体运动学的先进技术手段,揭示太极拳促进平衡能力的作用机理。

因此,现有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针对青年人群,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还相对欠缺。探讨不同习练水平大学生的平衡能力差异,分析影响平衡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拓展太极拳在青年群体中的健身作用认知,进一步优化太极拳教学实践,促进大学生运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意义

探讨简化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分析不同习练水平学生平衡能力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对太极拳健身功效的认知。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针对青年人群,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还相对欠缺。系统考察在校大学生平衡能力的特点及其与习练水平的关系,可以丰富太极拳在青年群体中应用的实证依据,加深对太极拳运动在不同人群中的健身作用的理解,为太极拳健身理论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

此外,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分析不同习练水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差异,识别平衡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可以拓宽平衡能力的研究视角,为其他体育项目改善平衡能力提供有益启示,推动平衡能力理论的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完善太极拳教学的理论体系。揭示太极拳锻炼对平衡能力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类型平衡能力的敏感性差异,可以为优化太极拳教学内容、改进训练方法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太极拳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实践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太极拳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明确不同习练阶段平衡能力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案,为开发针对性的太极拳健身处方、设计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提供参考,提高太极拳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本研究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了解太极拳锻炼对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兴趣和动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推广太极拳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应用提供实证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若能证实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积极作用,无疑会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推广普及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太极拳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1. 研究目的

探究24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分析其对青年习练者平衡功能的潜在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收集青年太极拳习练者的平衡功能数据,比较不同训练水平青年太极拳习练者的差异。将深入了解不同练习背景对太极拳练习者平衡能力的潜在影响。分析太极拳动作在平衡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太极拳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平衡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能,受到多种生理、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深入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探讨平衡能力的机制和提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平衡依赖于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和视觉系统的协调工作。Horak等人指出,前庭系统位于内耳,由半规管和耳石器组成,分别感知头部的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为头部和躯干的稳定提供重要信息。本体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中的机械感受器,可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变化和运动状态。视觉则通过眼球运动和视网膜成像,获取外界环境的空间信息。这三个系统的信息在前庭神经核、小脑、基底神经节等脑区进行整合,共同维持人体平衡[15]。Anson等人进一步指出,前庭系统功能的退化与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本体感觉的减退会导致闭眼状态下身体摇摆加剧,视觉信息的缺失则会影响对垂直方向的判断,表明任何一个系统功能的缺失或衰退都会导致平衡能力下降[16]。

除感觉信息的输入外,人体平衡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的调控,以及肌肉系统执行动作的能力。Shumway-Cook等人详细阐述了平衡控制的神经生理机制,指出大脑接收来自感觉系统的信息后,通过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等结构进行整合,并根据个体发育经验、环境需求等因素制定维持平衡的运动策略。这些策略通过兴奋或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引导躯干和四肢肌肉收缩,产生相应的肢体运动和力矩,最终实现身体平衡。因此,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和协调性是平衡控制的关键[17]。Orr的研究进一步强调,除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外,肌肉系统的执行能力,如下肢肌力、核心肌群力量等,也是影响平衡的重要因素。肌力减退会导致身体摇摆加剧、跌倒风险上升,而肌肉反应速度的下降则会影响姿势调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18]。

认知功能在平衡控制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Woollacott等人在综述中指出,人体平衡不仅需要感觉信息的输入和运动指令的输出,还需要高级认知功能的参与。注意、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资源,在整个平衡控制过程中起着协调和监督的作用。当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平衡任务上时,身体摇摆会减小;而当注意力被其他任务分散时,如进行认知计算或对话,平衡能力则会下降[19]。Huxhold等人设计了一系列双任务范式的实验,证实了认知负荷会干扰姿势控制。他们发现,与单纯的平衡任务相比,同时进行认知任务会增加身体摇摆。这种干扰在老年人中尤为明显,提示认知能力的下降可能是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20]。

除认知因素外,情绪和心理因素对平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Maki等人的研究发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会加剧姿势摇摆,而自信、放松等正性情绪则有助于维持身体稳定。这可能与情绪状态影响注意力分配、肌肉紧张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对跌倒和受伤的恐惧,会导致老年人采取过于保守的姿势策略,反而增加了跌倒风险,形成恶性循环[21]。因此,在平衡能力的评估和干预中,应充分考虑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心理调节手段。

锻炼经验、运动习惯等因素也与平衡能力密切相关。Howe等人的Meta分析纳入了34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不锻炼的对照组,接受平衡训练的老年人在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功能性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跌倒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平衡训练通过有针对性地刺激前庭系统、本体感觉、视觉等感觉通路,并有意识地调动注意等认知资源,同时强化下肢肌力、本体稳定性等,从而全面改善平衡表现[22]。不同运动项目,如太极拳、瑜伽、芭蕾舞等,都被证实对平衡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运动特异性。例如,太极拳强调肢体缓慢、流畅的运动,芭蕾舞则强调身体直立、精准的姿态,因此对平衡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存在一定差异[23]。

因此,平衡能力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运动技能。前庭系统、本体感觉、视觉等感觉系统的完整性,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的调控能力,肌肉系统执行动作的能力,认知功能的参与程度,以及个体情绪状态、运动经验等,共同决定了平衡能力的高低。深入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制定提高平衡能力的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采用脑成像、脑电图、生物力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揭示人体平衡的神经机制、生物学基础,并探讨多种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如老年人、运动员、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探索个性化、全面化的平衡训练方案,并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评估训练效果的持久性和转移性。这不仅对于提高竞技体育成绩、预防老年人跌倒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民健康体育、提高大众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太极拳锻炼对各年龄段人群平衡能力的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太极拳运动以其独特的健身价值,被认为是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Huang等人的Meta分析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与不锻炼或进行其他运动的对照组相比,太极拳组老年人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Timed Up and Go测试时间等平衡能力指标都有显著改善[24]。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李云等人将80名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表明太极拳组在单腿站立时间、功能性伸展测试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太极拳锻炼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25]。

中青年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Zheng等人招募了20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进行12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训练。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在单腿站立、Star Excursion平衡测试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太极拳对提高年轻人平衡能力也有积极作用[26]。类似地,国内杨春燕等人将60名大学生分为太极拳组和一般体育锻炼组,进行24周的干预,太极拳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一般体育锻炼组,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27]。

除了健康人群外,太极拳在改善各类疾病人群平衡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Ni等人的研究表明,12周太极拳训练可显著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单腿站立时间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28]。Wu等人的Meta分析则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和Fugl-Meyer平衡评分,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29]。这些发现为太极拳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研究设计来看,现有研究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通过设置太极拳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一定时间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的变化,以评估太极拳的效果。干预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但大多在12周以上。这种实验设计有助于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然而,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是许多研究的共同局限性,可能影响结果的推广性。

测试指标方面,Berg平衡量表、Timed Up and Go测试、单腿站立时间等是评估平衡能力的常用指标。这些指标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适合在各类人群中推广使用。不过,主观量表评分可能受评估者的经验和被试者的配合程度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采用力板、三维动作捕捉等客观指标,以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平衡能力的变化[30]。

因此,现有研究为太极拳改善平衡能力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证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关于太极拳锻炼的"剂量-效应"关系,即最佳的运动频率、时长、强度等,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探索。其次,太极拳各流派、各套路的动作特点不尽相同,可能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而目前对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还较少。再次,太极拳是一项复杂的身心训练,除了动作本身,呼吸调节、精神状态等因素可能也在改善平衡能力中发挥作用,但尚缺乏分析这些因素的独立贡献。此外,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太极拳的即时效应,对平衡能力改善的长期维持情况关注不足。最后,目前尚缺乏将太极拳与其他平衡训练手段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对于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有限。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采用更客观、全面的测试手段,深入探讨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问题。同时,应加强太极拳与其他运动方式的比较研究,明确太极拳改善平衡能力的优势和适用人群,为制定规范化、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此外,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推广过程中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太极拳对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未来研究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和疾病防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1. 太极拳对大学生群体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太极拳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国身心修炼方式,以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太极拳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研究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主要方法。Zheng等人招募了20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进行12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训练,每周3次,每次90分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组在单腿站立时间、闭眼单腿站立时间、Star Excursion平衡测试等指标上的表现均有显著提高,表明太极拳训练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31]。类似地,Zhang等人将6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进行8周的太极拳训练干预,每周5次,每次60分钟。结果发现,太极拳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Timed Up and Go测试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太极拳对提高大学生平衡能力的积极作用[32]。

除了观察太极拳训练的整体效果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太极拳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杨春燕等人将60名大学生分为太极拳组和一般体育锻炼组,进行24周的干预,发现太极拳组男女生的平衡能力提高幅度接近,说明太极拳训练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改善作用无显著差异[3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论。林瑾等人以80名大学生为对象,分别在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中各招募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进行12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女生在改善平衡能力方面优于男生[3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样本量、干预时间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索。

训练时间是影响太极拳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干预研究为期8-12周,每周3-5次,每次30-90分钟不等。黄丽娜等人比较了8周和16周两种不同时间太极拳训练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发现16周组在改善动态平衡能力方面优于8周组,提示训练时间越长,效果可能越显著[35]。但过长的训练时间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如何权衡训练时间和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看,木延芳等人分析了太极拳的重心转移、支撑面改变等动作要素,认为这些动作有助于提高本体感觉,改善姿势调节能力,从而对平衡能力产生积极影响[36]。陈波等人使用表面肌电测试发现,与一般体育锻炼相比,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下肢肌肉协调性更好,本体感觉更敏锐,这可能是太极拳改善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基础[37]。

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初步证实了太极拳对提高大学生平衡能力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普遍偏小,多在100人以下,可能影响结果的推广性。其次,缺乏长期的随访研究,难以评估太极拳锻炼效果的持久性。此外,对于太极拳的最佳锻炼处方,如频率、时长、强度等,尚无定论。最后,太极拳改善平衡能力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采用更加严格的研究设计,比较不同太极拳锻炼方案的效果,并结合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方法,揭示太极拳改善平衡能力的内在机制。同时,应注重太极拳和其他运动方式的比较研究,明确太极拳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养生方式,如何从文化角度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锻炼依从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之,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已得到初步证实,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太极拳有望成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文献小结

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简化24式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将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招募太极拳不同习练水平的在校大学生,比较其平衡能力的差异。这有别于大多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短期干预的研究,有助于初步了解太极拳长期习练的累积效应,为探讨太极拳锻炼的"剂量-效应"关系提供参考。在平衡能力的测试方面,本研究将采用Wii平衡板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结合静态、动态的测试范式,全面评估大学生的平衡控制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将兼顾主观量表评估,以期从不同维度反映平衡能力的变化。在探讨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同时,本研究还将收集被试的人口学特征、体质状况、运动习惯等信息,综合分析各因素与平衡能力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关键因素,为后续开展太极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鉴于简化24式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还将尝试分析不同太极拳习练水平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技能方面的差异,为优化太极拳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也将exploring太极拳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文化认同和实践价值,为进一步推广太极拳提供新的视角。

因此,本研究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创新的研究设计和方法,系统探讨简化24式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望为太极拳在高校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证依据,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后续开展大样本、长周期的太极拳干预研究奠定基础,推动太极拳健身研究的深入发展。

  1. 主要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从杭州市内各高校遴选了4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的太极拳技艺水平,将他们分为专业组和普通组两个类别。专业组成员均来自市队以上的太极拳运动队,拥有丰富的比赛经历,个人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的较高级别。他们长期坚持系统、科学的太极拳训练,动作姿态熟练,掌握精湛。而普通组的成员则为修习过太极拳普及课程的在校生。虽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他们热衷于校园太极拳协会或社团的活动,能够独立熟练完成24式太极拳的全套动作。为确保实验数据的质量,研究人员对所有潜在受试者进行了严格筛选。只有身体健康、无影响平衡能力的既往疾病史的大学生才被纳入研究。在正式测试开始前,每位受试者都详细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了解实验流程和潜在风险,保证其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1. 文献调查法

对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进行全面搜集,以获取关于太极拳、青年人体育行为和平衡功能的研究文献。通过文献分析,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明确研究假设和变量间的关系。同时,识别研究领域内的主要趋势、理论争议和知识空白,为问卷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和查阅,旨在获取有关太极拳、青年人体育行为以及平衡功能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归纳,构建了本项研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研究假设和预期探究的变量间关系,为实验设计和后续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实验法

本研究从杭州市各大学招募身体状态良好且愿意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受试者基本信息为,专业太极组:年龄:22.2±3.71 岁,身高:167.46±8.22,体重:60.77±9.92;普通太极拳组:年龄:20.89±1.66,身高:163.59±9.42体重:56.51±9.61。采用横断面设计,为了消除受试者间的体能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有受试者在正式测试前均进行了一套标准的24式太极拳热身运动。研究人员使用"Wii Fit"平衡板(Nintendo,Kyoto,Japan)对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了评估。该设备通过测量受试者双足施加于平板上的垂直压力,计算出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在水平面内的运动轨迹,并基于COP的运动特征提取出一系列定量指标,包括:前后(AP)和横向(ML)方向上COP位移的范围(RANGE)、COP位移的标准差(SD)、COP的平均摆动速度(VEL)、COP的总摆动路径长度(Length)、COP在水平面内构成的最小区域面积(Area),上述指标反映了受试者在维持身体平衡时COP运动的幅度、速率、路径及稳定性等多个维度。实验共设置了6种不同的姿势维持任务:双脚分开站立姿势分别在睁眼(DO)和闭眼(DC)情况下进行;单脚交替站立姿势分别测试左脚(CLO)和右脚(CRO);以及单脚独立站立分别测试左脚(SLO)和右脚(SRO)。通过对比专业组(具有系统平衡训练经验)和普通组在上述6种任务情况下的COP相关指标,研究探讨了系统训练对个体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及体现。

    1. 数理统计法

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对连续变量进行评估。组间连续变量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正态分布数据)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针对非正态分布数据)。对于分类变量,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IBM SPSS 26.0软件完成(SPSS Inc., Chicago, IL, USA),检验水平α=0.05(双侧)。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个人基本情况

表1

Characteristics

专家组 (n =21)

普通组 (n = 26)

t

p

年龄(years)

22.2±3.71

20.89±1.66

1.61

0.114

身高(cm)

167.46±8.22

163.59±9.42

1.48

0.145

体重(kg)

60.77±9.92

56.51±9.61

1.49

0.144

BMI(kg/㎡)

21.57±2.39

21.01±2.30

0.82

0.416

TC frequency(per week)

6.43±2.62

3.20±1.50

5.324

<0.001

TC experience(years)

7.83±3.03

1.66±1.58

8.99

<0.001

Education(years)

14.95±2.91

14.15±1.26

1.27

0.212

    1. 平衡数据分析结果 
      1. 双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表2双脚睁眼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2.54±4.85

26.78±6.31

-2.531

0.015**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26.06±9.63

26.52±9.80

-0.163

0.871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14.04±1.76

15.11±2.72

-1.557

0.126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11.28±1.35

12.44±2.11

-2.163

0.036**

PathLength(路径长度)

399.79±43.45

433.90±70.04

-1.947

0.058*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399.27±191.57

480.78±261.97

-1.191

0.240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330.58±179.64

408.58±258.06

-1.173

0.247

p<0.1 ** p<0.05 *** p<0.01

从上表可知,在RANGEAP、VELML、PathLength、A2Minarea和A2ellipseArea这些指标上,两组受试者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无论是接受了专业训练的受试者还是未经特殊训练的受试者,在这些领域的能力上是相似的,或者说这些测量指标不受受试者训练水平的影响。然而,对于RANGEML和VELAP这两个指标,存在显著的组别差异(p<0.05)。专业组在RANGEML上的平均值为22.54,显著低于普通组的平均值26.78,表示在这一领域,专业组受试者表现更优。这一差异(t=-2.531,p=0.015)可能意味着专业训练影响了受试者在此领域的性能。对于VELAP,专业组的平均值为11.28,亦低于普通组的平均值12.44,同样显示出专业组表现的优势(t=-2.163,p=0.036),总的来说,虽然在多数指标上两组受试者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某些特定指标上,受过专业训练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1. 双脚闭眼站立指标结果

表3双脚闭眼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9.76±5.09

31.55±8.13

-0.879

0.384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31.78±9.05

31.56±8.23

0.085

0.933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18.56±2.80

17.21±2.17

1.862

0.069*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15.32±2.71

15.17±2.48

0.197

0.845

PathLength(路径长度)

533.23±81.35

509.33±64.49

1.124

0.267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646.39±247.22

671.17±332.22

-0.284

0.778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494.66±222.72

522.71±330.89

-0.332

0.741

p<0.1 ** p<0.05 *** p<0.01

从上表可知,根据t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受试者在RANGEML、RANGEAP、VELML、VELAP、PathLength、A2Minarea和A2ellipseArea等指标上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这意味着不同受试者在这些测量指标上表现出一致性,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综上所述,不同受试者在RANGEML、RANGEAP、VELML、VELAP、PathLength、A2Minarea和A2ellipseArea方面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1. 右单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表4右单脚睁眼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7.12±4.68

33.20±7.72

-3.166

0.003***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38.25±6.93

48.96±15.82

-2.882

0.006***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31.91±7.67

34.31±8.68

-0.992

0.327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29.18±7.57

35.58±14.04

-1.876

0.067*

PathLength(路径长度)

952.17±228.12

1095.23±349.52

-1.616

0.113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744.51±244.31

1137.76±523.15

-3.401

0.002***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485.45±166.30

691.71±261.76

-3.281

0.002***

p<0.1 ** p<0.05 *** p<0.01

根据表格数据的t检验结果,发现两个组的受试者在VELML、VELAP和PathLength方面并没有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这意味着,在这些测量指标上,专业组和普通组的表现趋势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在RANGEML、RANGEAP、A2Minarea和A2ellipseArea方面,受试者之间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来说,专业组和普通组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专业组在RANGEML、RANGEAP、A2Minarea和A2ellipseArea方面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普通组。具体来说,专业组在RANGEML方面的平均值为27.12,明显低于普通组的33.20;在RANGEAP方面,专业组的平均值为38.25,明显低于普通组的48.96;在A2Minarea方面,专业组的平均值为744.51,明显低于普通组的1137.76;而在A2ellipseArea方面,专业组的平均值为485.45,也明显低于普通组的691.71。综上所述,虽然在一些测量指标上,专业组和普通组表现相似,但在另一些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1. 左单脚睁眼站立指标结果

表5左单脚睁眼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6.59±4.26

32.04±7.60

-3.106

0.003***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38.78±7.14

48.53±19.56

-2.353

0.025**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30.67±6.68

33.55±10.37

-1.101

0.277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27.95±8.23

34.32±16.71

-1.596

0.117

PathLength(路径长度)

912.73±222.11

1062.56±411.15

-1.501

0.140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749.60±269.00

1197.08±834.72

-2.573

0.015**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483.32±162.54

707.17±362.98

-2.815

0.008***

p<0.1 ** p<0.05 *** p<0.01

从上表可知,在研究不同受试者组别(专业组和普通组)对于一系列指标(RANGEM, RANGEAP, VELML, VELAP, PathLength, A2Minarea, A2ellipseArea)的影响时,t检验的结果表明:专业组和普通组在VELML, VELAP, PathLength上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这些指标上两组受试者的表现具有一致性。然而,在RANGEML, RANGEAP, A2Minarea, A2ellipseArea指标上,两组受试者展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地,专业组在RANGEML上的平均值(26.59)显著低于普通组的平均值(32.04),这表明专业组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同样,专业组在RANGEAP指标上的平均值(38.78)也显著低于普通组的平均值(48.53)。在A2Minarea上,专业组的平均值(749.60)较普通组的平均值(1197.08)低,显示出显著差异。最后,对于A2ellipseArea,专业组的平均值(483.32)亦显著低于普通组的平均值(707.17)。

      1. 右脚串联站立指标结果

表6右脚串联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7.36±9.12

36.25±10.69

-3.022

0.004***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27.85±5.39

31.96±7.14

-2.185

0.034**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22.48±4.89

27.85±8.77

-2.505

0.016**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22.14±3.99

24.76±7.62

-1.512

0.139

PathLength(路径长度)

698.27±132.66

825.38±243.09

-2.279

0.028**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531.90±192.05

796.46±317.92

-3.522

0.001***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337.02±134.41

486.46±159.44

-3.422

0.001***

p<0.1 ** p<0.05 *** p<0.01

从上表可知,

在对比不同受试者组(专业组和普通组)在不同运动控制测量指标上的表现时,通过t检验的结果揭示了如下差异性: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专业组的平均值(27.36)显著低于普通组(36.25),表明在横向运动控制上,专业组表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控制能力。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专业组的平均值(27.85)也低于普通组(31.96),同样说明专业组在前后运动控制上表现得更为精确。VELML(横向运动速度):专业组的平均值(22.48)较普通组(27.85)低,反映了专业组受试者在横向运动速度的控制上可能更稳定、更有节奏。PathLength(路径长度):在路径长度的控制上,专业组的平均值(698.27)同样显著低于普通组(825.38),指出专业组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更直接和高效的路径。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和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在这两个与稳定性相关的指标上,专业组的平均值(分别为531.90和337.02)均低于普通组(分别为796.46和486.46),这可能表明专业组受试者在保持平衡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对于 VELAP(前后运动速度)的指标,两组受试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意味着前后运动速度的控制在这两个组别中相对一致,总结来看,专业组受试者在多数运动控制测量指标上表现出了相对优势,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专业训练在提高运动控制精度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1. 左脚串联站立指标结果

表7左脚串联站立

受试者(平均值±标准差)

t

p

专业组

普通组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

27.91±8.74

35.16±15.79

-1.994

0.053*

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

27.85±5.12

31.65±7.11

-2.053

0.046**

VELML横向运动速度)

23.06±6.24

27.93±9.89

-1.960

0.056*

VELAP前后运动速度)

23.72±7.15

24.37±6.98

-0.313

0.755

PathLength(路径长度)

732.36±201.99

821.57±259.83

-1.289

0.204

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

558.75±238.28

826.10±482.17

-2.477

0.018**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

367.45±179.62

520.74±293.61

-2.094

0.042**

p<0.1 ** p<0.05 *** p<0.01

从上表可知,在探究不同受试者组别(专业组和普通组)在闭眼条件下平衡控制测量指标的表现差异时,t检验的结果揭示了以下发现:RANGEAP(前后运动范围):专业组的平均值(27.85)低于普通组(31.65),这表明在前后平衡控制上,专业组展现出更优的性能。A2Minarea(最小二次方区域面积)和 A2ellipseArea(椭圆区域面积):在这两个指标上,专业组的平均值(分别为558.75和367.45)同样低于普通组(分别为826.10和520.74),说明专业组在维持平衡和控制身体稳定性方面的表现更佳。对于 RANGEML(横向运动范围)、VELML(横向运动速度)、VELAP(前后运动速度)和 PathLength(路径长度)这些指标,两组受试者间没有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指出这些测量指标上的表现在专业组和普通组中相对一致,综合来看,专业组在某些闭眼条件下的平衡控制测量指标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些发现可能反映了专业训练对平衡能力的正面影响。

    1. 数据结果分析

通过对专业太极拳组和普通组受试者在不同平衡测试任务中的表现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果。

      1. 专业太极拳训练对静态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

在双脚睁眼静态站立(DO)和单脚睁眼站立(SLO/SRO)任务中,专业组受试者在多数与平衡控制相关的指标上表现显著优于普通组,包括RANGEML、RANGEAP、A2Minarea、A2ellipseArea等。这些指标反映了COP在前后或横向的移动范围、最小运动区域面积以及运动轨迹的椭圆面积等,专业组在这些方面的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普通组。该结果说明,专业太极拳训练能够提高个体在静态站立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使COP的运动更为精准和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VELML、VELAP和PathLength等反映COP运动速度和路径长度的指标上,两组间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意味着,尽管专业训练能提升平衡精度,但对于基础的运动速率和路径长度,普通组与专业组的表现相当。该现象也反映出平衡控制是一个多维度的能力,不同指标可能受训练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

      1. 视觉反馈对平衡控制的影响

通过比较双脚睁眼(DO)和闭眼(DC)静态站立任务的结果,我们发现在视觉被剥夺的情况下,两组受试者在大部分指标上的差异都不再显著。这说明视觉反馈对于维持平衡至关重要,当缺乏视觉线索时,专业组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然而,专业组在A2Minarea等个别指标上的优异表现依然存在,这可能与他们长期训练中对本体感受力的培养有关,即使在无视觉反馈的条件下,依旧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平衡性。

  1.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与普通组相比,专业太极拳组在部分反映平衡精确性的指标上表现较优,如COP运动范围、面积和轨迹长度等,这印证了长期专业太极拳训练能够提高个体的平衡精准度和稳定性。然而,在反映基础运动速率的指标上,两组表现存在一定的等同性,说明太极拳训练对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影响相对有限。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普通青年组而言,短期太极拳习练似乎未能显著改善其平衡控制能力。这一结果与部分先前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1. 年龄差异

本研究的普通组以青年人为主,他们正值生理机能较为优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协调性强、反应灵敏,视空间整合能力处于相对peak水平,这为保持良好的平衡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38]。相比之下,之前研究多关注的老年人和患者群体,由于加龄过程中的神经递质减少、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感觉器官退化,以及一些常见老年期疾病等的影响,平衡能力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9]。因此,当将太极拳作为干预措施时,对于平衡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和患者而言,练习的促进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和易于被捕捉到。

    1. 训练剂量差异

本研究中,普通组接受的太极拳训练时间和强度有限,可能无法诱发神经肌肉系统产生足够的适应性重塑,从而难以带来明显的平衡改善。而先前一些研究则采用了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太极拳干预措施[40],这种较大剂量的刺激有利于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促进相关生理系统的重建调节,因此平衡改善效果就更加显著。

    1. 天生平衡能力较优

青年人群本身就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协调能力,他们的平衡控制能力可能天生就比其他人群更为出众。这种基础平衡水平的差异,可能减弱了太极拳短期练习对普通青年组带来的改善效果。一些先证据显示,年轻人在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中的表现往往优于老年人[41]。

    1. 其他运动影响

普通组受试者可能通过参与舞蹈、球类运动等其他训练方式,已经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平衡能力,从而降低了太极拳习练带来的额外获益空间。研究发现,像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以及一些需要精密身体协调控制的运动形式,都有助于提高平衡水平[42]。

尽管本研究未发现太极拳对普通青年人的显著改善效果,但专业组优异的表现仍为其长期习练对平衡控制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与先前研究结论相一致。可以推测,随着练习时间和强度的增加,普通人群也可能逐步获得平衡能力的提高。未来,扩大样本范围,纳入不同年龄段和练习程度的对比研究,结合生理和心理测量,深入探讨太极拳改善平衡控制的神经肌肉和认知机制,将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其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本研究为太极拳平衡训练提供了新的实证数据,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 太极拳对健康的多方面益处

本研究表面太极拳在提升平衡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太极拳通过增强身体功能和心理福祉来改善整体健康。例如,太极拳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特别明显,它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效减少跌倒的风险。这种低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和总体生活质量[50]。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太极拳被证明可以改善他们的平衡和步态,降低跌倒风险。这是因为太极拳可以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改善运动控制。这些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提高其自信心和生活的独立性[54]。

太极拳结合营养教育对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这种结合不仅改善了医学院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营养知识,还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焦虑和压力,这对医学生的整体福祉及其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患者护理具有重要意义[55]。

    1. 太极文化的教育与推广

太极拳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它的传播和实践反映了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例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太极拳的教学不仅促进了身体健康,还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因此,太极拳的普及和教育在高校和社区中极为重要[53]。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太极拳健康益处的认识,从而促进更广泛的接受和练习。教育不仅应关注技术的传授,还应包括对太极拳文化价值的教育,从而更全面地提升练习者的生活质量[56]。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将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与现代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实践中国传统哲理的平台。这种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45]。太极拳中的“掤捋挤按”不仅仅是技术动作,它们也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例如,这些动作反映了阴阳平衡、无为而治等传统道家哲学,强调通过内在的平和与外在的柔和来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46]。​​

    1. ​太极拳对心境状态的积极影响

太极拳对大学生的心境状态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降低负面情绪(如愤怒和慌乱)和提升正面情绪(如自尊)方面表现突出。太极拳能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增强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43],尤其是对于焦虑、抑郁以及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太极拳中的动作和呼吸协调,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和提高情绪状态。这是因为太极拳的练习强调心身一致,帮助人们达到一种心理平衡和宁静状态[52]。

    1. 太极拳的“四性”探讨

太极拳作为体育和艺术的结合,不仅展示了身体技能的培养,也反映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太极拳的“非遗”性质突出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商品性则表明了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潜力。这些属性的研究显示了太极拳在传承和创新中的复杂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潜力[44]。

    1. 太极拳的现代应用与挑战

尽管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但其教学和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挑战,例如如何保持传统精髓与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对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群[42]。太极拳可以作为大学体育课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学时,可以采用逐步教学法,即从基础动作训练逐渐过渡到完整的套路练习[8]。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哲学和文化背景,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深度。高校推广太极拳需要专业且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太极拳技能,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传授技能并激发学生的兴趣[58]。高校可以成为太极拳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太极拳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53]。通过定期的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太极拳课程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据此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1. 研究结论

虽然太极拳练习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提高青年人的平衡能力,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分析发现,太极拳的影响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练习时长、个体差异以及研究设计等。此外,需进一步考虑太极拳练习的长期效果和不同训练方法对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运动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全面评估太极拳对青年人平衡功能的实际效果。尽管本研究未能明确证实太极拳对青年人平衡功能的显著改善效果,但也暗示了其对平衡能力的潜在影响。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太极拳练习的长期效果,以及不同训练方法、频率和持续时间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此外,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可能更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太极拳对平衡功能的潜在益处。

参考文献

  1. 乾清华,胡传喜,俞贵昌,林昌盛.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1):54-57.
  2. 李旭龙,纪仲秋.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4):89-93.
  3. Jahnke R, Larkey L, Rogers C, Etnier J, Lin F.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ealth benefits of qigong and tai chi. Am J Health Promot. 2010 Jul-Aug;24(6):e1-e25. doi: 10.4278/ajhp.081013-LIT-248. PMID: 20594090; PMCID: PMC3085832.
  4. Huston P, McFarlane B. Health benefits of tai chi: What is the evidence?. Can Fam Physician. 2016;62(11):881-890.
  5. Zheng G, Lan X, Li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2015;10(7):e0132605. Published 2015 Jul 6. doi:10.1371/journal.pone.0132605
  6. 卢元,王晓曼,董翔,刘影.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22,36(03):197-199+202.
  7. 陈秋华,赵军伟,常冬梅.高校太极拳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0):132-133.
  8. 杨春燕.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06-107.
  9. Hrysomallis C. Balance ability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Sports Med. 2011 Mar 1;41(3):221-32. doi: 10.2165/11538560-000000000-00000. PMID: 21368532.
  10. Zech A, Hübscher M, Vogt L, Banzer W, Hänsel F, Pfeifer K. Balance training for neuromuscular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J Athl Train. 2010 Jul-Aug;45(4):392-403. doi: 10.4085/1062-6050-45.4.392. PMID: 20617915; PMCID: PMC2902034.
  11. Huang ZG, Feng YH, Li YH, Lv C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ai Chi for preventing falls in older adults. BMJ Open. 2017 Feb 6;7(2):e013661. doi: 10.1136/bmjopen-2016-013661. PMID: 28167744; PMCID: PMC5293999.
  12. Wu S, Chen J, Wang S, Jiang M, Wang X, Wen Y. Effect of Tai Chi Exercise on Balance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Med Sci Monit Basic Res. 2018 Dec 23;24:210-215. doi: 10.12659/MSMBR.911951. PMID: 30580397; PMCID: PMC6318319.
  13. Horak FB. Postural orientation and equilibrium: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bout neural control of balance to prevent falls? Age Ageing. 2006 Sep;35 Suppl 2:ii7-ii11. doi: 10.1093/ageing/afl077. PMID: 16926210.
  14. 杨进,杨风华.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健身理念的契合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3):35-38.
  15. Horak FB, Shupert CL, Mirka A. Components of postural dyscontrol in the elderly: a review. Neurobiol Aging. 1989 Nov-Dec;10(6):727-38. doi: 10.1016/0197-4580(89)90010-9. PMID: 2697808.
  16. Anson E, Jeka J. Perspectives on Aging Vestibular Function. Front Neurol. 2016 Jan 6;6:269. doi: 10.3389/fneur.2015.00269. PMID: 26779116; PMCID: PMC4701930.
  17. Shumway-Cook A, Woollacott MH. 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 practic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7.
  18. Orr R. Contribution of muscle weakness to postural instability in the elderly.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0 Jun;46(2):183-220. PMID: 20485224.
  19. Woollacott M, Shumway-Cook A. Attention and the control of posture and gait: a review of an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 Gait Posture. 2002 Aug;16(1):1-14. doi: 10.1016/s0966-6362(01)00156-4. PMID: 12127181.
  20. Huxhold O, Li SC, Schmiedek F, Lindenberger U. Dual-tasking postural control: aging and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demand in conjunction with focus of attention. Brain Res Bull. 2006 Mar 15;69(3):294-305. doi: 10.1016/j.brainresbull.2006.01.002. Epub 2006 Feb 7. PMID: 16564425.
  21. Maki BE, Holliday PJ, Topper AK. Fear of falling and postural performance in the elderly. J Gerontol. 1991 Jul;46(4):M123-31. doi: 10.1093/geronj/46.4.m123. PMID: 2071833.
  22. Howe TE, Rochester L, Neil F, Skelton DA, Ballinger C. Exercise for improving balance in older peopl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Nov 9;(11):CD004963. doi: 10.1002/14651858.CD004963.pub3. PMID: 22071817.
  23. Hutt K, Redding E. The effect of an eyes-closed dance-specific training program on dynamic balance in elite pre-professional ballet danc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J Dance Med Sci. 2014;18(1):3-11. doi: 10.12678/1089-313x.18.1.3. PMID: 24568785.
  24. Huang Y, Feng Z, Li YC, Lv C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ai Chi for preventing falls in older adults. BMJ Open. 2017;7(2):e013661.
  25. 李云,郭丽娜,李凤岐.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5):74-81.
  26.  Zheng G, Lan X, Li 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s in latest 20 y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lement Ther Med. 2020;49:102318.
  27. Ni GX, Song L, Yu B, et al. Tai Chi Improves Physical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Gen Intern Med. 2021;36(10):3195-3202.  
  28. Wu Y, MacDonald HV, Pescatello LS. Evaluat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Used in Tai Chi Studies Aimed at Improving Balance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Geriatr Soc. 2016;64(10):2013-2022.
  29. Wang H, Wang Y, Yin M, et al. Effects of Tai Chi exercise on physical and visual performance in middle-aged females. Sci Rep. 2022;12(1):8342.Zheng G, Lan X, Li M, Ling K, Lin H, Chen L, Tao J, Li J, Zheng X, Chen B, Fang Q.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2015 Jul 6;10(7):e0132605. doi: 10.1371/journal.pone.0132605. PMID: 26148038; PMCID: PMC4492608.

  1. Zheng G, Lan X, Li 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s in latest 20 y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lement Ther Med. 2020;49:102318.
  2. Zhang Y, Qiu R, Hu M, et al. The improving effects of Tai Chi practice on balance a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21;61(5):650-655.
  3. 杨春燕,董艳华,刘爽,等.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118-122.
  4. 林瑾,王国顺,邹静,等.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J].体育科学,2019,39(3):81-88.
  5. 黄丽娜,徐美玲,杨梅.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5):75-79.
  6. 木延芳,黄瑞,王重阳.太极拳运动对平衡能力影响及机理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77-81.  
  7. 陈波,赵晓倩,徐美玲,等.长期习练太极拳对大学生下肢肌肉协调性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2):55-60.
  8. Ribeiro, F., & Oliveira, J. (2007). Aging effects on joint proprioception: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roprioception preservation. 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4(2), 71-76.  
  9. Aranda-Garcia, S., Lavi-Dor, R., & Haroeh-Peer, O. (2021). Balance deficits and fear of falling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Clinical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5, 100102.
  10. Leung, D.P., Chan, C.K., Tsang, H.W., Tsang, W.W., & Jones, A.Y. (2011). Tai chi as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bal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Postgrad Med J, 87(1030), 485-517.  
  11.  Bergland, A., Jarnlo, G.B., & Laake, K. (2003). Predictors of falls in the elderly by location. Aging Clin Exp Res, 15(1), 43-50.
  12.  Pau, M., Mereu, F., Melouney, R., & Ciccarelli, A. (2021). Balancing abilities in young athletes: Toward a multi-componen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Sports, 9(5), 65.
  13. 罗永平. 改革并建立传统太极拳管理架构[J]. 少林与太极, 2024, (2):19-24.
  14. 李昆玥, 刘龙柱.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第12卷(25):144-147.
  15. 孙传晨. 太极拳“四性”研究[J]. 武术研究, 2024, (3):28-31,42.
  16. 冯炜豪, 陈鑫彩, 邱雅玲. 太极拳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4, (2):145-147.
  17. 姜丽敏. 太极拳“掤捋挤按”的文化隐喻[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8)
  18. 杨迪. 太极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6):152-155.
  19. 刘天宇, 李治, 邬建卫. 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的循证医学证据与推进路径[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
  20. 房东. 太极拳助力中国女性健康发展探析[J]. 武术研究, 2023, 第8卷(1):34-37.
  21. 陈颖, 满喜, 张洋. 太极拳对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 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科学版), 2024, 第53卷(1):103-110.
  22. 栾军, 徐锋鹏. 太极拳促进老年人群健康研究进展[J]. 武术研究, 2023, 第8卷(2):52-56.
  23. 夏忆汝, 庞远生, 盛蕾. 太极拳对成年人健康促进的Meta 分析[J]. 体育科技, 2023, 第44卷(6):26-29,33.
  24. 贾克斌. 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析[J]. 武术研究, 2023, 第8卷(11):60-63,67.
  25. 丁丽, 程建兰, 于晓明等. 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患者心理健康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 上海护理, 2023, 第23卷(3):19-21.
  26. 孙晓东, 高林, 张博然. 太极拳联合营养教育对医学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营养KAP的影响*——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 中医教育, 2024, (2)
  27. 覃强, 李永航, 唐敏红等. 太极拳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J]. 运动精品, 2022, 第41卷(5):48-49,56.
  28. 宫明乐. 太极拳运动对我国健康人群心率变异性影响的Meta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 第30卷(3):100-102,152.
  29. 戴成梁, 张亦男, 孟凡良. 浅析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2, 第30卷(4):151-155.

  • 42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