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管理——操作系统

本博客将讲述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的相关内容

内存简述

内存可以存放数据。程序执行前需要先放入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缓和CPU与硬盘之间的速度矛盾。(CPU的执行速度很快,硬盘的读写速度较慢,跟不上CPU,内存的读写速度较快,将即将执行的程序放入内存来缓和CPU与硬盘的速度矛盾)。

内存分成小的存储单元并编号,内存地址从0开始,每个地址对应一个存储单元,如果计算机“按字节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的大小为一个字节,即1B,即8个二进制位(00000000)(1个字节=8位),如果计算机按“字长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1个字(根据系统一个字占几个bite位,来确定每个存储单元占几个位)。

内存管理的主要功能

  • 一.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 1.连续分配管理方法

连续分配:指为用户进程分配的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单一连续分配

内存在此方式下分为系统区用户区,系统区仅供操作系统使用,通常在低地址部分;在用户区内存中,只能有一道用户程序,即整个内存的用户空间由该程序独占。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无外部碎片,无须进行内存保护,因为内存中永远只有一道程序。缺点是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有内部碎片,存储器的利用率极低。

*固定分区分配

固定分区分配是最简单的一种多道程序存储管理方式,它将用户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分区只装入一道作业。当有空闲分区时,便可再从外存的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如此循环。在划分分区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分区大小相等。程序太小会造成浪费,程序太大又无法装入,缺乏灵活性。(但适用于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相同对象:钢铁厂里n个相同的炼钢炉)

分区大小不等。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和少量大分区。

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结构——分区说明表,来实现各个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每个表项对应一个分区,通常按分区大小排列。每个表项包括对应分区的大小、起始地址、状态(是否已分配)

当某用户程序要装入内存时,由操作系统内核程序根据用户程序大小检索该表,从中找到一个能满足大小的、未分配的分区,将之分配给该程序,然后修改状态为“已分配”。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

缺点:a.当用户程序太大时,可能所有的分区都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不得不采用覆盖技术来解决,但这又会降低性能;b.会产生内部碎片,内存利用率低。

*动态分区分配

动态分区分配又称为可变分区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不会预先划分内存分区.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因此系统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eg:假设某计算机内存大小为64MB,系统区.8MB,用户区共56 MB...)

  1. 系统要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2. 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应该选择哪个分区进行分配?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效果最好

算法思想:每次都从低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大小的空闲分区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算法思想:由于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连续分配方式,为各进程分配的空间必须是连续的一整片区域。因此为了保证当“大进程”到来时能有连续的大片空间,可以尽可能多地留下大片的空闲区,即,优先使用更小的空闲区。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缺点:每次都选最小的分区进行分配,会留下越来越多的、很小的、难以利用的内存块。因此这种方法会产生很多的外部碎片

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

又称最大适应算法(Largest Fit)

算法思想:为了解决最佳适应算法的问题――即留下太多难以利用的小碎片,可以在每次分配时优先使用最大的连续空闲区,这样分配后剩余的空闲区就不会太小,更方便使用。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减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缺点:每次都选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虽然可以让分配后留下的空闲区更大,更可用,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较大的连续空闲区被迅速用完。如果之后有“大进程”到达,就没有内存分区可用了。

4.临近适应算法(Next Fit)

算法思想:首次适应算法每次都从链头开始查找的。这可能会导致低地址部分出现很多小的空闲分区,而每次分配查找时,都要经过这些分区,因此也增加了查找的开销.

如果每次都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检索,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顺序排列(可排成一个循环链表)。每次分配内存时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3.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分配和回收后将改变或者不变空闲区的数目,在分配和回收后更新空闲区的数量、大小、地址、状态。

动态分区分配没有内部碎片,但是有外部碎片。

内部碎片,分配给某进程的内存区域中,如果有些部分没有用上。

外部碎片,是指内存中的某些空闲分区由于太小而难以利用。

可以利用紧凑技术,减少外部碎片,动态分区分配是最适合使用紧凑技术。

2.非连续分配管理方法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一维地址管理)

        分页:把主存空间划分成大小相等且固定的块,每个分区就是一个“页框”(页框=页帧),每个页框只有一个编号,即“页框号”,页框号0开始

        计算机的逻辑地址空间也分为与页框大小相等的一个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或“页面”。每个页面也有一个编号,即“页号”,页号也0开始

        操作系统以页框为单位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进程的每个页面分别放入一个页框中。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由一一对应的关系。各个页面不必连续存放,可以放到不相邻的各个页框中。

基本分页存储的优点:分页管理不会产生外部碎片,且进程只会在最后一个不完整的页申请一个页框时,才会产生内部碎片。

为了能知道进程的每个页面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操作系统要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注意:页表通常存在PCB(进程控制块)中。

一个进程对应一张页表。

进程的每个页面对应一个页表项。

每个页表项由“页号”和“块号”组成。

计算机引入页表,页表记录进程页面和实际存放的内存块(页框)之间的映射关系(相当于密码本)。页表只是记录内存块号,而不是内存块的起始地址!(J号内存块的起始地址=J*内存块大小)

计算机中内存块的数量——>页表项中块号值多少占几个字节(例:物理内存4GB,页面大小4KB)

1.计算内存块的大小4KB=2^12B 2.根据内存大小计算内存块的数量4GB/4KB=2^20(内存块号的范围0—2^20-1)3.根据范围判断内存块号至少由多少bit来表示20bit  4.根据bite大小判断多少字节3B(3*8=24bit,24>20).所以这个页表项中块号至少需要3个字节。

页号不需要存储空间,因为页表项是连续存放的,页号挨个找就行。

将进程地址空间分页之后,操作系统该如何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访问逻辑地址A

        1.确定逻辑地址A对应的“页号”P

        2.找到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需要查页表)

        3.确定逻辑地址A的“页内偏移量”w

逻辑地址A对应的物理地址=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w

页号=逻辑地址/页面长度(取除法的整数部分)

页内偏移量=逻辑地址%页面长度(取除法的余数部分)

结论:如果每个页面大小为2^k B用二进制数表示逻辑地址则末尾K即为页内偏移量,其余部分就是页号(就不用做除法和取余,直接取相应位置的数即可)。

例:计算机用32个二进制表示逻辑地址,逻辑地址4097,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1

页号=4097/4096=1=00000000000000000001,页内偏移量=4097%4096= 1 = 000000000001

如果有K位表示“页内偏移量”,则说明该系统中一个页面的大小是2^K个内存单元

如果有M位表示“页号”,则说明在该系统中,一个进程最多允许有2^M个页面

页表项也称之为块号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
*段页式存储管理

二.地址转换

        程序中的逻辑地址(相对地址)与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绝对地址)不可能一致,因此存储管理必须进行地址转换,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地址。

1.绝对装入

绝对装入只适用单道程序环境。在编译时,如果知道程序将放到内存中的哪个位置,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代码装入程序,按照装入模块中的地址,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

Eg:如果知道装入模块要从地址为100的地方开始存放...

2.可重定位装入(静态重定位)

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指令中使用的地址、数据存放的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言的逻辑地址。可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置。装入时对地址进行“重定位”,将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地址变换是在装入时一次完成的)。

静态重定位的特点是在一个作业装入内存时,必须分配其要求的全部内存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存,就不能装入该作业。在执行当中不能移动(地址已经写死)。


3.动态运行时装入(动态重定位)

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装入程序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后,并不会立即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而是把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所有的地址依然是逻辑地址。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重定位寄存器存放装入模块存放的起始位置)。


动态重定位允许程序在内存中发生移动,并且可将程序分配到不连续的存储区中;在程序运行前只需装入它的部分代码即可投入运行,然后在程序运行期间,根据需要动态申请分配内存;便于程序段的共享,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个比存储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三.内存空间的扩充

1.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的思想:将程序分为多个段(多个模块)。常用的段常驻内存,不常用的段在需要时调入内存

内存中分为一个“固定区”和若干个“覆盖区”,需要常驻内存的段放在“固定区”中,调入后就不再调出(除非运行结束),不常用的段放在“覆盖区”,需要用到时调入内存,用不到时调出内存。程序的调用结构,必须由程序员声明覆盖结构,操作系统完成自动覆盖。

缺点:对用户不透明,增加用户编程负担。覆盖技术只用于早期的操作系统,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2.交换技术

交换(对换)技术的设计思想: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在处理机调度中的中级调度(内存调度),就是要决定将哪个处于挂起状态的进程重新调入内存。

  1. 1.被换出的进程保存在哪里?

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磁盘空间的对换区。具有对换功能的操作系统中,通常把磁盘空间分为文件区对换区两部分。文件区主要用于存放文件,主要追求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就对文件区空间的管理采用离散分配方式;对换区空间只占磁盘空间的一小部分,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对换区。由于对换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速度,因此对换区空间的管理主要追求换入换出速度,因此通常对换区采用连续分配方式(学过文件管理章节后即可理解)。总之,对换区的I/ O速度比文件区的更快

  1. 2.什么时候发生交换?

交换通常在许多进程运行且内存吃紧时进行,而系统负荷降低就暂停。例如:在发现许多进程运行时经常发生缺页,就说明内存紧张,此时可以换出一些进程;如果缺页率明显下降,就可以暂停换出。

  1. 3.一般换出什么进程?

可优先换出阻塞进程;可换出优先级低的进程;为了防止优先级低的进程在被调入内存后很快又被换出,有的系统还会考虑进程在内存的驻留时间...

注意:PCB会常驻内存,不会被换出内存。(记录进程存放在外存的地址)

覆盖是在同一个进程或者进程中的。

交换时在不同进程(或作业)之间的。

3.虚拟 存储技术

四.内存共享

五.内存保护

确保每个进程都有一个单独的内存空间。内存分配前,需要保护操作系统不受用户进程的影响,同时保护用户进程不受其他用户进程的影响。

方法一:在CPU中设置一对上、下限寄存器,存放进程的上、下限地址。进程的指令要访问某个地址时,CPU检查是否越界。

方法二:采用重定位寄存器(又称基址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又称限长寄存器)进行越界检查。重定位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界地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最大逻辑地址。

链接的三种方式

1.静态链接:在程序运行之前,

将各目标模块及它们所需的库函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装入模块),之后不再拆开。

2.装入时动态链接:

将各目标模块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3.运行时动态链接:

在程序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链接。其优点是便于修改和更新,便于实现对目标模块的共享。

这个博客如果对你有帮助,给博主一个免费的点赞就是最大的帮助❤
欢迎各位点赞,收藏和关注哦❤
如果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后续会继续更新大连理工大学相关课程和有关操作系统的内容
点赞加关注,学习不迷路,好,本次的学习就到这里啦!!!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头发尚存的猿小二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