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2024.12.22

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可以和凯恩斯的《通论》相提并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首先,熊彼特依据古典经济学的静态范式构建了虚构的“循环之流”。
然后,熊彼特指出,发展是打破静态体系的动力所在,而构成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企业家和货币(或者说信用)。发展就是企业家在信用的帮助下,成功地实施新组合,也就是俗称的“创新”。

本书的重大创见是将经济学理论从静态引向动态,熊彼特仅仅用短短一章的篇幅,就勾勒出古典经济学的大模样,其举重若轻的能力让人叹服,其中“循环之流”一说更是绝妙地道出了静态经济的本质。

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不同于劳动者,地主及资本家,企业家被赋予了鲜活的创新者形象,企业家凭借其勃勃的雄心、过人的意志、全身心的投入,率先成功地实施了新组合。信贷的帮助下,实施新组合带来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在熊彼特的定义里,企业家虽然有能力打破常规、独树一帜,但并不必然掌握资本,就算他刚好有生产资料,这也属于偶然情况。而在一个交换社会,没有资本就意味着无法染指生产资料,就无法实施新组合。这样,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要素信贷就应运而生。熊彼特深谙银行运作机理,他指出,银行为企业家专门创造出信贷,后者凭这些信贷在生产资料市场竞价,从而获得实施新组合所需的生产资料,进而“迫使经济体系改弦易辙,朝着企业家设定的方向前进”。如果企业家成功地实施新组合,也就是说,向市场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那么他不仅有能力偿还这笔贷款,而且还有剩余,更重要的是向实体经济归还产品。在熊彼特看来,这就是利润的终极来源。随后而来的利息、经济周期等现像,都只不过是这个本源现像的衍生而已,具体来说,利息是企业家创新引发的扰动向循环之流渗透的结果,而经济周期则是经济体系对这种扰动的适应和吸收。

概括说来,既然可以合理地将循环之流想像成一个首尾相衔的闭环,那么你只要在脑海中想像出上下两个闭环、中间由一条创新通道相连结的简单模型,就会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上下两个圆分别是两个静态的循环之流,而中间这条创新通道则是企业家结合信贷形成的动态创新过程。在这两个闭环中,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法则一一边际规律、成本法则等一一又恢复其统治地位,但代表着经济动态变化的这一条创新通道,则承载着熊彼特独一无二的创见。

第一章探讨的是在一个特定背景下,经济活动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动态循环。经济生活中的交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组成。经济事实,即市场交易的数据和现象,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所驱动的,比如农民种植谷物、收购商购买然后转售、面包师制作食物供消费者购买等。这种互动基于私有产权、劳动分工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它们构成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结构。

在这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其供需平衡:农民根据经验和效益来决定种植量,谷物通过收购商到达面包师手中,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程,因为每个产品都有其潜在的需求者,并且所有商品的持有者都希望通过交换得到他们所需的其他商品。因此,经济活动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各参与方的购买力足以维持其生产和消费水平,整个系统保持着稳定的运作。

经济行为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动机,甚至是宗教动机,但无论如何,经济行为的含义总是在于满足欲望,欲望这个事实衍生出来的那些概念和命题就特别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和资源配置

定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它表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通常呈现递减规律,即随着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这一规律反映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需求随着拥有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心理现象。
应用
定价策略: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不同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来确定最优的定价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当消费者认为额外消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价格时,他们倾向于购买;反之,则可能选择不购买或减少购买量。
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福利的提高

一方面,生产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制于实物对象及自然过程的天然属性,比如说农业生产受制于气候,矿物开采受制于开采难度;生产的另外一面在于,每一项生产活动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从这方面入手,远比从生产的物质及社会方面更能深入把握生产的核心。

生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制造出有用的东西,以供人们消费之用。在一个没有交换的社会,生产的唯一目标就是自给自足,为自己提供可以消费的效用。生产紧随需求,也可以说,需求拉动生产。

企业的技术经理业务经理经常出现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分歧。技术一方刚抛出生产过程革新的提议,业务一方就会立刻跳将起来反对,比如,技术经理建议引入新的生产流程,而业务经理不同意,理由是得不偿失。前面的思路表明,技术与经济的共性>>都要看划算与否>>才是根本的;至于两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只是各自对“划算”一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经济现实的制约下,生产方式并不总是能随心所欲,不可能最好的技术想用就用,理想的结果想实现就实现,而是要服从于经济的考量。技术上的完美主义是要不得的,因为没有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技术上的合理必须让位于经济上的合理。于是乎,以下的现象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破烂的绳索取代现代化的钢索;羸弱多病的牲畜淘汰良种的牲畜;颟顸【man han,介读第一声,马虎、漫步尽心的意思无知的劳动力排挤先进的机器;原始笨拙的货币驱逐便捷的支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不算少见,但经济上的最优与技术上的完美未必总是能够兼得,撇开颟顸不智及好逸恶劳这些次要的原因不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生产方式虽然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但仍然是给定经济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生产系数”一词刚好可以用来表示组合这个概念的内涵,因为这个词指的就是,用来生产一单位产品的各种生产资料间的数量关系。正是在这个词上,经济和技术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别。经济观点不仅决定两种生产方式孰优孰劣,甚至决定了在同一种生产方式下,什么样的生产系数才最合适,原因很简单,各种生产资料多少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一来,同一种生产方式下,一种生产资料的匮乏,可以通过增加另一种生产资料来弥补,而不会影响这种生产方式的正常运转,比如蒸汽机动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增加人手来弥补,反过来也一样。

通过生产系数进行计算最有组合,什么生产系数下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货物等级分类,消费品属于第一等级;还有些货物,将它们直接消耗掉就得到消费品,故而可以归入第二等级;依此类推,有第三、第四……这样更高也是更远的等级(货物只有到了消费者的手里,才能归入第一等级,譬如面包师手里的面包,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第一等级的货物,只有由跑腿小厮送到才算),想象一下自己站在货物等级表的最底层,自下而上地观察,你就会发现,货物的等级越高,就越难以归类,越来越不像等级较低的货物那样,有鲜明的特征和诸般明确的属性,因此注定只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不敷他用。货物的等级越高,其专用性就越低,越不能用于特定的目的,但其用途也越广,内涵也越宽。等级越高,可区别开来的货物越来越少,可归入一类的货物也就越来越多。这种情形很像在逻辑体系里,越往上逻辑概念越少,其内涵越狭窄,但包容的对象越繁多。

一切货物都能分解到“劳动及土地”,因为不难想到,一切货物都是由一连串的劳动服务及土地服务所构成的。反过来可以说,消费品是一类特殊的货物,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被人直接消费掉。

劳动者类型可以区分为指使他人的劳动受人指使的劳动,还有一种独立劳动者,上述两种集于一身,说得通俗点,又干经理的活,又干工人的活。

需求决定供给)没有谁是生产资料及生产过程的主导者,严格说来,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主导者。企业的经理人看似主导生产,但他该做什么事情,都是欲望或需求预先划定好的,而这些事情该怎么做,也是现成的生产资料及生产方法规定好的。

生产者如何做出取舍呢?要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共同的单位,这两种组合显然无法相互比较。这就是著名的配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让我们知道了归属理论。人们想要衡量的,其实是他掌握的各种生产资料孰重孰轻。他要有一套标准,不然的话,他的行动就无章可循;他要有一套参数,不然的话,他就会无所适从。说到底,他要有一套价值标准。但只有消费品才谈得上价值标准,因为只有消费品才能直接满足他的欲望,各种消费品对他孰轻孰重,说到底取决于满足他欲望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量(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产品的生产与售出最终给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带来效用满足,满足的效用越大,消费者相应愿意付出的价格也越高,这也是熊彼特在这里说只有消费品才谈得上价值标准的原因。

不难看出,生产资料之所以有用,靠的是有助于欲望满足;之所以有助于欲望满足,靠的是为生产消费品出了力。生产资料的价值其实来自消费品;或者可以说,这些生产资料促成了消费品,而消费品反过来又将价值回馈给前者。只有强烈的欲望得到满足,其他欲望才排得上号。

消费品有边际效用,生产品则有边际生产用途,也就是常说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生产要素报酬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描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额外产量或收益。

边际生产力的概念

边际生产力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

1. 实物形式(MP):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

2. 价值形式(MRP):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MP乘以产品的边际收益(MR)。

边际生产力的应用

•工资和利息决定: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企业要素需求:企业在决定使用多少生产要素时,会考虑边际生产力和要素价格(如工资、利息等),以实现

利润最大化。具体来说,当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时,企业达到了要素使用的最优均衡①。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某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边际生产力会逐渐减少。这一规律是建立在边际报酬递减原理之上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农业生产中追加投入往往会导致产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

尚未满足的欲望绝非无足轻重。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任何一项生产决策,都要从它们的层层围堵中杀将出来。生产朝一个方向推进得越远,就越难突围而出,理由很简单:随着一项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进一步满足它的劲头不断减弱,进一步生产实现的满足亦增量不断减少,但随着生产资料不断从他处抽调过来,不得不放弃的欲望也越来重要。此消彼长之下,从这个方向生产的价值中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小,最后乃至于无。到了这一刻,这个方向的生产就算走到头了。这就是所谓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

实物产品递减规律

成本递增这条经济规律也一定会起作用。因为就算实际投入的实物数量不断在减少,但这项投入的价值一定会涨个不停,直到得自生产累积效用的收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每个人欲望满足的总体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这个现象的本质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最终会导致产品生产出来近似于没有效用,因为人人都已被此产品满足,这时候产品的价格会下跌,收益迅速下降,成本会逐渐高于收益。

这段话描述了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推论,主要涉及生产者的收益和价值创造。

第一条推论

对生产者来说,产品的最后一个增量没有收益。这是因为该产品的效用已被其成本完全抵消,任何产品都不例外。这一推论的核心在于,当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时,其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当生产者的边际收益为零时,意味着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已经无法覆盖其成本,因此生产者在这一点上将不再获得收益。

第二条推论

一般情况下,在扣除生产资料的价值后,生产实现的价值不会有任何剩余。生产实现的价值实际上都已经在生产资料中预先体现,即预先潜藏在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之中。这一推论强调,生产过程并不会创造新的价值,而是在已有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换句话说,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凭空增加,而是通过投入生产资料(如劳动、土地等)的已有价值进行转化和实现。

经济学中的归属理论

•价值决定:奥地利学派的归属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最终消费者在使用时获得的主观效用决定。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效用如何分配到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上,应该由这些生产要素对生产的最终贡献决定。

• 边际产出价值: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即为单位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归属价值。

•市场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商品的归属价值和市场价格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交换经济中,边际效用定理仍然成立,根据这条定理分配的资源,用在各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相等。在交换经济中,这条定理可以表述为:对家庭来说,价格等于消费者手中货物的边际效用;对厂商来说,价格等于生产者手中货物的边际生产力。

在交换经济的每个经济期,难以胜数的交换如涓涓细流,汇成生生不息的经济洪流。

存货更像是河床,而非河床上的水流。劳动力及土地就像两眼不竭的泉源,泉水源源不断地从中涌出,注入产品流中;在每个经济期,产品流流进一座名叫收入的蓄水库,为的是在这里转变成为欲望满足。

循环之流并未就此终结,因为消费的欲望生生不息,由此引发的经济活动也生生不息

一件商品在人们心目中的交换价值有多大,要看他用这件商品能够并愿意换取的货物的价值有多大。要是后者的价值也不确定,这件商品的交换价值当然会依当时的情况而上下波动;要是此人的需求有所改变,这件商品的交换价值当然也会随之改变。

货币收入与实物收入之间的交换是经济过程中形成货币的个人交换价值及价格的关键环节。这一交换过程体现

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价值起源:在经济学中,价值的起源在于劳动服务、土地服务和消费品之间的交换。这些基础流量的交换活动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 货币的估价:个人对货币的交换价值评估是基于他们用货币能够换得的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能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

3. 交换过程:在交换经济中,商人和其他经济主体并不根据货币本身的交换价值来评估其价值,因为货币对他们而言只是交换工具,用来转手商品和服务。因此,货币的价值反映在它能换取的消费品上。

4. 需求与供给: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分配和需求决定了其边际效用。在给定条件下,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尺度,这个尺度决定了他们的货币存量及其交换价值。

5. 价格形成:最终,货币的价格是在市场上通过货币收入与实物收入之间的交换形成的。这个过程确保了每一个人的货币都有一个确定的交换价值,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

未完待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