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动态异构冗余架构
-
DRS架构的静态性、确定性和相似性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表现出严重的基因缺陷,一致对广义不确定扰动缺乏维持“初始信息熵不减”的能力,因而其抗攻击不具备稳定的稳定鲁棒控制和品质鲁棒控制的特性。
-
换言之,结构是固定的,攻击者可以可以通过不断地试错,来逐步认识、感知系统,随着对目标系统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就不断随之增加。
7.1 动态异构冗余架构概述
-
加入了维持信息熵不减机制之后的DRS结构,叫做“动态异构冗余(Dynamic Heterologous Redaundance structure, DHR)”架构
-
维持信息熵不减的机制主要包括:加入动态、随机、多样、重构等防御元素
7.1.1 DHR基本原理
-
假设条件:
-
DHR以DRS为基础
-
允许所有软硬构件中存在差模漏洞(反馈控制环路部件除外)
-
入侵攻击包括基于漏洞、后门、暗功能的攻击
-
可重构或可配置执行体见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可交互的通信链路和连接方式
-
多模裁决器出现非期望状态时,反馈控制总是试图通过变换当前运行环境、裁决算法、或执行体实现构造或资源配置方式是裁决结果达成期望的状体
-
给定攻击条件下,只要裁决器能感知到可重构执行体的输出出现差模表达,构造内多样化场景的迭代过程总能将差模状态收敛。
-
反馈控制相应时间或多样化场景迭代收敛时间远小于攻击持续时间
-
-
组成与功能
-
输入代理:根据负反馈控制器的指令将输入序列分发到相应的功能等价体。
-
可重构执行体集合:应该可以大概率正确的完成对输入矢量的处理,并输出结果。
-
多模裁决器:根据裁决参数或算法生成的裁决策略,研判多模输出矢量的合规性情况,并选择或形成输出响应序列,一旦发现非期望裁决状态就激活负反馈控制器。
-
负反馈控制器:在被激活后根据控制参数生成的控制算法决定是否要想输入代理发送替换(迁移)执行体的指令,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