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笔记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将众多分散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或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互连网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ing),互连网(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注意大小写区别。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两台计算机就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交换机(Switch):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家庭、公司、学校通常用交换机组建内部网络。

路由器(router):可以把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也可称为“互连网”。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Tips: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路由器”和“应用路由器”有一些区别。家用路由器=路由器+交换机+其他功能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电信/移动/联通。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由各大ISP和国际机构组建的,覆盖全球范围的互连网(internet)

互联网必须使用TCP/IP协议通信,互连网可以使用任意协议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工作方式看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逻辑功能看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组成部分来看

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共享。

分布式处理:将复杂任务分派给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如:矩阵乘法可以拆分为多个子任务。

物联网设备内部安装网络适配器(网卡)。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通过物理线路的连接,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电路交换的过程:

  1. 建立连接(尝试占用通信资源)
  2. 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3.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例:电话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

电路交换的优点:通信前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在通信的全部时间内,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线路资源。数据直达,传输速率高[俊黄1] 。

电路交换的缺点

  1. 建立/释放连接,需要额外的时间开销[俊黄2] 。
  2. 线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利用率低
  3. 线路分配的灵活性差
  4. 交换节点不支持“差错控制“(无法发现传输过程中的发生的数据错误)

报文交换

电报网络(采用“报文交换“的技术)

存储转发的思想:把传输的数据单元先存储进中间节点,再根据目的地址转发至下一节点。

“报文交换“的优缺点

报文交换的优点

  1.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2. 数据以“报文“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3.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需独占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4.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通过校验技术)

报文交换的缺点

  1. 报文不定长,不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2. 长报文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大、缓存开销大
  3. 长报文容易出错,重传代价高

分组交换

报文——Message

分组——Packet

首部——Header

控制信息: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等

分组由首部及数据组成。

首部:即分组的控制信息,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分组号等。

分组交换:将报文拆分成多个分组,传输过程以组传输,到达后再通过头部的控制信息把这些数据重新组合起来。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分组交换的优点

  1.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2. 数据以“分组”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3.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需独占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4.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通过校验技术)

相比于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改进了如下问题:

  1. 分组定长,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2. 分组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小、缓存开销小
  3. 分组不易出错,重传代价低

分组交换的缺点

  1. 相比于报文交换,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2. 相比于电路交换,依然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3. 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序、丢失等问题,增加处理的复杂度

“虚电路交换”技术(基于分组交换)

虚电路交换的过程

  1. 建立连接(虚拟电路)
  2. 通信(分组按序、按已建立好的既定线路发送,通信双方不独占线路)
  3.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性能分析)

假设:每一跳传播时延

=1ms

电路交换机建立、释放下一跳连续耗时=1ms

接受方处理连接请求需要2ms

数据传输速率=0.5kb/ms

报文大小=4kb

11ms

假设:每一跳传播时延

=1ms

数据传输速率=0.5kb/ms

报文大小=4kb

报文存储转发时延=2ms

注意:中间节点一定要接受完整个报文后,才能解析并转发

31ms

假设:每一跳传播时延

=1ms

数据传输速率=0.5kb/ms

报文大小=4kb

分组大小=1kb

分组存储转发时延=0.5ms

注意:中间节点一定要接受完整个分组后,才能解析并转发

17.5ms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完成传输所需时间

最少(排除建立/释放耗时)

最多

较少

存储转发时延

较高

较低

通信前是否需要建立连接

缓存开销

是否支持差错控制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报文数据有序到达

是否需要额外的控制信息

是(控制信息占比最大)

线路分配灵活性

不灵活

灵活

非常灵活

线路利用率

非常高

计算机网络的分配

按分布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域网(PAN)

广域网:

范围:几十~几千公里

跨省/跨国/跨洲

城域网:

范围:几千米~几十千米

一个或几个相邻城市

通信技术:常采用“以太网技术”,因此常并入局域网范畴探讨

局域网:

范围:几十米~几千米

学校/企业/工作单位/家庭

通信技术:以太网技术

个域网:

范围:几十米以内

家庭/个人

通常是通过无线技术将个人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也常称为无线个域网(WPAN)

注:如今的局域网几乎都是采用“以太网技术”实现,因此“以太网”几乎成了“局域网“的代名词。

注:局域网通过路由器接入广域网

按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分组时,广播范围内所有计算机都会收到该分组,并通过检查分组的目的地址决定是否接受该分组

如@某人的群消息

点对点式网络——数据只会从发送方“点对点”发到接收方,精准送达

如一对一私信

按扩补结构分类

总线形结构:数据“广播式”传输:存在“总线争用“问题

典型代表:集线器连接的设备

环形结构:数据“广播式”传输:通过“令牌”解决总线争用问题,令牌顺环形依次传递,拿到令牌者可使用总线

典型代表:令牌环网(流行于2000年以前的局域网技术)

星形结构:由中央设备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不存在“总线争用“问题

典型代表:以太网交换机连接的设备

网状结构:数据通过各中间节点逐一存储转发:属于“点对点”传输

典型代表:由众多路由器构建的广域网

按使用者分类

公用网——向公众开放的网络。如:办宽带、交手机话费即可使用的互联网

专用网——仅供某个组织内部使用的网络。如:政府、军队、电力、银行的内部网络

按传输介质分类

有线网络——如:网线、光纤

无线网络——如:5G、WiFi、卫星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信道(Channel):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通道(信道不等于通信线路)一条通信线路在逻辑上往往对应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受信道

性能指标1:速率

速率(Speed):指连接到网络上的节点在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

速率单位:bit/s,或b/s,或bps

注:bps真题最常用,数据传输速率真题最常用,bps就是”bit per second”

注:有时也会用B/s1B=8b,B=Byte字节,b=bit比特)一字节等于八比特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数量前缀:K千、M兆、G吉、T太,分别对应10的3次方、10的6次方、10的9次方、10的12次方(间隔10的3次方)

计组、操作系统中数量前缀含义有区别:K、M、G、T对应2的10次方、2的20次方、2的30次方、2的40次方(间隔2的10次方)

例子:1.8MB/s = 1.8*8Mb/s=1.8*10的六次方*8bps

例题:假设主机A和主机B之间的链路带宽为100Mbps,主机A的网卡速率为1Gbps,主机B的网卡速率为10Mbps,主机A给主机B发送数据的最高理论速率为()。B

  1. 1Mbps
  2. 10Mbps
  3. 100Mbps
  4. 1Gbps

结论:节点间通信实际能达到的最高速率,由带宽、节点性能共同限制。

性能指标2:带宽

带宽(bandwidth):某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在《计算机网络》中:

带宽(bandwidth):表示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bps(或记为b/s、bit/s;可加上数量前缀K、M、G、T)。

在《通信原理》(通信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中:

带宽(bandwidth):表示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

单位:Hz

本质一样:信道带宽越大,传输速率的能力越强

内在联系:香农定理、奈氏准则

性能指标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收带宽限制、受复杂的网络负载情况影响

Eg:

信道1的吞吐量=1.8MB/s

信道2的吞吐量=93.3MB/s

网线的吞吐量=1.8+93.3=95.1MB/s

前三指标单位:

bit/s=b/s=bps

bps、kbps、Mbps、Gbps、Tbps(10^3递增)

注意:1B=8b

性能指标3:时延

时延(Delay):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迟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又名传输时延,节点将数据推向信道所花的时间

=数据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的时间

=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中的传播速度(m/s

处理时延:被路由器处理所花的时间(如:分析首部、查找存储转发表)

排队时延:数据排队进入、排队发出路由器所花的时间

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受网络负载、路由器性能等诸多因素影响。考试中一般不用考虑

例子:主机A向主机B传输80Mb的数据,经过两条信道,信道1为铜线电缆1000km,电磁波速度2.3*10^5km/s,信道2为光纤2000km,电磁波速度2.0*10^5km/s数据传输速率100Mbps,路由器处理分组

发送时延=80Mb/100Mbps=0.8s

传播时延=1000Km/2.3*10^5Km/s+2000km/2.0*10^5km/s

例题:H1给H2发送一个数据分组。分组大小=1000B,H1往链路A发送数据的速率为100Mbps,路由器往链路B发送数据的速率为80Mbps。链路A传播时延为0.01ms,链路B传播时延为0.05ms不考虑路由器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求传输整个分组的总时延。

H1 to 链路A:分组发送时延=1000B/100Mbps=8000b/10^8b/s=0.08ms

路由器 to 链路B:分组发送时延=1000B/80Mbps=8000b/8*10^7b/s=0.1ms

总时延=0.01+0.08+0.05+0.1=0.24ms 传播时延

例题:H1给H2发送一个数据分组。分组大小=1000B,H1往链路A发送数据的速率为100Mbps,路由器往链路B发送数据的速率为80Mbps。链路A传播时延为0.01ms,链路B传播时延为0.05ms。若路由器对一个分组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为0.04ms,求传输整个分组的总时延。

总时延=0.24ms+0.04ms=0.28ms

性能指标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时延带宽积的含义:一条链路中,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受端的最大比特数

传播时延(与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度有关)

经过“传播时延“后,第一个比特到达接收端

性能指标6:往返时延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往返时延RTT=t2+t3+t4+t5

t2:“数据”的单向传播时延

t3: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的处理时延

t4:“确认“的发送时延

t5:“确认“的传播时延(通常t5与t2相等)

t1:发送方发送数据的发送时延(不计入RTT

例:游戏延迟,反映的就是“手机——服务器“之间的往返时延RTT

性能指标7: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某个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没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信道利用率不能太低,浪费资源

信道利用率也不能太高,容易造成网络拥塞

例题:手机H1和H2通过蓝牙连接,连接时长为1分钟。在此期间,H1给H2以80Mbps的速率传输了20张大小为10MB的照片。求蓝牙连接期间的信道利用率。

20*10MB=200MB=200*8Mb=1600Mb

1600/80=20s

信道利用率=20/60=33.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常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分层的必要性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思想举例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专用术语

1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TCP/IP体系结构

4应用层

3运输层

2网际层

1网络接口层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TCP/IP网路接口层涵盖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去掉了表示层和会话层,网络层在TCP/IP中称为网际层。

路由器一般只包含网络接口层和网际层

网际层包含IP;运输层包含TCP、UDP;应用层包含HTTP、SMTP、DNS、RTP

使用IP协议互连不同的网络接口,IP协议可以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服务。

原理体系结构

5应用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适于教学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早在最初的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设计理念。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物理层问题

采用怎样的传输媒体(介质)

采用怎样的物理接口

使用怎样的信号表示比特0和1

数据链路层问题

如何标识网络中的各主机(主机编址问题,例如MAC地址)

如何从信号所表示的一连串比特流中区分出地址和数据

如何协调各主机争用总线

网络层问题

如何标识各网络以及网络中的各主机(网络和主机共同编址的问题,例如IP地址)

路由器如何转发分组,如何进行路由选择

运输层问题

如何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出现传输错误时,如何处理

应用层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

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

分层的必要性

物理层:解决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

数据链路层: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网络层: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路由)的问题

运输层: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应用层: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思想举例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专用术语

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收发双方相同层级中的实体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

语义: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同步: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实体看得见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透明的“。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如: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类型“字段。

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IP数据报首部中的“协议字段“。

运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端口号“。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一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被称为服务原语。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每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多个SDU可以合成为一个PDU;一个SDU也可划分为几个PDU。


  • 14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