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司库管理差异的比较分析
- 司库产生的背景与监管环境的差异
- 国外司库的产生与发展受企业内部业务发展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冲击的双重作用
- 内部看,国外跨国集团司库主要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商品销售而设立,本质上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业务目标的一种手段
- 外部看,面对整体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司库开始逐渐衍生出更多的职能。
- 总结来看,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监管规范与强大的市场功能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 我国的企业集团司库的建设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带有更强的政策性。
- 国外司库的产生与发展受企业内部业务发展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冲击的双重作用
- 司库部门组织架构设置与实施平台上的差异
- 从资金管理部门的设置看,成立司库管理部门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常见做法。司库管理部门在组织架构上与会计部门属于平行关系。
- 国内跨国企业集团在设立司库组织架构时往往关注境内、境外两方面的监管因素,具体的机构形式取决于国内外监管与集团自身情况,而无法以统一的形式实现。
- 司库管理发展阶段与职能差异
- 王岩玲将国外司库的发展历程分为“司库1.0版”、“司库2.0版”、“司库3.0版”,Petr Polak进一步提出了“司库4.0版”,司库管理最重要的将是新的金融法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业务运营方法,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集中化,提供更多自动分析报告,关注内部控制以及整合性的多功能IT解决方案。
-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司库管理体系建设的起步相对较晚,主要以资金集中管理为起点,逐渐发展成为财务公司,并基于财务公司进行司库化职能的扩展。我国集团公司司库最佳平台的财务公司虽然实现了部分司库的功能,但绝大多数仍集中在传统的资金管理功能,收支、结算、存贷款等,偏重于交易业务服务和流动性管理,对于更强大的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决策支持功能发挥仍然有限。
- 从事司库管理人才储备上的差异
- 从西方来看,司库是一种职业,从事司库的专业人员应具备履行职能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国外司库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储备了能够胜任四库管理工作的人才。
- 我国司库管理人才更多的是从会计部门调配,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都偏于财务处理、报表编制、预算管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分析工作。
二、中外司库管理比较后的启示
-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司库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主推因素。
- 监管环境的不断优化是我国司库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 组织架构和人才是未来我国司库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