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战略的本质是不赌》这篇文章非常好,读过非常受益,值得重读一遍。
个人主要感悟
1、关于余凯说,“我们是一个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算法公司”,很受启发。后面,余凯又提到,“光做 ARM 是没意思的。我觉得 ARM 最大的遗憾是,它只限于芯片架构层面,没有控制到基础软件,今天吃得最香的英伟达,同时控制了芯片跟操作系统 CUDA。我觉得我们的兴趣是做 ARM 加安卓,未来 SoC 我们都不想做”。想起当年,我们基于一款SoC芯片,寻找垂直行业机会,只做了几单,也就没有了后来。 看了余凯的观点,才想,当年正确的做法,应该基于SoC芯片,做上面的软件让芯片易用,形成一定生态,或许会有发展空间。我们常说,做软件不赚钱,得做硬件,但是,单独的芯片,这样看来也是不行,需要披着芯片外衣做软件。
2、余凯说,“一个领导者,要替大家把整个平台搭起来,把天花板撑高,大家在上面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可以挣钱”。那反过来说,我们这些被领导者,选领导,也得看领导搭的平台够不够大。
3、余凯说,“(怎么理解击穿?)两个指标,第一是变成绝对的市场老大。第二个是,逼近无人驾驶”。那反过来,我们选市场,也要看这个市场能否被击穿。
4、以前以为,车是放大了的手机,余凯的观点,汽车就是机器人的一个垂类,这个定义更好。
其他一些感想
(——后是我的想法,前面是文章原文):
从历史看,任何行业最终一定会整合,剩下的品牌不会太多。正如历史上提供算力方案的,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就只有第一名、第二名,连第三名都没有。
——上学时,老师也这么说过!
一个领导者,要替大家把整个平台搭起来,把天花板撑高,大家在上面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可以挣钱。
——很有道理!
我们经常讲 “四渡赤水” 般的领导力,实际上就是因势利导、灵活多变,在变化中杀出重围。
四渡赤水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打不赢就跑。跑得快,你就没有什么损失。跑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别人一个团落单了,调十倍兵力围剿。这是在变化中抓确定性,全局是以一打十,局部是以十打一,中间有机会吃一口,那就赶紧吃。
很多人对战略的理解是要去冒险、孤注一掷。我觉得真正好的战略是风险厌恶型的。
战略的本质是不赌,在不确定性中抓确定性。过去十年曾经很风光的科技公司,后来发展一般,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仔细去思考风险。
巴菲特讲过一句非常无聊的话:投资的本质就是不亏钱。意思是一样的。战略表面上看是打赢,实际上核心之一是规避风险。中国这么多公司,这些年发展遇到问题,恰恰是因为眼里只有机会,没有风险。
(苹果把投入十年的造车战略放弃了,你觉得这也是出于风险厌恶做的一个战略吗?)我觉得是,因为它现在看不明白,汽车未来是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它可能觉得 AI 比汽车更有确定性。
——风险厌恶,这个有点反直觉,我以前一直以为高风险才能有高收益
巴菲特说过,过去美国 100 年来,投资人在汽车上面就没有赚过大钱。它甚至不如房地产,房地产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好歹地还在,资产还在。 所以你看奔驰,宝马,福特,通用,虽然都是千亿美金级的收入,可是市值都不高。特斯拉因为它有科技属性,给了一些加分。如果不造机器人,不搞自动驾驶,特斯拉就只能是传统的估值模型,跟通用、奔驰、宝马其实也没太大区别。
——汽车不如房地产,这个有点意外!
如果你是在错误方向上走,今天止损肯定比明天止损更划算。
英伟达过去 30 年一直都是顶格搞。它推出来的芯片的性能,在当时看都是超出需求的,但最后总是抓住趋势,这是一个很牛的反共识,非常厉害。
英特尔不是没做过 GPU ,它也做过,试图把 GPU 集成到 CPU 里面去。不成功的原因是,没想到人民群众对打游戏这件事情真的很执着,如果是把它给做成 all in one 的话,性能肯定不够,很多同学要更强大的图形渲染,玩更牛逼的 3D 游戏。所以就存在一个市场做独立显卡。说白了,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宿命。恰恰是顶级的企业家、顶级的企业才会犯这个错误。比如说英特尔的桌面计算占据王者地位,它做的事情确实是不断巩固它的王者地位,不让任何人有机会进来。任何一个企业家一定有带宽瓶颈,哪怕你有无限的钱,但是你的精力、能力,带宽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把这一块事情做好,就必然会放弃其它机会,所有的企业其实都是这样。
——止损、抓趋势!
你总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真正长期有价值的企业,有可能是慢发展。比如说英伟达,2015 年我们创业的时候,它已经 20 多年了,那个时候才是一个市值 100 亿美金的企业,今天已经 2 万亿了。微软今天重回世界第一,但是它成立 10 年的时候收入只有 1 亿美金,而且只有一个客户,就是 IBM。给 IBM 当小弟,被 IBM 各种虐。我把它最早跟 IBM 签的合同都翻出来看了,跟今天中国有些车厂虐供应商简直一样。
互联网模式其实是历史上极其少有的情况,它整个价值链条非常短,赚钱的速度特别快,我们以为那是常态,现在发现是非常态。美国很多商业都是很长周期的,微软就是一个例子。这对我的滋养就是端正心态,不要动作变形。
微软能够重回世界之巅,恰恰是因为它不是竞争思维,因为微软曾经迷失掉了,看见谷歌做搜索引擎,它要做 Bing。看见苹果做手机,它也要做手机,它在做别人的时候,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萨提亚执掌微软以后,它说要找回这个企业的灵魂。微软早年做的是白领的生产力,Open AI 是妥妥的一个操作系统思维,白领的生产力思维。所以微软实际上到最后,它不是竞争驱动的时候,做自己的时候,迸发出了 10 倍的力量。
如果你看这些企业,比如说比尔·盖茨是大家都忽略的一个顶级玩家,他一方面在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雷霆万钧,但另外一方面,身段又极其柔软,比如 90 年代有一次比尔盖茨到中国来演讲,他劝中国用户不要用盗版软件,但是话锋一转,又说如果大家一定要盗版,请盗微软的软件。他是一个 “刘邦式” 的领导者,非常强硬同时身段柔软。
——确实,我的一位老师讲过,人的一生很短,其实做不了多少事,必须按照十年以上来规划一件事,长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动驾驶击穿,将来才可能做其他的。你不把手机击穿,也不会有 IoT(物联网)。像扫地机,甚至是无人机,其实都是因为手机产业被击穿了,把传感器、安卓系统、芯片、无线通讯做到一个特别可用的级别,然后其他五花八门的 IoT 才起来。
——击穿这个概念,很有启发
汽车就是机器人的一个垂类。你一定要靠一个颗粒度足够大的业务。没有汽车的话,怎么能把激光雷达从当年 70 万人民币打到现在 1000 人民币。没有一个大产业,不会吸引足够的资金、人才、产业链的玩家来参与,把这个技术做到成熟,把所有的成本打到最低。
——汽车归入机器人,这个有道理!
光做 ARM 是没意思的。我觉得 ARM 最大的遗憾是,它只限于芯片架构层面,没有控制到基础软件,今天吃得最香的英伟达,同时控制了芯片跟操作系统 CUDA。我觉得我们的兴趣是做 ARM 加安卓,未来 SoC 我们都不想做。
——以前一直认为ARM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去年 CVPR 最佳论文就是端到端的技术。我们在技术储备方面希望能够尽量超前,可是真正的产品战略,会晚人半步。端到端很有风险,意味着向司机学习。但世界上 90% 的司机并不是好司机。我认为未来做得好的一定是下笨功夫的公司。 比如说高通的手机通讯模块,到今天为止,世界无人能敌。苹果试图冲击过失败了,英特尔冲击过失败了。为什么高通做得好?因为全世界这么多的基站、这么多高楼的反射街区,它每个地方都要做好,这是下了多少年的笨功夫?
——长期积累的笨功夫,非常重要
不要去讲对错,每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南墙。
——忽然明白了一些事
我觉得中国很多企业,有的企业是利用人的欲望去激发人的战斗力;有的企业是利用人性的下线去构建企业的管理流程;有的企业,最核心出发点是要证明自己。我很少看到中国企业以一种利他的思维,去打造企业的基础文化价值观。我想做个实验,看有没有可能以利他和无我,通过真正激发每个人内心的善意和利他心,去打造一个长存的企业。
——这段话很让人感动,这种价值观值得让人崇敬!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无谈藏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