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演讲4小时之我认为重要的点

看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充斥着“大佬真的是大佬啊” “我跟大佬的差距真的太大了”

 

什么是一个好的产品?

1. 所以大家会看到刚刚说的微信不会做一些节日的运营,或者是节日中LOGO会变化。大家认为这个是微信很克制的结果,实际上微信并不克制,我们的辞典里没有克制这个词,而是我们遵循好的设计的原则,好的产品的原则。所以如果我们把我们的LOGO变了一下,会觉得在破坏好的产品的设计,会觉得这个是不美的,不会去做它,仅此而已,而并不是我们做了什么创造。

2.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问一个同事说在PC时代,PV量最大的页面是哪一个页面?是谷歌的还是哪一个页面?在PC时代,其实浏览量最大的页面是IE浏览器404的页面,用过浏览器的人可能都知道,然后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这个页面的PV(page view)量这么大,为什么微软不在这里放一个广告?因为这样的广告在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曝光,为什么微软不在这里放一个广告呢?然后我们的同事们回答不出来了。那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是一个人看着地球,为什么不放一个广告呢?所以这个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启动页不放广告?大家是不是觉得应该看一个广告舒服一点?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每天看广告看习惯了,一旦没有广告看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人会适应的。

如果微信是一个人的话,那他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在他那里花那么多时间。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然后你跟你最好的朋友见面,他脸上每次贴一个广告,你先撕下来才跟他说话,就是那样的一种感觉。所以我们并不希望跟最好的朋友说话,先看到他脸上的广告取下来再跟他说话对吧?

(真真的比用户本人还了解用户)

3.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任何一个改动都会有5亿人站出来说不满意的时候,我们知道不能按照用户的投票来改进,如果这样的话就什么都不能改了。我们只是会按照自己专业的判断,觉得我们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去做。就像微信的7.0的新版,其实我们试用了很长时间,两个版本之间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两个月之后不愿意切回旧的版本了,我觉得用户应该会接受。也许不能一下子接受,但是我相信适应过来以后也会接受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产品不停的往前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说我们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了。

微信的历史:

1.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发现很多的想法看起来是突如其来的,往往是上帝安排的。我觉得大家珍惜你们的每个突然来临的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个灵感,或者是我也不觉得是突然的灵感,而是说可能上帝作为一个程序员编好了一段程序,合适的时候会把合适的想法放到你的脑袋里面去。

2. 当时微信的用户量还特别特别少,而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面微信的用户量都特别少,特别少的一个原因是对一个新产品来说,你要让别人一下子接受它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当时坚持了一点,就是一个原则,就是说如果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自然的增长的曲线,我们就不应该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记得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推广它的,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用户有没有构成一个吸引力?用户愿意不愿意自发传播?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推广也是没有意义的。

3. 所以我特别庆幸在当时做了几个现在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没有批量的导入某一个好友,包括手机通讯录或者是QQ的好友,而是通过用户自己去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个我们在一个产品还没有验证是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就去推广它,这两个事情做对以后,虽然时间会花的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

4. 那刚才说的其实只是微信的最早的起源,后面一系列的我就不会再往下展开。对我自己来说我也觉得特别的幸运,或者也觉得很庆幸,因为能够和这样一款产品一起从零到现在,看它到了10亿日活的阶段。所以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从另外一些角度回顾一下,其实微信在这8年里面,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对每个领域的思考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样可能会帮助大家去理解微信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产品,微信未来又会怎么样演化。

5. 当我们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其实微信还不是一个生活方式,只是通讯的工具,但是如果当时我们只是定位为微信是沟通工具的话,限制了微信将来想象的空间,当时我有一个念头,如果微信渗入每个人的沟通里面去,他的好友都在里面,跟好友频繁的交互,那么它应该可以深入到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我们其实会影响一个人他是怎么样跟朋友沟通的,怎么样社交的,怎么样打发他的时间。

 

6.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微信因为生长在手机端,是伴随人的,可以做到PC端做不到的事情,必然会贯穿一个人的身边去。我们很庆幸把我们的口号定位为生活方式,后面微信真的是卷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去,我们会看到大家会有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生活方式的工具,这样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是工具层面说的。

 

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工具,我们怎么样解释我们后面又做的公众号、小程序这样一系列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我要提到的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我先不说是什么,其实从微信的公众平台在微信的第二年就发布了,在做公众平台的时候就开始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7. 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话,我认为可能是比较短时的,不会太长久。如果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这样可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8. 我们的平台目的是要让这些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个就是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来说原动力所在,后面小游戏也是同样的原动力,小游戏、公众号、小程序,所有这种类型的,我们都认为是在帮助那些拥有该有的回报。

第一,我们做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作为平台来说,我们希望是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所以这点看起来也很简单,但是也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所以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我就看到有很多业界的现象,其实是我挺看不懂的,违背我的常识的。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大家会把很多的应用,很多的APP目标都变成了去争夺用户的停留时长,其实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因为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就24个小时,还要吃饭睡觉工作,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觉得技术的使命或者是互联网的使命是应该帮助人类提高效率的,而不是让他把时间耗在你的应用里面的。比如说作为一款沟通工具来说,你的目的是一定要很高效的帮助用户完成他沟通的任务。

就像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用了这么多年微信,可以看到微信从第一个版本开始没有发送状态的,不会标明了这条信息正在等待发送或者是已经发送成功,当时所有的通类软件都有这样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其实当时我们就想清楚一点,什么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发送信息?你输入完一句话,一条信息,然后点一下发送,你就不用看了就离开手机,你把手机放在兜里面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个是最高效的发送方式,如果还要盯着手机看是不是已经发送了,还是排队等待发送还是发送成功还是送到对方手机,这个是效率并不高的方式,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

关于停留时长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朋友圈从刚刚发布到现在,其实每个人的好友是越来越多了,所以大家会因为好友增多会多花一点时间看朋友圈的内容,理论上来说,大家会觉得好友多了发的内容多了,我在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微信是不是应该鼓励用户发更多的朋友圈内容,这样朋友花更多的时间在里面看这些信息呢?但是我们的数据告诉我们,其实结果不是这样的,从微信第一年发布朋友圈到现在,从统计的总数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没有变化过,不管是10个好友还是100个还是1000个,平均每个用户在朋友圈里面花半个小时每天。

(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我们不会把停留时长作为衡量APP有没有价值的体现,这个跟对互联网的认知很背离,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所以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除了吃喝拉撒都应该把时间花在看手机上面,所以在几年以前微信有一个版本的启动页里面有一句话:“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到现在这个说法也没有变过。相反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用户要找一个东西,找一个小程序,或者是说他要看一些文章,浏览一下朋友圈,他是不是能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千方百计的想办法。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