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二)--Redis数据结构底层实现

Redis(二)–Redis数据结构底层实现

面试中,redis也是很受面试官亲睐的一部分。我在这里讲的是redis的底层数据结构,而不是你理解的五大数据结构。你有没有想过redis底层是怎样的数据结构呢,他们和我们java中的HashMap、List、等使用的数据结构有什么区别呢。

1. 字符串处理(string):

我们都知道redis是用C语言写,但是C语言处理字符串和数组的成本是很高的,下面我分别说几个例子。

没有数据结构支撑的几个问题:

  • 极其容易造成缓冲区溢出问题,比如用strcat(),在用这个函数之前必须要先给目标变量分配足够的空间,否则就会溢出。
  • 如果要获取字符串的长度,没有数据结构的支撑,可能就需要遍历,它的复杂度是O(N)
    -内存重分配。C字符串的每次变更(曾长或缩短)都会对数组作内存重分配。同样,如果是缩短,没有处理好多余的空间,也会造成内存泄漏。

好了,Redis自己构建了一种名叫Simple dynamic string(SDS)的数据结构,他分别对这几个问题作了处理。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结构源码:

struct sdshdr{
     //记录buf数组中已使用字节的数量
     //等于 SDS 保存字符串的长度
     int len;
     //记录 buf 数组中未使用字节的数量
     int free;
     //字节数组,用于保存字符串
     char buf[];
}

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来说说它的优点

  • 开发者不用担心字符串变更造成的内存溢出问题。
  • 常数时间复杂度获取字符串长度len字段。
  • 空间预分配free字段,会默认留够一定的空间防止多次重分配内存

这里对C字符串和SDS之间的区别做了一个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更多了解:https://redis.io/topics/internals-sds

这就是string的底层实现,更是redis对所有字符串数据的处理方式(SDS会被嵌套到别的数据结构里使用)

2. 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源码:

ListNode节点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前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prev;
       //后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next;
       //节点的值
       void *value;  
}listNode

链表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list{
     //表头节点
     listNode *head;
     //表尾节点
     listNode *tail;
     //链表所包含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free) (void *ptr);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 (void *ptr);
     //节点值对比函数
     int (*match) (void *ptr,void *key);
}list;

Redis的链表实现的特性可以总结如下:

  • 双端:链表节点带有prev和next指针,获取某个节点的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的复杂度都是O(1)
  • 无环:表头节点的prev指针和表尾节点的next指针都指向NULL,对链表的访问姨NULL为终点
  • 带表头指针和表尾指针:通过list结构的head指针和tail指针,程序获取链表的表头节点和表尾阶段的复杂度为O(1)
  • 带链表长度计数器:程序使用list结构的len属性来对list持有的链表节点进行计数,程序获取链表中节点数量的复杂度为O(1)
  • 多态:链表节点使用void*指针来保存节点值,并且可以通过list结构的dup、free、match三个属性为节点值设置类型特定函数,所以链表可以用于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

3. 字典(Hash):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sizemask = size-1;

3.1 数据结构源码:

哈希表: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哈希表数组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 总是等于 size - 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Hash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 键
    void *key;
    // 值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 v;
    // 指向下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 单链表结构
} dictEntry;

字典:

typedef struct dict {
    // 类型特定函数
    dictType *type;
    // 私有数据
    void *privdata;
    // 哈希表
    dictht ht[2];
    // rehash 索引
    // 当 rehash 不在进行时,值为 -1
    int 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 dict;

可以看出:

  • Reids的Hash采用链地址法来处理冲突,然后它没有使用红黑树优化。
  • 哈希表节点采用单链表结构。
  • rehash优化。

刚刚提到了:键冲突的问题

当有两个或以上数量的键被分配到了哈希表数组的同一个索引上面时,我们就称这些键发生了冲突

Redis的哈希表使用链地址法来解决键冲突每个哈希表节点都有一个next指针,多个哈希表节点可以用next指针构成一个单向链表,被分配到同一个索引上的多个节点可以用这个单向链表连接起来,这就解决了键冲突问题

下面我们讲一下它的rehash优化。

3.2 rehash:

当哈希表的键对太多或者太少,就需要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调整,redis是如何调整的呢?
  • 我们仔细可以看到dict结构里有个字段dictht ht[2]代表有两个dictht数组。第一步就是为ht[1]哈希表分配空间,大小取决于ht[0]当前使用的情况。
  • 将保存在ht[0]中的数据rehash(重新计算哈希值)到ht[1]上。
  • 当ht[0]中所有键值对都迁移到ht[1]后,释放ht[0],将ht[1]设置为ht[0],并ht[1]初始化,为下一次rehash做准备。

3.3 渐进式rehash:

我们在3.2中看到,redis处理rehash的流程,但是更细一点的讲,它如何进行数据迁的呢?

这就涉及到了渐进式rehash,redis考虑到大量数据迁移带来的cpu繁忙(可能导致一段时间内停止服务),所以采用了渐进式rehash的方案步骤如下

  • 为ht[1]分配空间,同时持有两个哈希表(一个空表、一个有数据)。
  • 维持一个技术器rehashidx,初始值0。
  • 每次对字典增删改查,会顺带将ht[0]中的数据迁移到ht[1],rehashidx++(注意:ht[0]中的数据是只减不增的)。
  • 直到rehash操作完成,rehashidx值设为-1。

它的好处: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将庞大的迁移工作量划分到每一次CURD中,避免了服务繁忙

4. 跳跃表:

这个数据结构是我面试中见过最多的,它其实特别简单。学过的人可能都知道,它和平衡树性能很相似,但为什么不用平衡树而用skipList呢?

跳跃表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 skipList & AVL 之间的选择: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skiplist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
  • 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skiplist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 查找单个key,skiplist和平衡树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log n),大体相当。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平衡树比skiplist操作要复杂。
  • skiplist和各种平衡树(如AVL、红黑树等)的元素是有序排列的。

可以看到,skipList中的元素是有序的,所以跳跃表在redis中用在有序集合键、集群节点内部数据结构。

4.2 源码:

跳跃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分值
    double score;
 
    // 成员对象
    robj *obj;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跳跃表: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表中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int level;
 
} zskiplist;

它有几个概念

层(level[]):

层,也就是level[]字段,层的数量越多,访问节点速度越快。(因为它相当于是索引,层数越多,它索引就越细,就能很快找到索引值)

前进指针(forward):

层中有一个forward字段,用于从表头向表尾方向访问。

跨度(span):

用于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后退指针(backward):

用于从表尾向表头方向访问。

案例:

level0    1---------->5
level1    1---->3---->5
level2    1->2->3->4->5->6->7->8

比如我要找键为6的元素,在level0中直接定位到5,然后再往后走一个元素就找到了。

5. 整数集合(intset):

Reids对整数存储专门作了优化,intset就是redis用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数据结构。当一个结合中只包含整数元素,redis就会用这个来存储。
127.0.0.1:6379[2]> sadd number 1 2 3 4 5 6
(integer) 6
127.0.0.1:6379[2]> object encoding number
"intset"

源码:

intset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intset {
 
    //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你肯定很好奇编码方式(encoding)字段是干嘛用的呢?

  •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16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16_t 类型的数组,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16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32,768 ,最大值为 32,767 )。
  •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32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数组,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2,147,483,648 ,最大值为 2,147,483,647)。
  •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64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数组, 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9,223,372,036,854,775,808 ,最大值为9,223,372,036,854,775,807 )。

说白了就是根据contents字段来判断用哪个int类型更好,也就是对int存储作了优化

说到优化,那redis如何作的呢?就涉及到了升级

5.1 encoding升级:

如果我们有个Int16类型的整数集合,现在要将65535(int32)加进这个集合,int16是存储不下的,所以就要对整数集合进行升级。

它是怎么升级的呢(过程)

假如现在有2个int16的元素:1和2,新加入1个int32位的元素65535。

  • 内存重分配,新加入后应该是3个元素,所以分配3*32-1=95位。
  • 选择最大的数65535, 放到(95-32+1, 95)位这个内存段中,然后2放到(95-32-32+1+1,95-32)位…依次类推。

升级的好处是什么呢

  • 提高了整数集合的灵活性。
  • 尽可能节约内存(能用小的就不用大的)。

5.2 不支持降级:

按照上面的例子,如果我把65535又删掉,encoding会不会又回到Int16呢,答案是不会的。官方没有给出理由,我觉得应该是降低性能消耗吧,毕竟调整一次是O(N)的时间复杂度。

6. 压缩列表(ziplist):

ziplist是redis为了节约内存而开发的顺序型数据结构。它被用在列表键和哈希键中。一般用于小数据存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1 源码:

ziplist没有明确定义结构体,这里只作大概的演示。
typedef struct entry {
     /*前一个元素长度需要空间和前一个元素长度*/
    unsigned int prevlengh;
     /*元素内容编码*/
    unsigned char encoding;
     /*元素实际内容*/
    unsigned char *data;
}zlentry;
typedef struct ziplist{
     /*ziplist分配的内存大小*/
     uint32_t zlbytes;
     /*达到尾部的偏移量*/
     uint32_t zltail;
     /*存储元素实体个数*/
     uint16_t zllen;
     /*存储内容实体元素*/
     unsigned char* entry[];
     /*尾部标识*/
     unsigned char zlend;
}ziplist;

第一次看可能会特别蒙蔽,你细细的把我这段话看完就一定能懂。

Entry的分析:

entry结构体里面有三个重要的字段:

  • previous_entry_length:这个字段记录了ziplist中前一个节点的长度,什么意思?就是说通过该属性可以进行指针运算达到表尾向表头遍历,这个字段还有一个大问题下面会讲。
  • encoding:记录了数据类型(int16? string?)和长度。
  • data/content: 记录数据。

连锁更新:

previous_entry_length字段的分析:

上面有说到,previous_entry_length这个字段存放上个节点的长度,那默认长度给分配多少呢?redis是这样分的,如果前节点长度小于254,就分配1字节,大于的话分配5字节,那问题就来了

如果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刚开始小于254字节,后来大于254,那不就存放不下了吗? 这就涉及到previous_entry_length的更新,但是改一个肯定不行阿,后面的节点内存信息都需要改。所以就需要重新分配内存,然后连锁更新包括该受影响节点后面的所有节点

  • 除了增加新节点会引发连锁更新、删除节点也会触发。

特别感谢:
参考至:
https://blog.csdn.net/qfc8930858/article/details/93899363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