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03——向光而生,从0出发,色彩冷暖、易见度及应用
七月来临,各省高考分数已揭榜完成。而高考后新旅程,对于有志于踏入IT领域的高考少年们,想要假期这个绝佳时机开启探索IT世界的,我把相关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心得和实战经验,在此分享!
机器视觉在工业4.0及IT行业都是炙手可热,相关的热度及话题,这两年太多太多,所以其应用前景这些,不在这里说了——我们力争抛开课堂,首先简单易懂的说说与之密不可分、至关重要的光——让我们,从0开始,向光而生! 关注IT,关注视觉,那我们——必须关注光,了解光!——关注光,不仅机器视觉相关,同样生活息息相关,想想大师拍出来的美照吧!
请相信:如果你足够了解光,机器视觉相关光源及打光,根本不是问题!
前期内容:首先分享了光的基本理解(生活中的光),光与色的关系,颜色属性,常见光特点及视觉应用,接着讲了光的三原色与色料三原色、美术三原色,间色,互补色,邻近色,相似色。
这期内容:色彩冷暖,及对视觉成像非常重要的易见度,色彩视觉疲劳差异,各色光常见情绪关联。
1、色彩冷暖
在光和色彩中,冷暖色即冷色、暖色,或称冷暖色调,即冷色调、暖色调,指光和色彩带来的心理上的冷热感觉,应该可以称之为“色感”(即颜色带来或导致的主观感受。注意:色感有其他定义哦)。其实,类比光的色彩,在声音中也有冷暖的概念(奇怪吧!)。
![]()
冷暖色 但是,冷和暖原本都不是用来形容色彩(或者声音)的,而是人体对温度的一种感觉,本身属于触觉范畴。继续但是(
)在视觉中,我们会提到暖色或者冷色(,(还是说一句)在听觉中,我们也会听到说某些声音比较暖,而某些声音比较冷,即暖声和冷声)。这是因为不同的光(或声)在心理上会使人联想到对应的事物——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进而产生冷或暖的温度感觉——知道我们干什么了吗,这样就扯到色彩心理学了,晕不晕,我问你
。
当然,谈感受没法量化——色彩带来的主观冷暖感受,既有色彩本身的光学特性的客观因素,又与个人生理、心理以及固有经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联系并受影响,是一个同时混合相对感性因素的问题。
![]()
冷暖色 到这里,明白了吗——其实,冷暖色这个事情,是由感受来结合学术划线的!!
这个还得回到学术定义的层面,看看暖色、中性色、冷色各自的定义——看看如何定义一个感受的标准吧,挺有意思的啊。
1)暖色
(1)暖色定义
暖色调,通常为2700-3000K,典型应用的诞生了有类似灯泡暖光效果的三基色荧光灯。欧洲人通常定义为为2500-2900K,非洲人通常定义为为2900-3200K。有时候,甚至直接把暖色光的色温定义在在3300K以下。
![]()
暖暖的,有没有年的感觉?! (2)暖色颜色
暖色所指的颜色,通常包括红、橙、黄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色调。
暖色光与白炽灯光相近,红光成分较多,
(3)暖色感受
主观感受:这类色彩,主观联想方面,容易让人想到太阳、火焰、热血和爱情等物象,易产生温暖、热烈、健康、舒适的感觉。橙色和黄色还会给人以夏天的感觉。
在绘画、设计、摄影中,暖色调通常给人膨胀、迫近、温暖、柔和之感。
暖色相适宜表现:热情、欢快、奔放等内容。
暖色相关关键词: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
![]()
色相环 适宜布置为暖色调:家庭、住宅、宿舍、宾馆等场所,或温度较低的地方,通常适合配套暖色光,营造对应舒适环境氛围。
2)冷色调
(1)冷色定义
冷色光又叫日光色,它的色温通常在5300K以上,光源接近自然光,有明亮的感觉,使人精力集中。适用于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绘图室、设计室、图书馆的阅览室、展览橱窗等场所。
(2)冷色颜色
冷色所指的颜色,通常包括绿、蓝、紫等色,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色调。
也有认为绿、蓝、黑为冷色调。
那么,冷色调的主导色是什么颜色?答案是:冷色是指以蓝色为主导的一些色彩,包括绿色和紫色。
![]()
冷色调 (3)冷色感受
主观感受上,绿、蓝、紫色往往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森林、蓝色的天空和洁白的冰雪,因此往往给人镇静、宁和、凉爽、开阔,通透的感觉等,将其称为冷色。冷色也会让人联想起冬季、夜晚、死亡、悲伤等,可以理解为冷清、萧条之感觉。
在绘画、设计、摄影中,通常冷色调给人收缩、开阔、凉爽、通透之感。
3)中性色
黑、白、灰等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暖,将其称为中性色,或中间色。
![]()
中性色不同分类 对应认为绿、蓝、黑为冷色调的分类,则认为白、灰、紫为中性色。
4)亮度与冷暖
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冷暖感觉是相对的,除橙色与蓝色是色彩冷暖两个极端外,其他许多色彩的冷暖感觉都是相对存在的。
比如说紫色,紫色中的红紫色较暖,而蓝紫色则较冷,绿色中的草绿色带有暖意,而翠绿色则偏冷。——也就是: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低越偏闷热。
也正因为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相对的,因此在同类色彩中,含暖色调成分多的较暖,反之较冷。
后期视觉系统光源打光,咱们理解亮度与冷暖、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区别(即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冷),是具有实际实践意义的。比如,其他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咱们被测物颜色是冷色调,为实现预期的成像效果,这时候的打光亮度选择,可能与暖色调被测物完全不同的。
![]()
光线颜色与色温 5)冷暖色的总结及注意
色彩的冷暖感觉,既有色彩本身的光学特性的客观因素,又与个人生理、心理以及固有经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联系并受其影响,是一个同时混合相对感性因素,结合我们生活体验由于联想而形成的,因此,可谓不仅颜色是万人万色,冷暖更是千人万感。
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相对的。在同类色彩中,含暖色调成分多的较暖,反之较冷。
冷暖色作为色彩带来的主观冷暖感受,很大程度受光线和邻近颜色的影响。
2、易见度及应用
1)定义即原理
色彩学上把容易看清楚的程度称为色彩易见度,有时称之为可视度、知觉度。在白板上书写灰色字与黑色字,哪个看起来更加清楚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然是白底黑字清楚,也即是易见度高。其实,这涉及到色彩生理(没法扩展讲,那样讲不完),是因为人眼辨别色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色与色非常接近时,由于色的同化作用,我们眼睛无法辨别。
![]()
色彩生理——易见度其实要讲色彩生理学
2)影响 因素
色彩易见度和光的明度、色彩、色彩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其他条件相同前提下,光线(明度)太弱,导致人们易见度差,极端的就是暗黑之中,伸手不见五指;光线太强时,由于眩目感,易见度也差,极端的比如强光照射镜面,我们无法从镜面看到成像。
同样,按照其他条件相同前提下,色彩面积大易见度大,色彩面积小易见度则小。
如果光源与形的条件相同时,目标是否看得清楚,则取决于目标色与背景色在明度、色相、纯度(色调彩度)上的对比关系,其中尤以明度作用影响最大。对比强者清楚,弱者模糊。
讲到这里,终于明白——真正要解决成像、打光问题,易见度这样的东西不学,把项目搞好,如果不是项目确实要求简单,就是硬拼时间拼精力,最后瞎猫碰到死耗子了!
3)易见度配色
应用易见度去配色,我们打光之类的,灯光颜色也就会有更多选择,实现更好的修改了。
(1)高易见度配色
易见度高的配色实例,也就是 对比强的配色有:黄/黑、白/黑、黄/紫、蓝/白、绿/白、黄/蓝……(2)低易见度配色
对比弱的配色有:黄/白、绿/青、黑/紫、灰/绿……
(3)易见度实验
根据色彩学家测定:采用不同色彩的背景,在上面涂上5毫米直径大小的色点,它的可见距离排序情况,日本左藤亘宏认为:
黑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黄绿→橙;
白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紫→紫红→蓝;
蓝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橙;
黄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蓝→蓝紫→绿;
绿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红→黑→黄橙;
紫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绿→橙→黄橙;
灰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黄→黄绿→橙→紫→蓝紫。
(4)配色与易见度关系及应用总结
当光照强弱和目标物体颜色及大小一定时,物体的能否被辨别清楚,则取决于物体色与背景色在明度、色调彩度上的对比关系。
![]()
从易见度来看,这个选择有没有问题??这是拍照位置 基本规律如下:
明度对比强,易见度高,具有前进感;明度对比弱,易见度低,具有后退感;(前提:无眩目感!)
纯度对比强,易见度高,具有前进感;纯度对比弱,易见度低,具有后退感;
色相对比强,易见度高,具有前进感;色相对比弱,易见度低,具有后退感。
配色中常常运用色彩易见度原理,来处理色彩的宾主和层次关系。
例如,在机器视觉中,基于明度对比强,易见度高明的规律,为了成像后凸显目标特征,目标主体——特别是需要提取特征位置,光源配置必须保证足够明度,依赖调试后需要提取的特征位置必须足够且适当的亮度,对成像图片形成比对突出且清晰提供保障。
目标主体——特别是需要提取特征位置,和背景色应该尽可能采用高易见度配色,与背景色尽量形成强烈颜色对比,避免相似色,并且尽量采用较高的饱和度(纯度)。
3、总结及预告
计划还要介绍颜色视觉疲劳差异、常见颜色情绪影响、视觉光源 ……太累了,下期吧!
如果大家有收获就会!
有吗????期待您的回复,欢迎一起讨论【握手】。
前期的内容,如果没有看,可能一头雾水——高手当我没有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