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论述了(链接https://blog.csdn.net/chenghwn/article/details/139699577)(https://blog.csdn.net/chenghwn/article/details/139559603),有助于目的完成的思维过程被强化,而不利于目的完成的思维过程会被抑制(目的无法顺利完成会获得惩罚经验,完成目的会获得奖赏经验,这个思维的状态标志——特殊感觉中枢属于特殊记忆柱群,就会与奖惩中枢、目的对象建立联系,再完成目的时就会被目的通过状态中枢的奖惩记忆柱易化或者抑制。可以看我的特殊记忆柱群的奖惩学习这一章节)。
思维不能顺畅运行,显然不利于目的的完成,影响思维顺畅运行的思维状态、过程在目的思维的过程中就会被抑制,而使其发生的可能性会下降……。通过长期的奖惩学习,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发生的往往是那些有利于目的完成的相对顺畅的思维过程与状态。对视觉对象的注意一样的道理,那些有利于目的完成的视觉注意模式,更容易被选择存在下去。
由于强度中枢能够“感知”思维状态,因而强度中枢在思维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的过程中如果注意、思维一个对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强度中枢),还去注意或者思维这个对象就不利于目的的完成,往往会带来惩罚。通过长期奖惩学习,完成目的过程去,对一个对象的注意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这个对象的注意、思维就会被抑制。举例说明:比如老师在教室外听到教室内发生尖叫声,他对这个声音似曾相识,但不知是哪个同学发出,他要识别是那个同学发出的(识别后有利益,存在识别的动力),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回忆班上的人,来一个一个识别。回忆班上的人来回忆识别,成为老师的目的(被赋予了相应动力),老师以回忆班上的人进行回忆时,会易化兴奋与班上学生相关的大量记忆柱群(对应的强度中枢会强烈兴奋),从中选择兴奋最易兴奋的——班长,通过回忆比较声音,排除了班长,再注意回忆班长会带来惩罚,通过经验兴奋,状态兴奋,目的下,注意班长会被赋予惩罚动力,也就是说目的下,班长这一对象的回忆会被抑制,老师再回忆,由于班长相关信息被“抑制”,这时回忆的不会是班长,而是另一个学生……。这样随一个个学生的排除,最终,老师再回忆时,由于班级中学生的相关信息都被“抑制”,与班级学生相关的记忆柱群的易化兴奋大幅减少到几乎“没有兴奋”,强度中枢对应的记忆柱群的兴奋非常弱,这种状态下再进行这样的回忆区分,不会完成目的,这个目的的动力预期会下降,甚至会产生惩罚预期……。
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在同一个目的下,任何被思考过不需要再思考的对象,会被目的短期抑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在这个目的下,再被回忆……。
这我在拟人智能的实现这篇文章中有关思维的章节有相对具体的论述。
为了更好的记忆回忆,会学习获得一系列策略。(思考过的不需要再思考的内容,不会再被思考),由于奖惩学习,回忆思考的是与目的相关的内容,是可能有利于目的完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