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步,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第二步,快速诵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

第三步,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写旁批,做摘录,写个微博表达感悟,画个逻辑框图等。

第四步,对于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

以上是对秋叶老师这本书的总结,不会读书,读万卷书也没有用,希望大家可以获取收获


图读法: 我是如何啃硬书
画个思维导图吧。把思想变成PPT,简单易懂了。选书的时候,要么狠主流要么有深度。一次一定要把一本书写完,哪怕一次只写一章。秋叶老师是做PPT的大神,搜他博客看看。


读书vs看书: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不浪费时间?

很多人都有读书的需求,但是对于读书,仍旧有着很多困惑。有的人是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是刚读过就容易忘记;也有人是读了很多书,但是却感觉没什么用?

读书是一件花费时间成本的事,而且没有一种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所以说想要走在别人的前面,一定要有比别人更多利用时间成本的能力,阅读即是如此。

你读一本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一个小时?一周?还是一个月也无法读完。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不愿意读书的原因:觉得花费很多时间读完一本书,结果却不记得自己读了什么,是一件挺不划算的事情。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快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且能清晰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阅读效率。

1

王者速读法

《王者速读法》是日本作家齐藤英治所写的关于如何快速阅读的一本书。书中根据不同阅读目的以国王和仆人的角色来介绍不同的速读方法。

第一阶段 五分钟预览

首先,拿到一本书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往下看,而是先花5分钟的时间进行“预览”。预览这本书的封面、内封和目录。

了解这本书的构成,从而确定你的读书策略。

封面是关于书的主题,以及会有一些关于主题延展性表达和大咖的推荐语,让你了解这本书大致是讲什么内容,和有哪些收获。

再看书的目录,了解书的结构和框架,洞悉作者的意图,是想让你从中学到什么。要从目录了解,哪些主题是你已经掌握或熟知的,哪些是你未知而有兴趣的。

针对性的去阅读或优先阅读哪些你不清楚但你想了解的部分,把时间先花在值得探索的地方。

第二阶段 浏览书中所有图片

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书中所有的“图片”。相比较文字,人更喜欢看图片,也最容易被可视化的东西吸引。

所以,看一本书之前,可以先花点时间浏览图片,或数据图表,预估一下哪里是书中的重要部分,

第三阶段 “跳读法”阅读最重要的两成内容

最后,用二十分钟时间使用“跳读法”来阅读。阅读那些最重要的内容,而这重要的两成内容或许能带给你八成信息。

当你先花费10分钟的时间,做好了前面这两步的铺垫,你就对一本书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清楚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重点,以及哪些是你可以跳过不读的,哪些需要你去重点阅读和理解的。

当你使用了跳读法,花费的这20%的时间,就能让你获得80%的信息量。

相比较那些需要花费80%的时间才能获得80%的内容的人来说,你赚到了更多时间成本。

2

全脑速读

有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

通过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全脑速读要求我们放弃“逐字阅读”这种低效的阅读方式。因为逐字阅读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还会影响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程度,妨碍注意力的集中。

我们一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

一是传统阅读法(俗称为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

传统阅读时是这样的速度:

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

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二是快速阅读或称”速读”,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快速阅读能达成这样的速度:

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

当今的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

其实,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新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技能。

3

集中注意力

大家一定有一个感觉,就是当你集中注意力看一本书或做一件事情时,时间过得很快,并且效果最佳。

所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把自己的意识固定在同一点上,及早防止那些多余的思绪到处乱飞,而把剩余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思考上面。

这种状态不仅不会让人感觉疲惫,反而还能产生身心愉快、精力充沛的感觉,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在阅读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后脑勺的那个点上,心情就会不知不觉地放松下来,头脑也能始终保持清醒。

并且随着专注程度的提高,双眼眼球的运动轨迹会更加流畅,阅读也会更有节奏。

4

目标是最关键的因素。

比如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或是读一本书,当你根本就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时,记得住的概率当然是有限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一口气将所有的内容都看完,要学会暂停一下,利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刚刚读过的内容,做到前有所顾,后有所思。

人脑在接收信息时用到的感官越多,日后回忆是能调用的信息渠道就越多。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长期记忆。

读书,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进行更新迭代。一切只为了读书而读书都是一种自欺欺人。所以只有真正学会该如何正确的读书,才不枉费你花费的时间。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观其大略读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八面受敌读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

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读书不能贪多要求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抓住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

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

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古人教你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厉害!

眼到 手到 心到(资料图 图源网络)

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