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总结规律,找方法。
曾国藩在考试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个理念:尚拙。不投机取巧,下死力气去钻研,可保证不漏掉一个死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算是曾国藩一生践行的理念。
朝考中翰林之后,曾国藩立志“内圣外王”,如何实现呢?曾国藩请教他人,学得了每日写日记,日日反省的方法,从此曾国藩每次反省自身,何处做的不好,若与圣人理念相悖,及时改正。
在打败太平天国过程中,只守正,不用奇,结硬寨,打呆仗,这是曾国藩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打法,不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内心坚定,毫不动摇。
知行合一,四字最难,需要一生和自己的缺陷作斗争。曾国藩到京之后下决心戒烟,一次功成,后来定下成圣志向,一生都在反思所做所思之不足。如若没有坚忍不拔之心,如何能走内圣外王之路。
曾国藩于我之启示,一为倔强,二为志向,三为反省,四为践行。
倔强在于不服输,遇到挫折不低头,曾国藩一生先是科举遇挫,后来在京期间又遭皇帝冷落,湘军四处征战时各地方官连军费也要下一绊子,没有倔强之心无法挺过,只余庸碌。曾国藩年少时并无志向,生活里可能只剩了考秀才,在京官期间,才立下当圣人的志向,此后曾国藩一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如何前进呢?就是靠反省自身。不光反省自己的行为,还要反省自己的念头,在日记中详加审过,“痛自警醒”,在其后人生中,曾国藩一天不曾懈怠,践行自己定下的规矩,何其难也。
曾传摘录
- 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曾玉屏少年纨绔,听到有长者说他浮薄)
- 凡采茹手植手撷着,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 “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
- 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一个细节上的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一定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年头
- 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的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的不对,哪句话说的不对,“痛自警醒”。
- 十二条做人的规矩
-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人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 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 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 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的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信,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 曾国藩凡事从风险角度考虑比较多,遇事做加法。
- 将帅之道,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 作为学生,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一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
-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