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量风暴中的掌舵者:从“李想模式”到“雷军范式”
2025年4月15日,雷军以“感谢大家支持”六个字回应小米手机激活量登顶热搜,这条极简动态背后,是创始人IP管理的深刻转向。当雷军的微博更新频率从日均5条骤降至15天3条,其轨迹与李想的“晴雨表式发声”形成镜像——理想汽车CEO李想曾通过“500万以内最好SUV”等争议言论收割流量,却在MEGA销量遇冷时隐身朋友圈。这种“高调扩张”与“低调收缩”的切换,揭示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创始人IP的生存法则:流量既是品牌加速器,也是舆论风险池。
李想的“焊门事件” 曾引发热议:2024年北京车展上,他将雷军 “硬控” 在理想L6车内十分钟讲解产品,这种“真实商战”的戏剧化操作,本质是创始人IP对品牌曝光的极致追求。而雷军的谨慎,则源于小米SU7爆燃事件后的舆论反噬——当公众开始质疑“颜值王道”是否凌驾于安全之上,创始人的每一次发声都可能成为舆情导火索。
二、流量悖论:从“雷军效应”到“董明珠困境”
雷军的流量价值在 2024 年达到巅峰:小米汽车全年 417 次热搜、95 次发布会热搜,直接拉动 SU7 首年交付 13.6 万辆。这种 “雷军去哪儿,流量去哪儿” 的现象,与周鸿祎的 “流量密码论” 形成呼应 —— 企业家 IP 可节省数亿营销费用,但若过度依赖个人形象,终将陷入 “董明珠式困局”。格力电器的品牌独立性因董明珠的强势人设被削弱,而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同样面临类似风险:当雷军成为 “小米高端化” 的唯一叙事符号,其个人形象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动摇品牌根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创始人 IP 的 “造神运动” 与产品力的脱节。雷军在 SU7 复盘时强调 “颜值第一”,而行业专家指出,智能汽车的竞争已进入 “安全赛道”。广汽集团构建的 “星灵安全守护体系” 通过 720 万公里验证,正是对 “安全是智能化基石” 的实践。小米虽在电池安全测试中达到国标的 20 倍,却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感知,暴露出 “流量叙事” 与 “技术叙事” 的失衡。
三、灰度策略:在流量与安全间寻找新平衡
面对舆论压力,雷军正在探索 “李想模式” 的升级版:
内容战略转型:从 “全网刷屏” 转向 “技术拆解”。小米 2025年300亿元研发投入中,25% 将用于AI技术,雷军可通过 “雷军实验室” 栏目,公开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测试过程,例如展示端到端大模型如何提升事故预判能力。
信任重建工程:参考广汽 “政产学研用” 协同模式,小米可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智能汽车安全白皮书》,将 1050 项电池测试标准转化为用户易懂的 “安全指数”。
流量分流机制:扶持高管 IP 矩阵。卢伟冰可聚焦手机业务,王化专注公关沟通,雷军则回归 “技术布道者” 角色,减少对日常运营的曝光。
这种 “灰度哲学” 在李想身上已显成效:理想 MEGA 遇冷后,李想通过朋友圈发布 “反击黑暗” 宣言,既避免微博舆论场的直接冲击,又维持了核心用户的信任。雷军亦可借鉴这种 “分层发声” 策略,在微博保持克制的同时,通过内部信、行业论坛等渠道传递战略思考。
四、行业启示:创始人IP的三重进化路径
初级阶段:以 “人设标签” 快速破圈(如 “雷布斯”“产品经理李想”)。
中级阶段:用 “技术话语权” 构建壁垒(如小米的 AI 大模型、理想的增程技术)。
高级阶段:通过 “生态影响力” 定义规则(如马斯克的星链重构通信标准)。
雷军的谨慎,本质是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跃迁的阵痛。当他在微博发布 “感谢支持” 时,小米 SU7 的智驾系统正通过 OTA 升级实现城市 NOA 功能。这种 “低调做事、高调输出” 的反差,或许正是创始人IP在流量时代的生存之道。正如周鸿祎所言:“企业家不一定要做IP,但一定要懂流量”,雷军的灰度策略,正在书写新的流量管理范式。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创始人IP的价值不在于制造热搜,而在于将流量转化为用户对技术的信任。雷军的谨慎发声,是对“流量即王道”的反思,更是对“安全即生命”的敬畏。当他选择用技术数据而非情绪表达回应质疑时,小米正在完成从“网红品牌”到“科技巨头”的蜕变。这场流量博弈的终极赢家,终将是那些在聚光灯下保持清醒、在舆论场中坚守底线的创业者。
如果你对打造创始人IP也有心得,欢迎与我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