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聪明又理智,勤奋还有钱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据说,因为太聪明,太理智,太勤奋,太优秀。。。所以,后来他们大部分都落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

我的天呐,这怎么可能?

你不信,我也不信,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书。书里大部分的章节写的就是这样的悲剧故事,认真读了一遍,不得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也顺便学习了一下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这样的书我也敢读,我想我是膨胀了。)

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创新者的窘境》

人们通常认为,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如果未能保持其领先地位,没有抓住能够导致行业颠覆性变革的技术/产品的潮流,被后来的公司所淘汰,那一定是管理者无能,机构臃肿,流程官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等原因导致的。

但《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一些管理良好,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的行业领先企业,也没能摆脱被后来者淘汰的命运。而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管理太优秀了,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资源分配给了最能带来收益的领域,公司高效运转,而导致他们最终丧失了市场领先地位。

书中的十几个章节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反复举例论证这一反直觉的情况,无论是在计算机,硬盘制造厂商这类技术高速迭代的IT行业中,还是在挖掘机,钢铁冶炼这类迭代速度明显较慢的传统行业,还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百货零售行业中都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普遍现象。

书里的论据,论点都蛮有趣的,所以本着“书非思不能算读也”的精神,浪费了一些时间,写一下读后感吧。主要是想掰扯一下身边发生的那些类似的窘境。

以下所有观点纯属拿着榔头找钉子,强行套上书中的理论而已,基本都是个人臆想,如有意见,请保留 ;)

诺基亚手机的衰败

“我们没做错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输了”

在键盘机时代,诺基亚通过塞班系统一统天下,而触屏方案,Android系统等,早期乃至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哪怕到了今天),在可靠性,性能,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大量问题,而当时的塞班系统,成熟可靠,功耗低,性能好,稳定性强,内存占用少,所以从诺基亚的角度来看,触屏加Android的系统显然不是一个符合用户利益的靠谱的解决方案。

这看起来挺符合书中的观点:引起行业破坏性变革的技术或产品,在其早期阶段,对于行业领军企业当时的主流用户来说,通常都是一个更差的解决方案,和用户反馈的核心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为了服务好主流用户,保持领先优势,诺基亚在塞班体系的技术和生产线建设,品牌,渠道等方面都保持了重兵持续投入。至于触屏技术的应用和安卓系统的采纳,自然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也不能完全怪诺基亚的管理者们没有远见。书中的观点是:成熟的管理机制和用户利益最大化的运作方式,使得这些优秀的企业,即使主观愿意,客观上也很难有效的投入资源。企业内在的价值体系,用户反馈机制,资源分配决策流程,方方面面都在施加无形的阻力。

所以看起来,在诺基亚原有的价值体系内,确实没做错什么的样子。但不知不觉中,等到这些破坏性变革技术逐渐成熟,从下方向上攻击,切回到原本这些企业的主流用户市场时,一切都已经晚了。诺基亚的手机市场份额不可阻挡的逐年下滑,早期塞班体系的投资也成为诺基亚难以割舍的沉没成本。

回头来看,即使安卓系统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再多,相比于开放的应用市场和大尺寸屏幕带来的快感,用户其实并没那么关心质量和性能。。。

那这和我的“身边”有啥关系呢? 有啊,后来诺基亚幡然醒悟,转而和Intel合作研究Meego系统来替换塞班系统,我不巧参与了其中部分开发工作,花费了几年时间,最终无疾而终,想想花了那么多时间,没有对社会产生最终价值,也是有点忧伤

当然,这段时间Intel的团队里也培养了不少内核,OS,浏览器,WebRuntime等方面的同学,现在普遍活跃在BAT各大厂的相关领域里,也算是另一种价值吧

回头想起来,诺基亚也好,Intel也好,当时显然还是没把握到导致手机市场破坏性变革的关键趋势。在落后的局面下,诺基亚还是延续着可控的生态,更好的性能,更可靠的系统的思路行事,行动缓慢,按部就班。但新一代的用户,更在意的是价格和功能的快速更新迭代,还没等你的产品做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早就在市场上迭代验证几轮了,这要是能成功才怪呢。

相比之下,Samsung就聪明多了,Intel后来又在Meego的基础上改版和三星合作Tizen系统,也是无疾而终,但那显然只是三星在成熟应用安卓系统的基础上,局部方向上的边缘探索而已。

蘑菇街的发展历程

回到我的上家公司,电商行业,在那里奋斗了几年,离残酷的市场也更近一些,瞎扯回顾一下吧。

严格来说,蘑菇街从来算不上电商行业的领军企业,但是几年的发展历程,套入创新者窘境的角度来看,品味一下,还蛮有意思的。

蘑菇街早年从导购起家,切入女性垂直电商领域,虽说远远算不上是对淘宝的颠覆,但是毕竟是在巨头的阴影下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在社区和内容建设等方面也有些斩获。

那无论导购也好,搭配频道,KOL,社区内容建设也好,包括后来的APP移动端战略,再到直播购物,淘宝体系为什么没有凭借其人才和资源的压倒性优势,让别人一点机会都没有呢?相反蘑菇街却常常能够在局部更胜一筹,走在前面。想想看,是不是有点符合前面说的理论呢?

当然,以淘宝的体量来说,导购,直播其实都算不上是什么破坏性的变革,但移动端战略还是能靠上一点边的,要不是淘宝体量足够大,起步晚也还能赶得上,差点就坏事了不是 ;)

说完好的,说坏的。蘑菇街在接下来几年,基本上是与美丽说合并开始的几年时间里,发展一直处于平台期,业务方面始终没有大的起色,甚至有段时间还有所下滑。

那么是不是陈琪在这段时间内懈怠了呢?显然不是,正相反,陈琪个人我觉得几年来一直是走在不断的自我突破和成熟的路上。而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蘑菇街的整体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在稳步提升的。从业务的角度来说,蘑菇街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业务优化的探索和尝试。

那么,是不是在寡头阴影下,马太效应太严重,真的无路可走了呢?显然也不是,这不后来的小红书和拼多多一样大放异彩吗?

实际上,蘑菇街内部在小红书和拼多多非常早期的阶段,在多数互联网同行可能都还没太听说过这两家公司的时候,就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从产品,到团队,到业务增长模式,都做了充分的竞对研究。陈琪本人对这两家公司也多次在内部的会议和沟通中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不光是口头上,行动上,从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也及时跟进尝试过,穿搭嗮单,拼单裂变,群控分销,9块9包邮等各种业务形态,甚至一些尝试在局部也有良好的正面效果反馈。但是种种原因,这两家的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最终没能在蘑菇街发扬光大。

接下来的情况,这两家公司,特别是拼多多的发展速度,大家都知道了,远远超过了包括陈琪在内所有人的想象。

为什么会这样?

硬套一下创新者窘境的理论吧:蘑菇街的整体业务运转模式,消费者依赖反馈链路足够成熟。所以不管脑袋怎么想,身体是很诚实的。公司的整体运转模式就是积极解决用户的抱怨,力图满足主流用户的诉求,谋求流量收益最大化。

那么蘑菇街主流用户的诉求是什么?按陈琪的说法,是美。而用户最大的抱怨和反馈是什么?是质量差。如何提升收益?在用户量较难增长的情况下(蘑菇街主流目标用户18-25岁女性学生群体的覆盖率已经很高了),那只能提高复购率和客单价。所以,这几点长期以来一直是蘑菇街奋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战略目标,合情合理对吧。

因此,可以说拼多多模式的整个价值体系,不管是其野蛮生长的方式,商品的品类,人群的定位,还是超低的品单价格,糟糕的质量问题,都和蘑菇街长期以来对自己期望定位和价值反馈体系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无论从理智上,陈琪多么清晰的看到了拼多多模式的可怕潜力(包括在外界对拼多多模式,特别是质量问题普遍看衰的情况下,也始终客观的认为这只是阶段性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幸福的问题”,绝对不是黄峥的思想盲区),但从内心深处,还是低估了这种破坏性变革的潜力。从结果上来看,就是蘑菇街没有能够全力以赴,错失了在自己擅长的社交领域,All in 所谓五环外人群,所谓消费降级的这个巨大的机遇,而一旦失去,想要追,已经来不及了。

至于再次向小红书学习,回归内容,前景如何,有待观察。无论如何,为了我奋斗过的几年,为了我那一点点微薄的期权,祝好 ~~

当前公司

俱往矣,过去的说那么多都没用,想想当前公司吧。互金行业,身处其间,状况有点像。在政策管控和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环境下,客观上,公司的业务处于缓坡平台期。虽然也不能算业内领军企业,但是,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值得思考呢?是不是有哪些机会是可以把握的,是不是有些机会没有把握住,被人反超了呢?自己想想就好了,就不写了 ;)

其它杂七杂八再瞎套一下

远一点看,美团通过本地住宿场景切入酒旅行业,(天然的直觉,本地人怎么会有酒店的住宿需求呢?一定是个小众的市场),突围并逐渐反超携程,是不是也有点类似的感觉。

近一点看,共享电瓶车,相比共享自行车,存在车辆成本高,电瓶需要每日更换,维护代价高,车辆少,还不能随地停放,不够方面等等问题。但会不会到最后回头来看,这些缺点,反到有可能帮助后来者破局共享出行难以盈利的尴尬局面?毕竟电瓶每日更换,要求定点停放,客观上,也保证了车辆的可用性,而日常不可避免的运维成本,也有利于规避大家落入比拼资本,无脑打价格战的困局。

对大数据平台建设有什么启发意义吗?

拿着这把槌子,终于扯回来了。非要找一个钉子的话,我想,应该可以套在新老系统的迭代,系统架构的演进上。

创新者一书中,作者对于解决窘境,提出的建议是:尽可能脱离企业原有主流用户的价值体系和组织架构,建立另一套独立的组织体系来负责破坏性变革的探索和实施。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不要强行对抗原有的价值和资源依赖分配体系,而是为变革安排一个符合其价值规律的体系来支撑其发展。

对于系统迭代和架构演进,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新的系统在前期,无论功能还是可靠性,可能往往是无法和原有的老系统相抗衡的。特别是如果你想用一个自建的系统去替换一个商业系统或开源系统的话。

用户希望你改进原有的系统的问题,但并不希望你引入更多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你推的新系统,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万一你还在流程作出了改变,在交互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在规范上还胆敢对用户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的话,那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不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用户服务精神严重缺失的典型代表。。。

从用户利益和利益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用户显然是对的。即使理智上用户认同你的目标,理解你的初衷,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你还是要面临艰难的对抗。

所以降低变革难度的可能方案是什么?是老大难问题了,显然需要一事一议,不过对于某些情况,我想大概可以同理采用破坏性变革,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

不要和主流用户对抗,寻找更在意变革方案优势的新用户群体作为突破口,不要直奔原有系统的主要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场景,扬长避短,曲线救国,等系统成熟了,再回头收拾那些老顽固,这样大家都Happy ;)


更多文章,清关注我的公众号“大数据与AI杂谈”,或通过微信号TalkCheap搜索,万一公众号改名了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