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协议(1):Internet 发展简史(上)

bb

Internet 发展简史(上)

1989年,黑豹绝对想不到,那个跟他们在东直门附近晃悠的姑娘,会给整个乐队带来怎样的命运巨变,会给整个乐坛带来怎样的惊艳传奇。

那个姑娘叫王菲。

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恍惚中觉得,那不是1989年,而是1889年。

1983年1月1日,在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中,TCP/IP取代旧的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从而成为今天的互联网的基石。

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忽然间才意识到,当前这么成熟的互联网,竟然如此年轻。

时代发展的太快,青春却又太短暂——不过是一朵花开的时间。

4.1 Internet 发展简史

网络层位于 OSI 七层模型的第3层,也位于 TCP/IP 五层的的第3层,如图4-1所示:

 

bb

图4-1 网络层

 在第1章《计算机网络模型》中,我们说过:从网络层开始,TCP/IP 模型才有自己的协议,而对于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来说,TCP/IP 只是借用其他协议,比如:以太网(Ethernet)、点对点协议(PPP)等等。

对应到网络层,TCP/IP 的协议就是 IP(此时需要把 IP 理解为一个协议族,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议,下文会继续讲述这个问题)。

IP 是 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的简写。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IP 的诞生,就是源于 Internet,而且 IP 与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一起,构建了 Internet 的基石。

Internet,有翻译为“因特网”,也有翻译为“互联网”,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更加宽泛,只要网络能互联,就是互联网,而因特网只是互联网的一种实现。这里我们不做无聊的掉书袋工作,认为 Internet(internet)、因特网、互联网都是同一个含义。那么 Internet 的定义是什么呢?1995年10月24日,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通过了一项决议,对因特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Internet 是全球性信息系统,

1)在逻辑上由一个以 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2)能够支持使用 TCP/IP 及其延伸协议,或其他 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3)借助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公开或不公开地提供利用或获取高层次服务的机会。

这个定义,与其说是对 Internet 的一种抽象和总结,还不如说是对人们习惯性思维的一种妥协:对于一种事物,我们总是习惯于给其下个定义。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已经融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在飞速发展中,这些名词的定义,留于未来的历史学家去烦恼吧。

4.1.1 ARPANET 的诞生

Internet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它的源头却是源于美苏争霸时代的五角大楼。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Sputnik(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直接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恐惧(潜在的军事用途),1958年,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的高潮,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DOD/DoD)认为利用电路交换网来支持核战时的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线路或者交换机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因此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高冗余、可迂回的新网络来满足要求。1968年10月,ARPA 和位于位于美国麻塞诸塞州剑桥的高科技公司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签订了合同,开始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1969年6月,第一阶段工作完成,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ARPANET。这是 Internet 的前身。

最初的 ARPANET,由西海岸的4个节点构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犹他大学(UTAH),它的 TOPO 结构如图4-2所示:

bb

图4-2 ARPANET 的 TOPO 结构

 相比之下,这个最早的ARPANET 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接受(50 Kbps)。但是,ARPANET 的四个节点及其链接,已经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所以ARPANET 的诞生通常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说明:ARPA(成立于1958年)于 19723月改名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但在19932月改回原名ARPA,至19963月再次改名为DARPA。因此,有的资料也称 ARPANET DARPANET,这两个单词是同一个意思。

 4.1.2 TCP/IP 的诞生

ARPA(DARPA)资助开发ARPANET的同时,许多厂商和用户也预见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纷纷开展研究,例如:IBM公司、DEC 公司等;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ARPANET 最初的目的是创建一个网络以更有效更有保障地连接计算机,但是忽然间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连接不同的网络。

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协议,它允许网络内计算机相互交流,但网络之外的其他网络和计算机却不能被分配地址,从而不能互相通信,也限制了 ARPANET 未来增长的机会。

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1972年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来到ARPA,并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框架。1973年春,文顿·格雷·瑟夫和鲍勃·康(Bob Kahn)开始思考如何将ARPA网和另外已有的网络相连接,尤其是连接卫星网络(SAT NET)和基于夏威夷的分组无线业务的ALOHA网(ALOHA NET)。

1974年,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文顿·格雷·瑟夫Vinton Gray Cerf)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他们在2004年也因此获得图灵奖。

bb

 1980年,ARPA 投资把 TCP/IP 加进 UNIX BSD4.1 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1983.8)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 UNIX 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3年1月1日,ARPANET 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 NCP 改变为 TCP/IP 协议。

自此,UNIX、TCP/IP、Internet 彼此互相成就,开创了一个开放的新时代。而在这个新时代以光速向前飞奔时,UNIX 由于其自身的保守,只能看着 Linux 的身影渐行渐远。

4.1.3 Internet 的诞生

抛开冷战等原因不谈,Internet 的诞生,有两个层面的因素:一个是网络协议,一个是网络建设。

4.1.3.1 网络协议因素

我们知道,Internet 的协议是 TCP/IP,而 TCP/IP 的理论基础是包交换(包交换概念会在以后的章节讲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 克莱因罗克于196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包交换理论的论文,并于1964年出版了关于这个理论的第一本书。这个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线路进行通信的理论的提出,是向网络技术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无独有偶,几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包交换理论研究(1961—1967)同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64—1967)也进行了同类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对方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

ARPANET 最初的协议 NCP 也是基于包交换理论,当然它后来被 TCP/IP 取代了。TCP/IP 在包交换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开放的网络架构的理念,并最终称为 Internet 的基石。

4.1.3.2 网络建设因素

1)ARPANET

Internet 的网络建设的源头,当然是 ARPANET。虽然 1969年开始运行的 ARPANET 最初只能连接4个节点,只有4台主机联网运行,显得非常初级,但是它却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说到 ARPANET,就不得不提 ARPA 的核心机构之一的 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的几任 CEO。

第一位是 J· C· R·利克里德J.C.R.Licklider),他在1962年离开 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加入 ARPA,并担任 IPTO 的首位 CEO。也就是他在位期间,将将办公室名称从命令控制研究(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改为IPTO。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关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设想的人就是利克里德 他于1962年8月在《联机人机通信》一文中提出了“巨型网络”的概念,设想每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全球范围内相互连接的设施,在任何地点迅速获得数据和信息。这个网络概念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很像今天的因特网。在利克里德任职期间,据估计,整个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70%由ARPA赞助。所以,说句题外话,ARPA不仅成为 ARPANET 的诞生地,同样也是计算机图形、平行过程、计算机模拟飞行等重要成果的诞生地。

利克里德的继任者伊凡·沙日尔兰德(Ivan Sutherland,第2任,1964年)、鲍勃·泰勒Bob Taylor,第3任,1966年)深信这一网络概念的重要性, 并为这一网络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鲍勃·泰勒在任职期间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的想法,并筹集资金启动试验。更重要的是,鲍勃·泰勒一再邀请终于请到拉里·罗伯茨(Lawrence G. Roberts,1967,第4任)出任信息处理处处长。

1967年,罗伯茨来到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着手筹建“分布式网络”,不到一年,就提出 ARPANET 的构想。随着计划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罗伯茨在描图纸上陆续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网络连接设计图,使之结构日益成熟。

1968年,罗伯茨提交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其中着力阐发的就是让“ARPA”的计算机达到互相连接,从而使大家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根据这份报告组建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就是著名的“ARPANET”,拉里·罗伯茨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ARPANET 之父”。

1969年,ARPANET 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当时只有西海岸的四个节点构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犹他大学(UTAH))。

1970年,已具雏形的 ARPANET 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务部门开始接入,同时 ARPANET 在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1年,ARPANET 扩充到15个节点。

1973年,ARPANET 与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接入网络。

1975年夏天,ARPANET 结束试验阶段,网络控制权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处Defense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g Agence)。

1976年,ARPANET 发展到60多个结点,连接了100多台主机。

1982年,美国国防部通信处和 ARPA 作出决定,将TCP/IP 作为ARPANET通信协议,并在 1983年1月1日,完成全部替换,NCP 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作为民用的 ARPANET和纯军事用途的MILNET(Military Network)。

源于冷战,止于冷战。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ARPANET 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于 1989年被关闭,1990年正式退役。

从网络建设的角度来说,ARPANET 是 Internet 的第一个里程碑。

2)NSFNET

接棒 ARPANET 的 NSFNET,从历史地位来说,可以说是 Internet 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NSFNET 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赞助(出资)建造的一个网络,故而命名 NSFNET。

NSFNET 之前,NSF 曾创建了 CSNET(Computer Science Network,计算机科学网)。当时,ARPANET 已经发展了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有很多学校由于未能与 ARPA 签约而不能使用 ARPANET。于是 NSF 在1981年着手建立了能提供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 CSNET。

随着 CSNET 的成功,NSF 又出资创建了 NSFNET。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大学及政府机构为促进其研究工作的迫切要求,NSF 在全美国建立了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各个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能够访问这些计算机中心,NSF 于1986年创建了 NSFNET。

NSFNET 采用了 TCP/IP 协议,同时也是一个3层网络架构,如图4-3所示:  

bb

图4-3 NSFNET 的3层网络架构

 1986年的 NSFNET 的骨干网正是连接了那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以及 NSF 资助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如图4-4所示:  

bb

图4-4 NSFNET 的骨干网(1986~1988)

 1986年,NSFNET 骨干网租用的线路带宽是 56Kbps。

1988年7月,NSFNET 骨干网扩展到 13个节点,带宽提升到 1.5Mbps(T-1)。

1990年 NSFNET 取代 ARPANET,成为 Internet 的一个主要主干网。

1991年11月,NSFNET 骨干网扩展到16个节点,升级到45Mbps(T-3)。在过渡到T3之后,保留了部分T1骨干作为新的T3骨干的备份。(注意,T1 和 T3 其实是两张网络)

随着T-3的升级和5年的NSFNET合作协议的临近结束,1990年9月,MERIT,IBM和MCI成立了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 (ANS)公司,这是一家新的非盈利公司。根据与NSF的合作协议,Merit公司最终仍负责NSFNET的运营,但将大部分工程和运营工作分包给了ANS公司。新的T-3骨干被命名为ANSNet,并提供物理基础设施,以交付NSFNET骨干服务。

1995年,Internet 迎来爆炸式的增长,无论是 NSF 还是 ANS,都不足以支撑下去。于是 NSFNET(含 ANSNet)于1995年又回到了原来的科研网的定位。 MCI、AT&T 等运营商接过了 NSFNET 主干网的大旗。

无论是 ARPANET 1990年停止运营,还是 1995年 NSFNET 回归科研网的角色,这多少都有点令人感慨,但是同时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1991年,Internet 上的统计,商业相关流量首次超越纯学术相关的流量。Internet 已经做好准备,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的同时,构建一个又一个商业帝国。

上帝的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商业的就交给商业吧。

ARPANET 催生了 Internet,NSFNET 布道了 Internet,这两个 Internet 发展史里程碑式两个网络,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4.1.3.3 Internet 的生日

在谈 Internet 生日之前,我们先看看 Internet 的大事记,如图4-5所示:  

bb

图4-5 Internet 大事件

 在这些大事件中,一般人们公认的 Internet 的生日是 1969年10月29日。

ARPANET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网络的远程通讯,标志这互联网的正式诞生,当时准确的时间是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

1969年8月30日,由BBN公司制造的第一台“接口信息处理机”IMP1,在预定日期前2天运抵UCLA。克兰罗克带着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进行安装和调试。10月初,第二台IMP2运到阿帕网试验的第二节点斯坦福研究院(SRI)。

经过数百人一年多时间的紧张研究,阿帕网远程联网试验即将正式实施。

10月29日晚,雷纳德·克兰罗克(L.Kleinrock)教授命令他的研究助理、UCLA 大学生查理·克莱恩(C.Kline)坐在IMP1终端前,戴上头戴式耳机和麦克风,以便通过长途电话随时与 SRI 终端操作员保持密切联系。  

bb

组织互联网诞生实验的加州大学教授雷纳德·克兰罗克(L.Kleinrock)

 据克莱恩回忆,教授让他首先传输的是5个字母——“LOGIN”(登录),以确认分组交换技术的传输效果。根据事前约定,他只需要键入“LOG”三字母传送出去,然后由斯坦福的机器自动产生“IN”,合成为“LOGIN”登录。22点30分,他带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在键盘上敲入第一个字母“L”、然后敲入第二个字母“O”......

由于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讯试验,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O”!但它真真切切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到来!由于没有照相机摄影留念,克莱恩把这一重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刻,记录在他的“IMPLOG”(工作日志)上,并签上了自己姓名的缩写(CSK),作为互联网络诞生永久的历史见证。  

bb

见证首次互联网连接实验的工作日志

 1969年10月29日确定为互联网诞生日有历史资料作证。然而,美国一些报刊和机构仍然坚持认为:9月2日才是确切的“Internet生日”。甚至连最有发言权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ARPANET 的第一个节点,也重申“9月2日诞生”的主张,该校召集的 Internet 30周年纪念盛典,就选择在这一天召开。

“9月派”声称,早在UCLA与斯坦福研究院(SRI)两台主机对话前,克兰罗克的确在9月2日成功地登录阿帕网。

雷纳德·克兰罗克当然最有发言权——无论是9月2日还是10月29日,他都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人。然而,克兰罗克本人也不能确认那种说法最合理。“或许,你可以坚持因特网诞生在其他时间,”克兰罗克对记者说,“当然,9月2日的说法没有任何原始记录,没有照片,也没有其他物证。”

但克兰罗克进一步证实说:“9月2日,我们的确将一台电脑与一个开关成功地连接起来,实现了电脑与IMP交谈,而不是主机与主机交谈。”

“9月2日派”认为克兰罗克教授实现了电脑与 IMP 的连接,即标志这 ARPANET 的诞生;而“10月29日派”则强调只有两台主机之间实现了通讯,才算是互联网的真正“生日”。

这只是一个欢乐的小插曲吧。

向伟大的互联网致敬!

bb 

4.1.4 WWW 的诞生

2017年4月4号,Timothy John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获得了2016年度的图灵奖,全世界表现出了一片惊讶——惊讶 Berners-Lee 为什么直到今天才获得图灵奖,他早就应该得到此荣誉。  

bb

Timothy John Berners-Lee

 1995 年,年轻的贝索斯在万维网上做了一个书店,同一年,英语教师马云做了一个“中国黄页”网站。1998年9月4日,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了 Google,1998年11月,马化腾创立了腾讯,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89年3月12日,伯纳斯·李给他的给当时的上司麦克·森道尔(Mike Sendall)写了一份报告(Proposal)《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也正是源于此份报告,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诞生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  

bb

伯纳斯·李的建议书

(完整信息请参见:https://www.w3.org/History/1989/proposal.html)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代孕育了 WWW,是上帝借用了伯纳斯·李的大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万维网。

当时,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法语:Conseil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英语: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简称 CERN,位于瑞士日内瓦西部接壤法国的边境),而那时 CERN 是 Internet 在欧洲最大的网络节点,WWW 的网络基础已经具备。

WWW 中的重要概念“超文本(hypertext)”则在1963年由泰德˙纳尔森(Ted Nelson)创造出来,并于1965年首次出现在泰德˙纳尔森发表的文章中。(泰德˙纳尔森同时还创造出 hypermedia(超媒体)的概念)

甚至连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报文传输协议)的前身,也在泰德˙纳尔森 1960年代所创建的项目 Xanadu 中看到了雏形。

HyperText(以及 Xanadu)奠定了 WWW 的理论基础。  

bb

泰德˙纳尔森

 1984年,Apple Macintosh以一个著名的超级杯广告(基于乔治·奥韦尔的小说《一九八四》)开始投放市场,1985年,IBM 个人电脑已经卖出了超过 400 万台,1985年,微软发布了Microsoft Windows......所有这一切,给人们带来信息处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共享的烦恼,而这正是 WWW 诞生的源泉,因为伯纳斯·李感受到了这些烦恼。

1980年6月至12月,伯纳斯·李曾以 independent contractor 的身份在 CERN短暂工作过。那时他就提出了一个基于超文本概念的项目,以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更新。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建立了一个名为 ENQUIRE 的原型系统。这也许是 WWW 在伯纳斯·李心中的源头。

1984年,伯纳斯·李重返 CERN,此时他的身份是研究院(fellow),并接受了一个工作:为了使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沟通传递信息进行合作研究,需要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当时电脑品牌很多,而且它们操作系统甚至数据格式都不一样。作为软件工程师的伯纳斯·李经常需要给不同的电脑写数据导出的软件,只是为了导出硬盘里的数据。这个工作与其说是极富挑战性,还不如说是令人沮丧。

苹果砸到别人的头上会让人头疼,砸到牛顿的头上则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同样,这份令人沮丧的工作砸到伯纳斯·李头上,则触发了伯纳斯·李的思考:

这种挫败感正显示出这个项目的潜力所在。这些磁盘里都是文件,如果你能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中大型虚拟档案系统的一部分,生活就会简单许多。

基于以前 ENQUIRE 项目的经验,基于一直对超文本的思考,这份工作最终促使伯纳斯·李于1989年3月12日提交了那份著名的报告(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而这一天也被称为 WWW 的诞生日。

上帝给了伯纳斯·李一个聪慧的大脑,也给了伯纳斯·李一双勤劳的手——一双程序猿的手。事实上,1989年伯纳斯·李提交那份报告以后,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他不得不在1990年5月,将那份报告做了一些修改之后,再度提交。上帝保佑,在重新提交报告之前,1989年12月,伯纳斯·李将项目改名为 World Wide Web,这让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了一个美妙的名字:WWW。

不仅在 CERN 内部,伯纳斯·李的报告不太受重视,甚至在1990年9月份的时候,伯纳斯·李去参加了欧洲超文本技术大会——而这个大会根本不知道伯纳斯·李在说什么。

是需要自己写点什么了,否则天才的思想没人会懂!

令人欣慰的是,关键时候,伯纳斯·李得到了他的领导的支持。伯纳斯·李 Mike Sendall 请求投资买一个NeXT的计算机。Mike同意了,并说,“一旦你拿到那个机器,你何不在上面编程搞下你的超文本的事情呢?”Mike Sendall 就是前文说的,伯纳斯·李向他提交的报告。

说明:NeXT电脑公司(随后更名为NeXT软件公司)由苹果公司(当时称为苹果电脑)的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85年从苹果公司辞职后同年创立立。NeXT 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工作站电脑产品NeXT Computer,随后在1990年推出了体积较小的NeXTStationNeXT 公司于199612月被苹果公司收购。

 说干就干,剩下的事情就像一个普通的项目一样,一步一步就那么出来了,你甚至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伟大的 WWW 的诞生过程:

1990年10月,伯纳斯·李开始着手构建 Web,12月份,他就在 CERN 的 NeXTStep 操作系统上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服务器(Web Server)CERN HTTPd 和第一个客户端浏览编辑程序 WorldWideWeb(是的,伯纳斯·李将这个程序命名为 WorldWideWeb)。  

bb

这个 NeXT 计算机就是世界上第一个 Web Server

 1991年8月6日,伯纳斯·李发布了网站:http://info.cern.ch

Internet有史以来,第一个 WWW 网站上线了!!!

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和伟大的日子,可是当初网站开放十几天都无人问津,直到8月23日才迎来了第一个新用户。  

bb

http://info.cern.ch

 1991年圣诞节,伯纳斯·李再接再厉,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图形化浏览器 WorldWideWeb(是的,还是取名 WorldWideWeb,不过后来为了避免混淆,伯纳斯·李 将其改名为 Nexus)。

当时,人们不懂也罢,不理解也罢,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事情您都已经知道了——现在,这个世界已经离不开 WWW 了。

越是离不开,越是显得图领奖对于伯纳斯·李来说,显得太姗姗来迟,虽然它的颁奖词极尽赞美,不过也只是中肯描述罢了:

发明了万维网(WWW)、第一个浏览器和使万维网得以扩展的基本协议和算法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伯纳斯·李的伟大贡献:

1)提出了 WWW(World Wide Web)的思想,并创造了 WWW 这个单词

2)发明了 WWW 的三大基本技术:

A.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当然,客观地说,HTML 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 SGML( Standard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而进一步优化、扩展的。

B.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仍然很客观地说,伯纳斯·李当时实现的 HTTP 还比较原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HTTP,已经经过了很多人的改进和升级。

C.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

3)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图像化 Web 浏览器

WWW 诞生29年了,即将而立之年的 WWW 已经深深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并且仍将深刻地影响这个世界的未来。

当有人问伯纳斯·李,互联网以外他最喜欢什么?

他的回答是:“人民。”

【参考资料】

TCP/IP 协议族(第4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0%E7%89%B9%E7%BD%91/114119

https://baike.baidu.com/item/Internet/272794

https://baike.baidu.com/item/ARPANET/3562284?fr=aladdin

https://www.wenjiwu.com/qq/aallini.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ARPANE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07/16/19913882_634742337.shtml

http://www.sohu.com/a/132377068_13953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ject_Xanad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d_Nelson

https://tools.ietf.org/html/rfc112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_Berners-Lee#cite_note-5

http://coyee.com/article/11789-the-history-of-the-internet-world-wide-web-early-years

https://baike.baidu.com/item/next/1719496?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82%E5%A7%86%C2%B7%E4%BC%AF%E7%BA%B3%E6%96%AF%C2%B7%E6%9D%8E/8868412?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ea61c9a4c9282dff38ef4824&lemmaId=&fromLemmaModule=pcBotto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31558023/viewspace-2219762/,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31558023/viewspace-2219762/

  • 4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