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银行IT应用的发展历程

国外银行IT应用的发展历程

    国外银行的IT应用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时还没有PC机和服务器,只能采用大、中型机/终端架构(简称主机/终端架构)。大、中型机价格昂贵,不过这些银行大多已经是百年老店,资金充裕,这个成本还能够承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在这样的架构上开发应用极为困难,系统的处理性能还不如今天的高端PC机,可伸缩性几乎没有,惟有可靠性还算让人满意。所幸当年的市场并不像今天——产品与服务飞速创新、业务量爆炸式地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以这样的架构一直支撑到80年代末,倒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80年代末,随着小型机、UNIX、PC、DOS/Windows和IP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Client/Server架构(简称C/S架构,客户端使用PC或PC/终端,服务端使用小型机)开始盛行。C/S架构具有较强的可伸缩性,部署处理性能相近的主机/终端架构和C/S架构,后者成本要低得多;前后端处理逻辑的分离使应用结构更加合理,后端服务处理逻辑具有了系统级的可重用性。基于IT厂商提供的各类基础软件和中间件:数据库(SQL Server、DB2、Oracle、Sybase、…)、交易中间件(CICS、Tuxedo、…)、以及后来的J2EE(WebSphere、WebLogic、…)和.NET,企业应用的开发效率大大提高。90年代,银行大力发展新产品(银行卡、中间业务、投资理财、…)和电子服务(呼叫中心、网上银行、POS、自助银行、…),主机/终端架构难以应对这些需求,而新技术却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引发了银行IT应用一轮新的高潮。新技术从外围逐渐渗透进相对封闭的银行,主机/终端架构终于退出历史舞台,C/S架构成为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C/S架构中大型机并没有被抛弃。一方面,相对于同时代的小型机,以IBM ES9000为代表的大型机仍然具有处理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并且一样能够接入IP网络;另一方面,银行多年来在大型机上建立的应用软件实在难以割弃。因此,大型机往往被用作支撑关键业务的高端服务器,成为银行C/S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末,IBM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Server Z900,它标志着大型机在处理性能、可伸缩性和可用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价格和维护费用都呈下降趋势。大型机非但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消亡”,反而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银行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是根据它是否使用了大型机来判定的。能否做到在保持IT架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才是我们用以判断一家银行IT应用水平高低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国外先进银行往往正是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是运气不错:大型机路线走了40年依然有生命力,而这似乎更应该归功于厂商及时地对大型机技术进行了升级、改进。但进一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更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他们的技术文化——不变、渐变、变则长远,和他们的方法——对IT架构做长远的统筹规划,并根据既定的路线图来逐步实施。

    国外先进银行早已认识到,只有在一个全局统筹的、具有前瞻性的IT架构规划中考虑未来如何变化,才能走出一条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理念和方法在90年代末更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方法论——企业架构,即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制订业务和IT架构(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基础架构)层面的规划,并基于这些架构规划制订实施路线图,指导IT实施层面的工作

    国外先进银行的IT架构规划早已从仅关注处理性能、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可用性,转向了更多地关注资源的整合与重用、架构的可扩展性和标准化,以及如何让IT与业务结合得更紧密,如何更好地应对业务的变化等方面。

 

国内银行IT应用的发展历程

    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开始大规模电子化建设是在90年代初,至今已近20年。这2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90年代初到96、97年,分别建立了对私、对公和联行汇兑等业务系统。出于成本的考虑,采用了单PC机、PC服务器+少量终端,以及基于PC机联网等数据分散存储的架构,可以称为第一代架构。这种架构很快就暴露出它的缺陷,业务信息互通困难,难以满足新产品研发、统计和监管的需要;系统处理性能和终端扩展能力都非常有限,难以应对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形势;前后端处理逻辑混合,应用的可重用性差,导致重复建设,成本上升而质量下降,系统整体的可靠性较差。第二阶段是从96、97年到02、03年,引入小型机(也有一些AS400,某些发达地区甚至还运用了ES9000),按照C/S架构、或者三层架构(包括展示层、服务层和数据层,是一种扩展的C/S架构)构建城域和省域数据集中的综合业务系统,可以称为第二代架构。第三阶段是从02、03年至今,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由于这些银行业务覆盖全国,省域数据集中依然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全国数据集中是必然的发展结果。数据大集中首先对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处理性能、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数据中心基础架构选择了大型机。此时的大型机与40年前已大不相同,C语言、甚至LINUX都已经被引入了ES9000,应用软件通过移植大多可以部属到大型机上,因此,整个架构实际上是第二代架构的一次升级,可以看作二代半架构。

 

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经过20年的努力,国内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之间的IT应用水平差距已经从90年代初的30年缩短到今天的10年,的确成就斐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银行IT架构的演变是相当被动的,每一代架构都不同程度的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刚刚实施完就要面对业务飞速发展带来的处理性能、容量和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新旧架构之间缺乏传承性,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要经历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有的甚至是整个架构推倒重来,IT项目实施风险越来越大,失败案例越来越多。如果当初有条件,恐怕任何一个银行的CTO都不会选择走这样的道路。

    今天,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二代半架构也绝非最终目标,业务的发展迫使他们正在酝酿新一代架构——第三代架构。第三代架构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数据的集中程度,而是站在企业架构的高度来审视整个IT架构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提高IT与业务的融合程度,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巴塞尔协议等新的监管要求不断出现;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更快地拓展新产品和新渠道,更有效地提高营销与服务的质量;为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正在不断优化,银行需要完成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银行数据资料在日益增长,需要更加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提供决策支持,改进经营管理;等等——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IT架构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需求?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6101821/viewspace-717045/,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6101821/viewspace-71704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