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ntion 注意力机制

此文大部分参考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2017版) 张俊林的博客,不过添加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理解过程。在github上找到一份基于keras框架实现的可运行的注意模型代码:Attention_Network_With_Keras (对这个模型的详细理解可参考:《注意力模型的一个实例代码的实现与分析》)

注意力模型:对目标数据进行加权变化。人脑的注意力模型,说到底是一种资源分配模型,在某个特定时刻,你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画面中的某个焦点部分,而对其它部分视而不见。     ------(思考:为什么要集中在那个部分,是因为那个部分能解决问题吗?)

1.什么是Attention机制?

当我们人在看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当前时刻关注的一定是我们当前正在看的这样东西的某一地方,换句话说,当我们目光移到别处时,注意力随着目光的移动也在转移,这意味着,当人们注意到某个目标或某个场景时,该目标内部以及该场景内每一处空间位置上的注意力分布是不一样的。---------(思考:对于图片,会有些特别显眼的场景会率先吸引住注意力,那是因为脑袋中对这类东西很敏感。对于文本,我们大都是带目的性的去读,顺序查找,顺序读,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是根据我们自带的目的去理解,去关注的。  注意力模型应该与具体的目的(或者任务)相结合。)

从Attention的作用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类Attention种类:Spatial Attention空间注意力Temporal Attention时间注意力。更具实际的应用,也可以将Attention分为Soft AttentionHard Attention。Soft Attention是所有的数据都会注意,都会计算出相应的注意力权值,不会设置筛选条件。Hard Attention会在生成注意力权重后筛选掉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注意力,让它的注意力权值为0,即可以理解为不再注意这些不符合条件的部分。

2.先了解编码-解码框架:Encoder-Decoder框架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中出现的AM模型是附着在Encoder-Decoder框架下的,当然,其实AM模型可以看作一种通用的思想,本身并不依赖于Encoder-Decoder模型,这点需要注意。Encoder-Decoder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本处理领域的研究模式,应用场景异常广泛,本身就值得细谈。

图1  抽象的Encoder-Decoder框架

Encoder-Decoder框架可以这么直观地去理解:可以把它看作适合处理由一个句子(或篇章)生成另外一个句子(或篇章)的通用处理模型。对于句子对<X,Y>。  --------(思考:<X,Y>对很通用,X是一个问句,Y是答案;X是一个句子,Y是抽取的关系三元组;X是汉语句子,Y是汉语句子的英文翻译。等等),我们的目标是给定输入句子X,期待通过Encoder-Decoder框架来生成目标句子Y。X和Y可以是同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而X和Y分别由各自的单词序列构成:

Encoder顾名思义就是对输入句子X进行编码,将输入句子通过非线性变换转化为中间语义表示C:

对于解码器Decoder来说,其任务是根据句子X的中间语义表示C和之前已经生成的历史信息y1,y2….yi-1来生成i时刻要生成的单词yi :

每个yi都依次这么产生,那么看起来就是整个系统根据输入句子X生成了目标句子Y。  ------(思考:其实这里的Encoder-Decoder是一个序列到序列的模型seq2seq,这个模型是对顺序有依赖的。)

Encoder-Decoder是个非常通用的计算框架,至于Encoder和Decoder具体使用什么模型都是由研究者自己定的,常见的比如CNN/RNN/BiRNN/GRU/LSTM/Deep LSTM等,这里的变化组合非常多。     ------(思考:人的学习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外界评价。Encoder模型类似于人的输入学习过程,Decoder模型类似于人的输出学习过程,对输出的内容进行评价就类似于损失函数。英语老师给我上了几堂英语课,我在不断的输入Encoder;突然有一个随堂测试,我得做题输出Decoder;最后英语老师改卷子,给我一个分数,不对的地方我得反思调整我对输入数据的加工方式。)-------(再思考:关于英语翻译。课本上的单词和课文是原始数据输入,相当于X;我在大脑里加工这些数据,相当于Encoder模型,我的脑子里有很多加工后的数据,相当于C;现在要让我翻译一个英语句子,这个任务相当于Y,我不能翻课本,所以我只能借助我脑袋里加工的数据C去翻译这个句子,即我得动脑子,相当于Decoder。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都要学,要分类整理,要增加线索,并不知道未来的某天能用到什么,所以Encoder-Decoder是一个泛泛学习的框架)

3.Attention Model

以上介绍的Encoder-Decoder模型是没有体现出“注意力模型”的,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分心模型。为什么说它注意力不集中呢?请观察下目标句子Y中每个单词的生成过程如下:

其中f是decoder的非线性变换函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生成目标句子的单词时,不论生成哪个单词,是y1,y2也好,还是y3也好,他们使用的句子X的语义编码C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而语义编码C是由句子X的每个单词经过Encoder 编码产生的,这意味着不论是生成哪个单词,y1,y2还是y3,其实句子X中任意单词对生成某个目标单词yi来说影响力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区别(其实如果Encoder是RNN的话,理论上越是后输入的单词影响越大,并非等权的,估计这也是为何Google提出Sequence to Sequence模型时发现把输入句子逆序输入做翻译效果会更好的小Trick的原因)。这就是为何说这个模型没有体现出注意力的缘由。

引入AM模型,以翻译一个英语句子举例:输入X:Tom chase Jerry。   理想输出:汤姆追逐杰瑞。

应该在翻译“杰瑞”的时候,体现出英文单词对于翻译当前中文单词不同的影响程度,比如给出类似下面一个概率分布值:

(Tom,0.3)(Chase,0.2)(Jerry,0.5)

每个英文单词的概率代表了翻译当前单词“杰瑞”时,注意力分配模型分配给不同英文单词的注意力大小。这对于正确翻译目标语单词肯定是有帮助的,因为引入了新的信息。同理,目标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应该学会其对应的源语句子中单词的注意力分配概率信息。这意味着在生成每个单词Yi的时候,原先都是相同的中间语义表示C会替换成根据当前生成单词而不断变化的Ci。理解AM模型的关键就是这里,即由固定的中间语义表示C换成了根据当前输出单词来调整成加入注意力模型的变化的Ci。

图2  引入AM模型的Encoder-Decoder框架

即生成目标句子单词的过程成了下面的形式:

每个Ci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源语句子单词的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比如对于上面的英汉翻译来说,其对应的信息可能如下:

其中,f2函数代表Encoder对输入英文单词的某种变换函数,比如如果Encoder是用的RNN模型的话,这个f2函数的结果往往是某个时刻输入xi后隐层节点的状态值;g代表Encoder根据单词的中间表示合成整个句子中间语义表示的变换函数,一般的做法中,g函数就是对构成元素加权求和,也就是常常在论文里看到的下列公式:

假设Ci中那个i就是上面的“汤姆”,那么Tx就是3,代表输入句子的长度,h1=f(“Tom”),h2=f(“Chase”),h3=f(“Jerry”),对应的注意力模型权值分别是0.6,0.2,0.2,所以g函数就是个加权求和函数。如果形象表示的话,翻译中文单词“汤姆”的时候,数学公式对应的中间语义表示Ci的形成过程类似下图:

图3  Ci的形成过程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生成目标句子某个单词,比如“汤姆”的时候,你怎么知道AM模型所需要的输入句子单词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值呢?就是说“汤姆”对应的概率分布:

划重点(注意力权重获取的过程)(Tom,0.3)(Chase,0.2)(Jerry,0.5)是如何得到的呢?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设对图1的非AM模型的Encoder-Decoder框架进行细化,Encoder采用RNN模型,Decoder也采用RNN模型,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型配置,则图1的图转换为下图:

图4 RNN作为具体模型的Encoder-Decoder框架

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值的通用计算过程:

图5 AM注意力分配概率计算

对于采用RNN的Decoder来说,如果要生成yi单词,在时刻i,我们是可以知道在生成Yi之前的隐层节点i时刻的输出值Hi的,而我们的目的是要计算生成Yi时的输入句子单词“Tom”、“Chase”、“Jerry”对Yi来说的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那么可以用i时刻的隐层节点状态Hi去一一和输入句子中每个单词对应的RNN隐层节点状态hj进行对比,即通过函数F(hj,Hi)来获得目标单词Yi和每个输入单词对应的对齐可能性,这个F函数在不同论文里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然后函数F的输出经过Softmax进行归一化就得到了符合概率分布取值区间的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数值(这就得到了注意力权重)。图5显示的是当输出单词为“汤姆”时刻对应的输入句子单词的对齐概率。绝大多数AM模型都是采取上述的计算框架来计算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信息区别只是在F的定义上可能有所不同

上述内容就是论文里面常常提到的Soft Attention Model(任何数据都会给一个权值,没有筛选条件)的基本思想,你能在文献里面看到的大多数AM模型基本就是这个模型,区别很可能只是把这个模型用来解决不同的应用问题。那么怎么理解AM模型的物理含义呢?一般文献里会把AM模型看作是单词对齐模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目标句子生成的每个单词对应输入句子单词的概率分布可以理解为输入句子单词和这个目标生成单词的对齐概率,这在机器翻译语境下是非常直观的:传统的统计机器翻译一般在做的过程中会专门有一个短语对齐的步骤而注意力模型其实起的是相同的作用。在其他应用里面把AM模型理解成输入句子和目标句子单词之间的对齐概率也是很顺畅的想法。

当然,从概念上理解的话,把AM模型理解成影响力模型也是合理的,就是说生成目标单词的时候,输入句子每个单词对于生成这个单词有多大的影响程度。这种想法也是比较好理解AM模型物理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

图6是论文“A Neural Attention Model for Sentence Summarization”中,Rush用AM模型来做生成式摘要给出的一个AM的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

  图6 句子生成式摘要例子  

这个例子中,Encoder-Decoder框架的输入句子X是:“russian defense minister ivanov called sunday for the creation of a joint front for combating global terrorism”。对应图中纵坐标的句子。系统生成的摘要句子Y是:“russia calls for joint front against terrorism”,对应图中横坐标的句子。可以看出模型已经把句子主体部分正确地抽出来了。矩阵中每一列代表生成的目标单词对应输入句子每个单词的AM分配概率,颜色越深代表分配到的概率越大。这个例子对于直观理解AM是很有帮助作用。 

A Neural Attention Model for Sentence Summarization》论文提供的实验数据集链接(开放可用):DUC 2004 

摘要生成  开放数据集

数据下载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A Neural Attention Model for Sentence Summarization》论文没有提供源码,但提到了一个可用工具:Torch 

 

 

 

参考文章:

【1】自然语言处理中的Attention Model:是什么及为什么     写得非常好

【2】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2017版)   写得非常好

【2】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原理与应用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