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译文评析

关于知行合一:

原文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
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而不行耆。知而
不行,只是未和圣蒉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
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
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贝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
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
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
寒了。知饥,必已自矶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
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著实的工夫。如今
苫苫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麽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麽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
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
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七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
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
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
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
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
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
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译文


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也因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 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意思呢?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呢?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
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也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用的对策。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工夫。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现在我说的知行合一,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more@] 书摘  四七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评析】
  此说与阳明一贯思想不甚一致,或为记录者之误。
  四八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评析】
  阳明十分重视《易经》第一卦的第一爻,以为全部六十四卦皆从它变化而来。这反映了他治学办事的指导思想:最基本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把握了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把握了全部。
  四九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注释】
  夜气:语出《孟子·告子上》,意为人在夜间生长出来的清明之气,指未与日常种种事物接触时的无利害考虑的精神状态。
  孟子的夜气,是对于普通人说的。普通人在夜间与外物脱离接触.可以较为清醒地审视行为的意义,有利于道德思想的牛发。但足对于一个有忠于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光靠这点足不够的,他应该自觉地用功,这样就会时时处处有夜气,时时处处按道德标准思考、行动。
  五十
  澄问“操存舍亡”章。
  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向邪?”
  【注释】
  “操存舍亡”章:指《孟子·告子上》所引孔子的几句话:。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惟心之谓欤。”腔子:指胸腔。《二程遗书》卷七日:“心要在腔子里。”腔子指心所应在之处。
  【评析】
  当时儒者修养有一种常犯的错误:控制自己的心,使它静止不动。阳明强调人心永远在不停地运动着,不可以要求它如槁木死灰全无生气。关键不在静而在定,即定在理上。只要符合天理,静与动都是正常的。
  五一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日:“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 大中至正
  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注释】
  王嘉秀:字实夫,阳明弟子,好谈仙佛。
  上一截:与下一截相对。当时一般认为孔子之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上下两截。上一截是谈性与天道的,下一截是讲究治国平天下的。阳明不同意这种区分。科、贡、传奉:指三种升官的途径。科是分科考试以取士;贡是通过乡党或官员荐举;传奉是不通过吏部铨选,由走内臣的后门而得官。一般:一样,同样。君子之道鲜矣:语出《周易·系辞上》,意为同一个道在不同的人看来便有不同的样子,能认识道的全体的是很少的。
  【评析】
  阳明认为,天下只有一个道,儒释道三教都力图把握它,所以三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优秀成果都可以接受。这种态度比朱子明里批判、暗中搬用的做法要好。明代三教合流的思想有相当的发展,阳明思想有其时代特征。
  五二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注释】
  蓍:周易的筮法,以蓍草运作的得数决定卦画,从卦画看吉凶。龟:龟卜,以龟甲上灼出的裂痕定吉凶。
  【评析】
  阳明认为龟亦是易,是由于他认为两者都反映了天理.都可以决嫌疑、定犹豫。在不同巾看到同一,这是阳明的思维定势和优势。
  ……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MORE: http://wenku.baidu.com/view/dc07d20590c69ec3d5bb75bf.html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26700/viewspace-1042902/,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26700/viewspace-1042902/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