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周某人,自出生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也有一些简单的人生经历,或是中二或是愤青或是故作老成或是傲然恃物亦或是茫然无所知等等,但只身独处时总会时不时去想人生三大终极疑问。2020年,我裸辞在家沉沦8个多月,后又迫于生存出来工作。在人生低谷时,对此生的疑问不禁提上心头,久久无法平息,常常羡慕古人,他们的物质生活不比我来的好,为何如此精彩纷呈?于是,我想要从古典文化中,找寻现代生活的意义,找寻所属我的生活方式。偶然间我看到了 B站 王德峰老师关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有逐步 了解到 阳明心学,赫然发现,我此生的追寻答案或许就在此间,故在书店中买得一本《传习录》在工作之余拜读。现如今,卷一已读完,结合我这几个月的自我实践与认知,略有心得,特此记下。
《传习录》是主要记录的是阳明先生与其门下弟子的问答语录,主要是阐明三大思想:“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三个思想,对我在做人做事上起到了很大的正面调节作用,同时我在不断践行书中说的问题和修改自我的认知时,深刻感受到事无巨细都已包含在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对其有更多更全面的认知。
卷一
“心即是理”
在说“心即是理”之前,需得明白何谓“心”?何谓“理”?
心,不可名状,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它是超现实的,超越逻辑的。心之不可名状,显而易见,每个人内心总有不同的念头,这能用言语清楚地描绘出来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诗说得便是如此,往往我们大脑逻辑已经思考好了,这便是“才下眉头”;但是当真真去面对时,去又变了卦,这是“心”中另起他念。近两年,天灾人祸不断,身处于中国,我们总能感受到绵绵的感动与深情;读历史古诗时,我们的情感也会随着文字不断变化;聆听音乐时,即使同一首音乐,但是每个人的体会到的感受依然不一样等等,这些都说明时间、空间仅仅只是我们思维上的定义认知,它不能限制心的变动,心对世界的感知;同时逻辑对我们来说,尤其是中国人来说,它或许在多时候是利益关系的考量,但是在生活中超越逻辑的事情层出不穷,如20年新年的武汉逆行者,亦如近段时间娱乐大瓜,个顶个的离谱,这些事情全都是心中念头所起,毫无逻辑可言,正如常见的热评“艺术创作需要逻辑,而生活只需要事实”。
因为心的特性,所以它是无限的,也叫无限心。因为心之无限,所以世界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世界,它还有精神世界。但是这两者既是相同也是不同,此所谓:如来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人生在世,所有的悲喜忧愁都来源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比落差。物质资源的丰富并不能使我们感受长久的幸福,精神世界的多彩与充实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当我们能安顿那一颗无限心时,让心有所归,自然人生之路就会明了。
“理”是万事万物所运行的道理,就是“天理”,是道,包括人本身,这里是有别于西方自我精神的区别。西方的哲学观从柏拉图的理念观出发,认为应当是现有一个完美的理念存在,所以世界万事万物才会存在;当事物不符合理念时,就会去改造其逐渐与理念相符,从而诞生改造观。心随着我们成长,逐渐将外部事物纳入,而且我们也同时融入世界之中,开始扮演各类角色。此时,万事万物的道理也逐渐呈现我们眼前,走进我们的心中,所以“心即是理”。而人对于事物理解的不同是因为其间掺杂了个人的私欲,不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心,还有另一种理解:那便是生命情感,它包含生命从生到死的所有情感在内,一切生命都在其中。然而这样理解岂不是说心独属于生命,非生命时候就没有心了,那么“心即是理”从何说起呢?下面是我个人从理科的角度来做的理解: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就是各种物质聚合离散的表现,物质离散汇聚过程中会出现熵增熵减,这个过程伴随能量波动,这种波动便是生命情感,也就是心,这个广义上的心,曾有言:“大其心,小我别”。生命情感无非是宇宙中一种特殊的能量波动,那么与世界万物有何不同呢?因而,“心即是理”。是否任何心都是“天理”呢?“天理”即是道,道便是一,故心也是一,也就是唯一,所以前面的“任何心”就已然不对。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心?“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倘若能心中无丝毫私欲,此时也就达到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近乎天理之极,而无丝毫人欲之私’者得之。”阳明先生认为至善才是心,才是天理,没有个人私欲。“明明德”做到至精至一,却不脱离世间万事万物本身,方能达到至善。至善便是仁,仁藏于心中,只有将仁发挥出来,此时“心即是理”。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众生皆苦,众生平等”,阳明先生将儒释道三家合流可见一斑。
“格物无动静之分”
心即是理,如何达到心即是理的境界呢?儒释道三家都有其到达根源的途径,儒家是“明明德”,而二氏之言需要精深仔细的研究才能得见门路。《传习录》上卷中就从“明明德”的第一个条目开始:“格物”说起。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之道的八条目,以上八条目不是单一前后关系,它们是平行的,其影响范围从个体内部逐步向外,在影响外部个体从而影响天下万事万物,是影响范围的区别,用计算机的话语来说:上述八个人生修行功夫是多线程并行的,同时前面的进程处理速率和结果会影响后面的进程,各个进程的输出影响不管对外还是对内是在逐步扩大的。
所谓“格物”就是探究万物的本质规律,认识事物的本源。但是物是什么? “身子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格物是“明明德”的途径之一,“明明德”止于至善,止于心,所以格物也是对正心的方法之一。心是身体的主宰,人生在世所行诸事,都是心中有所念头才做出来,只不过有些显示的清楚有些则暗藏与内心深处,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需求就是心之所发。心有触动产生意念,意念的本源是“知”,意念所思量的便是物。格物就是要探究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的规律及其本源。超越认知的存在,无从格物。
那么如何格物呢?“格者,正也,正齐不正以归于正也。去其心之不正,以全齐本体之正。”,所谓格物就是在学习中去除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知,并补全它。《中庸》上有“不诚无物”,所以格物需得有个诚意,倘若只是一时念起,也是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何为诚意?“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对待事物要有诚意去对待,就是认真诚心正视每一个事物。“觉纷扰”自然会想安静,想安静就要自己去寻求安静,“懒看书”自然是想看书了只不过因为懒不想行动,所以此时更需要行动。也就是活在当下,心有所发,体有所动。“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心有念头,就需要在具体的事情上去磨练自己,才能在在安定稳定思想,动荡时稳定思想。在很多时候,心中有很多不错思绪,但是总是在行动的时候,与一些事而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说明磨练太少,要需要多多磨练,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同时,在求学上,也还要有个目标有个根源,认真求学时,就不要思前想后,考虑是否求学之后的成果,而是要诚心与求学,认真做事,脚踏实地。
“知行合一”
从“心即是理”,到“致良知”,再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逐步细化的阳明心学的过程,也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格物”以致良知,但是具体如何真正落实格物?
王阳明先生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本身就带有动作,那是属于我们意念上对事物的动作,尽管身体还未行动但是心却已经动起来。对“知”的实践,便是行,因为实践所以才能“知之为知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对事物能够真切完全地明白其道理其实本身就意味着行动,倘若没有任何行动能真的明白事物的道理吗?同样,当我们在实践时,事无巨细,都能准确清晰地执行下去也是因为有对事物有了足够的认知才能做到的。“知行合一”并不是意味着,非得要有目标、准则后才能行动。这就好比行路、饮食一般,当内心对事物有明确想法时,就意味着开始对这件事物进行实践,不存在一条路没走过便认定这条路是否崎岖险阻,同样也不存在某种食物没吃过就知道它是食物。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会不断验证我们以往的认知,认知也会因为实践不断得到补充。
此外,阳明先生也曾点名“知行合一”的主一功夫,不是在于逐物,而是在于追求存在心的道理。就像读书、饮酒、喜欢美色上一样,倘若不明白在内心中读书、饮食、好色的道理,只是一昧地专注于事物之上,在实践中终会走错路子,读书就变成了读死书,饮酒变成了酗酒,喜欢美色变成色欲,到那时对于身心的伤害难以估计。
个人真实经历
前几年,由于历史原因我在面对重庆这边的亲戚们时,总是手足无措,话不知从何谈起,见面甚至不知道喊什么,相处十分尴尬,聊天时也总是问什么答什么,缄默少语,生怕自己多言损害了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对待父母上,也经常敷衍聊天,常常没有聊几句就匆匆挂断电话。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实在是有点混账。亲戚之间相处,最主要的是不是那份独特的血缘亲情吗?本来也没什么,为何我内心却总是要想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自己屏蔽了与亲人的交流,封闭这样的天伦情谊,难以想象当年我到底伤了多少亲人对我的那份真心。
尤其对于父母而言,偶尔打打电话聊聊家常,我没聊几句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到最后父母却总说有什么事尽管找他们解决,我为何不能主动站出来问一下父母的情况或是这句话是从我的口中说出来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和父母的代沟逐渐加大,到后面演变成了要么我看着他们做事要么他们看着我做事,这谈何不让父母悲伤谈何不让我羞愧?甚至在我工作第一年,去爸爸那过春节时,我才发现爸爸居然还不会用智能机,腰间仍然系着老式手机袋,一件潦草的大衣松垮垮地披在肩头,买东西时从大衣内口袋抠出一叠皱巴巴的零碎钱大声地和老板计算着该付多少补多少。每每想到这些,我内心都觉得自己枉为人子,十几年的书尽是瞎读的。
对于感情,我终究是无法释怀。感情生活上的匮乏与单一,让我极度珍惜能品尝到的任何一丝欢快的味道,内心甚至出现某种奇怪的妄念,甚至在自己明白这是畸形的感情却也甘之如饴。
工作上就不想说啥了,程序狗的日常加班压榨,甚至接了一手巨坑的项目,天天被骂,骂到怀疑人生,怀疑自我,甚至半夜2点多还在接老大的电话处理程序问题。
在20年中经历工作、家庭、感情各个方面的重大变故之后,在个人隔离期间在那间狭小的出租屋内荒废自我、沉沦游戏、堕落思想。当一个人黑灯睁着眼时,在冬季寒风刺骨时,思想都变得迟钝起来。世间对于我来说,似乎逐渐失去它的颜色,原以为电视剧里那种灰色调只是修饰没想到那一刻却无比真实。一切都可以没有意义,一切也都可以有意义,“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关闭了与他人的联系,也关闭我的心。在那段时间,偶尔清醒的我会突然思考:我是不是真的很失败?是那种20几岁就死,70岁才埋的人?与其这样,何不如眼不见心不烦,管他洪水滔天?
但我终究是畏惧死亡的。
偶然间了解到心学,加上传统文学给我的滋润让我重获新生。迎着21年疫情的缓解我与春风同行,重新从入土再到入世。年初找到新工作,工作之时解决各类问题,并且给自己制定一个减肥计划和学习计划,逐渐开始新的人生。
如今,工作也还行,日子过得去。正视过往,着眼未来,减肥也做了一个多月少了10多斤,周末假期也经常去找父母聊天,重庆的亲戚也都到处走了走,现在心里也只剩下未来的事。
心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传统文学,它还是一份重要人生准则和思考准则,也是我此后一生都要去践行的哲理。
从这个中秋算起,也算是新的篇章。中间有一个半月又有点懈怠,导致生活总有有点别扭。看来,我只能先从“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开始做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