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学习法,从方法到实践

作者博客

http://www.jianshu.com/u/507f45931bd6

前言

很多人都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是,可能因为两个问题,阻碍了自己的高效提升:

  1. 学什么?

  2. 怎么学?

本文将从自己的学习实践出发,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流程。在具体的流程中,也会涉及到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

目录

1

收集学习目标-Doit

道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概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去立即搜索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但也有很多时候,当时可能不会去搜索,而过一段时候后,我们也就忘记了刚才的这个概念,于是这个概念就依然是我们的知识盲点。

如果这个概念本身没啥用,那倒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对自己工作或生活很重要很有价值的概念,那我们也就错过了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根据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演变过程,学习可以分为4个阶段: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保持好奇)

  2. 知道自己不知道——闻鸡起舞(深入理解)

  3. 知道自己知道——了然于胸(有意识的去应用)

  4. 不知道自己知道——随心所欲(内化成潜意识)

这里我使用一个GTD工具:Doit来帮助我随时随地收集一切自己不太清楚但感兴趣的东西

首先,它跨平台,电脑端和手机端都有
其次,它收藏很便捷,电脑上按一个快捷键就可以出现收集栏

手机上的收藏也同样便捷

它本身的功能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探索,但对我而言,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随时随地,立即收藏

在收藏了之后,我们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处理:

  1. 删除没用的目标

  2. 合并类似的目标

  3. 细化很难的目标成一组子目标

  4. 分类到不同的清单里面,方便后期的跟进

当你有了这个一个任务清单以后,该学什么还是问题么?按照目标清单一个个的去深入了解吧。而且,通常在我们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概念,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知概念,我们的目标清单会越来越庞大。至于如何在收集好了目标之后,后期如何对这些目标进行分类管理,那就看自己的个人实践,没有完美的管理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其实,关于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哪些,怎样高效的收集学习目标,还有一种不错的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信源(一些有质量的网站或公众号),与其被动的等待自己遇到不知道,还不如主动去发现不知道。

2

搜索学习资料-Google

比如,我现在确认我的目标是了解“TextView富文本”,那么,我会打开Google开始搜索相关的资料

关于如何使用Google搜索,一般有两种方式:

  1. 改host文件,比如老D博客(https://laod.cn/hosts/2017-google-hosts.html)

  2. 使用VPN,比如行云VPN(http://xy.yyq1.net/),这个有浏览器插件,智能代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关于Google的搜索技巧,主要有这几种:

  1. 加双引号,"关键词",进行完全匹配

  2. 使用*,进行模糊匹配

  3. 使用site:网址,进行指定站点搜索

  4. 使用filetype:文件类型,进行指定文件类型搜索,下载资料很有用

以上仅为简单介绍,更多请查看Google搜索技巧(http://blog.jobbole.com/72211/)

下面是我对"TextView富文本"的搜索结果

3

建立学习标签-Evernote

在搜索到相关文章后,下一步就是粗读这些文章了,一般限时3分钟以内,粗读的目的在于:

  1. 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2. 决定是否收藏到印象笔记,以进行更深入的精读

在粗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发现有的文章很好,很有启发性,这个时候,一般做法就是保存到书签,但是,这里我推荐使用印象笔记(https://www.yinxiang.com/),理由如下:

  1. 跨平台,收集一切,电脑上有浏览器插件可以快速收藏网页,手机上有微信服务号可以快速收藏公众号文章,邮件也可以转发给自己的印象笔记邮箱。无论是网上的文章,还是自己原创的长期目标、临时备忘、反思日记、工作周报、月度总结、年度计划,或是自己收集整理的技术博客,统统可以聚合收藏到印象笔记,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记录。记录只是管理的第一步,没有跟进、反馈、修正,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2. 快速编辑,比起同类的有道云笔记和为知笔记,它的打开速度是最快的,有时想在电脑上记录点什么东西,为知要打开半天

  3. 强大的全文搜索,只要是存在印象笔记里面的,哪怕我忘记标题是什么了,只要记得里面的任意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快速搜索到

  4. 支持自定义搜索条件,比如支持tag、created、notebook等等各种筛选条件

对我而言,印象笔记就是一个聚合收藏工具,只要存到里面了,想用的时候随时可以去查阅。

可以说,如果Google是我的图书馆的话,那么印象笔记就是我的小书架。

刚才,我用Google搜索到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然后我利用印象笔记的浏览器剪藏,保存到了自己的印象笔记中,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隐藏广告(而不是网页正文),这样可以将所有搜集到了文章格式统一,方便后期的进一步处理。

好了,当我看了很多与"TextView富文本"有关的文章也收集了很多之后,我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下一步,就是去精读这些文章了,精读不限时间,目的在于:

  1. 进行主题阅读,将相关文章横向比较

  2. 标记文章的重要信息,方便以后回顾复习

开始精读时,先在自己的标签库里面建立一个“TextView富文本”的标签,然后给刚才收藏的文章,打上标签。

没有标签,就没有收藏

如果你存到了印象笔记,但是却没打上标签,这个收藏其实没有多大作用,收藏到印象笔记和直接去Google再去搜索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至于为什么要打标签,我的理由是:

  1. 方便主题式阅读。在阅读统一标签、不同文章时,我们会进行横向的比较,对这个标签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 防止中断。对于一些比较艰深的标签,可能一次是没有办法吃透的,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候去学习。收集到印象笔记并且打了标签之后,可以逐次的慢慢阅读,停留在浏览器的话,可能关闭了这篇文章就再也不会打开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看过很多文章,了解了很多概念,但这些概念多半浮于表面,真正让自己说出来的话却又说不清楚。这就是因为理解不深刻,打上标签,多次阅读,有助于加深理解。

  3. 方便以后的回顾。一方面,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复习的过程,没有复习就没有学习。另一方面,看着自己的标签库越来越丰富,也是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的,这就是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视化,以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

一般,有两种管理印象笔记的流派:笔记本流、标签流。

这里呢,我觉得笔记本是相对固定的属性,有点类似于抽象类,而标签呢则是相对灵活的属性,有点类似于接口,同时,我觉得自己写的信息和从别人那收集过来的信息,对自己的意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我的管理方法是:

  1. 笔记本管理自己原创的信息

  2. 标签管理自己收集的信息

我的笔记本体系(比较粗犷,十几个左右,一般不怎么变动):

提示:印象笔记本身不支持笔记本的拖动排序,所以我这里自己给笔记本编号来排序。

另外,不建议使用笔记本分组,因为折叠了之后的笔记本,可能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也不会去看了,让笔记本永远在自己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我的标签体系(比较细致,一百个以上,经常需要调整合并):

提示:其实这里的标签,就是我们我们前期收集的目标,不过,标签会每月进行一下调整

  1. 合并相似的标签

  2. 细化收藏的笔记数量太多的标签

  3. 删除没有用的标签

目前的我的“Android”标签的笔记就太多了,正在重构中,一般来说,一个标签里面的笔记尽量保持到四十以下为宜。

但无论如何设计自己的笔记管理体系,请记住这3个建议:

  1. 搜索优于分类

  2. 先根据自己的规划自顶而下初步设计,再根据自己的实践自底而上不断重构

  3. 好的笔记管理体系,应该是灵活可拓展的,不是僵化的,不要给自己人为设置了知识边界,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职业之内

4

整理学习脑图-幕布

在精读Evernote收集的笔记的过程中,觉得是重点的地方,不妨划线标注下,这样,下次回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一些,提高回顾的效率。

当精读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该去将收集到了标签进行结构化整理了,也就是去画一个思维导图。这里我推荐使用一个思维导图工具:幕布(https://mubu.com/)

推荐理由如下:

  1. 方便整理结构化的内容,构建清晰的思维逻辑

  2. 编辑体验很好,个人觉得比XMind更流畅,主题的拖动和新建都很方便,写的爽才能写得久

  3. 云端文档存储,不像XMind是本地存储,不怕丢失,不过编辑的时候最好还是使用本地客户端来编辑

编辑的时候是这样的:

最后导出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5

记录学习笔记-CmdMarkdown

有了思维导图之后,下一步就是细化导图里面的子主题,使用Markdown语法,整理成一篇文章,最好还能分享出去。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Markdown,它是一个富文本形式的标记语言。可以让你更方便的插入链接、插入图片、插入代码、插入列表等等。

也许你会说,我们的各种富文本编辑器也能做到这一点啊,但是,各种富文本编辑器,不具备跨平台性,在豆瓣这个平台写的东西,复制到知乎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在此,我们总结 Markdown 的优点如下:

  1. 纯文本,所以兼容性极强,可以用所有文本编辑器打开。让你专注于文字而不是排版。

  2. 格式转换方便,Markdown 的文本你可以轻松转换为 html、电子书等。

  3. Markdown 的标记语法有极好的可读性。

更多详情,请查看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http://www.jianshu.com/p/57f75b68687c)

不过,Markdown只是一种语法规范,具体怎么用Markdown来写作,那就需要专门的工具了,其实现在支持Markdown的工具或平台已经很多了,比如简书、看云等等。

这里我使用的Markdown编辑器是作业部落的CmdMarkdown(https://www.zybuluo.com/cmd/)。

以前用过一段时间的简书,不过简书只有在线的编辑器,没有离线的编辑器,而且不支持TOC生成目录,最关键的是,它无法和印象笔记联动。但是,CmdMarkdown却可以快速的导出到印象笔记,这样就方便了我的信息的统一管理。

编辑用CmdMarkdown,管理用Evernote。

比如刚才我根据思维导图,用CmdMarkdown整理的文章如下:

(左边是编辑区,右边是预览区)

最终在印象笔记里面看到的效果如下:

别人的文章都是别人的知识沉淀,只有自己亲自去整理,才能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更深刻一点。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

自己以为理解了不是真理解,把别人讲理解了才是真理解!教可以最好的检验学习效果!

这里呢,我就将刚才的这篇学习笔记分享到简书平台,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简书地址:TextView备忘(http://www.jianshu.com/p/12fe89964b11)

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取之于网,还之于网,让别人来帮忙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那肯定比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更有意义一些。而且,当你想到有人会来看你的文章,你写的时候,也会更严谨一点,可以减少随意性,督促我们写出更高质量的笔记。

另外,人毕竟是社会性的,我们也渴望着别人的认可,分享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尤其是真正帮到了别人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写笔记,可能能坚持写个十几篇,如果是公开写博客,有读者的反馈和认同,那可能更容易坚持下去一些。毕竟,写作,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好了,写了这么多,估计大家对前面的都忘记的差不多了,这里再梳理一下整个流程:

其实,整理成脑图、记录成文章、分享成博客,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期的实践、回顾、更新,才是整个知识体系茁壮成长的源动力。

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