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静态提升?
我们先来看一个 demo,代码如下:
<template>
<div>
<h1>title</h1>
<p>{{ msg }}</p>
<button @click="handleChange">change msg</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msg = ref("hello");
function handleChange() {
msg.value = "world";
}
</script>
这个 demo 代码很简单,其中的 h1 标签就是我们说的静态节点,p 标签就是动态节点。点击 button 按钮会将响应式msg
变量的值更新,然后会执行 render 函数将msg
变量的最新值"world"渲染到 p 标签中。
我们先来看看未开启静态提升之前生成的 render 函数是什么样的:
由于在 vite 项目中启动的 vue 都是开启了静态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在 Vue 3 Template Explorer 网站中看看未开启静态提升的 render 函数的样子(网站 URL 为: template-explorer.vuejs.org/ ),如下图将hoistStatic
这个选项取消勾选即可:
未开启静态提升生成的 render 函数如下:
import { createElementVNode as _createElementVNode, toDisplayString as _toDisplayString, openBlock as _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as _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_openBlock(), _createElementBlock("template",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div",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h1", null, "title"),
_createElement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_ctx.msg), 1 /* TEXT */),
_createElementVNode("button", { onClick: _ctx.handleChange }, "change msg", 8 /* PROPS */, ["onClick"])
])
]))
}
每次响应式变量更新后都会执行 render 函数,每次执行 render 函数都会执行createElementVNode
方法生成 h1 标签的虚拟 DOM。但是我们这个 h1 标签明明就是一个静态节点,根本就不需要每次执行 render 函数都去生成一次 h1 标签的虚拟 DOM。
vue3 对此做出的优化就是将“执行createElementVNode
方法生成 h1 标签虚拟 DOM 的代码”提取到 render 函数外面去,这样就只有初始化的时候才会去生成一次 h1 标签的虚拟 DOM,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中要讲的“静态提升”。开启静态提升后生成的 render 函数如下:
import { createElementVNode as _createElementVNode, toDisplayString as _toDisplayString, openBlock as _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as _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const _hoisted_1 = /*#__PURE__*/_createElementVNode("h1", null, "title", -1 /* HOISTED */)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_openBlock(), _createElementBlock("template",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div", null, [
_hoisted_1,
_createElement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_ctx.msg), 1 /* TEXT */),
_createElementVNode("button", {
onClick: _cache[0] || (_cache[0] = (...args) => (_ctx.handleChange && _ctx.handleChange(...args)))
}, "change msg")
])
]))
}
从上面可以看到生成 h1 标签虚拟 DOM 的createElementVNode
函数被提取到 render 函数外面去执行了,只有初始化时才会执行一次将生成的虚拟 DOM 赋值给_hoisted_1
变量。在 render 函数中直接使用_hoisted_1
变量即可,无需每次执行 render 函数都去生成 h1 标签的虚拟 DOM,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中要讲的“静态提升”。
我们接下来 通过 debug 的方式来带你搞清楚 vue 是如何实现静态提升的,注:本文使用的 vue 版本为3.4.19
如何实现静态提升
实现静态提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transform
阶段遍历 AST 抽象语法树,将静态节点找出来进行标记和处理,然后将这些静态节点塞到根节点的hoists
数组中。generate
阶段遍历上一步在根节点存的hoists
数组,在render 函数外去生成存储静态节点虚拟 DOM 的_hoisted_x
变量。然后在 render 函数中使用这些_hoisted_x
变量表示这些静态节点。
transform 阶段
在我们这个场景中transform
函数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transform(root, options) {
// ...省略
if (options.hoistStatic) {
hoistStatic(root, context);
}
root.hoists = context.hoists;
}
从上面可以看到实现静态提升是执行了hoistStatic
函数,我们给hoistStatic
函数打个断点。让代码走进去看看hoistStatic
函数是什么样的,在我们这个场景中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hoistStatic(root, context) {
walk(root, context, true);
}
从上面可以看到这里依然不是具体实现的地方,接着将断点走进walk
函数。在我们这个场景中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walk(node, context, doNotHoistNode = false) {
const { children } = node;
for (let i = 0; i < children.length; i++) {
const child = children[i];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
const constantType = doNotHoistNod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child, context);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
if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walk(child, context);
}
}
}
我们先在 debug 终端上面看看传入的第一个参数node
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面可以看到此时的node
为 AST 抽象语法树的根节点,树的结构和template
中的代码刚好对上。外层是 div 标签,div 标签下面有 h1、p、button 三个标签。
我们接着来看walk
函数,简化后的walk
函数只剩下一个 for 循环遍历node.children
。在 for 循环里面主要有两块 if 语句:
- 第一块 if 语句的作用是实现静态提升
- 第二块 if 语句的作用是递归遍历整颗树。
我们来看第一块 if 语句中的条件,如下: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在将这块 if 语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两个枚举。NodeTypes
和ElementTypes
NodeTypes
枚举
NodeTypes
表示 AST 抽象语法树中的所有 node 节点类型,枚举值如下:
enum NodeTypes {
ROOT, // 根节点
ELEMENT, // 元素节点,比如:div元素节点、Child组件节点
TEXT, // 文本节点
COMMENT, // 注释节点
SIMPLE_EXPRESSION, // 简单表达式节点,比如v-if="msg !== 'hello'"中的msg!== 'hello'
INTERPOLATION, // 双大括号节点,比如{{msg}}
ATTRIBUTE, // 属性节点,比如 title="我是title"
DIRECTIVE, // 指令节点,比如 v-if=""
// ...省略
}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 AST 抽象语法树中有这么多种节点类型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下:
<div v-if="msg !== 'hello'" title="我是title">msg为 {{ msg }}</div>
上面这段代码转换成 AST 抽象语法树后会生成很多 node 节点:
div
对应的是ELEMENT
元素节点v-if
对应的是DIRECTIVE
指令节点v-if
中的msg !== 'hello'
对应的是SIMPLE_EXPRESSION
简单表达式节点title
对应的是ATTRIBUTE
属性节点msg为
对应的是ELEMENT
元素节点{{ msg }}
对应的是INTERPOLATION
双大括号节点
ElementTypes
枚举
div 元素节点、Child 组件节点都是NodeTypes.ELEMENT
元素节点,那么如何区分是不是组件节点呢?就需要使用ElementTypes
枚举来区分了,如下:
enum ElementTypes {
ELEMENT, // html元素
COMPONENT, // 组件
SLOT, // 插槽
TEMPLATE, // 内置template元素
}
现在来看第一块 if 条件,你应该很容易看得懂了: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如果当前节点是 html 元素节点,那么就满足 if 条件。
当前的 node 节点是最外层的 div 节点,当然满足这个 if 条件。
接着将断点走进 if 条件内,第一行代码如下:
const constantType = doNotHoistNod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child, context);
在搞清楚这行代码之前先来了解一下ConstantTypes
枚举
ConstantTypes
枚举
我们来看看ConstantTypes
枚举,如下:
enum ConstantTypes {
NOT_CONSTANT = 0, // 不是常量
CAN_SKIP_PATCH, // 跳过patch函数
CAN_HOIST, // 可以静态提升
CAN_STRINGIFY, // 可以预字符串化
}
ConstantTypes
枚举的作用就是用来标记静态节点的 4 种等级状态,高等级的状态拥有低等级状态的所有能力。比如: NOT_CONSTANT
:表示当前节点不是静态节点。比如下面这个 p 标签使用了msg
响应式变量:
<p>{{ msg }}</p>
const msg = ref("hello");
CAN_SKIP_PATCH
:表示当前节点在重新执行 render 函数时可以跳过patch
函数。比如下面这个 p 标签虽然使用了变量name
,但是name
是一个常量值。所以这个 p 标签其实是一个静态节点,但是由于使用了name
变量,所以不能提升到 render 函数外面去。
<p>{{ name }}</p>
const name = "name";
CAN_HOIST
:表示当前静态节点可以被静态提升,当然每次执行 render 函数时也无需执行patch
函数。demo 如下:
<h1>title</h1>
CAN_STRINGIFY
:表示当前静态节点可以被预字符串化,下一篇文章会专门讲预字符串化。 从 debug 终端中可以看到此时doNotHoistNode
变量的值为 true,所以constantType
变量的值为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
函数的作用是根据当前节点以及其子节点拿到静态节点的constantType
。
我们接着来看后面的代码,如下: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当前 div 节点的constantType
的值为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所以这个 if 语句条件不通过。
我们接着看walk
函数中的最后一块代码,如下:
if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walk(child, context);
}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当前 child 节点是 div 标签,所以当然满足这个 if 条件。将子节点 div 作为参数,递归调用walk
函数。
我们再次将断点走进walk
函数,和上一次执行walk
函数不同的是,上一次walk
函数的参数为 root 根节点,这一次参数是 div 节点。
同样的在walk
函数内先使用 for 循环遍历 div 节点的子节点,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子节点 h1 标签,也就是需要静态提升的节点。很明显 h1 标签是满足第一个 if 条件语句的: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在 debug 终端中来看看 h1 标签的constantType
的值,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h1 标签的constantType
值为 3,也就是ConstantTypes.CAN_STRINGIFY
。表明 h1 标签是最高等级的预字符串,当然也能静态提升。
h1 标签的constantType
当然就能满足下面这个 if 条件: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代码中的codegenNode
属性就是用于生成对应 node 节点的 render 函数。
然后以codegenNode
属性作为参数执行context.hoist
函数,将其返回值赋值给节点的codegenNode
属性。如下: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上面这行代码的作用其实就是将原本生成 render 函数的codegenNode
属性替换成用于静态提升的codegenNode
属性。
context.hoist
方法
将断点走进context.hoist
方法,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hoist(exp) {
context.hoists.push(exp);
const identifier = createSimpleExpression(
`_hoisted_${context.hoists.length}`,
false,
exp.loc,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identifier.hoisted = exp;
return identifier;
}
我们先在 debug 终端看看传入的codegenNode
属性。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此时的codegenNode
属性对应的就是 h1 标签,codegenNode.children
对应的就是 h1 标签的 title 文本节点。codegenNode
属性的作用就是用于生成 h1 标签的 render 函数。
在hoist
函数中首先执行 context.hoists.push(exp)
将 h1 标签的codegenNode
属性 push 到context.hoists
数组中。context.hoists
是一个数组,数组中存的是 AST 抽象语法树中所有需要被静态提升的所有 node 节点的codegenNode
属性。
接着就是执行createSimpleExpression
函数生成一个新的codegenNode
属性,我们来看传入的第一个参数:
`_hoisted_${context.hoists.length}`
由于这里处理的是第一个需要静态提升的静态节点,所以第一个参数的值_hoisted_1
。如果处理的是第二个需要静态提升的静态节点,其值为_hoisted_2
,依次类推。
接着将断点走进createSimpleExpression
函数中,代码如下:
function createSimpleExpression(
content,
isStatic = false,
loc = locStub,
cons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
return {
type: NodeTypes.SIMPLE_EXPRESSION,
loc,
content,
isStatic,
constType: isStatic ? ConstantTypes.CAN_STRINGIFY : constType,
};
}
这个函数的作用很简单,根据传入的内容生成一个简单表达式节点。我们这里传入的内容就是_hoisted_1
。
表达式节点我们前面讲过了,比如:v-if="msg !== 'hello'"
中的msg!== 'hello'
就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式。
同理上面的_hoisted_1
表示的是使用了一个变量名为_hoisted_1
的表达式。
我们在 debug 终端上面看看hoist
函数返回值,也就是 h1 标签新的codegenNode
属性。如下图:
此时的codegenNode
属性已经变成了一个简单表达式节点,表达式的内容为:_hoisted_1
。后续执行generate
生成 render 函数时,在 render 函数中 h1 标签就变成了表达式:_hoisted_1
。
最后再执行transform
函数中的root.hoists = context.hoists
,将context
上下文中存的hoists
属性数组赋值给根节点的hoists
属性数组,后面在generate
生成 render 函数时会用。
至此transform
阶段已经完成了,主要做了两件事:
- 将 h1 静态节点找出来,将该节点生成 render 函数的
codegenNode
属性 push 到根节点的hoists
属性数组中,后面generate
生成 render 函数时会用。 - 将上一步 h1 静态节点的
codegenNode
属性替换为一个简单表达式,表达式为:_hoisted_1
。
generate
阶段
在generate
阶段主要分为两部分:
- 将原本 render 函数内调用
createElementVNode
生成 h1 标签虚拟 DOM 的代码,提到 render 函数外面去执行,赋值给全局变量_hoisted_1
。 - 在 render 函数内直接使用
_hoisted_1
变量即可。
如下图:
生成 render 函数外面的_hoisted_1
变量
经过transform
阶段的处理,根节点的hoists
属性数组中存了所有需要静态提升的静态节点。我们先来看如何处理这些静态节点,生成 h1 标签对应的_hoisted_1
变量的。代码如下:
genHoists(ast.hoists, context);
将根节点的hoists
属性数组传入给genHoists
函数,将断点走进genHoists
函数,在我们这个场景中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genHoists(hoists, context) {
const { push, newline } = context;
newline();
for (let i = 0; i < hoists.length; i++) {
const exp = hoists[i];
if (exp) {
push(`const _hoisted_${i + 1} = ${``}`);
genNode(exp, context);
newline();
}
}
}
generate
部分的代码会在后面文章中逐行分析,这篇文章就不细看到每个函数了。简单解释一下genHoists
函数中使用到的那些方法的作用。
context.code
属性:此时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可以在 debug 终端看一下执行每个函数后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newline
方法:向当前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中插入换行符。push
方法:向当前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中插入字符串 code。genNode
函数:在transform
阶段给会每个 node 节点生成codegenNode
属性,在genNode
函数中会使用codegenNode
属性生成对应 node 节点的 render 函数代码。
在刚刚进入genHoists
函数,我们在 debug 终端使用context.code
看看此时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此时的 render 函数 code 字符串只有一行 import vue 的代码。
然后执行newline
方法向 render 函数 code 字符串中插入一个换行符。
接着遍历在transform
阶段收集的需要静态提升的节点集合,也就是hoists
数组。在 debug 终端来看看这个hoists
数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hoists
数组中只有一个 h1 标签需要静态提升。
在 for 循环中会先执行一句push
方法,如下:
push(`const _hoisted_${i + 1} = ${``}`)
这行代码的意思是插入一个名为_hoisted_1
的 const 变量,此时该变量的值还是空字符串。在 debug 终端使用context.code
看看执行push
方法后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_hoisted_1
全局变量的定义已经生成了,值还没生成。
接着就是执行genNode(exp, context)
函数生成_hoisted_1
全局变量的值,同理在 debug 终端看看执行genNode
函数后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面可以看到 render 函数外面已经定义了一个_hoisted_1
变量,变量的值为调用createElementVNode
生成 h1 标签虚拟 DOM。
生成 render 函数中 return 的内容
在generate
中同样也是调用genNode
函数生成 render 函数中 return 的内容,代码如下:
genNode(ast.codegenNode, context);
这里传入的参数ast.codegenNode
是根节点的codegenNode
属性,在genNode
函数中会从根节点开始递归遍历整颗 AST 抽象语法树,为每个节点生成自己的createElementVNode
函数,执行createElementVNode
函数会生成这些节点的虚拟 DOM。
我们先来看看传入的第一个参数ast.codegenNode
,也就是根节点的codegenNode
属性。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静态节点 h1 标签已经变成了一个名为_hoisted_1
的变量,而使用了msg
变量的动态节点依然还是 p 标签。
我们再来看看执行这个genNode
函数之前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此时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还没生成 return 中的内容。
执行genNode
函数后,来看看此时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生成的 render 函数中 h1 标签静态节点已经变成了_hoisted_1
变量,_hoisted_1
变量中存的是静态节点 h1 的虚拟 DOM,所以每次页面更新重新执行 render 函数时就不会每次都去生成一遍静态节点 h1 的虚拟 DOM。
总结
整个静态提升的流程图如下:
整个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在
transform
阶段中: -
- 将 h1 静态节点找出来,将静态节点的
codegenNode
属性 push 到根节点的hoists
属性数组中。 - 将 h1 静态节点的
codegenNode
属性替换为一个简单表达式节点,表达式为:_hoisted_1
。
- 将 h1 静态节点找出来,将静态节点的
-
在
generate
阶段中: -
- 在 render 函数外面生成一个名为
_hoisted_1
的全局变量,这个变量中存的是 h1 标签的虚拟 DOM。 - 在 render 函数内直接使用
_hoisted_1
变量就可以表示这个 h1 标签。
- 在 render 函数外面生成一个名为
中可以看到,在生成的 render 函数中 h1 标签静态节点已经变成了_hoisted_1
变量,_hoisted_1
变量中存的是静态节点 h1 的虚拟 DOM,所以每次页面更新重新执行 render 函数时就不会每次都去生成一遍静态节点 h1 的虚拟 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