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阅读琐记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

前言

大四时期偶然读了几本日本作家的小说,其中邂逅了村上的基本长篇,对其灵动的文笔所吸引,半年前赶着书城活动买了本《海边的卡夫卡》,这个月偶尔翻翻,至今读了2/3,颇有感触。


老实说,起初读了几本村上的小说,确实对那时找工作无聊的我带来不少独特思维。不过那时还未塑造遇村上非读不可的强烈情怀,恰巧是当时在毕业实习阶段接触了一个消息处理框架Kafka,作为一个现在普遍使用的消息队列,相信不少程序员对其并不陌生。其框架名称kafka与本书的书名偶然形成契机。所以当时在京东连同一本 《kafka入门与实践》 一起买下,哈哈。只是没想如今那本工具书被放在一旁吃灰,反倒是这本略带文艺范的玩意被来来回回翻了几遍。
个人认为感觉对比技术确确实实是很难分享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强行推送只会适得其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看来,己所欲,未必也可施于人。现在生活节奏相当快速,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包括自己也是。曾经想过赠书给朋友,希望找到共鸣,不过没啥效果。反馈机制的驱动让大多数人更愿意在游戏中施展拳脚,仿佛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动就会感觉十分空虚,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翻开 《海边的卡夫卡》,个人感觉前期情节略带单调,似乎是日本文学的普遍感觉,不过由于工作原因,长期面对计算机代码程序的我,看到这种感性文字反而会有种释放,比起程序代码的严谨,看村上的字句反而不太需要字字斟酌,只需随心扫过即可。就像眼前一碗浓浓的煲汤,只需端起慢慢饮用,随后再慢慢感受唇齿间的余味即可。区别于阅读程序片段,就像是食用多骨的淡水鱼,需十分严谨地层层剥离。

海边的卡夫卡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十五岁的“我”离家出走,寻找内心所谓的自由,或者理解为简简单单的keep running。
    到后面每日沉浸图书馆,到跟随大岛到深山中感受大自然,的确有一种投身到原始森林的超脱,比较当时身处的现代社会,可以深深闻到字句中传播出来的新鲜氧气气息。
  2. 大岛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出现在我的面前,身体的缺陷让他/她以非男非女的角色出现,提供一个让我在离家出走后沉浸其中的场所----佐伯的图书馆,又能理解“我”的每一个奇思妙想,并且以兼容的心态去猜测或者解释“我”的每个非常规要求。大概书中是田村卡夫卡的一个伯乐。
  3. 小说中的平行宇宙、章节之间关键字的暗示,不断在暗示“我”(田村卡夫卡君)与中田君似乎有种关联,并且最终会碰面,非自然现象给读者带来一种选择空间,要么强行解释,要么索性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从中田君刺杀猫虐者(“我”的父亲),天降奇物,未卜先知,灵魂出窍(“我”迷恋年轻的佐伯,可能是我的生母),无不在暗示时间空间交错下,大脑中天马行空的思维会把人类塑造的道德规范以及长期验证的物理定律一一推翻。像不知不觉被村上牵入一个黑洞,里面似乎蕴藏着宇宙中所有的可能性。

个人觉得感性的文字比起理性的作品,前者会显得模棱两可,后者则环环相扣。前者对于每个人来说,可以充分构造自己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可以流向多维。后者则比如东野圭吾的侦探系列,每个小节的剧情会衔接得当,就像高级算法的巧妙设计,解决一个繁琐问题的抽象公式,让人觉得无懈可击。读完又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释放,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小说的结束,代表故事的终结,互动随之结束,所以会尾随着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以及持续的空虚。村上的长篇则是另一番感觉,读完意味深远,持久不去。没有严谨逻辑思维的束缚,更多的是思维爆炸的衍生,就像random把你扔到一个原始森林,什么都不提供,什么都不提示,在日月星辰轮询中,任你自生自灭,犹如程序中的穷举算法。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